杨娜
目的:观察朱砂安神汤联合氟伏沙明治疗心脏神经症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联合组用朱砂安神汤配合氟伏沙明,对照组仅服用氟伏沙明治疗。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4.28%,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砂安神汤联合氟伏沙明比单使用氟伏沙明治疗心脏神经症疗效显著,且明显改善患者口干、口苦症状。
作者:孙国朝;常俊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方案。方法:2014年1-11月收治骨盆骨折并发生失血性休克患者24例,接受输液输血治疗后,采用相应Seldinger完善技术实施造影明确出血灶,利用明胶海绵来实行动脉栓塞。结果:3例患者在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后死亡(12.5%)。15例患者经过紧急治疗后有所好转(62.5%)。6例患者经过紧急治疗后,出现部分肌肉以及皮肤感染坏死,其中3例患者(25%)的盆腔脏器发生了并发症,但通过治疗后,逐渐好转。结论: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输血输液、止血固定治疗后能够提升骨盆骨折的生存质量,减少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贺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脑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主要给予止血、脱水治疗,且给予对症、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局部麻醉下选择YL-1型穿刺针予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结果:观察组治疗前FMA 评分(27.1±10.1)分,Barthel 指数评分(23.1±20.5)分,治疗后 FMA 评分(64.6±18.5)分,Barthel 指数评分(64.1±18.6)分。对照组治疗前 FMA 评分(27.2±10.2)分,Barthel 指数评分(23.2±20.6)分,治疗后 FMA 评分(35.6±8.8)分, Barthel指数评分(34.2±12.0)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肺部感染、足下垂、足内翻、肩手综合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柱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配合持续负压封闭式引流(VSD)对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成持续负压封闭式引流术组(A组,n=19)和传统对照组(B组, n=16)两组。术后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比对两组患者治愈率、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记录其各项治疗指标差异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总治疗费用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29.4±3.8)d低于 B 组(41.5±4.8)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过程中,A 组均无一例出现引流管阻塞及脱管情况发生,B组发生率则分别为31.3%和18.8%,明显高于A组(P<0.05);治疗后A组治愈19例(100.0%),明显高于B组的10例(62.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为期12个月的随访途中,A 组复发0例,复发率低于 B 组的37.5%(P<0.05)。结论:对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予以病灶清除联合VSD方案,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有效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随访、器械准备、器械护士配合和巡回护士的配合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术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并发症,对症处理后痊愈,患者总体满意度达95.0%。结论:加强对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配合,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确保手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丽娟;王燕;霍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静息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发作持续时间、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并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张会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对313例患者首先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液体复苏、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生长抑素类似物、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无效者置三腔两囊管,因基层医院无内镜、肝移植、介入等诊疗条件,置三腔两囊管无效者行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结果:药物治疗获止血285例,保守治疗止血效果不佳28例。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史各1例,因病情危重很快死亡。放置三腔二囊管治疗出血停止20例。急诊行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6例,术后肝昏迷死亡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腹水加重3例,新发腹水5例。肾功能不全加重1例。转氨酶较前升高7例。低血糖短暂昏迷1例。结论:药物治疗是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首选治疗手段,但需注意止血与合并症之间的治疗矛盾、注意维护肝功能、防治低血糖、提升血压至适当水平。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作为其他治疗前的过渡。药物联合内镜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提高止血成功率,但在基层医院不具备内镜治疗的条件下,使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被迫选择了急诊外科手术,术后较多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疾病的转归。
作者:王丽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与文拉法辛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首发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口服治疗,起始剂量10 mg/d,然后于1周内增加至30 mg/d。观察组给予文拉法辛治疗,起始治疗剂量75 mg/d,然后于1周内增加至225 mg/d,两组均治疗6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和SDS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6周观察组明显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21例(痊愈率70.0%),显效3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痊愈12例(痊愈率40.0%),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与文拉法辛均为治疗首发抑郁症的有效药物,但是文拉法辛治疗首发抑郁症的疗效更好、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建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检验前血液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和原因,更好地控制临床检验分析前的标本质量。方法:对2010年2月-2014年6月所记录的临床检验血液不合格标本类型进行分析,并作原因分析。结果:2010年2月-2014年6月有不合格标本1315例,其中标本量的原因408例(31.00%),溶血368例(28.00%),血液凝固316例(24.00%),容器错误171例(13.00%),标本与申请单不符52例(4.00%)。结论:所有不合格血液标本类型中以标本量的原因、血液溶血、血液凝固、容器错误为主要类型,分析原因在于临床护士检验知识的不足,如果责任心不强,容易导致不合格血液标本,从而使检验前质量控制得不到保证,损害患者利益。
作者:李小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稳定系统(LISS)治疗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并分析术中相关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骨折患者4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采用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LISS,对照组行解剖钢板内固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X线片检查,术后对其伤口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追踪记录。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及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骨折患者的HSS评分(87.2±2.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1.3±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S钢板设计独特,能有效保护骨膜及其骨折部位的血运,操作简便、术中出血量少,并能促进骨折愈合及膝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固定器设计理念,医护人员要加强理念理解、了解术中相关因素并熟练掌握术中操作程序。
作者:任爱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及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感觉(89.36±5.37)分、躯体感觉(83.67±6.68)分、睡眠状态(88.45±6.43)分、生活满足感(91.81±5.49)分、认知功能(88.64±5.52)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舒张压(83.28±10.26) mmHg、收缩压(128.89±10.25)mmHg,均优于护理前(t=8.9181、15.1444,P<0.05)及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控制其血压,更能改善其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周丽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操作难易程度、术后并发症及患者的舒适程度。方法:选择诊断为ACS并且符合PCI指征已行PCI患者112例,其中桡动脉组59例,股动脉组53例,比较两组手术入径的穿刺成功率、介入治疗术中操作的难易、PCI完成情况、术后局部血管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舒适程度。结果:经桡动脉入径的PCI与经股动脉入径的PCI术后患者的舒适程度(失眠、腰酸背痛、肢体疼痛)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入径的PCI患者舒适程度要高于经股动脉入径。虽然两者在穿刺失败率、术中障碍、手术失败率及穿刺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就临床意义而言,经桡动脉入径的PCI的血管穿刺并发症低于经股动脉入径者,桡动脉的穿刺失败、术中障碍及手术失败的发生率均高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入径的PCI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舒适程度,并且可以减少血管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安全性较股动脉入径高,但是其穿刺失败、术中障碍及PCI失败发生率较高,手术操作难度高于股动脉入径。
作者:钟慧妮;徐丹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消渴丸和格列本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2012年7-12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用格列本脲和拜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用消渴丸和拜阿司匹林治疗,检测末梢血糖、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和血象。结果:治疗组中糖尿病症状明显改善28例,有效率56%;对照组改善41例,有效率82%。结论:中西药有机结合的药物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比单纯使用西药格列本脲安全性更好,更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稳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施向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对肝功能的影响,以提高人们对老年人群高脂血症危害性的认识,为临床有效的干预提供数据。方法:从2013年进行健康体检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中,随机抽取167例高脂血症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群,对其血清谷丙转氨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甘油三酯(TG)组、高胆固醇(TC)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 TG 合并高 TC 组的 ALT 高于高 TG 组、高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G组与高TC组的AL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群高脂血症与肝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作者:倪娜;杨惠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42例作观察组,另选同期收治非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38例作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的发热、咳嗽、喘息控制、肺部炎症,以及支气管扩张剂的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在发热、咳嗽、喘息控制、肺部炎症以及支气管扩张剂的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小儿哮喘比较,MP感染诱发哮喘的临床特征具有显著差异,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以及大环类酯类抗生素联合吸入治疗可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疗效。
作者:俞国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的DSA影像特征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为糖尿病足临床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7例糖尿病足的下肢动脉行DSA血管造影,证实全部患肢的供血动脉显示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根据下肢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依次采用以下介入治疗方法:血管内抗凝溶栓治疗;靶血管内球囊扩张术(PTA);靶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留置造影导管后,经导管注入尿激酶(万 U):肝素钠(mg):NS(mL)为1:1:1的抗凝溶栓溶液,用量2.0 mL/h,用微量泵维持5 d左右。结果:靶血管周围侧枝血管明显增多,占全组病例的100%,狭窄段血管腔较前扩张占70.3%,闭塞段血管重新开通占60.5%。0~Ⅱ级病足溃疡面愈合,Ⅲ~Ⅳ级病足溃疡面干燥、缩小、周围炎症消退。结论:DSA 血管造影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程度、范围。介入治疗能改善患足的血供,从而预防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世兴;娄雪磊;吴焕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随着目前医疗环境日益恶化,医疗纠纷的发生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本文针对基层医院骨外科医生如何防范医疗纠纷发生进行总结分析。在病史采集、诊断、治疗等方面都需做到认真、仔细、负责,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并发现只有工作认真负责,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具备团体协助精神,加强医患沟通,才能使医疗纠纷的发生降到低。
作者:姚建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激光穴位疗法配合丹栀逍遥散治疗胃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胃痛患者96例,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激光穴位疗法配合丹栀逍遥散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9%(P<0.05)。结论:采用激光穴位疗法配合丹栀逍遥散治疗胃痛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华锋;于亚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9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42%,低于对照组38.30%;研究组 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苏金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人群脉压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方法:2010-2012年体检人员,排除急性炎症、感染、创伤及应用激素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入选755例,以65岁为界,老年组413例,中青年组342例,观察两组脉压;脉压差大于40mmHg 且排除急性炎症、感染、创伤及应用激素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入选脉压增大观察对象,共391例,以65岁为界分为老年组187例和中青年组204例,观察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老年组脉压增大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人群脉压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大于中青年人群。
作者:汤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