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分析

宋晓丹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麻疹, 肺炎, 成人,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麻疹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82例麻疹合并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炎症吸收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优于对照组的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疹汤内服合并西药治疗方能够缩短发热时间,促进患者康复,从而缩短病程,减少其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B超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诊断的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B超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旨在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5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入院后首先采用常规的心电图进行检查、诊断,而后采用B超进行检查、诊断,对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均无误诊。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率20.7%、左房增大率31.0%、主动脉弹性下降率10.3%、左室高电压率12.1%、主动脉扩张率3.4%;B超诊断左室肥厚率44.8%、左房增大率63.8%、主动脉弹性下降率25.9%、主动脉扩张率56.9%, B超无左室高电压诊断结果;两种检查除左室高电压诊断结果,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更为理想,能够提升患者疾病诊断率,更有利于患者疾病诊断。

    作者:李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比较吉非替尼交替化疗与单纯化疗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

    目的:比较吉非替尼交替化疗与单纯化疗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0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吉非替尼。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3.3%、93.3%,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6.7%、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5.5个月及8.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交替化疗与单纯化疗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赵秀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75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激素变化以及月经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为(6.72±1.73)mm,治疗后为(1.83±0.48)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和孕激素相比之前显著降低(P<0.05);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全部闭经,其中15例月经正常,20例月经稀少,40例绝经;随访1年发现,患者中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等不良症状为9例,复发率为12%。结论对围绝经期子宫出血患者采用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有效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激素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美玲;肖凤珍;王彩霞;吕向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疗效比较。方法65例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刮宫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月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月经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疾病复发率为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77,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疗效优于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年书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急性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研究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衰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治疗1周后,对比两组治疗临床效果、治疗后心室射血分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1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4%(29/31),高于对照组61.29%(1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3.39±7.21)%,治疗1周后为(48.76±8.13)%;对照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4.32±6.85)%,治疗1周后为(39.59±8.87)%。治疗前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急性心衰采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能够提高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宗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老年腹膜透析低钾血症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老年腹膜透析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接受腹膜透析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低钾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出现低钾血症患者18例,低钾血症发生率为25.0%。低钾血症患者和非低钾血症患者总钾摄入量和透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钾血症患者腹膜透析液用量和腹膜透析剂量显著高于非低钾血症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腹膜透析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与腹膜透析剂量和腹膜透析液用量存在直接联系,为确保患者腹膜透析的安全性应严格控制腹膜透析剂量和腹膜透析液用量。

    作者:李蕊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麻疹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82例麻疹合并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炎症吸收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优于对照组的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疹汤内服合并西药治疗方能够缩短发热时间,促进患者康复,从而缩短病程,减少其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晓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血浆置换治疗重症黄疸肝炎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症黄疸肝炎患者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62例行血浆置换治疗的重症黄疸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护理组采用临床优质护理方案,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后护理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白蛋白(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3/31),低于对照组的32.3%(1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浆置换治疗重症黄疸肝炎中采用临床优质护理方案能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对患者临床各项生理指标有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国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MVD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MVD)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血管生成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CD105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标记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20例)及子宫内膜腺癌组(26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再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进行MVD计数。结果 CD105-MVD值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11.35±2.37)、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22.57±4.92)及子宫内膜腺癌组(27.66±2.31)中逐渐递增,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7.969, 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血管形成参与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的过程。

    作者:金海燕;邓卓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生长抑素对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对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10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行急诊胆囊切除术,观察组在术前、术后3 d 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咳嗽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为(143.89±28.56)、(29.87±5.20)ml,均少于对照组的(378.45±35.68)、(49.85±7.31)ml;术后咳嗽时间、住院时间为(2.41±0.65)、(8.30±1.75)d,均短于对照组的(4.39±0.80)、(13.50±2.2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2例胆痿,3例肺部感染,1例恶心呕吐,1例剧烈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14%;观察组患者发生1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 P=0.027<0.05)。结论在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前后给予生长抑素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张磊;张俊东;陈志奇;魏斌;康德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早期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对老年关节创伤后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分析研究早期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对老年关节创伤后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关节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及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软骨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及增殖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软骨细胞凋亡率为(4.11±0.67)%,低于对照组的(6.52±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细胞周期及细胞增殖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早期进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可有效降低患者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增殖指数,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张淑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口服、肌注与鼻腔内给予咪达唑仑对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观察口服、肌内注射(肌注)与鼻腔内给予咪达唑仑对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方法1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葡萄糖,口服组口服咪达唑仑,肌注组肌内注射咪达唑仑,鼻腔组鼻腔输注咪达唑仑,比较四组不同给药方式的麻醉效果及躁动情况。结果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的麻醉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分别为(2.13±0.46)、(4.26±1.13)、(5.12±1.01)、(5.20±1.20)分,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麻醉Ramsa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肌注组及鼻腔组麻醉Ramsay评分优于口服组(P<0.05)。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的苏醒期躁动评分表(PAED)评分为(18.06±5.63)、(7.21±1.13)、(7.43±1.34)、(7.06±1.41)分,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PAE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肌注与鼻腔内给予咪达唑仑均可减少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且效果相似,考虑患儿舒适度,建议口服给予咪达唑仑。

    作者:吴卫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从门诊处方评价我院儿科用药的合理性

    目的:了解儿科门诊用药情况,评价儿童用药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儿科门诊处方849张,对医生所开具的处方中患儿的年龄、病情、诊断以及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进行点评,以此了解儿科门诊患儿用药合理性,并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分析。结果849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182张,不合理处方中存在不规范112张,用药方面不规范、不适当41张,用药超常规的处方29张。结论本院儿科门诊医生所开具的用药处方基本合理,但是也存在部分不合理处方。

    作者:冯江生;高明娥;刘云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两种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两种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9.56±6.58)ml、住院时间(4.10±0.68)d、切口长度(4.35±0.29) cm,均优于对照组的(74.49±11.89)ml、(7.24±0.92)d、(7.15±0.59)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03%,高于实验组的6.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采取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效果更显著,值得推荐。

    作者:陈建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疾病患者诊断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甲组,67例体检正常健康者作为乙组,均进行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观察两组检测差异。结果甲组血小板计数(67.84±15.01)×109/L与大血小板压积(0.17±0.04)%低于乙组,血小板分布宽度(20.78±2.15)fl与凝血酶原时间(21.38±2.45)s高于乙组(P<0.05)。结论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特异性表现可作为诊断肝硬化患者的重要指标,为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借鉴采用。

    作者:李松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1.4%,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应用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能够迅速缓解患儿的症状,改善患儿的肺部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作者:王卫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的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PaO2、PaCO2、SaO2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气水平,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马红丹;张晓飞;王春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52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治疗组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9~2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2.7±4.5)个月,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满意,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术后治疗组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获得良好的脊柱稳定性,明显改善损伤脊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俊;梁红锁;李林;李红波;韦程寿;黄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食管贲门癌术后二次手术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析食管贲门癌术后二次手术的诱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例食管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实施二次手术者11例(0.55%),分析其实施二次手术的原因。结果11例实施二次手术的患者中,出现吻合口并发症者7例,占63.64%;出现胸腔内出血者2例,占18.18%;出现乳糜胸者2例,占18.18%。所有患者在实施二次手术治疗之后,仅1例因吻合口漏过重而死亡,其余10例均痊愈出院,痊愈率为90.91%。结论导致食管贲门癌患者实施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便是吻合口漏、胸腔内出血及乳糜胸等,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要提高其操作水平,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要做到术后并发症的及早发现与治疗,从而确保二次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建斌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与心得体会。方法3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行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