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艳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稳定期用药方案,确定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对此类患者的获益与风险。通过查阅国内外指南、文献报道、Meta分析等循证级别高的证据,从获益与风险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根据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合理用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C级或D级患者可以使用ICS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为防止肺炎风险可选用较低剂量ICS或选用布地奈德吸入。
作者:邓体瑛;张恩景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整体护理在无偿献血者招募以及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市的两个固定献血点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对照组,3152例)及整体护理模式来进行护理(观察组,3241例)。观察比较经过不同采血护理后,两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合格率、献血不良反应率、二次以上献血者比例。结果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献血合格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8%(P<0.05);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为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P<0.05);观察组无偿献血者二次以上献血者比例为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4%(P<0.05)。结论在献血的过程中,对献血者展开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整体化护理,能够有效减少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所出现的献血不良反应,并能够更好的促进其身体的健康发展。为无偿献血公益事业深入人心奠定基础。因此在采血点进行招募采血的过程中,可将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刘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MVD)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血管生成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CD105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标记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20例)及子宫内膜腺癌组(26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再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进行MVD计数。结果 CD105-MVD值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11.35±2.37)、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22.57±4.92)及子宫内膜腺癌组(27.66±2.31)中逐渐递增,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7.969, 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血管形成参与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的过程。
作者:金海燕;邓卓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症黄疸肝炎患者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62例行血浆置换治疗的重症黄疸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护理组采用临床优质护理方案,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后护理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白蛋白(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3/31),低于对照组的32.3%(1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浆置换治疗重症黄疸肝炎中采用临床优质护理方案能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对患者临床各项生理指标有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国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细菌感染特征及其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0例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依据泛大西洋学会联盟分级分为A、B、C、D四组,各20例。比较四组病原学特点、耐药情况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的差异。结果①四组患者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中性粒细胞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80例患者中,重度感染15例(18.75%),中度感染35例(43.75%),轻度感染30例(37.50%)。其中,重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10例(66.67%),中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23例(65.71%),轻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16例(53.33%)。随着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血管病变程度的持续加重,其中度及以上感染患者比率也随之增加。依据药敏试验结果,产生抗生素耐药患者49例(61.25%)。③单一感染:革兰阳性菌感染占30.00%,革兰阴性菌感染占27.50%,真菌感染占5.00%,混合感染占37.50%。80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122株,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16.39%),铜绿假单胞菌15株(12.30%),粪肠球菌9株(7.38%)。伴随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持续加重,其混合感染的比率也随之升高,其中D级患者中混合感染比率为66.67%。结论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程度与混合感染之间明显相关,其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越严重,其混合感染几率越高,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应重视这一点。
作者:彭红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比较胰腺癌标准根治术与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胰腺癌根治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胰腺癌扩大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术后1、3年生存率(80%、40%)高于对照组(5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5%、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扩大根治术效果优于标准根治术,疗效肯定。
作者:关佳楠;宋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儿科门诊用药情况,评价儿童用药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儿科门诊处方849张,对医生所开具的处方中患儿的年龄、病情、诊断以及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进行点评,以此了解儿科门诊患儿用药合理性,并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分析。结果849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182张,不合理处方中存在不规范112张,用药方面不规范、不适当41张,用药超常规的处方29张。结论本院儿科门诊医生所开具的用药处方基本合理,但是也存在部分不合理处方。
作者:冯江生;高明娥;刘云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临床护理中使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对其临床病情改善具有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预后效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临床应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佟三未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对老年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老年骨关节结核患者,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对照组患者给予结核抗体检测。比较两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预测值、特异性分别为94.29%、85.71%、8.57%、91.43%、77.14%;对照组分别为77.14%、62.86%、5.71%、85.71%、54.29%。观察组检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特异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阳性似然比、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结核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抗酸杆菌涂片阳性率分别为31.43%、51.43%、25.71%;对照组患者的结核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抗酸杆菌涂片阳性率分别为25.71%、42.86%、2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老年骨关节结核,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性的结核抗体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孟志强;郭斌;吴若丹;白云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不同剂量奥美拉唑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18例。实验组实行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参照组实行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实验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输出量、止血时间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实行小剂量奥美拉唑具有出血量少、止血效果好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作者:黄玉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系统性护理对氯氮平所致便秘的疗效观察。方法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实验组患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普通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通便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通便显效率93.55%,对照组患者通便显效率74.1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的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69,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氯氮平所致便秘情况,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随着中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研究的深入了解,中医疗法已经成为重要手段之一。治疗病毒性肝炎已经有了多种治疗方法,大体包括提高生存质量,杀灭病毒,保护肝脏降低酶活、抗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对中国人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从病毒性肝炎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病毒性肝炎西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以及中医外治法治疗病毒性肝炎进行了阐述。说明有效的中医疗法与药物对于彻底治愈病毒性肝炎有着极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V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SGB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各38例,均连续应用4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Barthel指数分别对患者的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24.7±2.1)分、ADL评分(70.8±2.9)分优于对照组(20.3±1.5)、(63.7±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GB有助于改善V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李小云;潘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比较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效果。方法84例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硝酸脂类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为28.57%、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1.43%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30.95%,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为4.76%、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38%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9.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采用尼可地尔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疗效更佳,预后效果明显。
作者:邢春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与心得体会。方法3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行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和Dxion手术在直肠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6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每组30例。腹腔镜手术组实施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开腹手术组实施Dxion手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和局部复发或转移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开腹手术组,腹腔镜手术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中摘除淋巴结数量和开腹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低于开腹手术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共2例,开腹手术组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共3例,腹腔镜手术组局部复发或转移率(6.7%)和对照组(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创伤小,手术治疗效果和开腹组近似,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较开腹术有显著优势。
作者:刘中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50例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比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P<0.05)。结论对颅内血肿患者实施微创清除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康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志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依达拉奉在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行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比索洛尔口服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观察组患者采用比索洛尔口服联合依达拉奉静脉输注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两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有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博等,其中对照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51.5%和48.5%,观察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27.3%和21.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依达拉奉能够有效预防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效保护缺血心肌,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钟晓鸣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常压高浓度氧疗综合治疗胎儿生长受限(FGR)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单胎FGR孕妇随机分为A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30例)和B组(给予常压高浓度氧疗+药物治疗,30例),选择同期30例在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作为C组(定期孕检,不予任何处理)。比较三组胎儿生长参数、脐血流波形、新生儿出生体重及5 min Apgar评分情况,产后1个月追踪A、B两组新生儿存活率。结果①治疗2周后, B、C组的孕妇宫高、孕妇腹围、孕妇体重、胎儿双顶径(BPD)、胎儿股骨长增长值明显高于A组(P<0.05)。②治疗后A、B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脐动脉收缩末期峰值(S)/舒张末期峰值(D)(S/D)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0.01), B组降低程度优于A组(P<0.05)。③ B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A组(P<0.05), A、B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均低于C组(P<0.05)。B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7分多于A组(P<0.01)。④B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A组(63.33%)(P<0.01), B组新生儿存活率(96.67%)高于A组(73.33%)(P<0.05)。结论常压高浓度氧疗联合药物治疗FGR安全有效,能够促进胎儿生长,增加新生儿体重,改善新生儿预后及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作者:任国平;王保莲;袁社霞;毕春燕;赵小慧;杨健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春秋分时节预防治疗风寒湿痹症临床效果。方法186例痹症患者在春秋分节气采用中医药预防性治疗,春分、秋分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186例患者经过春、秋分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48%、97.85%。结论通过在春秋分调节免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药发挥了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具有预防风湿免疫性疾病复发,减轻临床症状,控制病情活动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洪华;付天明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