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通过落实村医对高危儿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落实镇(街)基层儿保医生高危儿知识业务培训,邹城市推广各级儿保门诊开展了高危儿脑损伤简易筛查工作。简易高危儿筛查法能早期发现脑损伤的高危儿,筛查出引起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其他疾病。因此,应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全面开展简易高危儿筛查法,以提高儿童系统化保健服务工作实效。
作者:郭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护理价值。方法: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产后抑郁症产妇9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Ⅲ关于产后抑郁的诊断标准。对其采取健康教育的护理方式,将护理后效果与护理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健康教育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比护理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缓解产后抑郁状况,应该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
作者:曾申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腭后区和舌后区可能造成阻塞的差别。方法:在医院内随机抽取46例OSAHS患者,分别采用纤维喉镜结合Mǚller检查(FPMM)和整夜上气道压力测定(UAPM)两种方法对患者腭后区和舌后区阻塞进行判定。采用UAPM法的患者要求采用阻塞构成比>30%作为判定阻塞的标准。结果:采用UAPM法的患者,腭后区阻塞36例(72%),舌后区阻塞31例(58%)。采用FPMM法的患者,分别采用塌陷度≥75%,塌陷度≥90%,两个不同的数值范围作为判定腭后区阻塞的标准时,腭后区阻塞的例数、检出率及一致性系数随着塌陷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采用塌陷度≥75%,塌陷度≥50%为判定舌后区阻塞的标准时,阻塞的例数、检出率及一致性系数随着塌陷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用FPMM和UAPM这两种方法对腭后区和舌后区进行判定,腭后区阻塞的一致性高于舌后区,为使FPMM和UAPM这两种方法判断的一致性,可以适当提高FPMM判定腭后区阻塞的标准而降低其判定舌后区阻塞的标准。
作者:张文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问题,并探讨处理对策。方法:2012年1-12月收治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分析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问题,并予以相应的处理措施,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48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12.50%),其中假体周围骨折1例(2.08%)、假体松动2例(4.17%)、脱位1例(2.08%)、感染1例(2.08%)、下肢静脉血栓1例(2.08%)。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但术后并发症问题较严重,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郭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临床特征、诱发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3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征及诱发因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症的诱发因素包括胰岛素使用不当、血糖控制过度、进食过少或者运动量过度等;经过有效地临床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未出现病情迁延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或降糖药物的不正当使用常常会引起低血糖症的发生,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其进行正确使用降糖药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作者:龚志琴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针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使用盐酸戊乙奎醚与瑞芬太尼两种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老年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戊乙奎醚麻醉,而试验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中麻醉程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疼痛计分低于对照组,而术后1小时后的疼痛计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麻醉患者采用盐酸戊乙奎醚与瑞芬太尼药物进行麻醉均有显著效果。
作者:乔良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龄女性股骨颈骨折护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过程和预后,得出其中的经验和不足。结果:30例患者,25例顺利康复出院,5例死亡(死于心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各2例,死于肺栓塞1例)。结论: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细心的术后护理,以及良好的术后功能锻炼,老年高龄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可以顺利度过这种老年人常见而严重的打击。
作者:刘维;王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对青少年口腔正畸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收治口腔正畸青少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正畸,试验组实施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磨牙移位比对照组少,上中切牙倾角差比对照组大,上中切牙凸距差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实施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普及和应用。
作者:李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采取切开挂线术治疗肛门狭窄的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肛门狭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采取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切开扩张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实际效果,并且分析术后患者在每天排便数量、时间、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出血时间等因素的差异。结果:两者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后其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患者在每天排便数量、时间、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出血时间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肛门狭窄患者,采取切开挂线术比采用切开扩张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螺内酯作为心力衰竭的辅助性利尿剂,可导致高钾血症,经过抢救治疗能挽救生命。本文分析了1例螺内酯导致高钾血症的抢救,以期能指导临床。
作者:程桂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比较布比卡因、左布比卡因、罗哌卡因腰麻对剖宫产术前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A组)、左布比卡因组(B组)、罗哌卡因组(C组)。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入等比重的0.5%布比卡因、0.5%左布比卡因与0.5%罗哌卡因各2ml,观察这3种药物引起产妇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在术前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在药物推注后的前3分钟内,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入3分钟后,A、B 两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药物推注后前3分钟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在注入局麻药3分钟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罗哌卡因在三者中对剖宫产术的血液动力学影响小。
作者:胡志超;孔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中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以便采取更合理的教育方式,满足患者的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血压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以及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86%的患者认为戒烟、限酒能预防高血压的发展,74%的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是了解的,70%的患者能够遵从医嘱,坚持长期服药,但有64%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目的只限于减少并发症。结论: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区医务工作者要按计划循序渐进开展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董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3种无痛人工流产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行无痛人流的孕妇302例,分为A组100例,B组96例和C组106例。A组口服米索前列醇,B组利多卡因宫颈旁局部麻醉,C组静脉推注异丙酚麻醉。观察3组镇痛效果、宫颈松弛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A、B、C组行无痛人流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宫颈扩张作用,A组宫颈松弛度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血压、心率变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米索前列醇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宫颈松弛软化率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不良反应少,效果好。
作者:余国秀;胡晓琼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超声学资料。结果:30例患者中,25例化脓性阑尾炎,5例坏疽性阑尾炎。9例腔内可见粪石强回声,阑尾周围脓肿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明确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急性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值得应用。
作者:马亚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评价应用止血带对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影响。方法:2008-2012年收治胫骨干骨折患者98例,应用止血带的50例患者为试验组,未使用止血带的48例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患肢疼痛 VAS 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感染、愈合时间和骨折不愈合率。结果:①平均手术时间:试验组(53.93±9.02)分钟;对照组(54.22±10.96)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②VAS 评分:试验组(2.82±1.36)分;对照组(1.88±1.1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③平均愈合时间:试验组(4.55±1.72)个月,对照组(4.69±1.6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7);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切口感染;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3例骨折不愈合。结论:对于闭合性或Gustilo-Anderson Ⅰ度胫骨干骨折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可不采用止血带。
作者:栾和旭;毛佳;栾富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治疗对其后期临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急诊患者88例,并根据患者发病后是否进行院前急诊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7例,发病后由亲属送进医院,未进行院前急诊治疗;治疗组61例,发病后由120接诊并进行适当的院前急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疾病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8%和66.67%,死亡率分别为3.28%和7.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早期给予及时适当的院前规范急诊治疗和相应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万仕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养老福利院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养老福利院护理人员调查结果比常模分值要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根据养老福利院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王秀莲;付江荣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将6ml疏血通加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混匀,静滴,1次/日,连续治疗14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200mg,3次/日,连续治疗21天。结果:两组ESS评分在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8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文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治疗及护理。方法:2009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10例,均采用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护理。结果:5例发生产后大出血,其中1例止血无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产妇要求保留子宫后经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其余3例大出血是发生在手术后24小时内,经过积极抢救,出血控制。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1例7分,6例9~10分,2例早产儿送NICU治疗,所有母婴均康复出院。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高,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妇的死亡率。
作者:徐锦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癌患者的免疫组化特点、临床病理分型情况以及鉴别诊断。方法:2010年3月-2014年1月收治涎腺肌上皮癌患者23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情况以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织的误诊率4.3%(1/23),病理检查的误诊率8.7%(2/23)。手术根治治疗涎腺肌上皮癌预后情况:6例腮腺区转移,3例颈淋巴结转移,4例血循环转移。患者病死率8.7%。结论:涎腺肌上皮癌采用免疫组化及病理检查进行诊断,具有极高的确诊率。同时给予高效的根治性切除治疗,并在术后进行化、放疗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癌症扩散速度,延长患者存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付美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