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降低脑卒中患者口服给药差错率的临床对策

姜蕾;朱洁;高园林

关键词:脑卒中, 口服给药差错率, 临床对策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脑卒中患者口服给药差错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临床措施。方法96例接诊的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给药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口服给药差错的原因以及口服给药差错发生率,并提出有效的临床措施。结果观察组口服给药差错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2%(P<0.05)。服用量错误、服用时间错误、药名错误、给药对象错误以及漏给药是主要的口服给药差错。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针对性的给药护理,并增加对护理人员相关的培训以及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脑卒中患者口服给药差错的发生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剂量奥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不同剂量奥美拉唑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18例。实验组实行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参照组实行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实验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输出量、止血时间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实行小剂量奥美拉唑具有出血量少、止血效果好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作者:黄玉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采用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6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选用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选用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24.19±3.10)g/L,24 h尿蛋白量(6.28±0.84)g,总胆固醇(5.11±0.75)mmol/L;研究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32.35±4.62)g/L,24 h尿蛋白量(3.03±0.21)g,总胆固醇(3.07±0.17)mmol/L。研究组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19%,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5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治疗选用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方法,效果较佳,建议运用。

    作者:张大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40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20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每组40例。氯氮平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单纯的氯氮平进行治疗,利培酮组在常规治疗上加服利培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氮平联合利培酮进行治疗,观察三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利培酮组治愈4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氯氮平组治愈5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利培酮组、氯氮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氯氮平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均发生轻微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静坐不稳1例,头昏2例,困倦2例,锥外系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氯氮平组出现恶心2例,静坐不稳2例,头昏2例,困倦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利培酮组出现恶心1例,静坐不稳2例,头昏2例,困倦1例,锥外系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单纯采用氯氮平或单纯采用利培酮治疗临床疗效更佳,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安全可靠。

    作者:孙静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探究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分析与防治对策

    目的:对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探究防治措施。方法100例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给予其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Constant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00例患者在经过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其中肩部发生脱钩2例、肩锁关节前方半脱位5例、钢板远端断裂8例以及肩部疼痛3例,并且患者术后Constant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但应注意预防其并发症发生,可通过正确选择钢板并进行预先弯曲后安放,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吕晓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糖尿病足患者细菌感染特征及其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细菌感染特征及其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0例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依据泛大西洋学会联盟分级分为A、B、C、D四组,各20例。比较四组病原学特点、耐药情况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的差异。结果①四组患者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中性粒细胞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80例患者中,重度感染15例(18.75%),中度感染35例(43.75%),轻度感染30例(37.50%)。其中,重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10例(66.67%),中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23例(65.71%),轻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16例(53.33%)。随着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血管病变程度的持续加重,其中度及以上感染患者比率也随之增加。依据药敏试验结果,产生抗生素耐药患者49例(61.25%)。③单一感染:革兰阳性菌感染占30.00%,革兰阴性菌感染占27.50%,真菌感染占5.00%,混合感染占37.50%。80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122株,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16.39%),铜绿假单胞菌15株(12.30%),粪肠球菌9株(7.38%)。伴随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持续加重,其混合感染的比率也随之升高,其中D级患者中混合感染比率为66.67%。结论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程度与混合感染之间明显相关,其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越严重,其混合感染几率越高,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应重视这一点。

    作者:彭红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配合

    目的:总结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配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护理配合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术前充分的准备以及术中的精心配合,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60患者无一例出现严重的术中意外及术后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成功率高,愈后良好,而术中精确的专科性配合、术前访视的充分、一般器械及专科器械的准备及手术步骤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温丽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比索洛尔联合依达拉奉在预防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依达拉奉在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行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比索洛尔口服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观察组患者采用比索洛尔口服联合依达拉奉静脉输注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两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有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博等,其中对照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51.5%和48.5%,观察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27.3%和21.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依达拉奉能够有效预防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效保护缺血心肌,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钟晓鸣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76例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欣母沛治疗,观察组给予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2~24 h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15.79%),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2.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且术后感染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孔瑞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血清胱抑素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析血清胱抑素C(Cys-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88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因胸痛入院,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每组22例,对所有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并对血清胱抑素C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血清胱抑素C [(1.02±0.24)mg/L VS (1.29±0.54)mg/L VS (1.68±0.66)mg/L VS (2.17±0.78)mg/L]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呈现增加趋势(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可作为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指标,且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密切联系,可作为临床治疗和诊断的依据。

    作者:郭晓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胰腺癌标准根治术与扩大根治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胰腺癌标准根治术与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胰腺癌根治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胰腺癌扩大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术后1、3年生存率(80%、40%)高于对照组(5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5%、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扩大根治术效果优于标准根治术,疗效肯定。

    作者:关佳楠;宋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开展家庭访视护理的效果。方法8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家庭访视组和常规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家庭访视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内容。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健康教育效果和服药依从度的差异。结果在干预前,两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家庭访视组患者舒张压(85.49±5.22)mm Hg(1 mm Hg=0.133 kPa)和收缩压(135.49±7.70)mm Hg低于干预前(90.38±5.97)mm Hg和(144.25±12.49)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前,两组患者健康行为、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两组患者三项得分均有明显上升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家庭访视组患者健康行为、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得分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其血压控制水平,亦可增强其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提高服药依从性。

    作者:杨巧婷;莫衬嫦;郑慧琴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剑突下或脐孔取胆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剑突下或脐孔取胆对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26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经脐孔取胆,实验组经剑突下取胆。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观察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结果实验组切口感染率为4.62%,低于对照组的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所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31.82%,革兰阴性菌占68.18%;对照组革兰阳性菌占51.19%,革兰阴性菌占48.81%。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度高,而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度高。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剑突下较经脐孔取胆可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率,促进患者康复,同时取胆方式对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陈江涛;王晨宇;华龙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中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研究组给予中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改善情况、治疗满意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整体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体满意度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异位妊娠患者采用中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方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

    作者:方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中医疗法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探究

    随着中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研究的深入了解,中医疗法已经成为重要手段之一。治疗病毒性肝炎已经有了多种治疗方法,大体包括提高生存质量,杀灭病毒,保护肝脏降低酶活、抗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对中国人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从病毒性肝炎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病毒性肝炎西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以及中医外治法治疗病毒性肝炎进行了阐述。说明有效的中医疗法与药物对于彻底治愈病毒性肝炎有着极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老年自发性气胸应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观察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自发性气胸通过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100例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胸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49±0.04)h,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42±0.11)h,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3.73±2.00)d,术后住院时间为(5.36±2.00)d,手术费用为(1.71±0.22)万元,术后疼痛评分为(1.22±0.19)分,术后复发率为0,优于对照组的(8.19±3.55)d、(9.07±4.17)d、(3.04±0.13)万元、(3.49±0.79)分、10.0%(5/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自发性气胸疾病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患者产生的创伤小,患者恢复速度快,可以获得与开胸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能够成为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曹臣龙;张样杰;翟成凯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探索厄贝沙坦与尼莫地平联合降压的疗效

    目的:探索厄贝沙坦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基础上去掉氨氯地平,加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68%)(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尼莫地平联合降压作用显著且平稳、安全,明显优于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降压的疗效,是治疗高血压病的理想措施之一。

    作者:谭英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早期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对老年关节创伤后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分析研究早期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对老年关节创伤后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关节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及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软骨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及增殖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软骨细胞凋亡率为(4.11±0.67)%,低于对照组的(6.52±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细胞周期及细胞增殖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早期进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可有效降低患者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增殖指数,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张淑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75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激素变化以及月经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为(6.72±1.73)mm,治疗后为(1.83±0.48)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和孕激素相比之前显著降低(P<0.05);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全部闭经,其中15例月经正常,20例月经稀少,40例绝经;随访1年发现,患者中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等不良症状为9例,复发率为12%。结论对围绝经期子宫出血患者采用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有效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激素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美玲;肖凤珍;王彩霞;吕向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分析节段分析法联合九平面连续扫查法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析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九平面连续扫查法联合节段分析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行晚期与中期妊娠系统胎儿检查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孕周的增长,卵圆孔血流速度与卵圆孔直径逐渐增加,直至足月卵圆孔直径≤6.0 mm;在不同孕周下,胎儿的心射血分数变化不大。在房缺胎儿中,卵圆孔直径均值>6.0 mm(6.9 mm),无房缺胎儿的直径均值为4.6 mm。房缺胎儿卵圆孔血流速度为47.7 cm/s,且部分病理为双向分流。无房缺胎儿血流速度均值为<20.0 cm/s(16.1 cm/s)。表明:九平面连续扫查法与节段分析法联合应用,通过与卵圆孔瓣缺与卵圆孔直径观察,可看作诊断房缺的标准。结论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实施节段分析法联合九平面连续扫查法,不但能将心脏许多解剖结构显示出来,而且还能清晰显示胎儿心脏和血流、血管结构和功能等。

    作者:毛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38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行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PDVI行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效果。结果38例患者手术顺利,共计手术56条下肢,其中单侧肢体患者20例,双侧肢体患者18例;行股浅静脉瓣膜外修补28条,行股浅静脉带戒术20条,行股浅静脉瓣膜外修补并带戒术8条。随访有4例患者肢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经置管溶栓后恢复,另2例置管溶栓后示手术部位狭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球囊扩张术恢复。结论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能较好的纠正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牛志鹏;杨会锋;王春雨;席力森;张定成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