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平;王保莲;袁社霞;毕春燕;赵小慧;杨健丽
目的:探究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以及意义。方法33例病毒性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比较两组的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结果观察组的总蛋白含量为(83.19±8.95)g/L、球蛋白含量为(37.54±4.32)g/L,均高于对照组的(72.41±7.53)、(25.86±3.29)g/L(P<0.05);观察组白蛋白含量为(39.69±2.62)g/L、白球比为(1.06±0.35),均低于对照组的(48.87±3.05)g/L、(1.89±0.42)(P<0.05)。结论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相关指标的数值变化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具体病情,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
作者:龙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给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在院治疗时采取同样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出院后对照组遵医嘱服用降压药,观察组在遵医嘱服药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年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降压效果、服药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降压优良率为82.7%高于对照组的44.2%,观察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规律服药42例(80.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2例(42.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低于对照组的17.3%(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提高降压效果,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530例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根据护理方案分成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65例)及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强化护理、心理护理及情感沟通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的观察组(265例),分别对比两组患儿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情况、不良反应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率,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FLACC评分为(1.3±0.2)分,对照组FLACC评分为(4.2±0.3)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护理满意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输液的常规护理模式中加入强化护理、心理护理及情感沟通,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疼痛感,提升依从性,优化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作者:荆彩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病灶评估的价值。方法1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TACE治疗,患者于肝TACE术后约4~5周复查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行MR DWI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检查对照分析,计算出肝内感兴趣区DWI 图像上信号的测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比原发灶与转移灶的ADC值以及碘化油沉积良好与碘化油沉积欠佳患者的ADC值。结果碘化油沉积良好者89例,22例碘化油沉积欠佳;碘化油沉积欠佳患者与碘化油沉积良好患者的ADC值[(1.23±0.06)×10-3 mm2/s VS (1.39±0.12)×10-3 mm2/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2,P<0.01)。DWI发现肝内转移灶32个,原发灶与转移灶的ADC值[(1.21±0.11)×10-3 mm2/s VS (1.46±0.08)×10-3 mm2/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7,P<0.01)。结论MR DWI序列及其ADC值的分析能够较准确的发现和区分原发性肝癌行肝TACE术后癌灶的坏死、残存、复发以及新发的转移病灶,可及时有效的评估肝TACE治疗的疗效,并能指导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再次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时机。
作者:任文妍;赵森;王志学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分析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的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PaO2、PaCO2、SaO2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气水平,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马红丹;张晓飞;王春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麻疹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82例麻疹合并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炎症吸收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优于对照组的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疹汤内服合并西药治疗方能够缩短发热时间,促进患者康复,从而缩短病程,减少其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晓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胰岛抗体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意义。方法3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采取相应的检查,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探讨胰岛抗体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380例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阳性患者86例(22.63%),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b)阳性患者32例(8.42%),此外有26例(6.84%)患者合并有2种自身抗体阳性,380例患者中共有144例患者出现1种及以上的抗体阳性,占本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37.89%。IA-2Ab阳性、GAD-Ab阳性、2种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2种自身抗体阴性患者(P<0.05);2种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C肽以及餐后2 h C肽水平低于IA-2Ab阳性、GAD-Ab阳性、2种自身抗体阴性患者(P<0.05)。结论胰岛抗体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霍继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解剖锁定接骨板(ALP)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PFNA组和ALP组,各58例。PFNA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 ALP组行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59.71±9.63)min、术中出血量(156.58±23.58)ml、骨折愈合时间(11.26±1.32)周、术后Harris评分(86.77±9.25)分均优于ALP组的(72.26±11.35)min、(217.14±25.69)ml、(13.98±2.14)周、(77.85±8.16)分,且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3.45%)低于ALP组(15.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少,相比于ALP更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作者:康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羟苯磺酸钙与黄葵胶囊联合应用方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7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单独应用羟苯磺酸钙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黄葵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有所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胱抑素(Cys-C)、内皮素(ET)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68%,实验组为18.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与黄葵胶囊联合应用方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较好,尤其对于尿微量蛋白排泄率的改善作用更佳,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刘艳冬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糖尿病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0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分成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研究组和未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对照组,各5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甲状腺激素(TSH)、空腹C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并作相应的对比分析。统计两组糖尿病眼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HDL-C水平为(1.22±0.45)mmol/L,低于对照组的(1.46±0.53)mmol/L;研究组TC、LDL-C、TSH、空腹C肽、hs-CRP、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为(6.23±0.22)mmol/L、(3.02±0.65)mmol/L、(6.56±3.12)mIU/L、(1.54±0.52)μg/L、(6.45±2.23)mg/L、(1.22±0.33)mg/L、(8.54±1.63)%、(24.00±1.12)μg/min,高于对照组的(3.22±0.55)mmol/L、(2.02±0.42)mmol/L、(2.22±1.82)mIU/L、(3.85±1.36)μg/L、(3.85±1.36)mg/L、(0.82±0.12)mg/L、(6.23±1.23)%、(17.00±0.82)μg/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作者:杜静;万晓娟;杜战卫;张高明;孙芳;王淑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中药大承气汤灌肠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效果。方法87例行中药大承气汤灌肠治疗的中枢性高热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及退热时间。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771、26.805,P<0.05);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为(3.95±0.76)h、完全退热时间为(7.68±1.75)d,研究组分别为(2.12±0.54)h、(5.21±1.46)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83、7.178,P<0.05)。结论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中枢性高热患者可改善其心理状态,缓解负面情绪,并缩短退热时间,具推广价值。
作者:丁秀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50例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比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P<0.05)。结论对颅内血肿患者实施微创清除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康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志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析血清胱抑素C(Cys-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88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因胸痛入院,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每组22例,对所有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并对血清胱抑素C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血清胱抑素C [(1.02±0.24)mg/L VS (1.29±0.54)mg/L VS (1.68±0.66)mg/L VS (2.17±0.78)mg/L]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呈现增加趋势(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可作为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指标,且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密切联系,可作为临床治疗和诊断的依据。
作者:郭晓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比较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效果。方法84例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硝酸脂类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为28.57%、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1.43%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30.95%,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为4.76%、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38%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9.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采用尼可地尔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疗效更佳,预后效果明显。
作者:邢春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常规对症治疗联合动脉溶栓治疗)与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每组44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4 h、2周,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本治愈27例(61.4%),显著进步10例(22.7%),进步6例(13.6%),无效1例(2.3%),总有效率为97.7%(43/44),对照组基本治愈20例(45.5%),显著进步8例(18.2%),进步5例(11.4%),无效11例(25.0%),总有效率为75.0%(33/4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于广周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挂线疗法联合黄术消瘘方熏蒸治疗湿热下注型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湿热下注型高位肛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挂线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黄术消瘘方熏蒸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Wexner评分、创面愈合时间、便血时间以及创面瘢痕面积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挂线疗法联合黄术消瘘方熏蒸治疗湿热下注型高位肛瘘患者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陈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方法77例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实施非早期(病发24 h后)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早期(病发24 h内)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生活能力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1.05%;观察组病情控制时间为(5.69±1.26)d、住院时间为(8.99±2.04)d,短于对照组的(7.41±1.40)、(13.61±2.19)d;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5.64%,低于对照组47.37%;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为(8.63±2.57)分,优于对照组为(5.89±3.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疗效显著,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作者:丁金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比较胰腺癌标准根治术与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胰腺癌根治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胰腺癌扩大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术后1、3年生存率(80%、40%)高于对照组(5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5%、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扩大根治术效果优于标准根治术,疗效肯定。
作者:关佳楠;宋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与心得体会。方法3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行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分析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75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激素变化以及月经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为(6.72±1.73)mm,治疗后为(1.83±0.48)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和孕激素相比之前显著降低(P<0.05);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全部闭经,其中15例月经正常,20例月经稀少,40例绝经;随访1年发现,患者中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等不良症状为9例,复发率为12%。结论对围绝经期子宫出血患者采用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有效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激素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美玲;肖凤珍;王彩霞;吕向红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