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磷酸肌酸钠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吴仕梅;葛兴净;于翠云;于绍桂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 病毒性心肌炎,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磷酸肌酸钠及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变化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肌钙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更好地恢复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水平、改善心电图,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疾病相关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56例,分析血小板减少与慢性乙肝肝硬化病情发展的相关性,并且指导临床实践.结果:经药物或手术治疗的56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在6周后检测血小板明显减少,45例患者好转,统计临床的治疗愈率达到80.36%.结论:诊治慢性乙肝肝硬化病症,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可以作为指导慢性乙肝肝硬化临床治疗的指标.

    作者:唐琪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背侧腰椎管内椎间盘髓核游离低场MRI表现

    目的:评价低场MRI对椎间盘髓核游离背侧腰椎管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例0.2T低场MRI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背侧腰椎管内的椎间盘髓核游离.结果:腰椎间盘髓核游离好发部位多在L4-5、L5~S1椎间盘平面,脱出的髓核与母椎间盘不相连续,形成腰椎管背侧内圆形或卵圆形的孤立团块,呈长或等T1、T2信号,边界清楚.Gd-DTPA增强多不强化,少部分边缘强化.结论:MRI是诊断背侧腰椎管内椎间盘髓核游离的有效方法.应与脊膜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硬膜外血肿和硬膜外脓肿等相鉴别.

    作者:蒋华庭;蒲敬泽;陈跃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艾滋病合并肠梗阻外科治疗26例分析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肠梗阻26例外科治疗疗效.方法:收治艾滋病合并肠梗阻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外科治疗,观察与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实施手术治疗患者26例,其中痊愈2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2例和失去手术机会2例,治愈率80.8%.失去手术机会2例患者是因为PCP并发呼吸衰竭以及肺结核.结论:对艾滋病合并肠梗阻实施一期切除吻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建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包头市城市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包头市城市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分析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以面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深入访谈对象1180名,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利用率47.8%,利用率高的是健康指导和疾病预防,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和药品种类不全等.结论:包头市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社区卫生服务应扩大药品种类,改善设施设备,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作者:林艳伟;陶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一起家族聚餐引起群体性中毒事件的调查

    目的:查明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方法:现场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资料分析.结果:71名中毒患者有共同进食史,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剩余食物及患者呕吐物检出桐油.结论:该群体中毒事件为厨房误将桐油当食用油煮菜食用引起急性中毒.

    作者:孙标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心力衰竭时血浆B型尿钠肽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心力衰竭时血浆B型尿钠肽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20例,所有入选者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1YHA)分级方案将心功能分为Ⅰ~Ⅳ级,同时经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确认.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B型尿钠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度心力衰竭组B型尿钠肽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心力衰竭组,心力衰竭与B型尿钠肽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心力衰竭时血浆B型尿钠肽水平增高,B型尿钠肽增高的程度与心力衰竭有较强的正相关.

    作者:邓翔云;张红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枸橼酸克罗米酚联合小剂量戊酸雌二醇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枸橼酸克罗米酚联合小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13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66例给予枸橼酸克罗米酚联合小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对照组66例单用枸橼酸克罗米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成功排卵数、子宫内膜厚度、宫颈黏液性状、雌二醇和孕酮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成熟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宫颈黏液性状改善情况、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均高于单纯治疗组,两组在这几个指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妊娠率28.79%(19/66),而对照组12.12%(8/66),联合治疗组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Z=-4.702,P<0.05).结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给予枸橼酸克罗米酚联合小剂量戊酸雌二醇疗效显著,显著提高妊娠率,安全可靠,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首选药物.

    作者:田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结果:两组训练前上下肢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肌力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训练后,观察组基本生活能自理18例,对照组基本生活能自理10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患肢肌力,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贾克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差异,为诊断、鉴别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对1961年2月-2005年3月收治成功手术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齐全的连续胃癌病例14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按肿瘤部位进行分类,分别总结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情况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胃癌1426例,胃上部癌215例(15.1%),胃中部癌195例(13.7%),胃下部癌888例(62.3%),全胃癌128例(9.0%).胃上部癌与其他部位胃癌相比男女比例明显高,发病年龄较大,腹膜转移率低,Borrmann1型胃癌较其他部位多,而Borrmann4型胃癌较少,肿瘤多呈巢状生长,多侵及SS层,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低.全胃癌年轻人较多,淋巴结及腹膜转移率高,行姑息手术者所占比例大;无早期胃癌病例,进展期胃癌多为Borrmann4型,肿瘤多呈弥漫性生长,病理组织分型管状腺癌及乳头状腺癌相对较少,而特殊型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浸润程度多为Si,预后差.各部位胃癌在肝转移率及姑息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下部胃癌生物学行为相似且预后较好,胃上部癌和全胃癌的预后较差,之间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差异.

    作者:乔鲁冀;徐惠绵;王振宁;曾宪东;张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即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阴道镜检查以及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女性150例.结果:150例女性中,HPV感染70例(46.67%);宫颈炎组HPV感染率28.42% (27/95),CIN 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感染率分别72.00% (18/25)、73.33%(11/15)、85.71% (6/7),宫颈癌组感染率100.00% (8/8).且HPV感染中以HPV16、HPV58、HPV18、HPV31为主.结论:HPV感染率随着宫颈病变严重程度而明显上升,因此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炎变及宫颈癌筛查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钱昆英;袁冲仙;郭克芬;保江红;殷子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用两种不同药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100例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药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方法:收治小儿支气管肺炎10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50例.甲组使用细辛脑注射液和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乙组使用氯唑西林钠注射液和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结果:甲组总有效率98%,乙组总有效率7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辛脑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明显缩短病程,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作者:吴冰竹;古丽扎尔阿不都克然木;高风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异位妊娠11例误诊分析

    根据统计,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占怀孕妇女的3%~5%,是常见的妇科急症.而异位妊娠所造成的死亡约占所有怀孕相关死亡的10%,如果未及早诊断并处理,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遇到不少异位妊娠病例,其中不乏特殊个案,总结分析1997-2012年11例异位妊娠病例资料,探讨误诊原因,吸取教训,提高诊断率.

    作者:吴卫洪;林能悌;陈郁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消化道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77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道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诊断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77例患儿超声及消化道造影结果,分析二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术中证实肠旋转不良77例患儿,46例肠旋转不良伴肠扭转,超声确诊36例,误诊3例,未做7例.消化道造影56例,诊断为上消化道梗阻26例,单纯肠旋转不良19例,肠旋转不良并肠扭转10例.钡剂灌肠17例,单纯性肠旋转不良.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旋转不良患儿临床筛查及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伴有肠扭转的患儿.消化道造影能提示上消化道梗阻,为手术提供依据,对单纯型肠旋转不良确诊率较高.

    作者:王俊玲;崔亚杰;马琳;胡勇军;卢利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地佐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临床观察地佐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作用.方法:收治行腹部手术且进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地佐辛(D组)和吗啡(M组)镇痛治疗.结果:两组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地佐辛是一种新型药物,对中、重度疼痛镇痛效果良好.

    作者:张彩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低场强MR与CT诊断小脑梗死的影像分析

    目的:通过对小脑梗死患者开展MR、CT两种方式的检查,对比低场强MR与CT对小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小脑梗死患者51例,慢性期32例,在患者发病1个月后开展MR与CT检查;急性期19例,在患者发病24小时内开展CT与MR检查.结果:32例慢性期患者经CT扫描发现病灶12例(37.5%),CT主要表现为邻近边缘清晰的点片状阴影;经MR扫描发现病灶32例(100%),MR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9例急性期患者经CT扫描发现病灶5例(26.3%),CT主要表现为密集斑点状阴影;经MR扫描发现病灶19例(100%),MR表现主要为稍长T1长T2信号.结论:与CT的诊断结果相比较,MR在小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更具有使用价值.

    作者:段文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肋骨不完全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肋骨不完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肋骨不完全骨折患者36例,使用GE128层Optima CT660型CT扫描仪,扫描参数:120kV,自动毫安技术,层厚1mm螺旋容积扫描.通过GE AW4.6工作站,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技术(VR)、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冠状面、矢状面重组等多方向旋转观察.结果:36例患者共发现肋骨不完全骨折92处,表现为骨皮质皱褶42例,单侧骨皮质裂纹21例,一侧皮质凹陷19例,一侧皮质边缘模糊6例.4处骨折于初诊时CT表现正常,2周后复查时见骨痂形成而补充诊断.结论:综合运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明确诊断隐匿的肋骨不完全骨折.

    作者:赵国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96例分析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及昏迷程度采取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LY-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引流术;脑室外引流等手术方式.结果:96例患者按照生活能力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完全恢复日常生活12例;部分恢复但能独立生活29例;扶拐行走34例;卧位,生活不能自理,但意识清楚11例;植物生存状态7例;死亡3例.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早期手术能降低病死率,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

    作者:马清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例,对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25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8例患者血管再通,观察组37例.对照组心力衰竭7例,心律失常15例,休克5例;观察组心力衰竭2例,心律失常7例,休克2例,两组血管再通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和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张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牙周疾病患者1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甲硝唑口服,250mg/次,3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莫西林500mg/次,4次/日、奥美拉唑20mg/次,2次/日,两组均连续治疗10天.结果:两组治疗后出血情况和菌斑指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治疗后出血情况和菌斑指标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晕1例,大便干1例,对照组大便于1例,不良反应少.结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治疗牙周病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刘艺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33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期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30分钟滴完,2次/日,共14天.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天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可明显促进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疗效.

    作者:高明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