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丹;张晓飞;王春艳
目的:比较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效果。方法84例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硝酸脂类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为28.57%、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1.43%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30.95%,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为4.76%、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38%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9.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采用尼可地尔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疗效更佳,预后效果明显。
作者:邢春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分析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75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激素变化以及月经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为(6.72±1.73)mm,治疗后为(1.83±0.48)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和孕激素相比之前显著降低(P<0.05);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全部闭经,其中15例月经正常,20例月经稀少,40例绝经;随访1年发现,患者中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等不良症状为9例,复发率为12%。结论对围绝经期子宫出血患者采用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有效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激素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美玲;肖凤珍;王彩霞;吕向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儿科门诊用药情况,评价儿童用药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儿科门诊处方849张,对医生所开具的处方中患儿的年龄、病情、诊断以及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进行点评,以此了解儿科门诊患儿用药合理性,并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分析。结果849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182张,不合理处方中存在不规范112张,用药方面不规范、不适当41张,用药超常规的处方29张。结论本院儿科门诊医生所开具的用药处方基本合理,但是也存在部分不合理处方。
作者:冯江生;高明娥;刘云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右美沙芬缓释混悬液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178例因感冒后发生咳嗽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9例。对照组应用右美沙芬缓释混悬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8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低于对照组的3.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沙芬缓释混悬液联合孟鲁司特纳治疗感染后咳嗽起效快,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张金华;靳燕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临床效果。方法56例实施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作为传统开腹组,76例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胆结石患者作为微创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微创手术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传统开腹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1.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2.2±9.1)min和(7.7±1.3)d,传统开腹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9.8±11.2)min和(14.2±2.5)d,微创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开腹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不但能有效提高胆结石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还能明显减少手术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徐鸿儒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行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PDVI行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效果。结果38例患者手术顺利,共计手术56条下肢,其中单侧肢体患者20例,双侧肢体患者18例;行股浅静脉瓣膜外修补28条,行股浅静脉带戒术20条,行股浅静脉瓣膜外修补并带戒术8条。随访有4例患者肢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经置管溶栓后恢复,另2例置管溶栓后示手术部位狭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球囊扩张术恢复。结论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能较好的纠正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牛志鹏;杨会锋;王春雨;席力森;张定成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MVD)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血管生成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CD105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标记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20例)及子宫内膜腺癌组(26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再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进行MVD计数。结果 CD105-MVD值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11.35±2.37)、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22.57±4.92)及子宫内膜腺癌组(27.66±2.31)中逐渐递增,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7.969, 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血管形成参与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的过程。
作者:金海燕;邓卓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整体护理在无偿献血者招募以及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市的两个固定献血点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对照组,3152例)及整体护理模式来进行护理(观察组,3241例)。观察比较经过不同采血护理后,两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合格率、献血不良反应率、二次以上献血者比例。结果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献血合格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8%(P<0.05);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为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P<0.05);观察组无偿献血者二次以上献血者比例为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4%(P<0.05)。结论在献血的过程中,对献血者展开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整体化护理,能够有效减少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所出现的献血不良反应,并能够更好的促进其身体的健康发展。为无偿献血公益事业深入人心奠定基础。因此在采血点进行招募采血的过程中,可将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刘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开展家庭访视护理的效果。方法8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家庭访视组和常规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家庭访视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内容。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健康教育效果和服药依从度的差异。结果在干预前,两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家庭访视组患者舒张压(85.49±5.22)mm Hg(1 mm Hg=0.133 kPa)和收缩压(135.49±7.70)mm Hg低于干预前(90.38±5.97)mm Hg和(144.25±12.49)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前,两组患者健康行为、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两组患者三项得分均有明显上升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家庭访视组患者健康行为、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得分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其血压控制水平,亦可增强其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提高服药依从性。
作者:杨巧婷;莫衬嫦;郑慧琴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自发性气胸通过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100例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胸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49±0.04)h,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42±0.11)h,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3.73±2.00)d,术后住院时间为(5.36±2.00)d,手术费用为(1.71±0.22)万元,术后疼痛评分为(1.22±0.19)分,术后复发率为0,优于对照组的(8.19±3.55)d、(9.07±4.17)d、(3.04±0.13)万元、(3.49±0.79)分、10.0%(5/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自发性气胸疾病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患者产生的创伤小,患者恢复速度快,可以获得与开胸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能够成为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曹臣龙;张样杰;翟成凯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治疗肺大泡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62例肺大泡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均采用单孔胸腔镜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无术中输血,手术时间30~80 min,术中出血10~120 ml,胸引管留置时间2~5 d,术后引流量60~150 ml,术后住院时间4~6 d,总住院时间5~10 d。随访5~12个月,均无复发。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可进一步减小创伤,疗效安全可靠,可广泛应用于肺大泡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治疗。
作者:曹纪伟;朱红军;韩玉龙;曹志坤;朱富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54例确诊为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和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针刺后溪、申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良9例,中13例,差5例;对照组分别为8、10、9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通针刺加后溪、申脉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晓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15例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死亡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无痛型心肌梗死发生率45.0%高于对照组13.3%、恶心呕吐发生率85.0%高于对照组53.3%、呼吸困难发生率65.0%高于对照组26.7%(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5.0%高于对照组13.3%(P<0.05)。发病1个月内,实验组死亡率35.0%高于对照组6.7%(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容易发生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需要尽早治疗,研究早期症状,可以降低其死亡率。
作者:吴瑕;孙丹;孙俐俐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卷曲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涂阳肺结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3SELZPaz/9ELZPa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卷曲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46例痰结核菌阴转,阴转率为92.0%,对照组中30例痰结核菌阴转,阴转率为60.0%,观察组的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4,P<0.05)。对照组中25例为空洞患者,其中3例(12.00%)无变化,2例(8.00%)缩小,5例(20.00%)增大,15例(60.00%)空洞闭合,空洞关闭率为60.00%。观察组中35例为空洞患者,其中3例(8.57%)无变化,3例(8.57%)缩小,3例(8.57%)增大,26例(74.29%)空洞闭合,空洞关闭率为74.29%。观察组的空洞闭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5)。对照组痊愈25例,显效5例,好转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35例(70%),观察组痊愈36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48例(9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 P<0.05)。结论在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卷曲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王俊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孕期非遗传因素作用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方法30例出生后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母亲作为病例组,同期30例出生后健康的新生儿母亲作为对照组。分析孕期非遗传因素作用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结果两组新生儿母亲在年龄、孕产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民族、居住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噪音、装修、工厂等13项是诱发先天性心脏病的非遗传因素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工厂[OR=1.862,95%CI=(1.033,3.246)]、负性生活事件[OR=2.162,95%CI=(1.264,3.696)]、感冒[OR=1.904,95%CI=(1.197,3.038)]为诱发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补充复合维生素[OR=0.434,95%CI=(0.253,0.749)]和补充叶酸[OR=0.468,95%CI=(0.261,0.853)]是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孕期非遗传因素中的工厂、负性生活事件及感冒等可能增加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而在孕期补充复合维生素和叶酸能够降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作者:江海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地尔硫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快速型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快速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地高辛治疗,干预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联合服用地尔硫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无效例数为9例,有效例数为15例,显效例数为16例,总有效率为77.5%;干预组患者治疗无效例数为1例,有效例数为18例,显效例数为21例,总有效率为97.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P=0.007<0.05)。对照组患者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干预组患者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23<0.05)。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并快速型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地尔硫与地高辛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作者:肖丽;智永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羟苯磺酸钙与黄葵胶囊联合应用方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7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单独应用羟苯磺酸钙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黄葵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有所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胱抑素(Cys-C)、内皮素(ET)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68%,实验组为18.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与黄葵胶囊联合应用方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较好,尤其对于尿微量蛋白排泄率的改善作用更佳,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刘艳冬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对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探究防治措施。方法100例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给予其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Constant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00例患者在经过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其中肩部发生脱钩2例、肩锁关节前方半脱位5例、钢板远端断裂8例以及肩部疼痛3例,并且患者术后Constant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但应注意预防其并发症发生,可通过正确选择钢板并进行预先弯曲后安放,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吕晓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分析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服药1周后,6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改善,服药2周后,10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改善,服药3周后,5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改善。20例患者基本能够保持正常步态,生活无需他人照顾,已卧床3年的患者1例可自行翻身,稍加扶持可起坐。结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要和患者的病史、体质、临床表现相结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分析,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帮助患者尽快脱离病痛,提升生活质量。
作者:夏克志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解剖锁定接骨板(ALP)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PFNA组和ALP组,各58例。PFNA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 ALP组行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59.71±9.63)min、术中出血量(156.58±23.58)ml、骨折愈合时间(11.26±1.32)周、术后Harris评分(86.77±9.25)分均优于ALP组的(72.26±11.35)min、(217.14±25.69)ml、(13.98±2.14)周、(77.85±8.16)分,且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3.45%)低于ALP组(15.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少,相比于ALP更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作者:康波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