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训练在儿童脑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脑瘫患儿均符合脑瘫诊断标准,根据入院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对患肢进行训练(训练时间4h/d,5d/周)而对健侧肢体不限制运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强制性的运动训练方法。采用FMA(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对患儿上肢部分进行评分。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前的上肢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前的上肢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上肢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分别于本组治疗前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上肢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上肢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脑瘫单侧肢体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促进患儿的脑功能发育,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王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0%(38/50)明显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4.0%(4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5, P<0.05);对照组3例发生不良反应占6.0%,观察组4例发生不良反应,占8.0%,两组不良反应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 P=0.695>0.05)。结论采用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单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研究阿奇霉素、甲基泼尼松龙、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抽样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0例。甲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单独用药,乙组采用联合用药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住院时间与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采用阿奇霉素、甲基泼尼松龙、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生命质量,减少患儿的住院时间,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魏继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8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查阅文献,来进行探讨。结果全部患者经过彩超检查均诊断为妇产科急腹症,其中异位妊娠20例,急性盆腔炎30例,卵巢黄体破裂16例,卵巢囊肿14例。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均痊愈,总有效率达100%。并对患者进行了2年的跟踪随访,均没有出现复发的症状,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急腹症临床中发病率高,该疾病比较复杂,病情多变,临床初期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后续的治疗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帮助,让其尽快回归社会生活。
作者:杨宏;张翠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商品名称:云克)联合慢作用药与单用慢作用药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符合标准的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联合用药组:慢作用药物+云克15 mg/d,连续静脉滴注10 d,每4周给药1疗程,连续3个疗程。对照组:不接受云克治疗,余药物同联合治疗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压痛数及急性炎症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差异更显著;治疗组治疗前后骨松性骨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2周腰椎骨密度T值均有提高,而对照组T值却有继续下降趋势。结论云克既可控制RA病情活动,又可缓解骨松性骨痛,改善骨密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焦瑞英;庞丽霞;林涛;张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并总结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方法。方法将300例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其实行系统化针对性治疗,观察其急诊诊断率。结果300例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急诊诊断治疗有效率均达到90.0%以上。结论在现有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上,不懈的探索、创新、改变,将会提高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愈率。
作者:魏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100例确诊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12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糖尿病知识认知状况、血糖控制的效果。结果糖尿病患者干预前后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遵医行为、血糖控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肖颖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儿科病房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体会。方法对1~3岁199例住院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对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结果经过总结归纳,在临床中应用静脉留置针能够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延长留置时间,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也给予了肯定。199例患儿中,188例对效果满意,满意度为94.5%。结论静脉留置针能够避免患儿多次穿刺,护理人员工作量有所减少,家长也不会过度焦虑,临床用药快速便捷。
作者:潘文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416例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在确认无用药禁忌证后,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25例)和对照组(191)。治疗组在传统“吸氧、止咳平喘、化痰、缓解支气管痉挛、抗感染、利尿、扩管、营养心肌、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对症处理”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果糖二磷酸钠5 g,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仍按传统的止咳平喘、化痰、缓解支气管痉挛、吸氧、抗感染、强心、利尿、扩管、营养心肌、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定期复查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胸部CT、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血常规、血气分析及射血分数(EF值)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果糖二磷酸钠可作为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的常规治疗。
作者:李爱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通脉颗粒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通脉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120例老年患者均完成12周的治疗,对照组60例,显效39例,占65.0%;有效12例,占20.0%;无效9例,占15.0%;总有效率85.0%。治疗组60例,显效42例,占70.0%;有效16例,占26.7%;无效2例,占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与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通脉颗粒治疗老年高血压,既有降低血压,又有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硬化作用,其总的疗效好于单纯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
作者:于震;唐兆杰;苏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麻醉优势。方法80例择期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常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B组先经蛛网膜下腔一次性注入0.75%布比卡因0.7~1 ml,拔出腰穿针后经硬膜外腔置管。两组硬膜外药物均为1.5%~2%利多卡因。A组根据手术时间追加适量的局麻药, B组根据局麻药作用时间以及手术进展决定注入硬膜外腔的局麻药量。记录两组在麻醉起效时间、硬膜外使用的局麻药总量、静脉辅助药量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A组比B组麻醉起效时间长,局麻药用量较多(P<0.01)。B组麻醉后镇痛和肌松满意,比A组麻醉效果好(P<0.05)。结论 CSEA是目前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的一种效果确切且非常可行的方法,比硬膜外麻醉(EA)具有明显的麻醉优势。
作者:李百艳;朱世明;顾静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8例均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其中27例在术后17~30 d恢复,1例在术后46 d恢复。结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术后稍长的胃肠外营养以及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是减少和治疗胃排空障碍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耀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组语言训练在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中的疗效。方法接受语言训练治疗的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一对一的语言训练方法,观察组实施小组语言训练方法。评定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中错误类型置换歪曲22例、错误部位舌尖舌面19例、错误部位舌根10例、舌左右运动障碍11例、舌上抬障碍15例。对照组患者中错误类型置换歪曲21例、错误部位舌尖舌面20例、错误部位舌根11例、舌左右运动障碍10例、舌上抬障碍1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构音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显效16例、有效11例、3例无效)为9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显效16例、有效12例、2例无效)为9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组语言训练在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中的疗效和一对一的语言训练效果相当,值得借鉴。
作者:万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在儿科ICU患儿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危重患儿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ICU监护时间短、死亡发生率低、治疗依从性优良率和总有效率高,护理效果更满意,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ICU患儿监护中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应当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方昆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B超筛查在女性绝经后妇科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阴道B超检查的985例绝经后的女性,依据年龄分布,分为51~60岁组(580例)、61~70岁组(320例)和≥71岁组(85例)三个年龄组。所有受检者均采用阴道B超的方式进行检查。结果51~60岁年龄组子宫肌瘤和附件包块的发病率明显高于61~70岁和≥71岁两个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06, P=0.041;χ2=8.317, P=0.016);而在卵巢癌方面,≥71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51~60岁和61~70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5, P=0.032);在宫腔分离方面,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肌瘤和附件包块的的发生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卵巢癌的发病率则呈现上升趋势,绝经后女性进行相关的阴道B超筛查,能有效提高妇科疾病的检出率。
作者:姚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醒脑静治疗,直到患者完全清醒。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靳东亮;睢德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生活习惯与自我效能在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出现时间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量表与生活习惯问卷调查,以方便抽样法对85例40~70岁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习惯与自我效能不够理想。生活习惯、自我效能控制与糖尿病发生并发症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注重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习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采用各种方法调动患者的自身潜能,延缓并发症出现的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文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心理护理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情绪的影响情况。方法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复发率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 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随访1年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取有效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且能够显著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德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具体运用效果。方法1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8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实验组则通过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将两组患者自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和开始接受专业治疗时间及死亡率与致残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自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和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分别为(18.55±8.45)、(32.60±13.35)min,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23.15±11.15)、(40.55±14.05)min;实验组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为8.2%和49.4%,明显低于对照组18.8%和62.4%。两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措施,能够明显减少患者院前急救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敬杰;李晓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社区门诊手术治疗皮脂腺囊肿的方法及体会。方法不同部位和各种不同情况的皮脂腺囊肿206例行手术治疗。结果囊肿未感染者132例,均一期手术切除,愈合良好无复发;囊肿感染者74例,其中52例在抗感染的同时,一期行脓肿切开引流+囊壁刮除,22例抗感染治疗5~9 d,部分脓肿波动明显者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1~2d换药1次至切口愈合,感染基本控制后1~3个月择期手术切除囊肿。结论社区门诊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及早在囊肿未感染时行手术切除,对于感染的囊肿应根据具体情况早期切开引流或二期手术。
作者:李睿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