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红;王立娜;崔骞
目的:对中医治疗内科脾肠病症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随机抽取脾肠病症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药辨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内科脾肠病症不仅大大提高了脾肠病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激发脾肠病症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与生物医学相结合,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做到了标本兼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覃崇宁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气刀与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消化道息肉患者361例,采用内镜下氩气刀与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6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结论:内镜下氩气刀与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显著。
作者:肖智;赵开学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类541液治疗中重型霍乱的临床疗效。方法:1994-1995年收治霍乱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就诊时已出现轻重不一的脱水征、低血压和休克,故酌情开放2~4条静脉通路予快速静滴类541液。首日24小时补液量5500~20000ml,平均12000ml。以后根据排便量及尿量调整补液量,同时应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抗炎治疗,并根据血气分析、血清生化学检查适当补充钠、钾以及碳酸氢钠,5例患者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无应用多巴胺及间羟胺。结果:除1例因伴有冠心病转至上级医院治疗,余127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出院标准符合原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制定的诊断标准。住院5~8天,平均7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类541液治疗中重型霍乱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德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脑梗死属于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及凝血过程,其形态大小、功能特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本文就血小板平均容积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做一简单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能有所帮助。
作者:喻志慧;陈煜森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血尿酸(UA)水平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CHD)风险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疑诊绝经后女性 CHD 患者467例。根据血 UA 水平将患者分为 UA 正常组和 UA 增高组。根据Syntax评分将患者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血UA增高组的CHD发生率、病变支数以及Syntax评分均显著高于血UA正常组(均P>0.05)。血UA增高是绝经后女性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UA每增加1μmol/L,CHD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就会上升104%。血UA增高是绝经后女性冠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血UA每增加1μmol/L,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就会相对增加13%。结论: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血UA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血UA水平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
作者:王明毅;张宇静;徐建;杨新滨;冯丰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3D-SPACE及VIBE序列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诊断效能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同时行磁共振3D-SPACE 及 VIBE 序列检查,所有患者均经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影像学特征,评价其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关系的能力和优势。结果:18例患者中,症状侧血管神经Ⅰ型3例(16.6%),Ⅱ型12例(66.6%),Ⅲ型3例(16.6%);而无症状侧Ⅰ型12例(66.7%),Ⅱ型6例(33.3%),Ⅲ型0例;双侧压迫程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有血管神经接触、压迫情况的神经中,症状侧15例中近端压迫9例,远端压迫6例;无症状侧6例中近端压迫4例,远端压迫2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压迫点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症状侧小脑上动脉为主要接触、压迫血管(58%)。3D-SPACE及VIBE序列能对三叉神经进行多平面重建,显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位置、程度及责任血管的来源。结论:3D-SPACE序列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VIBE序列是三叉神经MR成像常用的补充序列,3D-SPACE与VIBE序列相结合能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班秀丽;程志才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儿科病房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具体的防护措施。方法:2008年5月-2013年5月收治存在护理风险的患者69例,对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护理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护理内容繁多、压力较大、沟通不当、护理记录不完善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发现护理资料填写不完整与风险告知不及时所占的几率相对较高,分别占50.72%、43.47%。结论:儿科应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并根据其工作的实际情况,申请新的员工名额,缓解其工作压力,达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
作者:张亚娟;杨水萍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脉络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治疗方法:急性期给予胞二磷胆碱0.75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20%甘露醇静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第5天基础上加用脉络宁2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滴治疗,连续治疗3周。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肿量(18.66±4.32)ml,治疗后血肿量(3.74±0.77)ml;对照组治疗前血肿量(18.63±4.33)ml,治疗后血肿量(6.66±0.88)ml。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24.7±9.9)分,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10.4±7.5)分;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23.9±9.7)分,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19.7±9.1)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宁可以有效减少血肿量,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药物。
作者:马振秀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分析本院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防止药物滥用。方法:结合博恩管理系统,收集2012年和2013年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数据进行统计,对用药品种、年消耗量、处方数量、销售金额、DDDs 等进行分析。结果: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的 DDDs 排序两年连续第一,各用药品种的DDDs排序变化不大;盐酸哌替啶注射剂和口服片剂的用量逐年下降。结论: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基本合理,符合有关规定,无滥用倾向。
作者:刘燕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筛查在胎儿缺陷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出生缺陷患儿11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前超声检查共检出103例,出生缺陷检出率93.64%(103/110);胎儿畸形病例中,单发畸形70.87%(73/103),多发畸形29.13%(30/103),其中心血管畸形所占比例大,其他按比例大小依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消化系统畸形、颜面部畸形、颈部畸形、泌尿系统畸形、胎儿水肿综合征和四肢畸形。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出生缺陷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陈云峰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治疗疗效。方法: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有158例ADHD 患者来我科咨询、治疗、接受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家庭教育、药物和行为治疗。观察疗效。结果:158例 ADHD 经治疗症状都有所改善。11例青春期患儿治疗效果不如140例儿童效果显著,7例成人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ADHD,以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洁;闫素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重复肾、输尿管畸形伴输尿管囊肿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TUR治疗输尿管口囊肿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例手术1次成功,手术时间40分钟,随访1年,患者术中、术后未见大出血,未见输尿管开口狭窄及反流,未见囊肿复发等并发症。结论:经尿道输尿管囊肿壁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
作者:陈志永;陈猛;郁全胜;崔勇;范建华;王宗南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疗程12周;观察组在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静息心电图指标的差异。结果:改善心绞痛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静息心电图指标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疗效,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穆善生;潘贵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与微量白蛋白监测对诊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检测。结果:两组孕妇24小时DBP、24小时SBP、晚上DBP、晚上SBP、100天DBP平均值、100天SBP平均值、24小时UMAE、晚上UMAE、100天UMAE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血尿酸与血压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与微量白蛋白及血尿酸监测是诊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重要依据。
作者:邓楚琳;易维菊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儿童鼻-鼻咽部病变相关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儿童鼻-鼻咽部病变相关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60例。根据病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抗生素滴鼻、羟甲唑林喷鼻、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切除术等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前听阈(35.6±11.3)db,治疗后听阈(20.2±8.1)db,听阈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60例,治愈24例(40.0%),显效12例(20.0%),有效18例(30.0%),无效6例(10.0%),总有效率90.0%。结论:综合治疗儿童鼻-鼻咽部病变相关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
作者:撒志平;蒋淑萍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尿道膀胱镜好克钳碎石治疗膀胱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4月-2014年2月收治膀胱结石患者118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予传统经腹结石摘除术,研究组予经尿道膀胱镜好克钳碎石。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镜好克钳碎石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高且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刘永奋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肝癌合并 APS 的影像学资料,分析 MSCT 诊断 APS 的能力。结果:MSCT 诊断 APS 的敏感度91.30%(21/23),特异度88.64%(78/88),准确度92.66%(101/109)。结论:MSCT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许春林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收治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慢性咽炎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麦滋林、莫沙必利和兰索拉唑等治疗,对照组采取麦滋林和莫沙必利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问卷评分和胃镜检查,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进行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进行治疗后,临床症状也有一定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咽部炎症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36.7%。结论: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慢性咽炎患者通过服用抑制剂和促动力药效果显著。
作者:杜锋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2013年本院细菌培养结果与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分析2013年度微生物室对我院各科送检的2949份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鉴定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2949份标本中,分离出细菌98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1株(75.1%),革兰阳性菌检出246株(24.9%)。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分离率高(20%),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0%)。常见菌耐药严重。结论:应加强医院院内获得性感染病原菌的鉴定及药敏检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防止抗生素的滥用。
作者:李伟;张宁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性细胞癌(MTSCCa)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断与治疗MTSCCa提供参考。方法:对6例MTSCCa患者标本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总结患者眼观、镜检、免疫表型和特殊染色结果。结果:女性是MTSCCa的主要患病群体。MTSCCa临床症状不典型,是否具有小管状或(和)梭形细胞特征、丰富的细胞外黏液是判断该病的重要标准。免疫组化为复合性免疫表型。结论:MTSCCa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肿瘤,临床特征不具有典型性,误诊率较高。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组织形态学、镜检、免疫组化等手段予以分析。
作者:蒙兴茂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