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2003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胆囊切除术患者1542例,其中开腹胆囊切除手术(OC)患者86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患者681例。结果:其中胆管损伤1例,十二指肠损伤1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切口感染3例,空肠损伤1例,胆囊管残留结石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1例,胆漏1例,出血2例,LC中转开腹手术5例,余手术进展顺利。结论:术前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合理选择病例、恰当掌握好手术时机、谨慎规范的手术操作、果断及时地中转开腹可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在防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所致的严重并发症非常重要。
作者:庞灵烈;刘红霞;李春光;侯宗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试验组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总有效率较高达90%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姚袁晖;向斌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通过介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肢体脱套伤创面的应用,减少感染几率、促进创面愈合,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治肢体脱套伤患者17例,一期行手术清创,剥脱皮肤反取皮植皮,安装VSD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治疗7~10天,视创面情况植皮,再次予以VSD 覆盖。结果:取得了用传统方法治疗脱套伤创面无法达到的优良效果。13例脱套皮肤存活。另4例患者,由于创面软组织毁损严重或感染较重、血运欠佳,再一次清创后,予以拉网植皮、点状植皮、肌皮瓣转移等,继续负压闭式引流,所植皮肤基本成活。结论:VSD能够促进创面愈合,缩短疗程,疗效远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柏帆;韩小松;王世强;徐林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究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1月-2013年1月收治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保守治疗,而治疗组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0.7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74%,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王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感染后,采取提早手术干预的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5月收治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75例,在切开排脓后5~7天内行先天性耳前瘘管摘除术。结果:本组患者均获痊愈。随访半年,无一例复发,无一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耳郭软骨膜炎等近期并发症。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时不需要等到化脓性伤口完全愈合,早期切除耳前瘘管病灶及脓腔的肉芽组织,有利伤口的愈合。
作者:何志刚;张云高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传统手术方法与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方法: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疝气患儿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则采取微创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自由活动时间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自由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3.33%,治疗组发生率18.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具有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保烈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DPN患者1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治疗组B和对照组。3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A服木丹颗粒7 g/次,3次/日;治疗组B服木丹颗粒7 g/次,3次/日,弥可保0.5 mg/次,3次/日;对照组只服弥可保0.5 mg/次,3次/日。3组均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A、治疗组B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B与组A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木丹颗粒联合弥可保治疗DPN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作者:林继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方式在 B 超引导下麦默通乳房肿块旋切术中疗效。方法:为50例患者实施静脉麻醉,在 B 超引导下行乳房肿块旋切术,调查患者及手术者对此麻醉方式的满意度。结果:90%的患者对手术感到紧张,80%的患者对手术中可能发生的疼痛表示在意,通过改变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方式,94%的患者对在静脉麻醉方式下行乳房肿块旋切手术表示满意。结论:静脉麻醉在B超引导下麦默通乳房肿块旋切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薛惠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加强对外伤性脾破裂合并失血休克患者的抢救,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合并失血休克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护理资料,总结出护理体会。结果:58例患者中,2例因血压不稳定转至医疗水平更高的医院,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给予外伤性脾破裂合并失血休克患者快速合理的抢救、精心护理,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郭爱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入耳穴贴压治疗组与口服元胡止痛对照组,观察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痛经疼痛程度变化。结果:与口服元胡止痛片治疗相比,耳穴贴压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法可有效缓解痛经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红琼;郭晓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术后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收治锁骨骨折术后发生感染患者52例,分别采用钢板、弹性髓内钉、克斯针、螺钉或钢丝固定,对其感染原因分析,得出防治方法。对锁骨骨折术后感染病灶行彻底清创,负压或灌洗引流,及时拆除内固定,必要时更换外固定,皮瓣覆盖创面等治疗。结果:通过病灶清除、负压或灌洗引流、拆除内固定、更换固定方式、皮瓣覆盖创面等治疗,感染均得到控制,平均拔管时间23天。结论:锁骨骨折手术后感染原因较多,应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行病灶清创、引流、拆除内固定、更换固定方式及皮瓣覆盖创面等治疗方法,及时控制感染。
作者:郑水长;张绍安;魏新军;程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实境横截面检查联合床边查房在提高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月-12月选取低年资护士38名,实行实境横截面检查联合床边护理查房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工作指导及考核。结果:实施后护士核心能力测评结果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实境横截面检查联合床边护理查房模式有利于提高低年资护士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及其分析、判断问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促进护患关系的改善,真正提高了年轻护士的核心能力。
作者:陈芳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护理安全管理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行血液净化患者,共计12467例次,分析血液净化护理安全管理因素。结果:本组发生176例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41%。低血压、失衡综合征、肌肉痛性痉挛等并发症75例,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39例,穿刺内瘘血肿、出血34例,治疗告知未及时记录16例,穿刺针管因素12例。分析原因与护士责任心不强、患者安全管理不到位、违反操作流程、环境安全意外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血液净化室要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及操作流程,加强环节管理,加强专科知识及心理素质培训,保证血液净化治疗安全进行。
作者:杨泽曼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龙珠软膏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炎的疗效。方法:2009-2010年收治直肠炎患者684例,采用中药联合龙珠软膏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疗效。结果:684例患者中,痊愈668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药联合龙珠软膏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炎的疗效显著。
作者:王革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治疗社交恐惧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7例社交恐惧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及阿普唑仑组,疗程均12周。疗效评定采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四级疗效评定,以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艾司西酞普兰组显效率73.5%,有效率85.3%;阿普唑仑组显效率69.7%,有效率84.8%,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少于阿普唑仑组。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社交恐惧症疗效肯定且比阿普唑仑不良反应少。
作者:郑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12月15例住院患者发生跌倒,根据不良事件报告表,对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评价2013年1月-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效果显著。
作者:邱素芬;林洁清;陈海花;谭素勤;冯凤谊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对抑郁症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40例,通过药物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通过药物氟西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缓解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且对第1周与第8周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得知,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18%、80%;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3%、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此外,通过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检测(WCST)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比较,两组认知功能均有所提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临床效果显著,起效快、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陈晓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优缺点。方法:2006年1月-2011年5月收治股骨近端骨折患者65例。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和人工关节置换组,比较两组复位情况、临床效果和长期预后情况。结果:65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术后药物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金属植入方式均可缩短病程,达到治疗骨折的目的。但两组也都存在缺陷。结论:临床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不同采取差异化治疗。
作者:高静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研究减重训练及口服二甲双胍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分析。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80例,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观察组采用单纯进行减重训练治疗,对照组则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再口服二甲双胍辅助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总睾酮、黄体生成素及身体质量指数等指标较之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对照组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②治疗后两组排卵情况均得到改善,但是对照组排卵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及口服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纯减重训练,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骆玮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高血压心脏病患者12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收缩压、舒张压、超声心电图指标、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1.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下降程度明显,对照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下降也相对明显,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压下降程度比较,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超声心电图各项指标的降低幅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对照组10.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效果非常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在高血压心脏病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范秀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