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胱抑素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郭晓艳

关键词:血清胱抑素C, 冠心病, 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析血清胱抑素C(Cys-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88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因胸痛入院,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每组22例,对所有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并对血清胱抑素C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血清胱抑素C [(1.02±0.24)mg/L VS (1.29±0.54)mg/L VS (1.68±0.66)mg/L VS (2.17±0.78)mg/L]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呈现增加趋势(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可作为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指标,且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密切联系,可作为临床治疗和诊断的依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及意义探析

    目的:探究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以及意义。方法33例病毒性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比较两组的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结果观察组的总蛋白含量为(83.19±8.95)g/L、球蛋白含量为(37.54±4.32)g/L,均高于对照组的(72.41±7.53)、(25.86±3.29)g/L(P<0.05);观察组白蛋白含量为(39.69±2.62)g/L、白球比为(1.06±0.35),均低于对照组的(48.87±3.05)g/L、(1.89±0.42)(P<0.05)。结论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相关指标的数值变化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具体病情,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

    作者:龙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孕期非遗传因素作用对先天性心脏病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孕期非遗传因素作用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方法30例出生后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母亲作为病例组,同期30例出生后健康的新生儿母亲作为对照组。分析孕期非遗传因素作用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结果两组新生儿母亲在年龄、孕产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民族、居住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噪音、装修、工厂等13项是诱发先天性心脏病的非遗传因素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工厂[OR=1.862,95%CI=(1.033,3.246)]、负性生活事件[OR=2.162,95%CI=(1.264,3.696)]、感冒[OR=1.904,95%CI=(1.197,3.038)]为诱发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补充复合维生素[OR=0.434,95%CI=(0.253,0.749)]和补充叶酸[OR=0.468,95%CI=(0.261,0.853)]是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孕期非遗传因素中的工厂、负性生活事件及感冒等可能增加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而在孕期补充复合维生素和叶酸能够降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作者:江海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糖尿病足患者细菌感染特征及其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细菌感染特征及其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0例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依据泛大西洋学会联盟分级分为A、B、C、D四组,各20例。比较四组病原学特点、耐药情况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的差异。结果①四组患者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中性粒细胞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80例患者中,重度感染15例(18.75%),中度感染35例(43.75%),轻度感染30例(37.50%)。其中,重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10例(66.67%),中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23例(65.71%),轻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16例(53.33%)。随着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血管病变程度的持续加重,其中度及以上感染患者比率也随之增加。依据药敏试验结果,产生抗生素耐药患者49例(61.25%)。③单一感染:革兰阳性菌感染占30.00%,革兰阴性菌感染占27.50%,真菌感染占5.00%,混合感染占37.50%。80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122株,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16.39%),铜绿假单胞菌15株(12.30%),粪肠球菌9株(7.38%)。伴随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持续加重,其混合感染的比率也随之升高,其中D级患者中混合感染比率为66.67%。结论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程度与混合感染之间明显相关,其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越严重,其混合感染几率越高,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应重视这一点。

    作者:彭红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美托洛尔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律失常的应用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律失常的应用疗效及对MHD的影响。方法26例MHD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2例),治疗组透析前口服美托洛尔片,对照组透析前未予特殊处理。比较两组患者MHD过程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和种类。结果治疗组14例患者共MHD 1006次,发生心律失常19次,发生率为2%;对照组12例患者共MHD 866次,发生心律失常219次,发生率为25%;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9.63,P<0.05)。结论美托洛尔用于MHD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蒋兰晔;彭茜;麦丽珊;何淑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系统性护理对氯氮平所致便秘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系统性护理对氯氮平所致便秘的疗效观察。方法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实验组患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普通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通便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通便显效率93.55%,对照组患者通便显效率74.1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的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69,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氯氮平所致便秘情况,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比索洛尔联合依达拉奉在预防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依达拉奉在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行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比索洛尔口服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观察组患者采用比索洛尔口服联合依达拉奉静脉输注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两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有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博等,其中对照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51.5%和48.5%,观察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27.3%和21.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依达拉奉能够有效预防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效保护缺血心肌,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钟晓鸣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530例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根据护理方案分成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65例)及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强化护理、心理护理及情感沟通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的观察组(265例),分别对比两组患儿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情况、不良反应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率,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FLACC评分为(1.3±0.2)分,对照组FLACC评分为(4.2±0.3)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护理满意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输液的常规护理模式中加入强化护理、心理护理及情感沟通,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疼痛感,提升依从性,优化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作者:荆彩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给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给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在院治疗时采取同样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出院后对照组遵医嘱服用降压药,观察组在遵医嘱服药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年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降压效果、服药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降压优良率为82.7%高于对照组的44.2%,观察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规律服药42例(80.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2例(42.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低于对照组的17.3%(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提高降压效果,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探讨加味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和分析加味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诊治,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大黄牡丹皮汤进行诊治,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中无一例因为病情严重而进行手术治疗,且服药依从性较佳,均配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平均疗程7.5 d,痊愈15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实验组患者平均疗程5.3 d,痊愈21例,显效10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具有治愈率高、疗效好、治疗时间短、无不良反应的优点,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朱海玲;刘艳伟;王莹;石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B超产前检查诊断胎儿异常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超产前检查诊断胎儿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780例进行B超产前检查的孕妇,对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且与产后、尸检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B超产前检查的780例孕妇中,20例胎儿有异象,约占总胎儿数的2.56%。其中,神经系统异常生长的胎儿有5例,面部生长异常的胎儿有4例,患有心脏病的胎儿有1例,四肢生长异常胎儿有3例,多个部位异常的胎儿有7例;产后、尸检21例胎儿有异象。B超产前检查的准确率为99.87%(779/780)。结论采用B超对孕妇进行产前检查,有助于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并及时了解胎儿的异常状况(如胎儿畸形)并作出相应的对策,这对医学领域的影响较大,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王彩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64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行早期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两项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PaCO2显著高于对照组, PaO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本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肠梗阻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25例。常规组施予石蜡灌肠及石蜡胃管注入治疗,观察组采用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中转手术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中转手术者1例(4%),常规组出现中转手术者6例(24%),两组患者中转手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患者经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不仅可获取良好的疗效,还加速恢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不同剂量奥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不同剂量奥美拉唑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18例。实验组实行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参照组实行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实验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输出量、止血时间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实行小剂量奥美拉唑具有出血量少、止血效果好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作者:黄玉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经会阴3D超声观察便秘产后妇女的盆底裂孔变化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经会阴3D超声应用于便秘产后妇女的盆底裂孔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100例产后妇女,根据有无便秘症状分为便秘症状组和无便秘症状组,每组50例。对比两组产后42 d、3个月、6个月、1年的经会阴3D超声观察静息、Valsalva动作、缩肛状态的盆底裂孔的变化差异。结果在Valsalva动作及缩肛动作状态下,产后42 d、3个月、6个月便秘症状组的盆底裂孔各项指标[(56.55±2.05)mm、(43.62±1.75)mm、(158.50±3.25)mm2及(50.55±2.45)mm、(42.66±3.55)mm、(118.60±6.85)mm2]均明显大于无便秘症状组(P<0.05)。结论经会阴3D超声探查便秘产后妇女的盆底裂孔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梅清;古艳;黎佔芳;黄妙玲;黄伟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72例行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手术护理基础上实施术中保温护理,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接受术中保温护理可保持体温稳定,改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作者:王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分析节段分析法联合九平面连续扫查法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析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九平面连续扫查法联合节段分析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行晚期与中期妊娠系统胎儿检查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孕周的增长,卵圆孔血流速度与卵圆孔直径逐渐增加,直至足月卵圆孔直径≤6.0 mm;在不同孕周下,胎儿的心射血分数变化不大。在房缺胎儿中,卵圆孔直径均值>6.0 mm(6.9 mm),无房缺胎儿的直径均值为4.6 mm。房缺胎儿卵圆孔血流速度为47.7 cm/s,且部分病理为双向分流。无房缺胎儿血流速度均值为<20.0 cm/s(16.1 cm/s)。表明:九平面连续扫查法与节段分析法联合应用,通过与卵圆孔瓣缺与卵圆孔直径观察,可看作诊断房缺的标准。结论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实施节段分析法联合九平面连续扫查法,不但能将心脏许多解剖结构显示出来,而且还能清晰显示胎儿心脏和血流、血管结构和功能等。

    作者:毛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踝关节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疗效临床比较

    目的:研究和比较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保守治疗的方式,而试验组患者应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各时期的踝关节功能恢复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分别为(14.8±0.7)d、(10378±1364)元,均多于对照组的(6.3±0.5)d、(3305±48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保守复位和手术治疗都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的功能恢复较好,而保守复位治疗的总费用相对较低,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自主意愿进行治疗。

    作者:彭金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40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20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每组40例。氯氮平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单纯的氯氮平进行治疗,利培酮组在常规治疗上加服利培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氮平联合利培酮进行治疗,观察三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利培酮组治愈4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氯氮平组治愈5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利培酮组、氯氮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氯氮平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均发生轻微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静坐不稳1例,头昏2例,困倦2例,锥外系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氯氮平组出现恶心2例,静坐不稳2例,头昏2例,困倦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利培酮组出现恶心1例,静坐不稳2例,头昏2例,困倦1例,锥外系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单纯采用氯氮平或单纯采用利培酮治疗临床疗效更佳,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安全可靠。

    作者:孙静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降低脑卒中患者口服给药差错率的临床对策

    目的:观察分析脑卒中患者口服给药差错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临床措施。方法96例接诊的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给药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口服给药差错的原因以及口服给药差错发生率,并提出有效的临床措施。结果观察组口服给药差错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2%(P<0.05)。服用量错误、服用时间错误、药名错误、给药对象错误以及漏给药是主要的口服给药差错。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针对性的给药护理,并增加对护理人员相关的培训以及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脑卒中患者口服给药差错的发生率。

    作者:姜蕾;朱洁;高园林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方法77例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实施非早期(病发24 h后)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早期(病发24 h内)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生活能力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1.05%;观察组病情控制时间为(5.69±1.26)d、住院时间为(8.99±2.04)d,短于对照组的(7.41±1.40)、(13.61±2.19)d;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5.64%,低于对照组47.37%;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为(8.63±2.57)分,优于对照组为(5.89±3.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疗效显著,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作者:丁金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