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踝关节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疗效临床比较

彭金阳

关键词:保守复位, 手术治疗, 踝关节骨折,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和比较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保守治疗的方式,而试验组患者应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各时期的踝关节功能恢复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分别为(14.8±0.7)d、(10378±1364)元,均多于对照组的(6.3±0.5)d、(3305±48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保守复位和手术治疗都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的功能恢复较好,而保守复位治疗的总费用相对较低,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自主意愿进行治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采用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6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选用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选用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24.19±3.10)g/L,24 h尿蛋白量(6.28±0.84)g,总胆固醇(5.11±0.75)mmol/L;研究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32.35±4.62)g/L,24 h尿蛋白量(3.03±0.21)g,总胆固醇(3.07±0.17)mmol/L。研究组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19%,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5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治疗选用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方法,效果较佳,建议运用。

    作者:张大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整体护理在无偿献血者招募及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整体护理在无偿献血者招募以及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市的两个固定献血点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对照组,3152例)及整体护理模式来进行护理(观察组,3241例)。观察比较经过不同采血护理后,两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合格率、献血不良反应率、二次以上献血者比例。结果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献血合格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8%(P<0.05);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为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P<0.05);观察组无偿献血者二次以上献血者比例为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4%(P<0.05)。结论在献血的过程中,对献血者展开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整体化护理,能够有效减少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所出现的献血不良反应,并能够更好的促进其身体的健康发展。为无偿献血公益事业深入人心奠定基础。因此在采血点进行招募采血的过程中,可将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刘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与心得体会。方法3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行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SGB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V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SGB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各38例,均连续应用4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Barthel指数分别对患者的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24.7±2.1)分、ADL评分(70.8±2.9)分优于对照组(20.3±1.5)、(63.7±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GB有助于改善V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李小云;潘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Parks切口在斜视显微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Parks切口在斜视显微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4例斜视住院手术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Parks切口入路治疗),同期20例斜视住院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对术后疼痛反应、结膜恢复状况、眼位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疼痛情况,实验组轻度49例(90.7%),中度3例(5.6%),重度2例(3.7%)。对照组轻度13例(65.0%),中度5例(25.0%),重度2例(10.0%)。实验组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实验组52例(96.3%)结膜复位良好,无明显伤口痕迹。眼位满意者,近期47例(87.0%),远期46例(85.2%)。结论斜视手术入路Parks 切口不损伤角膜缘干细胞,术野暴露充分,术后瘢痕小,结膜与肌肉无粘连,切口小可不缝合,手术方法易掌握,能有效降低疼痛,防止肌肉粘连,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眼部的美观,值得推广。

    作者:赵洋;邹有硕;张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1.4%,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应用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能够迅速缓解患儿的症状,改善患儿的肺部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作者:王卫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64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行早期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两项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PaCO2显著高于对照组, PaO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本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两种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两种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9.56±6.58)ml、住院时间(4.10±0.68)d、切口长度(4.35±0.29) cm,均优于对照组的(74.49±11.89)ml、(7.24±0.92)d、(7.15±0.59)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03%,高于实验组的6.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采取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效果更显著,值得推荐。

    作者:陈建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药氧驱动联合针灸康复综合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药氧驱动联合针灸康复综合疗法用于中风恢复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34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采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实施药氧驱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2%(P<0.05),观察组2个疗程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为(20.92±3.84)分低于对照组的(23.77±4.56)分(P<0.05)。结论药氧驱动联合针灸康复综合疗法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马志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肠梗阻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25例。常规组施予石蜡灌肠及石蜡胃管注入治疗,观察组采用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中转手术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中转手术者1例(4%),常规组出现中转手术者6例(24%),两组患者中转手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患者经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不仅可获取良好的疗效,还加速恢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腹腔镜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腹腔镜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复杂性阑尾炎患儿,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53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医治,研究组行腹腔镜手术医治。比对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3.58±4.07)ml、(26.90±8.14)h、(6.11±1.90)d,均优于对照组的(29.46±10.47)ml、(40.63±9.41)h、(10.38±3.89)d(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66%)及复发率(15.09%)均低于对照组(25.58%、58.14%)(P<0.05)。结论给予患儿腹腔镜手术医治可缩短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并降低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良;侯广军;耿宪杰;张现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的临床疗效考察

    目的:应用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2例进行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2例进行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进行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手术全部成功,28例(87.50%)患者经过治疗后下肢水肿出现明显的消退,原有疼痛临床症状也完全消失,能够进行正常行走活动,临床疗效评定为显效。16例(50.00%)使用可回收滤器的患者,在8~13 d后发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滤器全部回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1年的随访发现,3例(9.38%)患者因其他疾病在术后1年内死亡,4例(12.50%)患者在1年内出现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2例(6.25%)患者出现术后下肢深静脉功能损伤,23例(71.88%)患者术后未见其他不良张症状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结论应用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黄柳桓;高江平;王建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76例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欣母沛治疗,观察组给予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2~24 h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15.79%),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2.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且术后感染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孔瑞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方法77例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实施非早期(病发24 h后)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早期(病发24 h内)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生活能力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1.05%;观察组病情控制时间为(5.69±1.26)d、住院时间为(8.99±2.04)d,短于对照组的(7.41±1.40)、(13.61±2.19)d;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5.64%,低于对照组47.37%;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为(8.63±2.57)分,优于对照组为(5.89±3.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疗效显著,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作者:丁金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解剖锁定接骨板(ALP)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PFNA组和ALP组,各58例。PFNA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 ALP组行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59.71±9.63)min、术中出血量(156.58±23.58)ml、骨折愈合时间(11.26±1.32)周、术后Harris评分(86.77±9.25)分均优于ALP组的(72.26±11.35)min、(217.14±25.69)ml、(13.98±2.14)周、(77.85±8.16)分,且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3.45%)低于ALP组(15.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少,相比于ALP更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作者:康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分析节段分析法联合九平面连续扫查法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析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九平面连续扫查法联合节段分析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行晚期与中期妊娠系统胎儿检查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孕周的增长,卵圆孔血流速度与卵圆孔直径逐渐增加,直至足月卵圆孔直径≤6.0 mm;在不同孕周下,胎儿的心射血分数变化不大。在房缺胎儿中,卵圆孔直径均值>6.0 mm(6.9 mm),无房缺胎儿的直径均值为4.6 mm。房缺胎儿卵圆孔血流速度为47.7 cm/s,且部分病理为双向分流。无房缺胎儿血流速度均值为<20.0 cm/s(16.1 cm/s)。表明:九平面连续扫查法与节段分析法联合应用,通过与卵圆孔瓣缺与卵圆孔直径观察,可看作诊断房缺的标准。结论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实施节段分析法联合九平面连续扫查法,不但能将心脏许多解剖结构显示出来,而且还能清晰显示胎儿心脏和血流、血管结构和功能等。

    作者:毛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比较吉非替尼交替化疗与单纯化疗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

    目的:比较吉非替尼交替化疗与单纯化疗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0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吉非替尼。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3.3%、93.3%,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6.7%、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5.5个月及8.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交替化疗与单纯化疗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赵秀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对老年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对老年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老年骨关节结核患者,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对照组患者给予结核抗体检测。比较两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预测值、特异性分别为94.29%、85.71%、8.57%、91.43%、77.14%;对照组分别为77.14%、62.86%、5.71%、85.71%、54.29%。观察组检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特异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阳性似然比、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结核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抗酸杆菌涂片阳性率分别为31.43%、51.43%、25.71%;对照组患者的结核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抗酸杆菌涂片阳性率分别为25.71%、42.86%、2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老年骨关节结核,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性的结核抗体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孟志强;郭斌;吴若丹;白云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单孔胸腔镜治疗肺大泡合并自发性气胸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治疗肺大泡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62例肺大泡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均采用单孔胸腔镜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无术中输血,手术时间30~80 min,术中出血10~120 ml,胸引管留置时间2~5 d,术后引流量60~150 ml,术后住院时间4~6 d,总住院时间5~10 d。随访5~12个月,均无复发。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可进一步减小创伤,疗效安全可靠,可广泛应用于肺大泡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治疗。

    作者:曹纪伟;朱红军;韩玉龙;曹志坤;朱富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中药大承气汤灌肠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中药大承气汤灌肠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效果。方法87例行中药大承气汤灌肠治疗的中枢性高热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及退热时间。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771、26.805,P<0.05);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为(3.95±0.76)h、完全退热时间为(7.68±1.75)d,研究组分别为(2.12±0.54)h、(5.21±1.46)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83、7.178,P<0.05)。结论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中枢性高热患者可改善其心理状态,缓解负面情绪,并缩短退热时间,具推广价值。

    作者:丁秀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