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淑君;赵艳
神经内科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现象,且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联合用药多,依从性差,需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药学监护。临床药师通过协助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干预不合理用药、传达药物警戒信息、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为医护人员提供药物咨询、加强患者用药教育、建立药历及药学路径表等方式,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探索临床药师工作模式。
作者:杨丽娟;施楠楠;甄健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集中监测并评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追踪记录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我院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45例糖尿病患者纳入观察,多为超重的中老年人,入住科室主要为心内科和血管外科,合并病症主要是冠心病与高血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用药情况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要求,且安全性良好,合并用药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药物为主,患者用药后糖尿病相关临床指标有所改善。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我院糖尿病患者中的使用安全、规范,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说明其对于糖尿病患者及并发症可能具有有益影响。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评估中药的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具有实用意义。
作者:周忻;郭代红;朱曼;裴斐;王东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国产硝苯地平缓释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和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对Ⅰ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18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硝苯地平缓释片组(20 mg,62例)、依那普利组(5 mg,60例)与比索洛尔组(5 mg,60例),经过2周安慰剂导入期进入临床观察阶段,观察期4周。每组药物均为每日一次服用,并进行24 h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结果:3种药物均能显著降低血压,硝苯地平缓释片、依那普利和比索洛尔组与治疗前相比,分别降低了(10±13)mm Hg,(19±11)mm Hg和(7±18)mm Hg;比索洛尔组降低24 h平均收缩压及白天平均舒张压的幅度大于硝苯地平缓释片组和依那普利组。结论:3种降压药每日一次服用,对Ⅰ级高血压患者均有明显降压疗效,且比索洛尔组疗效优于硝苯地平缓释片组及依那普利组。
作者:邹仁民;刘国树;徐福山;刘凤梅;李冬云;王亮;张锦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我院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5月1日-2013年4月30日100例神经外科出院患者手术病历,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95.00%,选药合理占95.79%,术前给药时机合理占87.37%,总预防用药时间≤24 h占15.79%,万古霉素用法用量合理占54.55%。结论:我院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应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
作者:计紫超;赵环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为了更好地积累与借鉴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经验,我刊特设临床药师园地栏目。主要刊载内容:1)各科临床用药的典型病例讨论;2)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妊娠、婴幼儿、器官移植等特殊人群的用药选择;3)疑难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讨论;4)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相关病例;5)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病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例40岁女性患者,因发热7 d入院,既往无糖尿病、药物过敏史。查肥达氏反应示甲型副伤寒感染,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0.5 g,ivgtt,qd)抗感染治疗,用药2周后,患者空腹血糖由7.3 mmol·L-1降至3.8 mmol·L-1。停药3 d后,患者血糖恢复至正常范围,无明显不适。
作者:徐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TAT-tCNTF对细胞松弛素D(CD)导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s)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TAT-tCNTF处理经CD损伤的细胞,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罗丹明-鬼笔环肽标记的F-actin的变化;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内Fluo 4-AM标记的Ca2+浓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F-actin蛋白水平变化。结果:10μmol·L-1 CD降低HUVECs的细胞活动度(P<0.0001),而10μg·mL-1的TAT-tCNTF明显升高HUVECs的细胞活动度(P=0.003);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CD作用后的细胞F-actin断裂且分布减少,而TAT-tCNTF可改善这一现象;TAT-tCNTF可降低由CD引起的细胞内Ca2+超载;FCM显示CD组Ca2+荧光强度(MFI)较对照组增强,而(CD+TAT-tCNTF)组的MFI较CD组减弱。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组F-actin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TAT-tCNTF对CD引起的细胞损伤有改善作用,其机制与维持细胞骨架结构和缓解细胞内Ca2+超载有关。
作者:张宏;张琴;刘泽源;徐亚飞;曲恒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硫酸镁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性。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PubMed、Embase、CNKI、VIP、CBM数据库,全面收集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硫酸镁对比安慰剂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8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静脉注射硫酸镁可以降低患儿的住院率,改善患儿的肺功能( P<0.05),未降低患儿的哮喘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雾化吸入硫酸镁可以改善患儿的肺功能(P <0.05),未降低患儿的住院率及哮喘症状评分。结论: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硫酸镁可以改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疗效中的某些指标,但其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RCT加以验证。
作者:马卓;冯婉玉;史录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HIF-1α、VEGF-A、CEA和CA19-9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病历进行抽取,共计76例患者。对患者辅助化疗前后、随访截止前近一次复诊时/复发转移时血清HIF-1α、VEGF-A、CEA和CA19-9的浓度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76例患者辅助化疗前后血清HIF-1α、VEGF-A、CEA和CA19-9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复发转移患者复发转移时血清HIF-1α、CEA浓度较辅助化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5例患者复发转移时血清HIF-1α、CEA浓度较41例未复发转移患者随访截止前近一次复诊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示31例血清CEA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的患者,12例复发转移患者的血清HIF-1α浓度较19例未复发转移患者明显升高(P=0.022)。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转移时血清HIF-1α、CEA浓度升高;CEA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复发转移时血清HIF-1α浓度升高,提示根治术后患者血清HIF-1α浓度的动态升高可能预示胃癌复发转移。
作者:韩雅琳;肖小意;吴倩;陈丽;秦锐;戴广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例54岁女性患者,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因膜性肾病Ⅰ期8个月给予甘露聚糖肽注射液。用药2 min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等症状,HR 90次·min-1,氧饱和度92%,BP 116/69 mm Hg,吸气时可闻及明显喘鸣音,面部及球结膜充血,双前臂皮肤色红,无皮疹。立即停止输入,更换输液器,并给予吸氧,抗过敏及扩充血容量治疗。40 min后,患者上述症状缓解,皮肤颜色正常,面部及球结膜充血消失。
作者:金淑君;赵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病例监测栏目主要刊登关于典型病例的用药选择、药品不良反应个案、药物滥用误用等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借鉴意义的稿件。在病例临床资料中,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既往病史、临床检查与诊断、治疗情况、处理与预后等。讨论部分应参考2010年以后的相关文献对药品与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评价与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机制、防范措施、用药注意事项、个体化用药及对临床的警示意义等进行深入分析。病例监测类文章均需提供尽量详细的中英文摘要。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患者术后口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的血药浓度与PX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59例心脏移植术后稳定期患者的PXR基因型进行检测,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测定环孢素的血药浓度,并通过统计学分析PXR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基因型对环孢素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PXR基因筛选出的8个Tag SNP位点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与NCBI的dbSNP数据库中中国人的数据相近。对于59名稳定期心脏移植患者PXR基因8个Tag SNP中,仅携带PXR rs1523127(C 24381 A)位点AA型基因的患者血药浓度及校正血药浓度明显低于CA型,CA型又低于CC型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个Tag SNP rs3814056T>G、rs7643645A>G、rs11917714C>T、rs2276705C>A、rs2472681T>C、rs2472682C>A、rs4440154C>T各基因型组间环孢素血药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XR rs1523127(C 24381 A)基因型与心脏移植稳定期患者环孢素血药浓度显著相关,提示该SNP可能会在环孢素个体化用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石秀锦;魏国义;林阳;钟逾;张海波;孟旭;秦英;李骁;白玉国;郑青敏;周洋;贾一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雷公藤制剂所致肝毒性、生殖毒性、血液系统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雷公藤制剂引起生殖毒性、肝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的病例,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检索到32篇文献,涉及病例43例。其中,致生殖毒性文献6篇,病例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闭经伴性欲减退,性激素水平下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卵巢、子宫萎缩等;致肝毒性文献7篇,病例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差、乏力、恶心、尿黄、黄疸、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皮疹、发热等;致血液系统毒性文献19篇,病例2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不适,腹痛,腹泻,伴发热,重度贫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严重者可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骨髓抑制、类白血病反应等。结论:雷公藤制剂具有肝毒性、生殖毒性和血液系统毒性,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控制合理的给药时间,小剂量、短期用药,关注配伍减毒和禁忌,选用新剂型如缓释片、双层栓剂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玉萌;朱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据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2012年的影响因子为0.894,在38种药学类核心期刊中名列第4位;综合评价总分44.1,在38种药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8位,在1930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688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及阿达木单抗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物(DMARDs)治疗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24周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入组87例DAS28>3.2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或托珠单抗或阿达木单抗同时联合DMARDs,或仅用DMARDs药物治疗,主要疗效指标为达到ACR20的患者比例,次要疗效指标为达到ACR50、ACR70的比例及DAS28-CRP的改善情况。结果:在24周时,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及阿达木单抗达到ACR20的比例分别为66.67%、94.44%和73.08%,而单用DMARDs组则为53.57%,同时各治疗组患者DAS28-CRP亦较基线及仅用DMARDs组显著下降,且托珠单抗及阿达木单抗组优于利妥昔单抗组。常见的不良事件为上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淋巴细胞下降及肝功能异常。结论: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及阿达木单抗对类风湿关节炎均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阿达木单抗及托珠单抗的疗效优于利妥昔单抗。
作者:赵征;朱剑;张江林;张亚美;黄烽;邓小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2012年象山县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areto优分析,对2012年填写上报的513例ADR报告进行整理,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抗菌药物品种、严重和新的ADR及相关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513例ADR报告中,男性203例(39.6%),女性310例(60.4%),发生ADR患者主要年龄段在30岁以上,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高发群体;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涉及药物种类主要为抗菌药物;发生严重的和新的ADR共271例(52.8%)。结论: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护,做到个体化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谢灵璞;徐锦龙;莫燕红;陈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病例1:患者,男性,46岁,因肝功能异常服用茵栀黄颗粒降酶退黄治疗,后出现呕吐、乏力,小便颜色进行性加深,并伴有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0℃。自行停药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缓解。2个月后再次服用茵栀黄颗粒,畏寒、发热、乏力、尿黄症状再次出现。于外院查肝功能示:TBIL 65.7μmol·L-1,DBIL 34.8μmol·L-1,ALT 939.2 IU·L-1,AST 489.9 IU·L-1,γ-GT 785.0 IU·L-1,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即刻停药,予保肝、利胆、降酶治疗,45 d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病例2:患者,女性,51岁,因急性戊型肝炎在我院住院治疗,治疗2个月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服用茵栀黄颗粒降酶退黄治疗10余天,服药期间出现发热、呕吐、腹胀、纳差,肝功能示:TBIL 22.8μmol·L-1,DBIL 16.0μmol·L-1,ALT 308.0 IU·L-1,AST 309.0 IU·L-1,γ-GT 237.0 IU·L-1,AKP 258.0 IU·L-1,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即刻停药,予保肝、退黄、降酶等对症治疗,35 d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蒋杰;劳国琴;张谊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鲍曼不动杆菌(Ab)耐药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PubMed、Embase、SCI英文数据库,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对纳入研究的文献年份分布、作者、语种、文章类型、药物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计2061篇,文献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研究多的药物是亚胺培南;对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较多。关于耐药机制的研究,分别从基因或者蛋白等角度进行阐明。从文献发表期刊分析,微生物和抗感染领域对Ab耐药机制的关注度高,其次为药理、药学领域。结论:碳青霉烯类耐药仍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其主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水解碳青霉烯的β-内酰胺酶-OXA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
作者:刘斌;马玲梅;梁蓓蓓;王睿;刘又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类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药物在临床研究与应用中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学评价,药理毒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临床评价、实验研究、临床药师园地、不良反应调查、用药分析、药房管理、病例监测等。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乳酸依沙吖啶溶液中乳酸依沙吖啶和盐酸苯海拉明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Luna氰基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三乙胺(50∶50∶0.5);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0 nm;进样量20μL。结果:乳酸依沙吖啶和盐酸苯海拉明与二苯酮分离良好。乳酸依沙吖啶在0.6012~1.403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盐酸苯海拉明在0.1487~0.3469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依沙吖啶和苯海拉明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1%、99.73%,RSD分别为1.06%(n=9)、1.10%(n=9)。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靠,可用于复方乳酸依沙吖啶溶液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作者:马萍;吴诚;王景成;曹淼;孙平;张丽平;牛华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