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40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孙静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氯氮平, 利培酮
摘要:目的:探索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20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每组40例。氯氮平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单纯的氯氮平进行治疗,利培酮组在常规治疗上加服利培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氮平联合利培酮进行治疗,观察三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利培酮组治愈4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氯氮平组治愈5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利培酮组、氯氮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氯氮平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均发生轻微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静坐不稳1例,头昏2例,困倦2例,锥外系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氯氮平组出现恶心2例,静坐不稳2例,头昏2例,困倦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利培酮组出现恶心1例,静坐不稳2例,头昏2例,困倦1例,锥外系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单纯采用氯氮平或单纯采用利培酮治疗临床疗效更佳,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安全可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50例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比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P<0.05)。结论对颅内血肿患者实施微创清除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康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志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前后房角镜与OCT观察对比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前后房角镜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观察对比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帮助。方法23例(26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行视力、眼压、前房、裂隙灯、房角镜、OCT等检查,对比分析术前术后情况及二者检查情况。结果23例(26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术后眼压为(15.53±4.61)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术前的(37.30±3.29)mm Hg (P<0.01)。术前及术后4个对应方位进行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OCT房角检查与房角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好。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有效治疗途径,可作为治疗这类疾病的首选方法之一。房角镜、OCT房角检查具有一致性。

    作者:廖武;曾广川;肖琛辉;谭叶辉;刘方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替格瑞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服药后血小板抑制率(78.3±18.6)%优于对照组(64.3±7.4)%(P<0.05)。结论使用替格瑞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效率高,有效性强,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力;谭虹;于晓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镇静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镇静的效果。方法10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行妇科手术患者,经随机抽签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通过咪达唑仑、舒芬太尼联合麻醉,对照组通过咪达唑仑麻醉。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给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分别为(2.17±0.41)、(3.97±0.89)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遗忘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中应用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和镇静的效果较好,且患者遗忘的程度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马少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对老年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对老年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老年骨关节结核患者,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对照组患者给予结核抗体检测。比较两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预测值、特异性分别为94.29%、85.71%、8.57%、91.43%、77.14%;对照组分别为77.14%、62.86%、5.71%、85.71%、54.29%。观察组检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特异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阳性似然比、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结核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抗酸杆菌涂片阳性率分别为31.43%、51.43%、25.71%;对照组患者的结核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抗酸杆菌涂片阳性率分别为25.71%、42.86%、2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老年骨关节结核,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性的结核抗体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孟志强;郭斌;吴若丹;白云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72例行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手术护理基础上实施术中保温护理,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接受术中保温护理可保持体温稳定,改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作者:王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血清胱抑素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析血清胱抑素C(Cys-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88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因胸痛入院,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每组22例,对所有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并对血清胱抑素C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血清胱抑素C [(1.02±0.24)mg/L VS (1.29±0.54)mg/L VS (1.68±0.66)mg/L VS (2.17±0.78)mg/L]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呈现增加趋势(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可作为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指标,且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密切联系,可作为临床治疗和诊断的依据。

    作者:郭晓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98例阑尾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阑尾炎手术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9%,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康复,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曲慧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15例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死亡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无痛型心肌梗死发生率45.0%高于对照组13.3%、恶心呕吐发生率85.0%高于对照组53.3%、呼吸困难发生率65.0%高于对照组26.7%(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5.0%高于对照组13.3%(P<0.05)。发病1个月内,实验组死亡率35.0%高于对照组6.7%(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容易发生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需要尽早治疗,研究早期症状,可以降低其死亡率。

    作者:吴瑕;孙丹;孙俐俐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体重的影响与护理

    目的:讨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体重的影响与护理。方法84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实验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体重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体重增加26例(61.90%),对照组患者体重增加38例(90.48%),实验组体重增加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用药后体重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种类的抗精神病药物会不同程度的增加患者的体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体重增加而造成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实施。

    作者:庞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变应性咳嗽患者,参照随机抽签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应用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对照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咳嗽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为(4.1±1.3)d,对照组患者平均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为(6.3±2.0)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组患者平均咳嗽积分为(1.4±0.3)分,对照组患者平均咳嗽积分为(3.3±0.6)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确切、起效快,可作为变应性咳嗽患者理想用药方案。

    作者:吕明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MVD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MVD)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血管生成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CD105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标记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20例)及子宫内膜腺癌组(26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再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进行MVD计数。结果 CD105-MVD值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11.35±2.37)、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22.57±4.92)及子宫内膜腺癌组(27.66±2.31)中逐渐递增,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7.969, 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血管形成参与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的过程。

    作者:金海燕;邓卓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内科护理研究

    目的:探究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给予内科护理干预,给患者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100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给予内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满意度、出血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40例(80%),实验组为47例(94%);对照组满意度为86%,实验组为98%,实验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且实验组出血次数为(1.4±0.7)次,住院时间为(11.3±2.3)d;对照组出血次数为(2.2±0.3)次,住院时间为(15.7±3.2)d,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0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以及优质的护理可取得显著疗效。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的理论知识,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优质的治疗以及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

    作者:赵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急性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研究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衰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治疗1周后,对比两组治疗临床效果、治疗后心室射血分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1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4%(29/31),高于对照组61.29%(1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3.39±7.21)%,治疗1周后为(48.76±8.13)%;对照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4.32±6.85)%,治疗1周后为(39.59±8.87)%。治疗前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急性心衰采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能够提高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宗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的临床疗效考察

    目的:应用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2例进行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2例进行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进行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手术全部成功,28例(87.50%)患者经过治疗后下肢水肿出现明显的消退,原有疼痛临床症状也完全消失,能够进行正常行走活动,临床疗效评定为显效。16例(50.00%)使用可回收滤器的患者,在8~13 d后发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滤器全部回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1年的随访发现,3例(9.38%)患者因其他疾病在术后1年内死亡,4例(12.50%)患者在1年内出现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2例(6.25%)患者出现术后下肢深静脉功能损伤,23例(71.88%)患者术后未见其他不良张症状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结论应用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黄柳桓;高江平;王建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重症心力衰竭并发肾衰竭患者采用连续血液净化的临床价值评价

    目的:评价重症心力衰竭并发肾衰竭患者采用连续血液净化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重症心力衰竭并发肾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3 d后,对照组患者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水平分别为(377.7±9.5)pg/ml、(20.2±3.6)mmol/L、(293.9±99.4)μmol/L;实验组患者的NT-proBNP、BUN、SCr水平分别为(276.6±11.8)pg/ml、(13.2±4.4)mmol/L、(257.3±56.2)μmol/L,实验组NT-proNBP、BUN以及SC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6±3.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1±5.5)d (P<0.05)。结论在对重症心力衰竭并发肾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连续血液净化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心衰症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丰菊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胰岛抗体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胰岛抗体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意义。方法3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采取相应的检查,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探讨胰岛抗体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380例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阳性患者86例(22.63%),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b)阳性患者32例(8.42%),此外有26例(6.84%)患者合并有2种自身抗体阳性,380例患者中共有144例患者出现1种及以上的抗体阳性,占本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37.89%。IA-2Ab阳性、GAD-Ab阳性、2种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2种自身抗体阴性患者(P<0.05);2种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C肽以及餐后2 h C肽水平低于IA-2Ab阳性、GAD-Ab阳性、2种自身抗体阴性患者(P<0.05)。结论胰岛抗体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霍继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采用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6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选用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选用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24.19±3.10)g/L,24 h尿蛋白量(6.28±0.84)g,总胆固醇(5.11±0.75)mmol/L;研究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32.35±4.62)g/L,24 h尿蛋白量(3.03±0.21)g,总胆固醇(3.07±0.17)mmol/L。研究组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19%,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5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治疗选用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方法,效果较佳,建议运用。

    作者:张大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腹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检查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腹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患者中的效果。方法104例行腹部DCE-MRI检查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直接经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对照组以静脉穿刺方法注入对比剂。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时间、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扫描时对比剂外漏率。结果研究组DCE-MRI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为98.08%,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研究组扫描时对比剂外漏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19.23%(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行腹部DCE-MRI检查可以有效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减少对比剂外漏情况,缩短检查时间,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李艺箫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不孕不育妇女支原体感染类型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不孕不育妇女支原体感染的类型及耐药情况。方法选取618份不孕不育妇女的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618份送检标本共有376份检出支原体,感染率为60.8%,以单纯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为主,其次是Uu合并人型支原体(Mh)感染,单纯Mh感染少。体外药敏结果显示:Uu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比较耐药;Mh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罗红霉素比较耐药;Uu合并Mh对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结论本地区不孕不育妇女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支原体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壮观霉素的总体耐药率较低。

    作者:高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