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洋;王继德;邓久鹏
目的:研究类瓷树脂和两种玻璃陶瓷(牙合)贴面在咀嚼和温度疲劳后(牙合)接触区的磨耗程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优选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牙合)贴面材料.方法:将24颗完整的离体人前磨牙预备成(牙合)面中重度磨耗的形态,轴壁釉质完整、牙尖斜度20°.制作1.5 mm厚的类瓷树脂、热压铸造二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热压铸瓷)、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D/CAM)切削二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CAD/CAM切削瓷)(牙合)贴面.使用树脂粘接剂将(牙合)贴面粘接到预备体(牙合)面形成试件,在水中储存72 h后在咀嚼模拟疲劳机上进行模拟5年口内温度疲劳和咀嚼疲劳的实验(5 ~55℃冷热水循环,模拟后牙咀嚼循环 120万次).用三维激光模型扫描和数字化分析法评价疲劳实验前后(牙合)贴面的磨耗程度,用三维形貌测量激光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形态及粗糙度变化.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咀嚼和温度疲劳实验后没有试件发生脱粘接或折裂.类瓷树脂组、热压铸瓷组、CAD/CAM切削瓷组的平均磨耗为(-0.13 ±0.03) mm、(-0.05 ±0.01) mm和(-0.05 ±0.01) mm,类瓷树脂组的磨耗量显著大于玻璃陶瓷两组(P <0. 001);疲劳实验前各组(牙合)接触区的表面粗糙度(Ra)为(1.24 ± 0.20) μm、(0. 75 ± 0.09) μm、(0.73 ±0.14) μm,类瓷树脂组的表面粗糙度显著高于玻璃陶瓷两组(P <0.001);疲劳实验后的表面粗糙度为(1.81±0.24) μm、(1.53±0.26)μm111及(1.77±0.23) μm,热压铸瓷组显著低于类瓷树脂组(P=0.005)及 CAD/ CAM切削瓷组(P=0.010).结论:从磨耗速度来看,类瓷树脂(牙合)贴面显著高于两种玻璃陶瓷,但更接近于对颌牙为天然牙时牙釉质的平均磨耗速度;从表面粗糙度来看疲劳实验前类瓷树脂的表面粗糙度显著高于两种玻璃陶瓷,疲劳实验后热压铸瓷(牙合)贴面的表面粗糙度低.
作者:张皓羽;姜婷;程明轩;张玉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以电子病历数据库为依托,观察乳磨牙牙髓切断术后预后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库中,利用科研疾病数据库,检索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间于儿童口腔科进行三氧化物聚合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 MTA)乳磨牙牙髓切断术治疗的8岁及以下患儿,选择无全身系统性疾病且规律随访时间超过1.5年、病历记录完整、在治疗前后均有影像学检查记录(X线片)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病历信息和X线资料.根据术后临床及X线表现,将所有乳磨牙预后归为N、H、P0、PX、PY 5类,预后 P0、PX、PY定义为失败.以患牙为单位,绘制生存曲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牙预后的因素.结果:共纳入115名患儿,初诊年龄为2.6~8.2岁,平均(4.5 ±1.1)岁,共211颗乳磨牙,平均随访时间为(880 ± 154) d.截止至2017年9月,术后有49颗乳磨牙治疗失败,其中43颗乳磨牙表现有影像学异常,如根尖周和(或)根分歧下病变、根管钙化、牙根内外吸收等,6颗乳磨牙早失,只有14颗患牙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牙龈红肿、溢脓或者病理性松动.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发现,牙髓切断术后的0.5年生存率为100%,1年时为98. 5%, 1.5年时为 92.9%,2年时为90.5%,2.5年时为73. 8%.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患儿接受治疗时年龄越小患牙治疗后失败风险越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氯酸钠溶液结合生理盐水冲洗和是否预成冠修复均对患牙术后失败风险有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遵从目前所使用的诊疗常规,以MTA为盖髓剂的乳磨牙牙髓切断术2年生存率为90.5%,术后失败风险与患儿初诊年龄显著相关,初诊时年龄越大,治疗后失败风险越高.
作者:窦桂丽;吴南;赵双云;夏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切削素烧瓷块法与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胶态成型法制作遮色效果不同的3种氧化锆陶瓷,对比其在不同厚度下的透光性及对异色离体牙的遮色效果,为临床口腔修复提供材料选择依据.方法:制备90片直径14 mm的A2色氧化锆圆盘试件,分成3组(n=30):(1)CZ组,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切削素烧瓷块法;(2)NZW组,采用3D胶态成型法,试件内表面无多孔遮色层;(3) NZY组,采用3D胶态成型法,试件内表面有多孔遮色层.3组试件根据厚度0. 6 mm、 1.0mm、1.5 mm再分成3个亚组(n=10).选用因牙周病拔除的中、重度异色前牙10颗,唇面打磨成大于 6 mm2 x6 mm2的平面.暗盒中用Crystaleye比色仪在黑、白背景下分别测量9组试件的色度值(CIE1976-L* a * b*),计算透光性[半透性参数(translucency parameter, TP)].将每组试件与牙齿唇面依次粘接并测量色度值.选标准比色片A2中1/3色度值作为对照,计算试件粘接后同对照色的色差ΔE.以One-way ANOVA和Bonferroni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3组氧化锆试件在0.6 mm、1. 0 mm、l. 5 mm厚度下的TP值分别为:CZ组14. 09、 12.31和10.45,NZW组19.84、16.54和12.44,NZY组14.81、13.16和11.92.每组试件的3个亚组间透光性均显示为0.6 mm组>1.0 mm组>1.5 mm组,厚度相同的亚组间透光性均显示为NZW组> NZY组> CZ组.(2)3组氧化锆试件粘接后在0.6 mm、l. 0 mm、l. 5 mm厚度下与对照色的色差ΔE分别为:CZ组10.77、9.94和8.50,NZW组6. 84、5. 89和5.29,NZY组4.16、3.92和3. 67.每组试件的3个亚组间色差值均显示为0. 6 mm组> 1. 0 mm组>1.5 mm组,厚度相同的亚组间色差值均显示为CZ组>NZW组>NZY组.结论:3种氧化锆试件在厚度相同的情况下,透光性均为3D胶态成型技术制作的内表面无遮色处理组试件好,而遮色效果均为3D胶态成型技术制作的内表面有遮色处理组试件好,且其厚度在0.6 mm时即可获得较好的遮色效果.
作者:崔新悦;佟岱;王新知;沈志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3种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氧化锆晶相转变、表面粗糙度、抗剪切及抗折强度的影响.方法:制作氧化锆试件并随机分为4组:(1)空白对照组,试件表面不做任何处理;(2)氧化铝喷砂组,用110 μm氧化铝颗粒距离10 mm垂直喷砂21s,气压0.25 MPa;(3)激光蚀刻组,试件表面均匀涂布石墨粉,以2 W(200 mj/10 Hz)铒:钇铝石榴石(Er:Yttrinm Aluminum Gamet,Er:YAG)激光均匀辐照试件表面30 s;(4)热酸蚀组,将试件置于1: 1混合的40% (质量分数)硝酸与68% (质量分数)氢氟酸蚀液密闭反应釜中,100 ℃水浴锅中反应30 min.检测不同表面处理后氧化锆晶相结构、表面粗糙度、抗剪切及抗折强度的改变,所得数据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X射线衍射仪图谱(X-ray diffractometer, XRD)显示4组试件表面单斜相晶型的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0.91%、12.50%、6.64%、17. 81%,经过3种表面处理后,氧化锆表面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四方相向单斜相的转变.表面粗糙度:空白对照组(0.29 ±0.01) μm,氧化铝喷砂组(1.05 ±0.11) μm,激光蚀刻组(0. 73 ±0.04) μm,热酸蚀组(1.31 ±0.06) μm,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剪切强度:空白对照组(7. 09 ±0. 46) MPa,氧化铝喷砂组(12.14±1.51) MPa,激光蚀刻组(8.82 ±0.74) MPa,热酸蚀组(11. 97 ±0. 99) MPa,氧化铝喷砂组与热酸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三点弯曲强度:空白对照组(933.70±44.13) MPa,氧化铝喷砂组(850.95 ±60.66) MPa,激光蚀刻组(771. 53 ±68.08)MPa,热酸蚀组(766.27 ±57.49) MPa,激光蚀刻组与热酸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不同表面处理后,氧化锆表面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四方相向单斜相的转变.3种处理工艺均有效提高了氧化锆与树脂水门汀的粘结强度,同时也会导致氧化锆抗折强度的降低.
作者:焦洋;王继德;邓久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根管治疗过程中残留在牙本质表面的环氧树脂类根管封闭剂对牙本质-复合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对比不同有机溶剂对其清除的效果.方法:选取新鲜无龋人第三磨牙离体牙25颗,切除冠部釉质,制备牙本质平面试件.试件随机分为5组,每组5颗离体牙.阴性对照组牙本质表面不做处理,不涂根管封闭剂,其他4个实验组试件牙本质表面涂布环氧树脂根管封闭剂AH-Plus 5 min后,采用不同的清除措施:阳性对照组使用干棉球擦拭;乙酸戊酯、丙酮及乙醇有机溶剂实验组,分别用蘸有99% (体积分数)乙酸戊酯、99. 5% (体积分数)丙酮及 95%(体积分数)乙醇的棉球擦拭牙本质表面,直至体视显微镜(× 10)下观察无残留AH-Plus,去离子水冲洗3 s.制备1.0 mm × 1.0 mm条状粘接树脂试样(n=45)用于测定微拉伸强度,体视镜下观察断裂类型.制备1.0 mm厚片状试样(n=4)用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之间断裂类型的差异.结果:五组间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棉球组 [(38.69 ±8.60)MPa]、乙醇组[(37.14±12.01)MPa]与阴性对照组[(43.86±7.99)MPa]相比,粘接强度明显降低(P <0.05).干棉球组与乙醇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426).丙酮组、乙酸戊酯组、阴性对照组三者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丙酮、乙酸戊酯清洁牙本质表面后粘接强度分别达到(45. 94 ± 10.37) MPa、(43.99 ±7.01) MPa.乙醇组粘接强度明显低于丙酮组和乙酸戊酯组(P <0. 05).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干棉球组及乙醇组树脂突短小而稀疏,且在乙醇组的粘接界面可以看到残留的根管封闭剂;阴性对照组、乙酸戊酯组及丙酮组树脂突均匀致密.不同组之间断裂类型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6).结论:环氧树脂类根管封闭剂残留使牙本质树脂粘接强度下降.丙酮与乙酸戊酯对牙本质表面残留的AH-Plus的清除效果较好,优于乙醇及干棉球.
作者:臧海玲;王月;梁宇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K依赖的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arrest-specific protein 6,Gas6,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参与细胞增殖、存活、黏附和迁移,也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牙龈卟琳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 g-LP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 表达黏附因子和趋化因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过表达和敲低Gas6基因后,用1 mg/L P.g-LPS刺激血管内皮细胞3 h和24 h,利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以及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的表达.过表达或敲低 Gas6基因后,细胞划痕实验检验内皮细胞迁移的生物学功能表型的变化.结果:P.g-LPS刺激3 h后,敲低Gas6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Gas6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E-selectin、ICAM-1、IL-8和MCP-1分别下降81% ±0%、47% ± 3%、76% ± 3%和 26% ±6%,P<0.01);P.g-LPS刺激24h后,敲低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E-selectin、ICAM-1、IL-8 和 MCP-1上调的倍数分别是2.06±0.07、1.99 ±0.11、3. 14 ±0. 15 和 1. 84 ±0. 03),过表达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E-selectin、ICAM-1、IL-8和MCP-1分别下降29 % ±1 % 、62 % ± 3%、69 % ±1%和41 % ±2 %),实验组与对照组黏附分子及趋化分子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敲低Gas6组细胞迁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增强,过表达组细胞迁移能力较对照组弱,与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趋势一致.结论:下调Gas6基因后,P. g-LPS促进ICAM-1、E-selectin、IL-8和MCP-1表达作用增强,上调Gas6基因后,P. g-LPS促进ICAM-1、E-selectin 、IL-8和MCP-1表达作用减弱,各细胞因子表达量与Gas6表达趋势相反,提示Gas6在内皮细胞炎症状态下的黏附过程中可能发挥抑制作用.
作者:刘颖君;欧阳翔英;王宇光;吕培军;安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的第二外显子存在唯一一个可以影响VDR蛋白结构的多态性位点,其可以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Fok I所识别,分为FF、Ff和ff三型.CYP24A1是维生素D 24羟化酶的编码基因,是常见的维生素D效应基因.本研究将探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和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中VDR-Fok I多态性对CYP24A1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 12名供体的hGF和hPDLC,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包含多态性位点的267 bp的片段.根据Fok I对片段酶切的结果判断VDR-Fok I基因型.确定基因型后,给各基因型hGF和hPDLC以10 nmol/L lα,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或 1 000 nmol/L 25 羟维生素 D3(25OHD3)刺激48 h,提取RNA,其中 10 nmol/L 1,25OH2D3 刺激48 h后还提取蛋白.之后给予hGF和hPDLC VDR拮抗剂ZK159222,再以10 nmol/L 1,25OH2D3或1 000 nmol/L 25OHD3刺激48 h,提取RNA.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维生素D24羟化酶CYP24A1和VD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2名供体中,FF、ff和Ff型分别为4例、3例和5例.1,25OH2D3刺激hGF和 hPDLC后,FF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GF:F=31. 147,P <0. 01 ;hPDLC: F=23.347,P<0.01);FF型细胞CYP24A1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样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GF:F=12. 368,P< 0.01;hPDLC:F=15.749<0.01).250HD3 刺激 hGF 和 hPDLC 后,FF 型细胞 CYP24A1 的 mRNA 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 Ff 型或 ff 型细胞(hGF: F=32. 061,P < 0. 01 ;hPDLC: F=32. 569,P < 0. 01).如 1,25OH2D3刺激伴有 ZK159222,则三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GF:F=0. 246,P=0. 787;hPDLC:F=0.574,P=0.583).如250HD3刺激伴有ZK159222,则三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hGF:F=1. 636,P=0. 248;hPDLC: F=0. 582,P=0. 578).不同刺激条件下,hGF 和 hPDLC 两种细胞比较 CYP24A1或VDR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hGF和hPDLC中,FF型VDR可介导比其他基因型 VDR更为显著的CYP24A1上调,提示FF型VDR可能具有更强的转录活性.
作者:刘凯宁;孟焕新;侯建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围麻醉期过敏反应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内接受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筛选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根据我国《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及《Scandinavian围麻醉期过敏反应诊断和处理指南》中的定义确认患者是否发生了过敏反应并进行分级,先通过电子病历数据系统获得所有患者的数据,由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进行数据初步筛选和补充数据,然后交叉核对数据,后由另外两位研究者审核数据并与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比对.采集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围麻醉期药物种类和预后等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与过敏反应可能相关的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带入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导致围麻醉期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106 074例患者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过敏反应的总发生率约为1.5/1 000(156/10 6074),其中I级过敏反应占64.1%(100/156),Ⅱ级过敏反应占30.1%(47/156),Ⅲ级过敏反应占5.8%(9/156),未出现Ⅳ级和V级过敏反应的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过敏史(OR=6.836,95%CI:4.461 ~ 10.474,P<0.001)、术中使用舒芬太尼(OR=1.993,95%CI:1. 228 ~3.232, P=0.005)、术中使用顺式阿曲库铵(OR=2.495,95%CI:1.599 ~3.893,P<0.001)、术中输注抗生素(OR=2.005, 95%CI:1.375 ~ 2.924,P<0.001)和术中输注异体血浆(OR=3.055,95%CI:1.842 ~ 5.068,P<0.001)是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围麻醉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尚需要建立围麻醉期药物过敏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流程.
作者:王博杰;郭超;李春晶;穆东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年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且拍摄了CBCT的患者中筛选出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各31名,对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高度、牙槽骨面积及牙槽骨厚度进行测量,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两组相比,骨性Ⅲ类组患者的下切牙牙槽骨唇侧根尖区的牙槽骨面积及唇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下切牙唇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组患者下切牙牙槽骨舌侧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下6 mm处牙槽骨面积、舌侧根尖区及舌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在下切牙牙槽骨舌侧CEJ下4 mm、6 mm以及舌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组患者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及厚度在唇舌侧根尖区明显小于骨性 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在对其进行前牙的唇舌向移动时尤其要注意转矩的控制,以防止根吸收及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
作者:马静;江久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 polypeptedes,RGD)多肽表面修饰多孔钽对MG63成骨样细胞-多孔钽结合界面形态变化以及相关成骨因子表达的影响,评价RGD修饰多孔钽对钽-骨界面骨整合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直径10 mm、厚3 mm的多孔钽片通过表面吸附法分别将3种质量浓度的RGD溶液(1 g/L、5 g/L、10 g/L)吸附于多孔钽表面.取第2代MG63成骨样细胞与钽-RGD复合培养成为成骨细胞/钽/RGD复合物,分为4组:未修饰Ta组(对照组),1 g/L成骨细胞/Ta/RGD组,5 g/L成骨细胞/Ta/RGD组及10 g/L成骨细胞/Ta/ RGD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多孔钽及复合物外观特征、成骨细胞与Ta/RGD界面的相互作用,测定成骨细胞在 Ta/RGD材料上的黏附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各组成骨蛋白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及丝状肌动蛋白(filamentous actin,F-actin)的表达.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在RGD修饰后多孔钽界面铺展并向孔隙内伸延,分泌细胞外基质覆盖于多孔钽微孔内及界面.24 h、48 h及72 h各组成骨细胞在Ta/RGD材料界面的黏附率均高于未修饰组(对照组),其中5 g/L成骨细胞/Ta/RGD组在48 h的黏附力强 [(68.07 ±3. 80) vs.(23.40 ±4.39) ,P <0.05]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成骨细胞与Ta/RGD复合培养48h成骨细胞OC、FN及F-actin的阳性表达均高于未修饰组,其中5 g/L成骨细胞/Ta/RGD组高于10 g/L组及1 g/L组 [OC:(18.08 ±0.08) vs.(15.14 ±0. 19) ,P <0. 05 ;(18. 08 +0.08) vs.(14. 04 ±0. 61),P <0. 05. FN:(24.60 ± 0.98) vs.(15.90±0.53),P<0.05;(24.60±0.98)vs.(15. 30 ±0. 42),P <0. 05.F-actin:(29. 20 ± 1. 31) vs. (24. 50 ± 1.51),P <0.05;(29.20 ±1.31) vs.(16. 92 ±0.40) ,P <0. 05] . 细胞骨架蛋白 F-actin 呈丝状分布于胞质,沿细胞胞突纵向排列,其蛋白表达高于OC及FN.结论:RGD多肽有利于成骨细胞在多孔钽界面黏附、铺展及细胞骨架蛋白的重组,从而促进成骨细胞-多孔钽界面改建及骨整合.
作者:甘洪全;王茜;张辉;刘鑫;邓华民;宋会平;王志强;李琪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检测磨牙非中性关系时虚拟咬合拼对的精度及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已完成正颌术前正畸、拼对终末咬合关系良好的寄存正颌患者牙列模型20副,其中10副术前正畸时上颌拔除左右各一颗双尖牙,术后拼对咬合为磨牙非中性关系(拔牙组),另10副未进行减数拔牙,术后拼对咬合为中性磨牙关系(非拔牙组).手工拼对石膏模型确立的终末咬合关系作为评价拔牙组、非拔牙组误差的实测值.进行虚拟终末咬合关系确立的数字流程为:结构光扫描仪分别获取上下牙列的三维数据,导入3Shape软件,在虚拟环境下整体移动上颌牙列确立终末咬合关系.得到的测试上颌模型和手工拼对上颌模型以下颌模型为标准图形配准,采用直线距离法分析上颌牙列每颗牙齿的实验位置与手工拼对位置的差异,计算误差值.结果:拔牙组虚拟咬合拼对的全牙列平均误差为(0.60±0.36) mm,大于非拔牙组的(0.51 ±0.1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拔牙组误差与1 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误差小于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磨牙非中性关系虚拟咬合拼对的误差值高于磨牙中性关系虚拟咬合拼对的误差值,但其精度满足临床需求,具备应用价值.
作者:吴灵;刘筱菁;李自力;王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牙合)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 ~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 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 <0. 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 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作者:徐筱;徐莉;江久汇;吴佳琪;李小彤;靖无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干眼是泪膜异常导致的以角结膜干燥为主的眼表疾病,重症患者因眼干、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998年以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组成联合项目组,开展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 症干眼的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系列研究,将患者 自体下颌下腺游离后移植到颞部,相应血管进行吻合,分泌导管转移到眼眶,用下颌下腺分泌的唾液替代泪液,术后采用多种措施,人工调控移植腺体的分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俞光岩;吴立玲;蔡志刚;吕岚;丛馨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6711型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计算其在不同骨介质中的剂量分布,为进一步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剂量分布提供依据.方法:应用MCNP4C软件(截面库DLC-200)建立 6711型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计算其剂量率常数及在水介质中的径向剂量函数值,并与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 AAPM) 2004 年发布的 TG43UI 报告推荐值对比验证125I 模型.利用该模型,采用ICRU44报告推荐的成人不同骨介质的元素组成及密度编写MCNP材料卡,计算125I模型在不同骨介质中的剂量分布.结果:应用MCNP4C软件建立的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的几何形态及规格符合AAPM的TG43UI要求.模拟得到了125I模型剂量率常数Λ=0.977 78 cGy/(h · U)及在水介质中的径向剂量函数值,并得出125I模型在不同骨介质中的径向剂量分布.在同样的介质深度,125I粒子的剂量沉积能力自骨皮质、骨松质、软骨、水、黄骨髓、红骨髓依次递减.在介质深度分别为0.01、0.1、1 cm处,125I粒子在骨皮质中的剂量沉积分别是在水中的 12.90倍、9.72倍、0.30倍.结论:本研究建立的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可靠性好,可用于后续在骨介质中的模拟计算.125I放射性粒子在不同的骨介质中的剂量分布不等同于水,能量主要沉积在骨介质表面,因此在制定靶区毗邻骨组织的125I粒子植入计划时应考虑骨介质的影响.
作者:叶克强;黄明伟;李君利;唐劲天;张建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58S纳米生物活性玻璃(nano-sized 58S bioactive glass,nano-58S BG)和传统45S5生物活性玻璃(45S5 BG)促进兔顶骨临界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兔顶骨直径9 mm的贯通临界骨缺损中随机填入nano-58S BG或45S5 BG,空白对照组仅以血凝块充盈骨缺损.组织学切片组于术后4周和8周取材制作切片,HE染色和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后观察;骨荧光磨片组分别于术后第14、28、42天皮下注射盐酸四环素、茜素红、钙黄绿素标记新生骨,8周取材制成硬组织磨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新骨形成范围,Image J软件定量分析.结果:4周时HE染色可见生物活性玻璃与周围组织紧密结合,未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nano-58S组和45S5组可见骨缺损边缘和中央均出现新骨,对照组中央未见新生骨;8周时nano-58S组新生骨多于45S5组和对照组,两个BG组新生骨可见与正常颅骨相同的中空结构,对照组新骨未见中空结构.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可见nano-58S组I型胶原分泌量大于45S5组和对照组.骨荧光磨片观察显示术后4~6周和6~8周nano-58S组新骨形成范围分别为(29.4 ±4.48) μm 和(35.3 ±3.74) μm,高于 45S5 组[(13. 43 ±3.44) μm 和(17. 64 ±4. 13) μm]和对照组 [(5.88±2.92) μm和(6.07±3.02) μm,P<0.01]. 结论:58S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促进兔顶骨临界骨缺损修复的效果优于传统的45S5生物活性玻璃.
作者:宫玮玉;刘绍清;董艳梅;高学军;陈晓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一种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前牙美学重建中,以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及治疗效果的可预期性.方法:选取可能需通过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解决前牙美学缺陷的患者20名,通过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口内软、硬组织数字模型,分别进行直接修复治疗设计和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对于直接修复治疗设计,采用修复设计系统在数字模型基础上进行诊断蜡型数字化设计;对于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首先利用正畸分析及设计系统以终修复目标为导向进行虚拟排牙设计,随后将虚拟排牙后的数字模型导入修复设计系统进行终修复效果的诊断蜡型设计.将两种设计效果分别向患者展示,由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种修复设计效果进行评分,比较患者对两种治疗方案美学评分的中位数有无差异,终由患者综合考虑,选择治疗方案.结果:患者对直接修复治疗设计的评分的中位数为8.4,对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的评分的中位数为9.0,后者高于前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终12名患者选择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方案,8名患者选择直接修复治疗方案.结论:在复杂前牙美学治疗病例中,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具有可行性,可在治疗前为患者提供终疗效预测,为医患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在患者满意的基础上达到更理想的美学效果.
作者:柳玉树;李峥;赵一姣;叶红强;周彦秋;胡文杰;刘云松;寻春雷;周永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 TLR)对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TLR在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 hPDLSCs)上的表达.在成骨培养基中加入多种浓度的不同TLR配体培养7 ~ 14 d,检测TLR对hPDLSCs成骨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LR配体刺激hPDLSCs 7 d 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及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 PKB or AKT)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 Runx2)的变化,并对比加入MAPK及AKT抑制剂后Runx2的变化,探究TLR是否通过影响下游的MAPK及AKT的活化而影响hPDLSCs的成骨分化.结果:TLR1、TLR3、TLR4、TLR6在hPDLSCs上表达较高,不同TLR的阳性细胞百分比为TLR1 2.82% ± 0.68%,TLR2 1.26% ±0.09%,TLR3 13.23% ±2.05% ,TLR4 3.64% ±0. 79% ,TLR6 3. 21% ±1.64%,其趋势与 TLR 在 hPDLSCs 中 mRNA 表达相一致.高浓度的 TLR 配体(PolyI:C 10 mg/L, LPS 10 mg/L , Pam3CSK4 1 mg/L, FSL-1 50 μg/L)刺激hPDLSCs可减少矿化结节的形成,减弱ALP染色及降低ALP活性.高浓度TLR配体刺激还可下调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P38、c-Jun 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及AKT的磷酸化水平,伴随Runx2的表达水平下调,应用MAPK及AKT抑制剂也可下调Runx2的表达.结论:高浓度的TLR配体刺激可抑制hPDLSCs的成骨分化,这种抑制作用和MAPK及AKT磷酸化降低相关.
作者:朱云艳;李倩;张怡美;周彦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检验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槽骨缺损高度和体积的精确性,通过比较手术前后CBCT测得的骨密度值来确定其评估牙周再生性手术疗效的检查时机.方法:对9例患者口内的10颗因牙周破坏造成的三壁骨袋进行再生性手术,术前拍摄CBCT和平行投照根尖片,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利用CBCT数据测量骨缺损体积及骨缺损周边区域的骨密度.在牙周再生性手术过程中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在术中充填骨蜡以获得缺损区域的体积.术后6、12、24周再次拍摄CBCT,测量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结果:Wilcoxon检验非参数检验显示,术前用根尖片测量的骨缺损高度比术中测量结果高出(0.822 ±0.22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前CBCT测量结果只较术中测量结果降低(0.150 ±0.171)mm(P >0. 05),可见CBCT测量结果比根尖片更精确.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图也提示CBCT测量结果较根尖片精确.Wilcoxon检验提示,术前CBCT测量的骨缺损体积与术中测量值的差值在0.38 ~2.83 mm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BCT测量的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CT值)在再生性手术后第6、12和24周分别是原骨缺损周边区域的(0.49 ±0.03)倍、(0.74 ±0.09)倍和(1.16 ±0.11)倍,可见术后24周时骨再生区域骨密度更接近术前骨缺损周边区域骨密度.结论:CBCT可以在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精确测量牙槽骨缺损的高度和体积,可选择在术后24周时拍摄CBCT进行疗效评估.
作者:曹婕;孟焕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处理对氧化锆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40个氧化锆试件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对照组,无处理;喷砂组,用Al2O3颗粒对氧化锆试件表面均匀喷砂;紫外线(ultraviolet,UV)照射组,将氧化锆试件置于紫外线消毒箱中的紫外灯下方10 mm处照射48 h;低温等离子处理组,将氧化锆试件置于舱式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内处理30 s.分组处理后观察氧化锆试件表面形态,测量表面接触角及剪切粘接强度.结果:uv照射及低温等离子处理组氧化锆试件表面形态无明显改变,喷砂组氧化锆试件表面形态明显改变.喷砂组、uv照射组和等离子处理组氧化锆试件表面接触角分别为48.8°±2.6°、27.1° ±3.6°和32.0° ±3.3°,较对照组接触角(64.1° ±2.0°)明显减小.喷砂处理组氧化锆试件剪切粘接强度(14. 82 ±2.01) MPa大于对照组(9.41 ± 1.07)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V处理组氧化锆试件剪切粘接强度(10.02±0.64) MPa大于对照组(9.41 ±1.07) MP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等离子处理后其剪切粘接强度(18. 34 ±3. 05) Mpa大于对照组(9.41±1.07)MPa、喷砂处理组(14.82±2.01) MPa和UV处理组(10.02 ±0. 64)MPa,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结果显示UV及低温等离子处理使氧化锆试件表面氧元素含量增加,碳元素含量减少,碳/氧比值减小.结论:UV照射及低温等离子处理均可在不改变氧化锆表面形态的基础上显著改善其表面的亲水性;UV照射后氧化锆与树脂的剪切粘接强度虽无明显提高,但试件断裂模式由粘接断裂向混合断裂转变;低温等离子处理能显著提高氧化锆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
作者:廖宇;刘晓强;陈立;周建锋;谭建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进行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的咬合状况定量分析,对分别用口内扫描和模型扫描方法获取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咬合接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及对比研究.方法: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具有完整牙列并且咬合正常的健康志愿者5人进行口内扫描,分别获取单侧1个牙位(第一磨牙)、2个牙位(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3个牙位(两个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及其邻牙的上下颌数字化模型,运用专用计算机分析软件进行牙尖交错位时咬合接触状况的三维测量及分析,然后用加成型硅橡胶采取上下颌牙列实物印模并灌制超硬石膏模型,应用专用定位装置将上下颌模型在牙尖交错位对合并固定,用激光扫描仪扫描上下颌模型,形成三维数字化牙列模型.对用口内和模型扫描方法分别获得的数字化模型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咬合接触紧密程度(上下颌咬合面平均间距)、咬合接触面积及牙尖斜度等咬合相关指标的定量分析和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两种扫描方法获得数字化模型的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α=0. 05),重复测量计算牙尖斜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口内扫描1 ~3个牙位时获得的上下颌第一磨牙咬合面平均间距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小0.134 mm、0.177 mm和0.20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分别为 0.02 mm、0.02 mm和0.03 mm,差距较小.口内扫描1 ~3个牙位时下颌第一磨牙的咬合接触面积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大8.65 mm2、10.28 mm2和11.46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5 ).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为 0.43 mm2、1.55 mm2和2.04 mm2,1个牙位扫描后的标准差要明显小于2个牙位和3个牙位时.两种扫描方法进行牙尖斜度测量时,ICC大于0.90,两种方法的牙尖斜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口内扫描测得的咬合面平均间距小于模型扫描测得的,咬合接触面积大于模型扫描测得的,说明口内扫描反映的咬合接触程度更为紧密.两种扫描方法测量咬合接触面积的标准差之差与测量牙位数量相关,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牙尖斜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口内扫描进行牙齿形态学指标测量时与模型扫描无明显差别,有望今后替代模型扫描.
作者:程明轩;姜婷;孙玉春;张皓羽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