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雁彬
目的:探讨有创血压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于左侧桡动脉搏动强处穿刺22号留置针,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压力延长管,连接至心电监护仪,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60例患者均成功穿刺并正确连接心电监护仪,无穿刺不成功及穿刺后感染和假性动脉瘤现象发生。结论:有创血压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动态直观地连续反应血压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作者:夏田;孙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结合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作用。方法: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单一血液透析组(HD组)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组(HP+HD组),两组均治疗8周,监测治疗前、后患者CD4、CD8及CD4/CD8的变化。结果:治疗前HD组与HP+HD组的CD4[(33.18%±5.20%)比(33.09%±4.20%)]、CD8[(35.22%±1.05%)比(34.10%±1.14%)]及CD4/CD8[(1.02±0.35)比(1.07±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HD组与HP+HD组的CD4[(33.53%±6.16%)比(42.92%±8.74%)]、CD8[(33.8%±8.37%)比(22.09%±7.52%)]、CD4/CD8[(1.06±0.36)比(2.24±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可显著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云霞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究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肺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少而轻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可迅速改善症状及提高肺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陆海宁;高庆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万爽力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积极给予吸氧、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硝酸酯制剂、钙拮抗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万爽力(20 mg/次,3次/d)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次,1次/d)联合万爽力(20 mg/次,3次/d)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7.24%和89.6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45%和84.4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和缩短(P<0.05),以观察组降低和缩短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万爽力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可积极应用于临床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作者:刘川贵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均无手术指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胸腺肽80 mg+250 mL 5%葡萄糖静滴,苦参素注射液0.6 g+250 mL 5%葡萄糖静滴,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分型辨证施治。结果:观察组症状改善14例,稳定11例,恶化5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症状改善9例,稳定12例,恶化9例,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FP均明显下降,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艳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示指背侧带蒂岛状皮瓣治疗拇指Ⅱ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2013年收治拇指Ⅱ度缺损患者47例,运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疗效是满意的。结论:示指背侧带蒂岛状皮瓣治疗拇指Ⅱ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
作者:杨先武;李昌坤;张斌;代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晚期胃癌患者36例,应用全身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静滴1 h,静滴奥沙利铂,按130 mg/m2计算给药,替吉奥80 mg/(m2·d),分早晚2次餐后口服1~14 d,3周1个周期,评价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晚期胃癌36例患者均完成2周期以上化疗,有效率55.6%,其中20例PR,10例SD,6例PD,疾病控制率(DCR)83.3%。结论:奥沙利铂、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能较好地控制晚期胃癌的病情,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左心衰患者16例,常规治疗半小时症状无改善的加用无创正压通气,观察通气前后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变化,并做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15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仅1例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治疗无效,总有效率93.7%。结论:急性左心衰治疗初期是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佳时机,临床见效快,并且成功率高,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可供临床选择应用。
作者:钱婕;苑广梅;程改存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患者预防性使用门冬氨酸钾镁改善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心脏的毒性评价。方法:本组肿瘤患者82例,治疗组42例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同时使用门冬氨酸钾镁20 mL+5%葡萄糖溶液500 mL静滴,对照组40例单用化疗药物。比较两组心电图改变及LVEF改变。结果:两组在心电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门冬氨酸钾镁对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邵利坚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大程度地降低ADR发生率。方法:2009-2013年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ADR 3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别,老年人发生率相对较高,ADR发生率与不合理用药密切相关。报告数量偏少。结论:医院应对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加强培训与监管,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作者:杨春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肺动脉袖状切除术在肺癌根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1年6月-2012年7月收治肺癌患者20例,采用支气管袖状上叶切除术10例,采用支气管袖状左下叶切除术5例,采用肺动脉袖状切除术5例。结果:1个月治疗时间内无一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手术后出现肺不张,吸痰处理后治愈。2例患者出现残缘有癌细胞。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肺动脉袖状切除术可以很好地保留正常的肺功能,显著降低手术后期的并发症,可以作为治疗肺癌根部的手术方式之一,具有临床价值,可以大力推广。
作者:邓修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躁狂症临床对照研究的临床疗效和差异。方法: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6项研究进行分析,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比较观察组(齐拉西酮治疗)与空白对照组治疗躁狂症有效率以及痊愈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比空白对照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以及痊愈率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比较,发现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躁狂症疗效显著,与阳性药物对照效果基本一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中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与厄贝沙坦片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疗效差异,指导临床选择疗效佳的药物。方法: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56例,随机分成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与厄贝沙坦组各78例,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次,1次/d,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片/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结果:两组经过治疗,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和疗程结束4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厄贝沙坦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尿Alb和血尿酸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明显优于厄贝沙坦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BUN、TG和C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优于厄贝沙坦片,临床上要首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进行治疗。
作者:王晶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年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成年患者68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采取的手术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2),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强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治疗时间、术后疼痛强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疝修补术缩短了手术治疗时间、减轻了疼痛强度,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现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德全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对纤维桩烤瓷冠修复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按门诊病历进行2年的随访追踪观察。结果:共181颗纤维桩修复的患牙,成功167颗,失败12颗为前牙,2颗为后牙,分别为纤维桩折断2颗,树脂核折断3颗,桩核脱落8颗,牙根折断1颗,绝大多数患者比较满意。结论:在进行纤维桩烤瓷冠修复时,应尽量保留或形成完整的牙本质肩领,在剩余牙体较少的情况下,采用桩核冠的修复方式比直接使用全冠修复更能获得长期、稳定的修复效果。
作者:代伟;于树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一直是腹腔镜外科医师很关心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82例,其中腹腔镜术后胆管损伤5例,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原因、类型及预防进行分析。
作者:杨晓亮;张增伟;徐海锋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陶瓷及纳米复合陶瓷材料对义齿稳定性的影响,评估其理化性能,判断其修复效果。方法: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磨牙缺失患者50例(100颗牙),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40颗牙),观察组30例(60颗牙)。对照组采用传统陶瓷作为牙冠修复材料,观察组则采用纳米复合陶瓷作为牙冠修复材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及义齿的稳定性。结果:义齿佩戴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咀嚼能力、固位稳定及舒适程度评分均稍高于对照组,且佩戴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评分提升幅度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科修复中,采用纳米复合陶瓷作为新型的牙冠修复材料有其强度高、可塑性强、韧性好等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史燕萍;陈玉荣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方法: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5例和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5例。分析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组和缺血性结肠炎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程、腹痛特点、常见并发症以及内镜特点等方面的不同。结果: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腹痛特点、常见并发症以及内镜特点等方面差异显著,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溃疡性结肠炎和缺血性结肠炎发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程、腹痛特点、常见并发症以及内镜特点等临床特征,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成金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临床特征,总结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宫颈妊娠患者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14例因停经后阴道流血就诊,其中1例患者伴下腹痛,另3例因停经后要求人流就诊,9例有2次剖宫产史,11例有人流史,所有患者均B超提示子宫中下段或下段前壁见孕囊或混合性回声而诊断。3例急诊行单纯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us artery embolism,UAE),14例患者同时行UAE和MTX动脉内灌注后刮宫,所有患者治疗均成功,无子宫切除病例。结论:充分认识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临床体征及超声特征,有利于早期诊治。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同时行UEA和MTX动脉内灌注治疗后刮宫术是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为安全有效和可靠的保守治疗方法。
作者:王桂青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枣仁安神胶囊2.25 g,1次/d睡前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上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的变化、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睡眠效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失眠症可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安全、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轶丹 刊期: 2014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