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善种植区域美学效果的临床研究

李健慧;邸萍;胡秀莲;邱立新;崔宏燕;林野

关键词:牙种植修复, 牙瓷料, 美学, 牙科, 牙乳头
摘要:目的:探讨评估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变种植区域天然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种植修复体与邻牙间的黑三角,改善种植区域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上颌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10人(男4人,女6人,平均年龄41.5岁)共14个牙位,种植体骨结合完成后采用种植体支持的暂时冠对牙龈成型3~6个月.开始永久修复时,对相邻的天然牙冠缺隙侧的邻面以无创瓷贴面改善牙型,加宽邻牙缺隙侧邻面颈部至外形高点之间的近远中宽度,改善美学修复效果.观察指标:(1)评价标准:在模型上测量修复前、后种植体与邻牙之间黑三角的水平向和垂直向数值变化,水平测量龈缘水平(黑三角底边)的近远中距离(A-B),垂直测量龈缘中点(黑三角底边中点)至牙冠接触点之间距离(C-D);(2)瓷贴面的检查:有无脱落或缺损;(3)牙龈健康状况:牙龈出血指数.结果:10位患者共14个种植体邻牙接受邻而无创瓷贴面修复,修复后追踪观察6~27个月,平均10.4个月.修复前黑三角的水平向距离平均为(3.1±0.8)mm,修复后平均(1.1±0.5)mm,修复前黑三角的垂直向距离平均(5.3±1.1)mm,修复后平均(2.9±0.7)mm,至后一次复查均未见瓷贴面脱落或破损,牙龈出血指数为0~1.结论: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善牙周病患者种植区域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黑三角,改善美学效果的方法易行,近期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的关系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于正中关系位的位置分布关系.方法:采用哥特式弓描记装置测量10例无偏侧咀嚼的牙列缺失患者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在(牙合)平面上的位置关系.结果:随垂直距离的增加,10例牙列缺失患者肌力闭合道终点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前后向距离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的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左右向距离以及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范围的前后径、左右径均未见与垂直距离明显相关.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区域中心位于正中关系位前方1~4 mm,左右偏移(0.42±0.47)mm,分布于前后径(1.36±0.58)min、左右径(1.56±0.62)mm的散在区域.结论: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正中关系位向前方偏移,但左右向偏移程度及分布范围未随垂直距离变化而变化.

    作者:刘建彰;徐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口服咪唑安定镇静术在儿童口腔科临床应用的效果评价

    目的:在门诊对儿童实施口服咪唑安定镇静术下的口腔治疗,观察镇静效果,并对各相关指标进行观察评价.方法:选择在门诊常规条件下进行治疗时按Venham行为表现分类属于极不配合或无有效交流的23名4~14岁身体健康的儿童(ASA Ⅰ)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了45人次的口服咪唑安定(0.15~0.70 mg/kg)镇静下治疗.每次镇静治疗时记录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镇静和行为分度,治疗结束时记录患者及其家长对镇静方式的满意度和接受度.结果:23人中男孩为19人,女孩4人,平均年龄6.2岁.在所有的45人次治疗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安全,施治医师对其中40人次的镇静效果满意并完成了预定的治疗,3名儿童的镇静效果不理想转为全身麻醉下治疗,只有2名儿童的家长对再次镇静下治疗提出异议.7名按期复查的儿童中有6名能接受常规条件下的口腔诊疗.结论:儿童口腔治疗时口服镇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使一部分常规治疗有困难的病例顺利接受治疗,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夏斌;刘克英;王春丽;孙利军;葛立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侵袭性牙周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FBAT分析

    目的:运用家系为基础的相关性检验(family based associated test,FBAT)方法,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Taq Ⅰ和Fok Ⅰ)的关联.方法:纳入93个核心家系的93个先证者和155个一级亲属,先证者和亲属VDR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联合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法完成.结果:研究人群的T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6%和5.4%,未发现tt基因型,先证者父亲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母亲(9.8%vs1.6%,P=0.005);研究人群的F和f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7.1%和42.9%.FBAT检验的加性模型、隐性模型和显性模型均未显示VDR Taq Ⅰ和Fok Ⅰ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gP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对中国人AgP家系成员VDR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初步分析,FBAT检验的结果未显示VDR Taq Ⅰ和Fao Ⅰ位点与AgP相关,其中VDR Taq Ⅰ位点有信息的家系数目较少可能影响FBAT的分析结果.

    作者:田雨;徐莉;孟焕新;任秀云;陈智滨;张立;刘凯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善种植区域美学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评估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变种植区域天然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种植修复体与邻牙间的黑三角,改善种植区域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上颌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10人(男4人,女6人,平均年龄41.5岁)共14个牙位,种植体骨结合完成后采用种植体支持的暂时冠对牙龈成型3~6个月.开始永久修复时,对相邻的天然牙冠缺隙侧的邻面以无创瓷贴面改善牙型,加宽邻牙缺隙侧邻面颈部至外形高点之间的近远中宽度,改善美学修复效果.观察指标:(1)评价标准:在模型上测量修复前、后种植体与邻牙之间黑三角的水平向和垂直向数值变化,水平测量龈缘水平(黑三角底边)的近远中距离(A-B),垂直测量龈缘中点(黑三角底边中点)至牙冠接触点之间距离(C-D);(2)瓷贴面的检查:有无脱落或缺损;(3)牙龈健康状况:牙龈出血指数.结果:10位患者共14个种植体邻牙接受邻而无创瓷贴面修复,修复后追踪观察6~27个月,平均10.4个月.修复前黑三角的水平向距离平均为(3.1±0.8)mm,修复后平均(1.1±0.5)mm,修复前黑三角的垂直向距离平均(5.3±1.1)mm,修复后平均(2.9±0.7)mm,至后一次复查均未见瓷贴面脱落或破损,牙龈出血指数为0~1.结论: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善牙周病患者种植区域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黑三角,改善美学效果的方法易行,近期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健慧;邸萍;胡秀莲;邱立新;崔宏燕;林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磁性附着体的衔铁对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目的:研究磁性附着体的衔铁对磁共振成像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选用MAGFIT EX400,MAGFIT EX600及MAGNEDISC 800型磁性附着体的衔铁,分别设计为不铸接、与镍铬合金铸接和与金钯合金铸接3种形式,并完成衔铁根帽的制作.体内实验选择需行磁性附着体可摘义齿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Siemens SONATA 1.5-T磁共振仪对所有样本及研究对象进行扫描,对体外样本伪影大径进行测镀和比较,对体内实验的伪影对头颈部解剖结构成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MAGFIT EX400型、MAGFIT EX600型及MAGNEDISC 800型衔铁的伪影大纵径分别为158.94、168.52和173.00 mm.衔铁伪影对颏部、舌、唇、软硬腭、颌骨的磁共振成像造成明显影响,位于后牙区的衔铁对脑及脊髓的成像造成影响.采用SE序列及左右向的频率编码,可以减小衔铁对头颈部MRI的影响.结论:磁性附着体的衔铁对磁共振成像有明显影响.

    作者:赵雪竹;刘玉华;徐军;韩鸿宾;徐晓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计算机辅助全口义齿选牙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用于全口义齿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的自动选牙方法,将其与传统人工选牙方法比较,评价其选牙效果.方法: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临床制取(牙合)堤的三维数据,在Imageware11软件平台下对(牙合)堤上特定标志点进行测量.基于Matlab 7.1软件平台,综合考虑总义齿选牙时需考虑的患者面型、人工牙(牙合)龈径及近远中径、人工前牙列近远中径与口角线间弧长的关系等诸多选牙因素,编写选牙软件.选取20例临床患者的(牙合)堤及无牙颌模型,对比采用软件选牙及技师选牙的结果,评价软件的选牙效果.结果:软件与人工方法选牙的一致率为70%.结论:选牙软件可以定表达全口义齿人工牙的选牙规则,实现更加客观、自动化及标准化的选牙,扩充了全口义齿CAD/快速成形技术(RP)辅助制作系统人工牙数据库,增强了该系统的功能.

    作者:王宇光;吕培军;王勇;孙玉春;赵一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目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是否存在牙周致病菌.方法:共选取在手术过程中剥离的、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动脉内膜标本10例,采用PCR扩增16S rDNA(16S ribosomal DNA)片段的方法,检测7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dis,Pg)、福赛坦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伴放线聚生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Pn)、牙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及直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rectus,Cr).结果:10例标本中有3例检测出了牙周可疑致病菌,3例样本均检出了Pg,这3例中有1例同时检出了Tf,另1例同时检出了Pn;其余7例标本未检出相关牙周致病菌.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样本中检出了部分牙周可疑致病菌,为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提供了初步证据.

    作者:安娜;欧阳翔英;韩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护理

    目的:总结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41例(151侧患眼)接受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和分析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发生率及其预防的相应护理措施.结果: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血管危象、移植颌下腺导符堵塞、涎瘘和舌下神经暂时性麻痹,针对上述并发症提出护理相关措施.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和减轻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并发症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李秀娥;杨悦;刘筱菁;郭宏梅;李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脱矿冻干骨粉与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治疗牙周骨下袋

    目的:评价应用脱矿冻干骨粉(decalcified freeze-dried bone allograft,DFDBA)植骨术以及脱矿冻干骨粉与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联合植骨术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完成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的12例牙周炎患者(慢性牙周炎9例,侵袭性牙周炎3例)的15处骨下袋(30个位点),其中10处骨下袋(20位点)进行DFDBA植骨术(DFDBA组),另外5处(10个位点)进行DFDBA与PRP联合植骨术(DFDBA+PRP组),术后6个月复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差别.结果:DFDBA组术前的平均PI,BI,PD和CAL分别为1.7,2.7,6.0 mm和7.0 mm;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1.5,1.8,3.9 mm和4.4 mm.DFDBA+PRP组术前的平均PI,BI,PD和CAL分别为1.8,2.9,6.2 mm和7.1mm;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1.5,1.7,3.2 mm和3.6 mm.术后两组PI无明显变化,BI,PD和CAL均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而DFDBA+PRP组PD和CAL的改善优于DFDBA组(P<0.05).结论:DFDBA植骨术以及DFDBA与PRP联合植骨术治疗牙周骨下袋均有良好临床疗效,而后者的疗效更优于前者.

    作者:康军;沙月琴;欧阳翔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第一恒磨牙根尖区根管自然锥度的研究

    目的:了解第一恒磨牙根尖区根管自然锥度的状态.方法:离体上颌第一磨牙40颗和下颌第一磨牙44颗,从根尖孔处每隔1 min与根管走行方向垂直连续横切,立体显微镜下30倍放大测量主根尖孔和距根尖孔1、2、3mm处根管横断面颊舌向和近远中向的大径及小径,寻找根管的狭窄部位,计算根尖3 mm区根管各层区段的锥度.结果:上、下第一磨牙根管狭窄处47.5%~60.0%位于根尖孔,25.0%~42.5%位于距根尖孔1 mm处;根尖3 mm区域根管锥度主要呈瓶颈型,距根尖孔1~2 mm区段根管锥度大且变异较大(0.07~0.35),在1 mm处形成缩窄的颈环;根管大径的锥度大于小径的锥度.结论:第一磨牙根尖部根管的自然锥度主要呈瓶颈型,在距根尖孔1 mm处形成的颈环形态有利于定位根管治疗的操作止点,根尖区根管锥度变异较大,可能影响根管的清创质量.

    作者:岳林;韩怡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口腔修复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口腔医学,特别是口腔修复医学,大的特点是医生与技师相配合,通过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设计和制作具有个性化几何形态、颜色效果和生理功能的口腔修复体.传统口腔修复体的设计及其制作方法和工艺,是以医生和技师的个人理论水平、临床经验和手工操作能力为基础来实现的,缺乏客观性和量化标准,因此,难以与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成果相结合,从而延缓了口腔修复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吕培军;孙玉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婴儿唇腭裂修复术中输注不同浓度含糖液的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监测术中婴儿(2~12月)血糖浓度,探讨输注葡萄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标准为Ⅰ~Ⅱ级唇腭裂患儿(2~12月)90例(先天糖尿病患儿除外),按输液成分的不同分为3组:Ⅰ组输注生理盐水,Ⅱ组输注2.5%(质量分数)葡萄糖,Ⅲ组输注5%(质量分数)葡萄糖,均按6~8 mL/(kg·h)输注,即Ⅱ、Ⅲ组术中输注葡萄糖分别为150~200 mg/(kg·h)和300~400mg/(kg·h),每组各30例.患儿人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均吸入七氟烷(Sevoflurane)进行麻醉诱导及维持(诱导后即开始输注液体).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禁食时间、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监测麻醉诱导前(即输注液体前),诱导后10min、30 min及术毕时的血糖浓度.结果:3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性别、禁食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前血糖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诱导后血糖浓度均高于诱导前.诱导后Ⅰ组血糖浓度偏低的发生率达13.3%(4/30,2.8~4.3 mmol/L),低血糖为3.1 mmol/L,未发生高血糖.诱导后Ⅱ组各时间点血糖浓度低于Ⅲ组,高于Ⅰ组,高血糖的发生率为10%(3/30,>11.1 mmol/L),高血精浓度为12.7 mmol/L.诱导后Ⅲ组患儿各时间点的血糖浓度高于Ⅰ组及Ⅱ组,高血糖的发生率达70%(21/30,>11.1 mmol/L),高血精浓度达22.1 mmol/L.诱导后10 min、30 min及术毕时血糖浓度:Ⅰ组为(5.8±1.3)mmol/L,(8.4±1.7)mmol/L和(10.6±2.8)mmol/L;Ⅱ组为(6.3±1.4)mmol/L,(8.5±2.5)mmol/L和(11.3±2.9)mmol/L;Ⅲ组为(6.6±1.5)mmol/L,(8.2±2.1)mmol/L和(12.2±3.5)mmol/L.结论:婴儿唇腭裂全麻术中以6~8 ml/(kg·h)速度输注2.5%葡萄糖液较为适合,但术中仍应加强血糖浓度的监测.

    作者:关明;刘瑞昌;杨旭东;董稳;刘克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咬合干扰致大鼠咬肌组织蛋白基因产物及P物质表达变化

    目的: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咬合干扰后大鼠咬肌组织损伤情况以及外周神经介质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和P物质(substance P,SP)在咬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咬合干扰后咀嚼肌疼痛的外周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粘固0.4 mm厚度全冠制造咬合干扰,对照组模拟干扰过程不施加干扰.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干扰后1、5、10、21 d(实验组每个时间点各3只)测定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实验组动物在各时间点测试后于全麻下行心脏灌注,对照组在21 d测试完毕后全麻下行心脏灌注,取双侧咬肌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对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抗PGP9.5和抗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施加0.4 mm咬合干扰后各时间点大鼠表现出双侧咬肌机械刺激痛觉敏感;咬肌组织经HE染色未见肌纤维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咬合干扰后PGP9.5表达在早期增高并且持续至观察结束;SP表达在5 d时到达高峰,此后逐渐减少,观察结束时与对照组相近.结论:咬合干扰所致大鼠咬肌机械刺激痛觉敏感与肌肉损伤和炎症无直接关系;咬合干扰致大鼠咬肌机械刺激痛觉敏感的初期可能存在外周敏化机制.

    作者:曹烨;李锴;傅开元;谢秋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齿科铸造用纯钛制作义齿支架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齿科铸造用纯钛制作总义齿基托及可摘义齿金属支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的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齿科铸造用纯钛(日进株式会社,日本)与Wironit钻铬合金(BEGO公司,德国)铸造局部义齿支架或总义齿基托,于义齿戴用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复诊,检查患者佩戴义齿的临床效果,评价义齿的安全性、强度、适合性.结果:采用的齿科铸造用纯钛或钻铬合会制作总义齿基托或者可摘局部义齿支架,两种材料在安全性、强度和适合性方而无显著差异.结论:所采用的齿科铸造用纯钛可以用于临床制作总义齿基托及可摘局部义齿支架.

    作者:杨旭;谭建国;李德利;周建锋;陈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可摘局部义齿(牙合)支托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目的:探讨可摘局部义齿(牙合)支托的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开发可摘局部义齿专用设计软件探索路线.方法:应用层析扫描仪扫描牙列缺损石膏模型获得三维点云数据.以三维没计软件唐龙系统为平台,用C++语言开发(牙合)支托设计模块.提取基牙点云数据,首先以投影法确定(牙合)支托组织面轮廓线,然后分别构建组织而及抛光面,形成由两张曲面相互拼合成的一个封闭实体.结果:应用新开发的(牙合)支托设计模块设计(牙合)支托操作简单,形成的(牙合)支托表面光顺平滑,外形凸度与牙体表面一致,可达到临床要求.结论:以唐龙系统为平台开发的(牙合)支托设计模块设计自动程度比通用软件大幅提高,设计者不需要掌握专门的计算机知识,适合口腔医生使用.(牙合)支托建模技术路线具有一定普遍性,对终完成可摘局部义齿专用设计软件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静;吕培军;王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腭裂分子发病机制的新进展

    Cleft palate represents one of the major groups of congenital birth defects in the human population.Despite recent advancements in medical intervention,babies born with cleft palate often suffer multiple handicaps that significantly compromise the quality of their lives.

    作者:柴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全瓷修复体饰瓷疲劳损伤的初步分析

    目的:通过对临床损伤失效的全瓷修复体的损伤形貌观察,分析全瓷修复体饰瓷疲劳损伤的机制和过程,以及缺陷与饰瓷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断裂或破碎的全瓷修复体,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其断裂而和咬合面微观形貌以及饰瓷的缺陷,X线衍射能谱分析(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S)饰瓷内不均质部分的化学成分.运用陶瓷损伤形貌分析的方法,分析全瓷修复体的断裂方式和损伤特征.结果:全瓷修复体的终损伤失效包括完全断裂、饰瓷崩瓷和饰瓷脱瓷3种方式.氧化铝全瓷冠发生了完全断裂,氧化锆全瓷冠发生饰瓷崩瓷或饰瓷脱瓷.饰瓷疲劳损伤包括表面磨损、锥状裂纹和饰瓷脱瓷3种模式.饰瓷表面发现气孔和污染颗粒缺陷.结论:全瓷修复体应设计多点咬合接触,分散咬合应力.饰瓷脱瓷发生于饰瓷层过薄的情况,适当的饰瓷厚度保证饰瓷的抗疲劳损伤能力.临床需严格控制饰瓷烧结过程的环境污染.

    作者:刘亦洪;冯海兰;刘光华;沈志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中牙齿的分割精度

    目的:研究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影像中分割提取正常牙齿体积的精度.方法:选择10例正畸减数病例拔除的双尖牙24颗,采用排水法物理测量其体积(volume of water,Vw),其中7例(16颗牙齿)在减数前采用I-CAT进行三维扣描,3例(8颗牙齿)使用CB MercuRay.使用Amirs 4.0软件在CBCT影像中分割提取减数舣尖牙并测量其体积(volume in amira,Va).所有的测量均南两名操作者测量两次.采用配对t检验对Vw与Va进行统计学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确定组内及组间的相关性.结果:样本总体平均Vw为(0.553±0.082)cm~3,平均Va为(0.548±0.079)cm~3[操作者1为(0.529±0.078)cm~3,操作者2为(0.567±0.085)cm~3],Va与Vw之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Va的测量在两个操作者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与组间相关系数高.Amira软件中表面光滑处理的过程可以损失3%~12%的体积.结论:利用CBCT分割提取双尖牙根是可行的,但分割提取的体积与正常相比有小范围的差异(本研究为-4%~7%),表面处理功能中虽然能美化视觉效果,但有体积的丢失.

    作者:刘怡;James MAH;许天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放射性粒子布源器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放射性粒子布源器进行恶性肿瘤腔内照射治疗的新方法,以弥补原方法的不足.方法:6例上颌区恶性肿瘤已侵及眶底和颅底的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将患者的头部螺旋CT扫描数据输入电脑,经Mimics 8.11软件和Geomagic 7.0软件处理后,获得患者肿瘤术后缺损部位的三维影像,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患者缺损部位的树脂模型,在此模型上制作患者缺损部位的高位弹性阻塞器,阻塞器戴入完成后,制定放疗计划,在组织内插植~(125)Ⅰ放射性粒子的同时,在阻塞器式布源器上对应靶区的部位埋入~(125)Ⅰ放射性粒子并计数,CT摄片检验放射性粒子稳定情况,并对患者随诊12个月.结果:全部患者的阻塞器固位、稳定良好,与设计的靶区组织贴合.阻塞器式布源器内的~(125)Ⅰ放射性粒子稳定性良好,6例患者阻塞器式布源器上植入的粒子数共计105粒,占总植入粒子数(189粒)的55.6%,阻塞器式布源器戴入后,照射患者靶区的放射性粒子数比戴入前明显提高.随访12个月后,6例患者局部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放射性粒子布源器,在其上植入放射性粒子对上颌恶性肿瘤术后的放疗靶区部位进行放射治疗,可有效地提高放射性粒子的放射治疗效果.

    作者:佟岱;黄明伟;张建国;冯海兰;李彦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艾滋病口腔病损的研究进展

    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以来,其感染者已几乎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自1985年首例艾滋病病例报告到今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据卫生部新统计,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319 877例,报告死亡49 845例.

    作者:韩莹;刘宏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