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究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分析与防治对策

吕晓峰

关键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 远端骨折, 肩锁关节脱位, 锁骨骨折
摘要:目的:对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探究防治措施。方法100例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给予其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Constant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00例患者在经过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其中肩部发生脱钩2例、肩锁关节前方半脱位5例、钢板远端断裂8例以及肩部疼痛3例,并且患者术后Constant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但应注意预防其并发症发生,可通过正确选择钢板并进行预先弯曲后安放,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孕期非遗传因素作用对先天性心脏病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孕期非遗传因素作用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方法30例出生后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母亲作为病例组,同期30例出生后健康的新生儿母亲作为对照组。分析孕期非遗传因素作用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结果两组新生儿母亲在年龄、孕产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民族、居住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噪音、装修、工厂等13项是诱发先天性心脏病的非遗传因素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工厂[OR=1.862,95%CI=(1.033,3.246)]、负性生活事件[OR=2.162,95%CI=(1.264,3.696)]、感冒[OR=1.904,95%CI=(1.197,3.038)]为诱发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补充复合维生素[OR=0.434,95%CI=(0.253,0.749)]和补充叶酸[OR=0.468,95%CI=(0.261,0.853)]是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孕期非遗传因素中的工厂、负性生活事件及感冒等可能增加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而在孕期补充复合维生素和叶酸能够降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作者:江海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目的:在临床中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予以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7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予以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组疗效及血浆脑钠素(BNP)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4.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BN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意义显著。

    作者:唐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腹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检查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腹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患者中的效果。方法104例行腹部DCE-MRI检查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直接经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对照组以静脉穿刺方法注入对比剂。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时间、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扫描时对比剂外漏率。结果研究组DCE-MRI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为98.08%,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研究组扫描时对比剂外漏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19.23%(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行腹部DCE-MRI检查可以有效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减少对比剂外漏情况,缩短检查时间,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李艺箫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分析节段分析法联合九平面连续扫查法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析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九平面连续扫查法联合节段分析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行晚期与中期妊娠系统胎儿检查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孕周的增长,卵圆孔血流速度与卵圆孔直径逐渐增加,直至足月卵圆孔直径≤6.0 mm;在不同孕周下,胎儿的心射血分数变化不大。在房缺胎儿中,卵圆孔直径均值>6.0 mm(6.9 mm),无房缺胎儿的直径均值为4.6 mm。房缺胎儿卵圆孔血流速度为47.7 cm/s,且部分病理为双向分流。无房缺胎儿血流速度均值为<20.0 cm/s(16.1 cm/s)。表明:九平面连续扫查法与节段分析法联合应用,通过与卵圆孔瓣缺与卵圆孔直径观察,可看作诊断房缺的标准。结论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实施节段分析法联合九平面连续扫查法,不但能将心脏许多解剖结构显示出来,而且还能清晰显示胎儿心脏和血流、血管结构和功能等。

    作者:毛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春秋分预防治疗风寒湿痹症186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春秋分时节预防治疗风寒湿痹症临床效果。方法186例痹症患者在春秋分节气采用中医药预防性治疗,春分、秋分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186例患者经过春、秋分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48%、97.85%。结论通过在春秋分调节免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药发挥了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具有预防风湿免疫性疾病复发,减轻临床症状,控制病情活动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洪华;付天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76例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欣母沛治疗,观察组给予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2~24 h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15.79%),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2.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且术后感染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孔瑞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食管贲门癌术后二次手术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析食管贲门癌术后二次手术的诱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例食管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实施二次手术者11例(0.55%),分析其实施二次手术的原因。结果11例实施二次手术的患者中,出现吻合口并发症者7例,占63.64%;出现胸腔内出血者2例,占18.18%;出现乳糜胸者2例,占18.18%。所有患者在实施二次手术治疗之后,仅1例因吻合口漏过重而死亡,其余10例均痊愈出院,痊愈率为90.91%。结论导致食管贲门癌患者实施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便是吻合口漏、胸腔内出血及乳糜胸等,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要提高其操作水平,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要做到术后并发症的及早发现与治疗,从而确保二次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建斌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重症心力衰竭并发肾衰竭患者采用连续血液净化的临床价值评价

    目的:评价重症心力衰竭并发肾衰竭患者采用连续血液净化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重症心力衰竭并发肾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3 d后,对照组患者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水平分别为(377.7±9.5)pg/ml、(20.2±3.6)mmol/L、(293.9±99.4)μmol/L;实验组患者的NT-proBNP、BUN、SCr水平分别为(276.6±11.8)pg/ml、(13.2±4.4)mmol/L、(257.3±56.2)μmol/L,实验组NT-proNBP、BUN以及SC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6±3.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1±5.5)d (P<0.05)。结论在对重症心力衰竭并发肾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连续血液净化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心衰症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丰菊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常压高浓度氧疗综合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常压高浓度氧疗综合治疗胎儿生长受限(FGR)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单胎FGR孕妇随机分为A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30例)和B组(给予常压高浓度氧疗+药物治疗,30例),选择同期30例在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作为C组(定期孕检,不予任何处理)。比较三组胎儿生长参数、脐血流波形、新生儿出生体重及5 min Apgar评分情况,产后1个月追踪A、B两组新生儿存活率。结果①治疗2周后, B、C组的孕妇宫高、孕妇腹围、孕妇体重、胎儿双顶径(BPD)、胎儿股骨长增长值明显高于A组(P<0.05)。②治疗后A、B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脐动脉收缩末期峰值(S)/舒张末期峰值(D)(S/D)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0.01), B组降低程度优于A组(P<0.05)。③ B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A组(P<0.05), A、B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均低于C组(P<0.05)。B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7分多于A组(P<0.01)。④B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A组(63.33%)(P<0.01), B组新生儿存活率(96.67%)高于A组(73.33%)(P<0.05)。结论常压高浓度氧疗联合药物治疗FGR安全有效,能够促进胎儿生长,增加新生儿体重,改善新生儿预后及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作者:任国平;王保莲;袁社霞;毕春燕;赵小慧;杨健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重症肺炎的降阶梯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均给予控制病因、支持治疗,对照组经验性应用抗生素,观察组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降阶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周后,观察组痊愈23例(51.11%)、显效13例(28.89%)、进步6例(13.33%)、无效3例(6.67%),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分别为17例(37.78%)、11例(24.44%)、8例(17.78%)、9例(20.00%),总有效率为62.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控制时间为(7.3±4.1)d,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停留时间为(10.8±3.4)d,住院时间为(17.4±5.2)d,对照组分别为(9.2±4.0)、(13.6±4.2)、(22.0±9.6)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降阶梯治疗对重症肺炎疗效较好,可增加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海红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及意义探析

    目的:探究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以及意义。方法33例病毒性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比较两组的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结果观察组的总蛋白含量为(83.19±8.95)g/L、球蛋白含量为(37.54±4.32)g/L,均高于对照组的(72.41±7.53)、(25.86±3.29)g/L(P<0.05);观察组白蛋白含量为(39.69±2.62)g/L、白球比为(1.06±0.35),均低于对照组的(48.87±3.05)g/L、(1.89±0.42)(P<0.05)。结论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相关指标的数值变化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具体病情,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

    作者:龙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降低脑卒中患者口服给药差错率的临床对策

    目的:观察分析脑卒中患者口服给药差错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临床措施。方法96例接诊的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给药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口服给药差错的原因以及口服给药差错发生率,并提出有效的临床措施。结果观察组口服给药差错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2%(P<0.05)。服用量错误、服用时间错误、药名错误、给药对象错误以及漏给药是主要的口服给药差错。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针对性的给药护理,并增加对护理人员相关的培训以及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脑卒中患者口服给药差错的发生率。

    作者:姜蕾;朱洁;高园林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98例阑尾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阑尾炎手术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9%,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康复,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曲慧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98例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出血性脑梗死的一般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则使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3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8%;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药物过敏2例,治疗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1例,发生呕吐症状2例,用药停止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治疗后肝肾功能没有发生明显异常。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10.2±2.8)分,对照组为(16.5±2.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药物使用的安全指数也较高,因此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冀书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羟苯磺酸钙与黄葵胶囊联合应用方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羟苯磺酸钙与黄葵胶囊联合应用方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7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单独应用羟苯磺酸钙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黄葵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有所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胱抑素(Cys-C)、内皮素(ET)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68%,实验组为18.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与黄葵胶囊联合应用方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较好,尤其对于尿微量蛋白排泄率的改善作用更佳,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刘艳冬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切开内固定手术,观察组行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0%)明显优于对照组(72.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低于对照组(18.0%)(P<0.05)。结论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有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作者:王玉路;杨增华;郭新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530例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根据护理方案分成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65例)及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强化护理、心理护理及情感沟通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的观察组(265例),分别对比两组患儿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情况、不良反应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率,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FLACC评分为(1.3±0.2)分,对照组FLACC评分为(4.2±0.3)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护理满意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输液的常规护理模式中加入强化护理、心理护理及情感沟通,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疼痛感,提升依从性,优化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作者:荆彩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变应性咳嗽患者,参照随机抽签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应用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对照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咳嗽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为(4.1±1.3)d,对照组患者平均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为(6.3±2.0)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组患者平均咳嗽积分为(1.4±0.3)分,对照组患者平均咳嗽积分为(3.3±0.6)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确切、起效快,可作为变应性咳嗽患者理想用药方案。

    作者:吕明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SGB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V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SGB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各38例,均连续应用4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Barthel指数分别对患者的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24.7±2.1)分、ADL评分(70.8±2.9)分优于对照组(20.3±1.5)、(63.7±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GB有助于改善V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李小云;潘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比较吉非替尼交替化疗与单纯化疗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

    目的:比较吉非替尼交替化疗与单纯化疗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0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吉非替尼。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3.3%、93.3%,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6.7%、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5.5个月及8.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交替化疗与单纯化疗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赵秀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