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氯缬沙噻嗪片中3种组分的溶出度

何晓燕;谢赞;白敏;赫玉霞;陈玉洁

关键词:氨氯地平, 缬沙坦, 氢氯噻嗪, 高效液相色谱法, 溶出度
摘要:目的:建立可同时测定氨氯缬沙噻嗪片3种组分溶出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Inertsil ODS-3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20 mmol· L-1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节pH值至3.5)-乙腈(55∶45)为流动相,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25 nm.结果:氨氯地平、缬沙坦和氢氯噻嗪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3~20.1 μg·mL-1(r=0.9999),39.8 ~ 636.8 μg· mL -1(r=0.9999)和3.1 ~49.4 μg·mL-1(r =1.0000);回收率分别为100.5%,100.6%和100.4%.结论: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氨氯缬沙噻嗪片3种组分的溶出度.
中国新药杂志相关文献
  • LC-MS/MS法测定健康志愿者血浆中贝尼地平的浓度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贝尼地平的LC-MS/MS测定法.方法:19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口服盐酸贝尼地平片4 mg,以阿折地平为内标,经甲基叔丁基醚提取后,以5 mmol· L-1醋酸铵溶液-乙腈为流动相,采用电喷雾电离化方式和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检测.所得数据经WinNonlin 6.0软件分析,计算贝尼地平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贝尼地平线性范围为0.0204~3.0660 ng· mL-1,定量下限为0.0204 ng· mL-1,绝对回收率75.1% ~83.6%.贝尼地平在健康受试者体内t1/2为(1.86±0.69)h,Cmax为(1.4961±0.4795) ng·mL-1,Tmax为(0.58±0.31)h,AUC0~t为(1.79±0.81) ng·h·mL-1.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样品处理简单,可用于贝尼地平在人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作者:黄占波;薛烨;于福贤;刘洋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HPLC测定双山颗粒剂中绿原酸、芦丁和槲皮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双山颗粒中绿原酸、芦丁和槲皮苷3种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采用Diamonsil C18 (2)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55 nm;柱温为25℃;流速为1.0 mL·min-1.结果:绿原酸、芦丁和槲皮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06 ~0.636μg (r =0.9997),0.0353~0.211 μg(r =0.9994)和0.0304~0.243 μg(r=0.9995);3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9.0% ~ 100.1%.结论:该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双山颗粒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勇;谢臻;韦韬;魏后超;郑锡任;张龙;周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抗心律失常新药决奈达隆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决奈达隆是一种化学结构与胺碘酮相似的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2011年美国版和2010年欧洲版心房颤动指南均推荐决奈达隆用于心房颤动的治疗.决奈达隆的疗效虽然不如胺碘酮,但不良反应及耐受性明显好于胺碘酮,无甲状腺毒性、肺毒性和眼毒性,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也很低.决奈达隆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消化系统反应(腹泻、恶心和呕吐等)、循环系统反应(致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动过缓、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率升高等)、升高血清肌酐水平及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决奈达隆与其他药物的不良相互作用主要涉及经CYP450 3A4和CYP450 2D9代谢(诱导剂和抑制剂)的药物.决奈达隆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值得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生重视.

    作者:雷招宝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新型口服抗血小板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至关重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的标准方案.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或者至少不增加出血的风险,仍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对于既有药物全新用药方案以及新的ADP受体拮抗剂的评价获得了一定的进展,而若干类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多处于Ⅰ期或Ⅱ期临床试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不短的距离.

    作者:刘兆平;霍勇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硫酸氢氯吡格雷亚微乳注射液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

    目的:制备硫酸氢氯吡格雷亚微乳注射液,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以注射用大豆油和注射用中链脂肪酸三酰甘油为混合油相,以蛋黄卵磷脂、泊洛沙姆188和聚山梨酯-80为复合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硫酸氢氯吡格雷亚微乳注射液,通过粒度和粒度分布、Zeta电位、pH值、渗透压和含量测定以及稳定性考察等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制备的乳剂外观为乳白色,略带蓝色乳光.3批样品的粒径分别为(158±22)、(160±22)和(161±33) nm,平均Zeta电位为(-37.70±0.79)mV,平均pH值为(7.51±0.03),平均渗透压为(279.33±0.58)mmol·kg -1,平均含量为(99.19±1.68)%,在(6±2)和(25±2)℃条件下放置6个月稳定.结论:制备工艺可行,制剂理化性质稳定,符合静脉注射要求.

    作者:艾秀丽;刘韵;宋双双;陈奋;杨星钢;潘卫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LC-MS/MS法测定恒河猴血浆中巴替非班的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建立恒河猴血浆中巴替非班浓度的高效液相-串联质谱(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测定法,并研究其在恒河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取恒河猴血浆200 μL,加入含2 μg·mL-1内标依替巴肽的乙腈-甲醇(70∶ 30)混合溶剂600 μL沉淀蛋白,取上清液吹干,残留物加100 μL流动相复溶,取上清液进行LC-MS/MS分析.色谱柱为ODS C18柱(1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20 mmol·L -1甲酸铵(50∶50),流速为0.4 mL·min-1;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检测,巴替非班和内标的选择性检测离子分别为m/z 818.3→632.4和m/z 832.0→646.2.结果:巴替非班的线性范围为25 ~5 000 ng·mL-1,低定量下限(lower limit of quantitation,LLOQ)为25 ng· mL -1,准确度、精密度及回收率均符合要求.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检测限低,灵敏度高,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简便快捷,适用于巴替非班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李荣珊;李全胜;黄玉荣;司端运;刘昌孝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我院2010-2011年用抗高血压药的回顾分析

    目的:对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对清华大学医院2010 -2011年门诊处方中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包括用药种类、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同步性.结果:我院的抗高血压药物以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β-RB)和利尿剂为主,其中CCB类药物以硝苯地平控释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为代表,其销售量呈上升趋势;ACEI类由于不良反应明显,其销量出现了下降;ARB类药物由于效果较好,其销量倍增,DDDs值也随之上升;β-RB中的酒石酸美托洛尔和富马酸比索洛尔用药频率加大,其销售量也有所上升;利尿剂应用相对合理.结论:我院抗高血压药物品种较齐全,其应用及发展趋势基本与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用药情况一致,也符合目前的抗高血压用药原则.

    作者:张瑞雪;李英男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阿雷地平肠溶胶囊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和多次口服阿雷地平(AR)肠溶胶囊后阿雷地平(AR)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羟基阿雷地平(AR-M1)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36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平行单次口服5,10和20 mg阿雷地平肠溶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10 mg组受试者继续进行多次口服10 mg,qd,连续7d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阿雷地平及其主要代谢产物AR-M1的药物浓度,采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单次口服阿雷地平肠溶胶囊5~ 20 mg后阿雷地平和AR-M1的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约为2.0~2.7 h和3.9 ~5.6 h;达峰浓度(Cmax)随剂量增加呈线性增加,分别为[(2.12±1.14) ~(11.34±5.98)μg·L-1]和[(29.41±9.80) ~(111.74±24.03) μg· 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也随剂量增加呈线性增加,阿雷地平和AR-M1的AUC0~t分别为[(6.02±2.96) ~ (30.33±8.88)μg·h·L-1]和[(156.05±32.24) ~ (776.00±160.47)μg·h·L-1],AUC0~∞分别为[(6.12±2.98) ~(30.53±8.89) μg·h·L-1]和[(159.39±33.23)~(785.53士161.92)μg·h·L-1].多次口服阿雷地平肠溶胶囊10 mg后阿雷地平和AR-M1的t1/2z分别约为2.5和5.5h,AUC0~t分别为(18.09±5.42)和(604.46±159.66) μg·h·L-1,AUC0~∞分别为(18.25±5.42)和(611.93±162.81)μg·h·L-1.结论:在5~ 20 mg剂量范围内阿雷地平和AR-M1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10 mg多次给药,阿雷地平和AR-M1的Cmax和AUC均较单次给药显著增加,但未见明显蓄积.

    作者:刘文芳;林阳;李静;杨汉跃;周子杰;杨克旭;吴伟;所伟;杜海燕;赵桂平;方珊娟;揭秉章;闫秀娟;贾小欣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益气复脉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消心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类、β受体阻滞剂(β-RB)、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间断服利尿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复脉注射液静滴5.2 g·d-1,共10d.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5.36%优于对照组(75.00%,P<0.05);心电图疗效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均得到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复脉注射液养阴生津,可改善心功能、提高活动耐量并缓解心绞痛,对缺血的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袁长玲;杜寿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4-吡啶丁醇的合成

    目的:合成4-吡啶丁醇.方法:以4-溴吡啶盐酸盐为原料,经缩合、成盐、催化氢化再游离共4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结果与结论:目标产物的化学结构经1HNMR确证,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适宜工业化生产,总收率65.1%.

    作者:李宏名;邹平;李冰健;杜建成;翁少卿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HERG钾离子通道与长QT综合征研究进展

    由人类ether-a-go-go-related gene相关基因(HERG)编码的钾离子通道在心肌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HERG的基因缺陷或是药物阻断HERG通道可导致遗传性或获得性长QT综合征(LQTS),甚至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遗传性LQTS是目前人们认识得为全面的遗传性心脏疾病之一,约300个HERG基因突变与LQT2型相关.近10年来,药物诱发的QT间期延长已超过肝损伤,成为导致药品撤市的主要原因和制药工业必须面对的首要安全问题.由此可见,HERG通道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本综述从结构和功能、遗传性和获得性LQTS,HERG通道与TdP的关系、相关心脏毒性评价等几个方面介绍HERG在心律失常研究中的相关进展.

    作者:(夏)静;袁海涛;赵君;彭双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阴道刺激性试验的规范化研究

    通过阴道刺激性试验对与阴道黏膜直接接触的药物进行临床前安全性检验,判断是否存在对阴道黏膜的刺激性,及其刺激反应程度是否属于可接受范围等,是该类新药研发和申报注册检验的重要项目.由于我国药品的阴道刺激性试验尚无详细的实验规范,在比较中国、美国FDA与香港的药物指导原则,以及借鉴医疗器械在该试验的国际标准和大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经验和心得,全面总结并提出规范化建议,确保试验结果科学准确.仅供参考.

    作者:金毅;王平;王晓炜;谢天柱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目前能够长期服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只有华法林,但华法林存在个体差异、复杂的药物和药物及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定期抗凝监测和频繁调整剂量,具有局限性.研发新型口服抗凝药成为新的热点,活化凝血因子X抑制剂和凝血酶抑制剂在房颤抗凝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已经取得了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田力;杨艳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新型抗血小板药替卡格雷

    替卡格雷为第一个可逆结合的、直接起效的、口服给药的血小板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拮抗剂,比氯吡格雷起效更快,对血小板凝集的抑制作用更强.2011年7月20日,美国FDA批准替卡格雷用于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氯吡格雷相比,替卡格雷起效更快,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更强,能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发生率.在有效治疗的同时,替卡格雷并未显著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联合用药时,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应为75 ~ 100 mg·d -1.本文对替卡格雷药理学特性、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作者:刘美;刘梅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复方丹参滴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受到学者的极大关注.现代中药制剂复方丹参滴丸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特点,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可通过调节机体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功能、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种机制发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从以上几方面综述复方丹参滴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少青;刘朋;刘颖;张慧;李萍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新型抗凝血药物的临床研发和评价要点

    血栓性疾病已经日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抗凝治疗一直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新型抗凝血药物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热点之一,其中凝血因子Xa抑制剂和凝血酶(凝血因子Ⅱ)抑制剂的研发引人关注.在这些凝血药物的临床试验和开发中,虽然其药物作用的靶点不完全相同,但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相同的临床研发步骤,评价要点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介绍凝血因子Xa抑制剂和凝血酶(凝血因子Ⅱ)抑制剂中核心药物的临床试验进程和关键的临床试验,并结合相关指导原则,探讨该类药物临床研发和评价的关键要素.

    作者:康彩练;华尉利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心肌梗塞后心肌纤维化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心肌梗塞(MI)后左室心肌纤维化(MF)的干预作用.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塞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补肾活血方高剂量组(10 g生药·kg-1)、中剂量组(5 g生药·kg-1)和低剂量组(2.5g生药·kg-1).于造模当天连续给药14d后测定各组大鼠心脏重量指数、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法观察心肌胶原纤维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心肌组织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的心脏重量指数及梗死面积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提示阳性药物依那普利和补肾活血方高、中、低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梗塞后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炎性细胞浸润得到较好缓解;Masson染色提示阳性药物依那普利和补肾活血方高、中、低组心肌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Ⅰ型、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提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梗死区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表达量(P<0.01);与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比较,高、中剂量组非梗死区Ⅰ和Ⅲ型胶原的表达量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高、中剂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补肾活血方可通过抑制非梗死区Ⅰ型、Ⅲ型胶原纤维的合成,减轻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程度.

    作者:杨伟峰;李贻奎;杨斌;郝伟;李连达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维纳卡兰临床应用进展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维纳卡兰通过在房颤发作时选择性地阻滞心房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而迅速转复房颤,CRAFT试验和ACT系列试验等证实了维纳卡兰在转复新发房颤、外科术后房颤及维持窦性心律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维纳卡兰在房颤药物治疗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前景有赖于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评价.

    作者:马长生;陈珂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降压药物治疗心肌肥厚的研究进展

    心肌肥厚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减轻或逆转心肌肥厚,是预防和治疗的重要目标,也是减少心血管病发生与死亡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就近几年降压药物治疗心肌肥厚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淑华;葛郁芝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氯缬沙噻嗪片中3种组分的溶出度

    目的:建立可同时测定氨氯缬沙噻嗪片3种组分溶出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Inertsil ODS-3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20 mmol· L-1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节pH值至3.5)-乙腈(55∶45)为流动相,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25 nm.结果:氨氯地平、缬沙坦和氢氯噻嗪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3~20.1 μg·mL-1(r=0.9999),39.8 ~ 636.8 μg· mL -1(r=0.9999)和3.1 ~49.4 μg·mL-1(r =1.0000);回收率分别为100.5%,100.6%和100.4%.结论: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氨氯缬沙噻嗪片3种组分的溶出度.

    作者:何晓燕;谢赞;白敏;赫玉霞;陈玉洁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