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妊娠结局:41例患者情况分析

叶华;陈适;安媛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妊娠, 婴儿, 新生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病情对妊娠结局及后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住院分娩的SLE患者的病例资料和妊娠结果,并随访产后1年患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新生儿状况,分析比较孕前病程、既往用药情况、病程中高SLEDAI评分、产前SLEDAI评分对患者病情及后代的影响.结果:SLE患者孕前病程(3.5±3.1)年,病程中高SLEDAI评分为10.6±3.1,产前、产后和产后1年的SLEDAI评分分别为6.2±1.6、6.4±2.9和5.4±2.1.病程≥4年者产后1年的SLEDAI评分较产前病程<4年者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所有新生儿均为活产,出生时胎龄和体重分别为(37.6±3.3)周和(2 510.0±756.9)g,均明显低于正常产妇(P值分别为0.036和0.008);新生儿狼疮发生率为9.8% (4/41).结论:SLE患者早产和分娩低体重儿的风险升高,严格掌握妊娠和分娩时机可提高SLE患者及胎儿的安全性.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自黏性流动树脂的性能研究

    目的:通过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以及传统型复合树脂的比较,研究了自黏性流动树脂的性能,并进一步明确酸蚀预处理对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以及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对90颗牛牙进行牙体预备,暴露牙本质,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B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C组为传统型复合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根据是否行酸蚀预处理,进一步分为非酸蚀组(记为A1组、B1组、C1组)和酸蚀组(记为A2组、B2组、C2组).测试粘接试样的剪切粘接强度,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 one-way ANOVA,LSD)分析.结果:A1组的粘接强度[(3.39±1.71) MPa]低于B1组的粘接强度[(21.58±4.50) MPa],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的粘接强度和C1组的粘接强度[(19.31±6.79) MPa]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蚀预处理后,A2组的粘接强度[(6.75±3.54) MPa]大于A1组,但酸蚀预处理导致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降低,即B2组[(16.56±7.39) MPa]的粘接强度低于B1组,C2组[(11.31±5.54) MPa]的粘接强度低于C1组.结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使用时,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高于单独使用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与牙本质粘接时,自黏性流动树脂与传统型复合树脂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酸蚀预处理会降低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并使粘接强度结果的变异系数增大.

    作者:徐永祥;韩建民;林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利用DNA指纹图谱技术对健康女性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分析

    目的:利用DNA指纹图谱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分析我国育龄期及绝经期健康女性阴道菌群多样性,为了解各种下生殖道感染疾病状态下的微生态环境奠定基础,为研制适合恢复中国女性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微生态制剂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常规体检的健康女性(其中育龄期30例、绝经后3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阴道分泌物,提取细菌总DNA,采用通用引物对细菌16S rDNA基因的V3区进行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通过对DGGE特征条带切胶回收并进行克隆测序,利用GenBank中的Blast与已知序列比对,鉴定细菌菌种,分析不同生理状态下阴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果:(1)我国育龄期健康女性阴道常见菌种为: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惰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和加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其中惰性乳杆菌是以往通过传统培养方法尚未认识到的阴道优势菌种.(2)绝经期健康女性阴道菌种与育龄期不同且复杂,常见菌种有:惰性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解没食子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 sp.)、中间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咽颊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 sp.)、气球菌(Anaerococcus lactolyticus)和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结论:通过DGGE分析发现我国育龄期健康女性阴道常见优势菌种为:卷曲乳杆菌、惰性乳杆菌、加氏乳杆菌;绝经期健康女性阴道常见优势菌种为:惰性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属、普雷沃菌属、脆弱拟杆菌以及产乳酸的韦荣球菌、气球菌属,并首次发现在不同生理状态下惰性乳杆菌均是阴道优势菌种之一.

    作者:肖冰冰;廖秦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人乳头状瘤病毒-16的感染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女性多发,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3,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并出现关节的软骨和骨破坏,终可导致关节畸形与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许多证据显示感染可能是RA发病的重要诱因.

    作者:冯敏;孙晓麟;赵静;郭建萍;贾汝琳;栗占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柳氮磺吡啶在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用药现况调查

    目的:调查和分析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治疗中柳氮磺吡啶(sulphasalazine,SSZ)的使用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全国21家三级甲等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风湿免疫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l 096例RA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分析其中160例使用SSZ患者的临床特点、副作用发生情况、SSZ使用现况及联合用药种类和时间等数据.结果:160例患者使用SSZ治疗,使用比例为14.6%.该组患者男女之比为1∶7,平均发病年龄为(46.1±15.O)岁,平均病程为(9.9±7.8)年.SSZ平均用量为(1.87±0.52) g/d,平均用药时间为(26.3±14.6)月.所有患者仅有17% (27/160)使用SSZ单药治疗,其余患者均曾联合应用其他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其中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常应用的联合治疗药物,占63.1%,平均联合使用MTX时间(28.2±12.3)月;其次为来氟米特(36.2%)和羟氯喹(18.1%);SSZ+ MTX是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36.2%).应用SSZ患者的疗效指标优于未应用者.调查时有41.9% (67/160)的患者曾使用SSZ治疗,但因药物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而停药.有17.5% (28/160)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其中因胃肠道反应停药比率(8.8%)高,其次为皮疹(3.8%)和肝功能异常(3.1%).结论:与其他国家相比,SSZ在我国应用率偏低,且平均用量上较临床规范用量偏小.SSZ治疗RA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在临床应用中相对比较安全.

    作者:刘田;王秀茹;安媛;周云杉;张晓盈;段天骄;朱佳鑫;李晓峰;王莉枝;王彩虹;王永福;杨荣;王国春;卢昕;朱平;陈丽娜;靳洪涛;刘湘源;孙琳;陈海英;崔刘福;舒荣;刘白鹭;张卓莉;李光韬;李振彬;杨静;李俊芳;贾彬;张风肖;陶杰梅;韩淑玲;林金盈;韦美秋;刘晓敏;柯丹;胡绍先;叶丛;杨岫岩;李昊;黄慈波;高明;赖蓓;李兴福;宋立军;王轶;王晓元;穆荣;苏茵;栗占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特异性标志物的筛选

    目的:用纳米磁珠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合并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筛选候选蛋白标志物并建立诊断模型,初步探讨所建立的诊断模型在pSS-ILD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弱阳离子(WCX)纳米磁性微球捕获69例pSS患者血清中的蛋白质,所获蛋白质经PBSⅡ-C蛋白质芯片阅读仪绘制蛋白指纹图谱,经Ciphergen ProteinChip和Biomarker Wizard软件分析之后,再用Biomarker Patterns软件识别,终筛选出pSS-ILD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并优化组合建立诊断模型.结果:在pSS-ILD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共找到7个差异蛋白峰(P<0.05),其中质荷比(m/z)为3 778.3、3 318.3和2 236.6的3个蛋白峰用于建立pSS-ILD诊断模型,该模型对pSS-ILD诊断的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87.5%.经双肓实验验证,该模型对pSS-ILD诊断的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85.7%.结论:应用WCX纳米磁性微球联合MALDI-TOF-MS技术可检出pSS-ILD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并建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的pSS-ILD诊断模型.

    作者:李玉慧;孙晓麟;何菁;贾汝琳;杨冬月;张学武;栗占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不同釉质处理方法对窝沟封闭剂微渗漏的影响

    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认为,窝沟封闭技术是目前预防窝沟龋发生为有效的方法之一[1],效果与封闭剂的保留率相关,而保留率受口腔环境、封闭材料的性能(耐磨性与抗压强度等)和牙面处理技术的影响[2 -3],医生可以通过对牙面处理技术的改进,来提高封闭剂的保留率,便于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凌征宇;丁芸;吕长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抗体的检测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了解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 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ue B1,BRAF)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RA患者112例、健康对照73例、其他风湿病患者112例,以重组人BRAF蛋白为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BRAF抗体水平,并收集R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抗BRAF抗体的阳性率在RA患者组为53.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1%,P<0.01)和除骨关节炎(34.2%)组以外的其他风湿病组(强直性脊柱炎11.8%,系统性红斑狼疮20.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7.9%,P均<0.01);RA患者血清中抗BRAF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其他风湿病组(P均<0.01).(2)抗BRAF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6%和84.3%.(3)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和抗核周因子抗体阴性RA患者的抗BRAF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6%、38.2%、30.3%和31.0%.(4)RA患者的抗BRAF抗体水平与患者的年龄、病程、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抗BRAF抗体有助于RA的诊断,并可作为其他自身抗体的补充.

    作者:张霞;赵金霞;孙琳;李茹;刘湘源;栗占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硬化病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T辅助细胞17(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小鼠模型外周血、皮肤、肺部的表达及意义.方法:2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博莱霉素注射4周组(SSc组),观察小鼠皮肤/肺部炎症和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的病理切片,流式细胞计数检测外周血、皮肤/肺组织CD4+IL-17+ Th17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皮肤/肺部维甲酸相关孤独受体(RORγt)、IL-17A和IL-6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7、IL-6水平,并分析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Sc组比对照组皮肤炎症和肺纤维化评分(Ashcroft评分)明显增加(2.6±0.84 vs.0.4±0.52,2.80±1.81vs.0.60±0.70),皮肤/肺羟脯氨酸( hydroxyproline,HYP)的含量明显增多[(3.17±1.74) mg/g vs.(1.45±0.40) mg/g,(0.53±0.14) mg/g vs.(0.38±0.16) mg/g],均P<0.05.SSc组外周血、皮肤和肺组织Th17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07±0.89)% vs.(1.02±0.32)%,(5.80±2.02)% vs.(1.64±0.58)%,(5.24±2.43)%vs.(1.92±0.98)%,P<0.01];与对照组相比,SSc组皮肤/肺组织IL-17A、IL-6 mRNA的表达量,皮肤RORγt mRNA的表达量增高,均P<0.05.SSc组外周血IL-17、IL-6含量明显增高(P<0.01).外周血Th17细胞、IL-17和IL-6的含量与皮肤/肺部炎症、PF评分、皮肤HYP含量呈密切正相关,皮肤/肺组织Th17细胞分别与皮肤/肺部炎症、皮肤/肺HYP含量密切正相关.结论:Th17细胞在SSc小鼠模型外周血、皮肤及肺组织表达增高,与皮肤/肺部炎症、纤维化病变密切正相关,并通过IL-17、IL-6等细胞因子参与SSc的发病.

    作者:雷玲;钟小宁;赵铖;米存东;李佳荃;曾晶晶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自身抗体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检测多种自身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风湿免疫科330例拟诊或需除外PBC的患者(后确诊34例PBC,296例非PBC)病例资料,采用欧蒙免疫印记法半定量检测血清中的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M2,AMA-M2)、抗三联体抗体(anti-BCOADC-E2 PDC-E20GDC-E2 antibodies,anti-3E/BPO)、抗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SP100抗体(anti-SP 100 antibodies,anti-SP100)、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抗体(anti-promyelocytic leukemia,anti-PML)、抗核包膜蛋白gp210抗体(anti-gp210 antibodies,anti-gp210)及抗Ro-52,并对以上抗体进行诊断价值评估及临床意义探讨.结果:(1)34例确诊PBC患者AMA-M2、抗3E/BPO、抗SP100、抗PML、抗gp210和抗Ro-52抗体灵敏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分别为85.3%/84.8%、79.4%/93.2%、35.3%/98.0%、41.2%/96.3%、44.1%/96.6%和61.8%/68.6%;AMA-M2分别与抗3E/BPO、抗SP100、抗PML、抗gp210和抗Ro-52抗体串联检测( series test)特异度分别为94.9%、99.3%、99.3%、98.3%和92.2%,并联检测(parallel teat)灵敏度分别为91.2%、94.1%、94.1%、94.1%和91.2%;(2)PBC患者中AMA-M2阳性组和阴性组、抗3E/BPO阳性组和阴性组、抗SP100阳性组和阴性组、抗PML阳性组和阴性组、抗gp210阳性组和阴性组、抗Ro-52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各项生化指标、临床症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AMA-M2阳性的PBC患者中41.3%(12/29)抗gp210阳性,31.3% (9/29)抗SP100抗体阳性,37.9% (11/29)抗PML抗体阳性;而AMA-M2阴性的PBC患者中60% (3/5)出现抗gp210,抗SP100,抗PML抗体阳性,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P=0.00).结论:(1)AMA-M2和抗3E(BPO)诊断PBC的敏感度高于抗SP100、抗PML和抗gp210抗体,可作为诊断PBC的筛选试验抗体;(2)抗gp210、抗SP100和抗PML抗体诊断PBC的特异度高于AMA-M2,有助于AMA-M2阴性的PBC患者的确诊;(3) AMA-M2与抗3E/BPO、抗SP100、抗PML、抗gp210、抗Ro-52并联检测,诊断PBC敏感度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PBC的诊断符合率;(4)AMA-M2与抗3E/BPO、抗SP100、抗PML、抗gp210和抗Ro-52串联检测,诊断PBC特异度显著提高,有助于PBC的排除诊断.

    作者:肖华;陈进伟;谢希;刘一鸣;李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痛风的规范化诊治迫在眉睫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在我国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多发病.重视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早期诊断和系统的规范化治疗迫在眉睫,但是,长期以来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并未引起风湿免疫、内分泌及心血管等相关学科医生的足够重视,常常导致患者未早期诊治或治疗不规范.近期发表的英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诊治共识[1],以及2011年11月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的痛风诊治共识[2]就上述疾病的诊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这些建议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张学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骨桥蛋白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 osteopontin,OPN)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唇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24例pSS患者和14例对照者的唇腺标本,提取唇腺中总RNA,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OPN、β-肌动蛋白(β-actin)的片段,计算OPN/β-actin光密度比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OPN蛋白在唇腺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SS组唇腺中OPN的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OPN表达水平与淋巴细胞灶性评分(lymphocyte foci-score,LFS)呈正相关,mRNA转录水平与LFS相关系数为0.407(Pearson相关系数),P=0.049;蛋白表达程度与唇腺LFS相关系数为0.476(Spearman相关系数),P=0.03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OPN蛋白主要分布在腺上皮细胞胞浆内,但在浸润的淋巴细胞胞浆中也有阳性表达.结论:pSS患者唇腺中OPN表达增加,可能是唇腺结构破坏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玉华;赵绵松;赵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妊娠结局:41例患者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病情对妊娠结局及后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住院分娩的SLE患者的病例资料和妊娠结果,并随访产后1年患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新生儿状况,分析比较孕前病程、既往用药情况、病程中高SLEDAI评分、产前SLEDAI评分对患者病情及后代的影响.结果:SLE患者孕前病程(3.5±3.1)年,病程中高SLEDAI评分为10.6±3.1,产前、产后和产后1年的SLEDAI评分分别为6.2±1.6、6.4±2.9和5.4±2.1.病程≥4年者产后1年的SLEDAI评分较产前病程<4年者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所有新生儿均为活产,出生时胎龄和体重分别为(37.6±3.3)周和(2 510.0±756.9)g,均明显低于正常产妇(P值分别为0.036和0.008);新生儿狼疮发生率为9.8% (4/41).结论:SLE患者早产和分娩低体重儿的风险升高,严格掌握妊娠和分娩时机可提高SLE患者及胎儿的安全性.

    作者:叶华;陈适;安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方法: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吐鲁番地区3 982例(男性1 745例,女性2 237例)14岁以上维吾尔族居民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情况.结果:(1)吐鲁番健康维吾尔族人群男性血尿酸平均为( 284.33±88.81) μmol/L;女性为(201.04±66.30)μmol/L.(2)高尿酸血症总患病率3.97%( 158/3 982),男性为6.36%( 111/1 745),女性为2.10% (47/2 237).痛风总患病率为0.025%( 1/3 982),1例痛风为男性,男性患病率为0.06%(1/1 745).结论:与同时期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较,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均较低.

    作者:武丽君;宋小芸;库尔班江;石亚妹;黄慈波;黄嘉;刘爱华;米克拉依;滕玉芬;古丽娜;孟新艳;单新洁;木亚赛;苑爱萍;张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北京多中心社区50岁以上男性年龄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关系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中老年男性年龄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分层多阶段整群不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地区5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测定血清总PSA (T-PSA)、游离PSA (F-PSA)及F/T的比值,分析年龄与PS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共1 027例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T-PSA及F-PSA与年龄呈正相关(r=0.208,P<0.001;r=0.230,P<0.001),F/T比值与年龄无相关性(r =0.055,P>0.079).T-PSA及F-PSA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 59岁、60~69岁、70 ~79岁和80岁以上人群的95%可信区间上限分别为1.55、2.08、2.40和3.52 μg/L.结论:北京地区中老年男性T-PSA和F-PSA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而F/T比值与年龄无相关性.

    作者:李昕;张祥华;张争;李淑清;林健;BPC-BPH研究小组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血清Dickkopf-1与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骨破坏的相关性

    目的:检测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Dickkopf-1( DKK-1)的浓度,探讨其与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骨破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50例、无症状高尿酸m症患者100例及正常对照100例,用ELISA法分别测定3组研究对象血清DKK-1浓度,同时检测血清中反映破骨细胞活性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P5b)浓度,并研究分析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DKK-1与TRAP5b、血尿酸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1)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 (2 574.8±997.9) ng/L]、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2009.4±756.9) ng/L]血清DKK-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981.8±770.7) ng/L,F=49.59,P<0.001],并且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明显高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t=3.998,P<0.001).(2)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3.2±1.4) U/L]、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2.5±1.4) U/L]血清TRAPS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2±0.2) U/L,F=103.039,P<0.001],并且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明显高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t=3.391,P =0.004).(3)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中,血清DKK-1水平越高,TRAP5b的水平亦越高(r=0.47,P<0.001).(4)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中,血尿酸水平与血清DKK-1和TRAP5b均无相关性(P>0.05).(5)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中,TRAP5b浓度与痛风石的存在和病程相关,合并痛风石组血清TRAP5b浓度高于无痛风石组[(8.4±6.4)U/Lvs.(4.0±1.6) U/L,t=-2.938,P=0.007],并且病程越长,血清TRAP5b浓度越高(r=0.455,P=0.01),但血清DKK-1浓度与病程和痛风石的存在与否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中可以检测到血清DKK-1明显升高,并且DKK-1与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功能的TRAP5b呈正相关,提示DKK-1可能参与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骨破坏的发生.

    作者:赵卫;高辉;朱佳鑫;张学武;栗占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腹膜后纤维化32例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

    目的:通过对腹膜后纤维化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表现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从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腹膜后纤维化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对其CT/MRI下炎性-纤维包块进行测量和分期;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急性期反应物、肾功能、影像学变化及D-J管拔除情况变化,分析急性期反应物变化与影像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30~78岁,平均60岁.首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腹胀、腰痛、体重减轻、下肢浮肿等.26例(81.25%)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有肾积水,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查发现腹膜后软组织影而确诊.32例患者均接受激素治疗,31例接受他莫昔芬治疗,8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诊的18例患者均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他莫昔芬治疗,其中13例患者置入D-J管,平均随访14个月.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下降,肾功能较前改善,腹膜后纤维化包块较前明显缩小,D-J管平均置管时间为13.1个月,拔管率80%.平均治疗8.1个月后,ESR、CRP变化与CT/MRI腹膜后软组织左右径线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66(P <0.05).结论:腹膜后纤维化临床表现多样且不特异,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可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急性期反应物,改善肾功能和影像学表现,提高拔管率.治疗前后的ESR、CRP变化与CT/MRI软组织包块左右径线变化呈正相关.

    作者:安乐美;许玉峰;张卓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尿调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IgA肾病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尿尿调蛋白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方法,并对IgA肾病患者的尿尿调蛋白水平监测进行进一步验证.方法:以多克隆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建立尿调蛋白的快速双抗夹心检测方法,检测其精确性及重复性,随机选取55例尿液标本,同时以商品化试剂盒与本实验方法进行检测,比较166例IgA肾病患者和正常人的尿尿调蛋白水平.结果:获得的标准曲线为0.78 ~ 12.5 μg/L,实验室内变异系数为7.5%,实验室间变异系数为7.9%.55例尿液标本的商品化试剂盒与本实验方法结果比对,相关系数为r=0.615,P<O.001;166例IgA肾病患者的尿尿调蛋白/尿肌酐比值低于正常人.结论:尿尿调蛋白的ELISA检测方法灵敏,重复性较好,可运用于大样本的人群检测,IgA肾病患者的尿尿调蛋白分泌低于正常人.

    作者:刘颖;陈育青;周晶晶;韩佳;梁彧;李雪迎;张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通路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通路的主要分子表达情况,探讨TGF-β1/CTGF通路与AS关节纤维化的关系.方法:30例AS患者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CTGF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p-smad3、smad7、CTGF、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AS骶髂关节组织可见TGF-β1、CTGF高表达,主要在骨髓及血管翳中炎症细胞的胞浆中表达;smad7明显低表达,p-smad3则主要表达于骨髓及血管翳中炎症细胞的细胞核中,提示smad3已被激活;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大量沉积,但血清中的TGF-β1和CTGF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S骶髂关节存在TGF-β1的过高表达,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samd7的低表达,导致CTGF高表达,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大量沉积.

    作者:王庆文;曾沛英;蔡月明;陈澄;路晓燕;蓝辉耀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肿瘤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复发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6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29例既往接受过颈部外照射或颈清扫术联合外照射后再次局部或区域复发患者,局部麻醉,利用超声引导插植18G粒子针,针间距1 cm,范围包括肿瘤靶区+外周0.5 cm;后退式植入125Ⅰ粒子,粒子间距1 cm;中位植入粒子数27颗(范围3~61颗),粒子活度0.35 ~0.80 mCi( 1.30×107 ~2.96×107 Bq).术后即刻或24h内行CT扫描,层厚5 mm,将图像传送到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质量验证.结果:随访3~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术后剂量验证D90(90%靶区内体积接受的照射剂量)为90 ~160 Gy,中位剂量为130 Gy.1年局部控制率为53.1%,2年为34.8%,3年为17.4%,全组病例中位控制时间8个月(95% CI2.8 ~21.1).1年生存率54.1%,2年生存率27.5%,3年生存率27.5%,全组病例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95%CI7.6 ~ 18.3).结论:超声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复发头颈部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易操作的微创治疗方法,是较好的挽救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江萍;马月;王俊杰;冉维强;姜玉良;曲昂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polymyosits/dermatomyosits,PM/DM)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水平,分析其在PM/DM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100例PM/DM患者、20例肺部感染患者以及42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MCP-1水平,分析PM/DM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与血清MCP-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血清MCP-1浓度在合并肺间质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的PM/DM组、未合并ILD的PM/DM组、肺部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平均值分别是(1 869±1 590) ng/L、(1 349±1 303) ng/L、(493±255) ng/L和(256±144) ng/L.PM/DM患者血清MCP-1水平高于肺部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01),合并ILD的PM/DM组血清MCP-1水平较未合并ILD的PM/DM组、肺部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均<0.01).血清MCP-1的升高与肺间质病变存在显著关联性(x2=9.6,P<0.01).MCP-1诊断PM/DM合并ILD的敏感性为60.7%、特异性为68.2%.MCP-1升高组中,发热、关节炎、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下降的发生率以及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水平均较MCP-1正常组明显升高(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M/DM患者血清MCP-1水平与血清铁蛋白呈显著正相关(r =0.488,P<0.001).结论:MCP-1在PM/DM患者血清中表达增高,并与合并ILD密切相关,可用于鉴别肺部感染和肺间质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芳;舒晓明;王冬雪;王国春;卢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