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芬;姜元甲;唐秋竹;魏峰
药品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如何使公众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药品并合理使用, 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从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科学监管能力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安全用药工作深入发展.
作者:董晓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已于2007-05-01起正式实施.<处方管理办法>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行为分别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处方的管理不只是药剂问题,而是医、药、护、医疗卫生机构各级领导共同重视的问题,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新的<处方管理办法>,以保证处方的规范化、高质量以及用药安全、合理.
作者:何宣蓉;李冠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调查分析我院在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实施后,麻醉药品在门诊癌痛病人中的使用情况,以加强麻醉药品的合理应用.收集我院2007年5~10月为癌痛病人开具的麻醉药品处方,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对处方分类统计,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癌症病人去世后,其剩余麻醉药品回收的办法.
作者:刘国栋;司徒绮仪;刘雅清;黄舒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崇明县作为上海市唯一的郊县,在药械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方面存在自身特点.通过对历年来崇明县药械违法案件进行分析,查找其违法特点和内在成因.为探索农村特色的药械监管道路,确保农村地区的药械市场安全可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作者:王卫国;汤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通过对我院2005~2007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中364例引起皮肤系统损害的致敏药物、皮疹类型、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发现致敏药物为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中成药及其提取物类、生物制剂类、解热镇痛类、抗痛风类、抗癫痫类等;皮疹类型为麻疹型、荨麻疹型、湿疹型、多型红斑型、固定型、大疱型、扁平苔癣型等.
作者:林燕;陶红慧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通过对湖北省药品检测车车载近红外模型质量的验证,分析假阳性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模型的选择,操作的规范化,样品的代表性及其他因素.
作者:江燕;姜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对我院2005~2007年收集到的15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157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62种,其中抗感染药29种,占首位(占46.77%),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有123例,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9.68%),较严重的ADR有11例.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作者:亓丕水;郑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了解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现状的看法,对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出建议.采用抽样问卷调研,对全国30所三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被调查者认同基本药物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用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对于基本药物认知不全面,在临床中运用基本药物有待进一步加强.所调研的三级医疗机构较普遍地存在基本药物缺货现象.出现短缺的药品种类主要是用于特殊疾病的药品和价格低廉的普药.建议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法律地位,加强立法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制度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并采用专用标识;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备有特定储量的基本药物;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定期考察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应用状况.
作者:曾雁冰;杨世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研究乳腺癌患者血、癌组织、淋巴结中CD44V6的表达及化疗对CD44V6表达的影响和意义.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CD44V6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和淋巴结中CD44V6的表达.乳腺癌组织中的淋巴细胞(t=4.71,P<0.05)和阳性淋巴结(t=5.11,P<0.05)的CD44V6的表达与对照相比显著增高,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V6的表达也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t=0.98,P>0.05).乳腺癌细胞的CD44V6的表达强阳性,且阳性率100%,而良性乳腺组织呈阴性表达.化疗后癌细胞的CD44V6的表达仍是100%,血和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CD44V6的表达有所下降,但无意义.乳腺癌具有淋巴转移的巨大潜能,CD44V6的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而且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更为密切.化疗通过对肿瘤的杀伤可抑制CD44V6表达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转移.提示CD44V6可作为监测乳腺癌患者淋巴转移的指标之一.
作者:赵家太;栗兵霞;冀宛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对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的模式进行探讨.借鉴WHO及印度成功的经验,运用类比研究方法,对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模式提出建议,即从法律地位、组织机构、推行方式和合理的定价与补偿机制等方面入手,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有效推行.
作者:孟锐;张晓磊;张跃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用模糊聚类分析的原理和模式识别方法,对2004~2006年近3年来全国抽验的氨咖黄敏胶囊质量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评价.选择氨咖黄敏胶囊检查项目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A(%)、咖啡因含量B(%)、重量差异C(RSD%)、崩解时限D(min)4个检验指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将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116批样品进一步分为Ⅰ、Ⅱ、Ⅲ 3个等级.116批样品中Ⅰ(优)级品24批,约占20.7%;Ⅱ(良)级品81批,约占69.8%;Ⅲ(可)级品11批,约占9.5%.本品所采用的质量标准方法是可行的,能有效的控制其质量,对本品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本品的优级品率较低,说明生产厂家需要进一步改进工艺,严格执行生产规程,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作者:马玉荣;孙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药品抽验是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措施.我国开展药品抽验工作已有5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缺憾.笔者对国家药品抽验机制改革提出初步设想,使药品抽验发挥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反映药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管理成效,进而促进和引导整个医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以达到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的作用.
作者:朱炯;张弛;郭志鑫;姜典财;黄志禄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黄解毒片中人工牛黄含量.采用Kromasil C18柱,以甲醇-三氯甲烷-0.1%磷酸溶液(81∶13∶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450nm;流速:1mL·min-1.胆红素在0.00525~0.0525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1.44%,RSD=1.7%.本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以控制本制剂质量.
作者:黄海萍;舒毕琼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对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硝唑片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分析,以期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硝唑片的含量,并根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中有关规定评估其不确定度.量化各不确定度分量,提出了该法的合成不确定度评估结果.建立的不确定度评估方法适用于本实验室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硝唑片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作者:丘进;黎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分析我国药品广告的现状,我国药品广告存在不科学表示功效的断言和保证、产品功能主治的宣传超出批准的内容、非药品宣传药品功效等问题.应在理顺监管体制、提高药品广告制作和发布准入门槛、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打击力度等方面加强管理.
作者:林如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通过对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体系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吴颖雄;田侃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对新疆地区药品检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作者:郭荣珍;张瑞;孙国顺;刘增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对近年来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急性声带水肿等.提示临床医师在用药时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可辉;信晓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评价村卫生站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对本市14个村卫生站2004年~2006年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数量及在用药总量中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村卫生站所应用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为主,存在不合理应用现象.应加强对村卫生站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作者:邹殿明;周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采用HPLC测定5-氟尿嘧啶-甲酰-果胶轭合物载药量,对5-氟尿嘧啶-甲酰-果胶轭合物进行质量控制.色谱柱:Inertsil ODS-3,流动相:水(含0.15%三乙胺和0.15%乙酸)-甲醇(95∶5,v/v),紫外检测波长:265nm.线性范围为0.1~150μg·mL-1,r=0.9999(n=5).平均回收率为99.9%,RSD=1.1%.5-氟尿嘧啶-甲酰-果胶轭合物经碱水解酸中和后测定的载药量为4.82%.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性高,重现性好,能初步确证5-氟尿嘧啶-甲酰-果胶轭合物的结构,并快速有效的测定轭合物的载药量.
作者:王庆伟;刘雪英;冯娟;刘琳娜;刘莉;梅其炳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