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兰晔;彭茜;麦丽珊;何淑弟
随着中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研究的深入了解,中医疗法已经成为重要手段之一。治疗病毒性肝炎已经有了多种治疗方法,大体包括提高生存质量,杀灭病毒,保护肝脏降低酶活、抗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对中国人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从病毒性肝炎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病毒性肝炎西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以及中医外治法治疗病毒性肝炎进行了阐述。说明有效的中医疗法与药物对于彻底治愈病毒性肝炎有着极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52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治疗组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9~2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2.7±4.5)个月,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满意,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术后治疗组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获得良好的脊柱稳定性,明显改善损伤脊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俊;梁红锁;李林;李红波;韦程寿;黄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稳定期用药方案,确定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对此类患者的获益与风险。通过查阅国内外指南、文献报道、Meta分析等循证级别高的证据,从获益与风险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根据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合理用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C级或D级患者可以使用ICS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为防止肺炎风险可选用较低剂量ICS或选用布地奈德吸入。
作者:邓体瑛;张恩景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以及意义。方法33例病毒性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比较两组的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结果观察组的总蛋白含量为(83.19±8.95)g/L、球蛋白含量为(37.54±4.32)g/L,均高于对照组的(72.41±7.53)、(25.86±3.29)g/L(P<0.05);观察组白蛋白含量为(39.69±2.62)g/L、白球比为(1.06±0.35),均低于对照组的(48.87±3.05)g/L、(1.89±0.42)(P<0.05)。结论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相关指标的数值变化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具体病情,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
作者:龙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25例。常规组施予石蜡灌肠及石蜡胃管注入治疗,观察组采用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中转手术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中转手术者1例(4%),常规组出现中转手术者6例(24%),两组患者中转手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患者经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不仅可获取良好的疗效,还加速恢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行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PDVI行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效果。结果38例患者手术顺利,共计手术56条下肢,其中单侧肢体患者20例,双侧肢体患者18例;行股浅静脉瓣膜外修补28条,行股浅静脉带戒术20条,行股浅静脉瓣膜外修补并带戒术8条。随访有4例患者肢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经置管溶栓后恢复,另2例置管溶栓后示手术部位狭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球囊扩张术恢复。结论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能较好的纠正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牛志鹏;杨会锋;王春雨;席力森;张定成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护理。方法92例经脑血管造影所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分析两组临床相关时间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为(4.7±1.1)d、(3.3±0.8)d;对照组分别为(8.4±2.4)d、(6.3±1.8)d,观察组临床相关时间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05、10.330,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39.13%低于对照组的8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期进行综合性护理,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胡洁滨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春秋分时节预防治疗风寒湿痹症临床效果。方法186例痹症患者在春秋分节气采用中医药预防性治疗,春分、秋分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186例患者经过春、秋分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48%、97.85%。结论通过在春秋分调节免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药发挥了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具有预防风湿免疫性疾病复发,减轻临床症状,控制病情活动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洪华;付天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76例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欣母沛治疗,观察组给予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2~24 h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15.79%),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2.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且术后感染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孔瑞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变应性咳嗽患者,参照随机抽签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应用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对照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咳嗽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为(4.1±1.3)d,对照组患者平均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为(6.3±2.0)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组患者平均咳嗽积分为(1.4±0.3)分,对照组患者平均咳嗽积分为(3.3±0.6)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确切、起效快,可作为变应性咳嗽患者理想用药方案。
作者:吕明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析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九平面连续扫查法联合节段分析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行晚期与中期妊娠系统胎儿检查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孕周的增长,卵圆孔血流速度与卵圆孔直径逐渐增加,直至足月卵圆孔直径≤6.0 mm;在不同孕周下,胎儿的心射血分数变化不大。在房缺胎儿中,卵圆孔直径均值>6.0 mm(6.9 mm),无房缺胎儿的直径均值为4.6 mm。房缺胎儿卵圆孔血流速度为47.7 cm/s,且部分病理为双向分流。无房缺胎儿血流速度均值为<20.0 cm/s(16.1 cm/s)。表明:九平面连续扫查法与节段分析法联合应用,通过与卵圆孔瓣缺与卵圆孔直径观察,可看作诊断房缺的标准。结论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实施节段分析法联合九平面连续扫查法,不但能将心脏许多解剖结构显示出来,而且还能清晰显示胎儿心脏和血流、血管结构和功能等。
作者:毛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析食管贲门癌术后二次手术的诱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例食管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实施二次手术者11例(0.55%),分析其实施二次手术的原因。结果11例实施二次手术的患者中,出现吻合口并发症者7例,占63.64%;出现胸腔内出血者2例,占18.18%;出现乳糜胸者2例,占18.18%。所有患者在实施二次手术治疗之后,仅1例因吻合口漏过重而死亡,其余10例均痊愈出院,痊愈率为90.91%。结论导致食管贲门癌患者实施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便是吻合口漏、胸腔内出血及乳糜胸等,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要提高其操作水平,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要做到术后并发症的及早发现与治疗,从而确保二次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建斌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衰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治疗1周后,对比两组治疗临床效果、治疗后心室射血分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1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4%(29/31),高于对照组61.29%(1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3.39±7.21)%,治疗1周后为(48.76±8.13)%;对照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4.32±6.85)%,治疗1周后为(39.59±8.87)%。治疗前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急性心衰采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能够提高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宗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应用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2例进行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2例进行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进行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手术全部成功,28例(87.50%)患者经过治疗后下肢水肿出现明显的消退,原有疼痛临床症状也完全消失,能够进行正常行走活动,临床疗效评定为显效。16例(50.00%)使用可回收滤器的患者,在8~13 d后发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滤器全部回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1年的随访发现,3例(9.38%)患者因其他疾病在术后1年内死亡,4例(12.50%)患者在1年内出现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2例(6.25%)患者出现术后下肢深静脉功能损伤,23例(71.88%)患者术后未见其他不良张症状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结论应用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黄柳桓;高江平;王建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对老年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老年骨关节结核患者,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对照组患者给予结核抗体检测。比较两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预测值、特异性分别为94.29%、85.71%、8.57%、91.43%、77.14%;对照组分别为77.14%、62.86%、5.71%、85.71%、54.29%。观察组检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特异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阳性似然比、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结核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抗酸杆菌涂片阳性率分别为31.43%、51.43%、25.71%;对照组患者的结核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抗酸杆菌涂片阳性率分别为25.71%、42.86%、2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老年骨关节结核,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性的结核抗体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孟志强;郭斌;吴若丹;白云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对老年便秘合并肺炎患者予以通腑泻肺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老年便秘合并肺炎患者,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通腑泻肺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便秘合并患者予以通腑泻肺汤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便秘情况以及肺炎症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作者:金鸿斌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方法77例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实施非早期(病发24 h后)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早期(病发24 h内)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生活能力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1.05%;观察组病情控制时间为(5.69±1.26)d、住院时间为(8.99±2.04)d,短于对照组的(7.41±1.40)、(13.61±2.19)d;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5.64%,低于对照组47.37%;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为(8.63±2.57)分,优于对照组为(5.89±3.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疗效显著,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作者:丁金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54例确诊为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和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针刺后溪、申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良9例,中13例,差5例;对照组分别为8、10、9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通针刺加后溪、申脉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晓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98例阑尾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阑尾炎手术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9%,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康复,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曲慧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口服、肌内注射(肌注)与鼻腔内给予咪达唑仑对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方法1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葡萄糖,口服组口服咪达唑仑,肌注组肌内注射咪达唑仑,鼻腔组鼻腔输注咪达唑仑,比较四组不同给药方式的麻醉效果及躁动情况。结果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的麻醉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分别为(2.13±0.46)、(4.26±1.13)、(5.12±1.01)、(5.20±1.20)分,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麻醉Ramsa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肌注组及鼻腔组麻醉Ramsay评分优于口服组(P<0.05)。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的苏醒期躁动评分表(PAED)评分为(18.06±5.63)、(7.21±1.13)、(7.43±1.34)、(7.06±1.41)分,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PAE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肌注与鼻腔内给予咪达唑仑均可减少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且效果相似,考虑患儿舒适度,建议口服给予咪达唑仑。
作者:吴卫强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