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平;刘砚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筛查在胎儿缺陷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出生缺陷患儿11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前超声检查共检出103例,出生缺陷检出率93.64%(103/110);胎儿畸形病例中,单发畸形70.87%(73/103),多发畸形29.13%(30/103),其中心血管畸形所占比例大,其他按比例大小依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消化系统畸形、颜面部畸形、颈部畸形、泌尿系统畸形、胎儿水肿综合征和四肢畸形。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出生缺陷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陈云峰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疗程12周;观察组在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静息心电图指标的差异。结果:改善心绞痛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静息心电图指标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疗效,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穆善生;潘贵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血尿酸(UA)水平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CHD)风险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疑诊绝经后女性 CHD 患者467例。根据血 UA 水平将患者分为 UA 正常组和 UA 增高组。根据Syntax评分将患者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血UA增高组的CHD发生率、病变支数以及Syntax评分均显著高于血UA正常组(均P>0.05)。血UA增高是绝经后女性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UA每增加1μmol/L,CHD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就会上升104%。血UA增高是绝经后女性冠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血UA每增加1μmol/L,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就会相对增加13%。结论: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血UA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血UA水平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
作者:王明毅;张宇静;徐建;杨新滨;冯丰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扩大根尖狭窄区治疗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根尖周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根管治疗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扩大根管狭窄区治疗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超充1例,术后持续牙龈肿胀1例,慢性牙龈炎1例。对照组欠充4例,超充6例,残余5例,术后持续牙龈肿胀7例,慢性牙龈炎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27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复发2例,复发率5.0%,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根尖狭窄区治疗根尖周炎复发率低,临床疗效佳,值得推广。
作者:张文燕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分娩过程中心理疏导技巧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收治分娩初产妇686例,观察常见不良因素对产妇分娩、产程、出血量等的影响,并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结果:686例初产妇中,顺产589例(85.86%),剖宫产97例(14.14%)。平均产程336.99分钟,平均出血量197.01ml。结论:分娩过程中的心理疏导可促进孕妇的顺利分娩。
作者: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2013年本院细菌培养结果与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分析2013年度微生物室对我院各科送检的2949份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鉴定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2949份标本中,分离出细菌98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1株(75.1%),革兰阳性菌检出246株(24.9%)。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分离率高(20%),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0%)。常见菌耐药严重。结论:应加强医院院内获得性感染病原菌的鉴定及药敏检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防止抗生素的滥用。
作者:李伟;张宁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对不孕症及孕前检查人群中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收治不孕不育夫妇60例与正常夫妇6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支原体培养,分析支原体、血清抗精子抗体和精液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支原体检出率56.6%,显著高于对照组8.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不洁性接触史和无不洁性接触史的UU(+)检出率分别为41.7%、3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支原体检出率53.8%,高于男性支原体检出率的4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及孕前检查人群中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率比较高,它对精子的成活率、活动率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人。没有不洁性接触史也极有可能发生感染,因此,对于不孕症和孕前检查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是对母婴健康的保证,值得推广。
作者:刘运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单一服用利培酮,入院时及治疗1、2个月后查空腹血糖(FBG)、血胆固醇(CHOL)、血甘油三酯(TG)。同时测量患者的体重指数(BMI)和腹围。结果:利培酮治疗2个月后有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20例(25%),其中静坐不能14例,震颤6例。与治疗前比较,利培酮治疗1、2个月后 CHOL、TG、BMI 有显著性增高(P<0.05),而FBG和腹围改变不明显(P>0.05)。另外,治疗后2个月的CHOL、TG较治疗后1个月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能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异常,尤其是血脂异常。
作者:谢云华;阳冬良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临床特点以及导致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来就诊的5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贝克抑郁量表了解卒中后抑郁症状、抑郁发生率及抑郁程度,根据结果进行脑部相关部位的检查。结果:54例脑卒中患者中,根据贝克抑郁量表,≤10分2例,10~15分11例,≥15分36例,>25分5例。抑郁症的发生率与反复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的依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症发生率高、漏诊率高,且其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高度重视。
作者:武义凤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降压药物联合饮食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进一步使用饮食治疗方案,包括健康宣传、戒烟戒酒、膳食推荐等。治疗4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进行重复测量,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较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效率及达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治疗与高血压规范化药物治疗方法相结合,并作为其较好的补充和辅助疗法,可更好地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作者:廖镀金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效果。方法:2011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40例,根据不良情况进行分类,其中脂肪液化34例,主要表现为有黄色不等量液体渗出,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5例。分析其治疗情况。结果:本组40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22例,采取切口清创冲洗方式治疗16例,二次手术治疗2例,术后11~14天拆线,刀口均一期愈合,术后经过3~36个月的随访,内固定未见松动,腰背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鲁保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气刀与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消化道息肉患者361例,采用内镜下氩气刀与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6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结论:内镜下氩气刀与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显著。
作者:肖智;赵开学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在临床上采取俯卧位通气(PP)加肺复张(RM)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针对ARDS患者采取PP治疗加RM联合治疗2次,治疗间隔4小时。对于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采取24小时之后的再次PP治疗,持续6小时。并在治疗的前后各2小时节点联合RM治疗。记录患者在3次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和氧合指标。并采取统计学方法比较差异。结果:42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后 PaO2、 PaCO2、PaO2/Fi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治疗后患者PaO2均得到显著性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2次治疗之后,PaCO2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PaO2/FiO2为第1次和第2次治疗前后的差距大,和其他几次治疗的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取PP联合RM治疗ARDS,可缓解患者的低氧和缺氧症状,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高碳酸血症的纠正,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展秀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讨论研究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方法:选取社区慢性疾病患者300例,对其进行中医养生康复认知情况、需求及获得相关知识等方面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于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对中医养生各方面知识需求率均>90%,主要包括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教育、组织讲座和发放宣传手册为主;另外还可采取张贴海报、电视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结论: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宣传有利于使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懂得进行自我保健、自我养生及预防疾病的知识。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可发现其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及掌握情况,并根据所得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老年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意识及能力,帮助其更好地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彭哲菊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收治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慢性咽炎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麦滋林、莫沙必利和兰索拉唑等治疗,对照组采取麦滋林和莫沙必利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问卷评分和胃镜检查,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进行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进行治疗后,临床症状也有一定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咽部炎症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36.7%。结论: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慢性咽炎患者通过服用抑制剂和促动力药效果显著。
作者:杜锋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治疗疗效。方法: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有158例ADHD 患者来我科咨询、治疗、接受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家庭教育、药物和行为治疗。观察疗效。结果:158例 ADHD 经治疗症状都有所改善。11例青春期患儿治疗效果不如140例儿童效果显著,7例成人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ADHD,以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洁;闫素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与微量白蛋白监测对诊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检测。结果:两组孕妇24小时DBP、24小时SBP、晚上DBP、晚上SBP、100天DBP平均值、100天SBP平均值、24小时UMAE、晚上UMAE、100天UMAE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血尿酸与血压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与微量白蛋白及血尿酸监测是诊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重要依据。
作者:邓楚琳;易维菊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不同腰麻用药对高龄骨科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1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所有患者均侧卧位,穿刺点选择 L3~4椎间隙,对照组腰麻注药0.75%布比卡因1.5ml,注药时间20秒,然后水平仰卧。观察组腰麻注药复合芬太尼5μg,罗哌卡因1.5ml,注药时间20秒,然后水平仰卧。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34.4±8.5)秒,痛觉阻滞起效时间(169.1±28.5)秒,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68.1±2.4)秒,运动恢复时间(148.5±25.8)秒。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33.9±6.6)秒,痛觉阻滞起效时间(172.2±23.6)秒,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71.2±2.5)秒,运动恢复时间(145.9±24.5)秒。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5.6%),其中恶心、呕吐2例,心动过缓2例,低血压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34例(37.8%),其中恶心、呕吐10例,心动过缓10例,低血压1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具有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可作为高龄骨科手术麻醉的首选药物。
作者:黄艳秋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及临床治疗。方法:2010年4月-2014年2月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患者11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个体情况加用抗抑郁药物和(或)心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根据个体给予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和抗抑郁药物与胃肠疾病的治疗相结合,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牛晓峰;张学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3年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随机抽取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的门诊处方各1000人份,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10年1000人份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100%;2011年960人份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96.7%;2012年879人份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87.9%。结论: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普遍使用了抗生素,但使用呈逐年下降之势,但静脉用药的比例仍较高。
作者:桂蔓青;王俊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