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辉;朱积川;王晓峰;许清泉;白文俊;侯树坤
为深入研究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我室制备了一系列抗胸腺基质细胞抗体,发现其中的两株单抗PF18-3和RS21-C6显示出非常有意义的作用.为克隆上述单抗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我们成功地构建了分别来自早期T细胞株C320、ConA活化胸腺细胞、胸腺上皮样细胞株和胸腺树突状细胞株的4个高质量cDNA文库.
作者:李燕;王宏;陈慰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甲硫氨酸脑啡肽对体外培养的NIH3T3 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MTT微培养染色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甲硫氨酸脑啡肽对NIH3T3 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作用以及一定质量浓度的纳洛酮、阿片δ受体单克隆抗体、5-氟脲嘧啶对这种作用的影响.结果:(1)10 mg.L-1至80 mg.L-1的甲硫氨酸脑啡肽对这2种细胞均有不同的抑制效应(NIH3T3 32%~66%与Bel7402 36%~64%);(2)纳洛酮能阻断甲硫氨酸脑啡肽对细胞抑制效应,阿片δ受体单克隆抗体没有这种阻断能力;(3)5-氟脲嘧啶(10 mg.L-1)和甲硫氨酸脑啡肽(50 mg.L-1)有协同作用.结论:甲硫氨酸脑啡肽能抑制细胞增殖.提示NIH3T3细胞和Bel 7402细胞胞膜上可能存在阿片ζ受体介导.
作者:李孟森;李平风;杨非易;葛韵琴;李刚;杜国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a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M2受体的功能.方法:健康对照组10例,COPD组 8例.所有受试者随机先后进入组织胺气道激发试验-匹罗卡品气道预处理后组织胺激发试验组和匹罗卡品气道预处理后组织胺激发试验-组织胺气道激发试验组,两次激发试验间隔7 d,并划出剂量-反应曲线,观察用药前后1 s用力呼气量、Dmin、R值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匹罗卡品气道预处理后Dmin增加195%(P<0.01),COPD组匹罗卡品气道预处理前后FEV1、Dmin、R值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COPD患者M2受体功能下降.
作者:姚婉贞;刘亚;韩翔;王国扬;柳晓芳;陈亚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阉割和睾酮替代对束缚应激模型大鼠血清中应激免疫抑制蛋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阉割组、 阉割后睾酮替代组.每组10~12只.以上各组随机抽出一半给予束缚应激,另一半作为不应激对照.观察各组大鼠血清对ConA 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作为反映血清中应激免疫抑制蛋白含量的指标.在离体实验中观察不同浓度的睾酮对淋巴细胞转化的直接作用.结果:阉割可促进应激大鼠血清中应激免疫抑制蛋白的产生,睾酮替代可对抗这一作用.结论:睾酮可在一定范围内对抗应激免疫抑制蛋白的产生.
作者:李菊香;周智霞;杨春星;范少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了解CD44v6在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宫颈原位癌、宫颈浸润鳞癌及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上皮、15例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16例宫颈原位鳞癌、1例宫颈原位腺癌、27例宫颈浸润鳞癌、15例宫颈浸润腺癌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以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处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着色部位主要为细胞膜,细胞浆不着色或着色较浅.细胞核被苏木素复染成淡蓝色.(2)CD44v6阳性表达正常宫颈上皮为1/10,宫颈不典型增生为7/15;宫颈鳞癌中原位癌为7/16,浸润癌为20/27;宫颈腺癌中原位癌1例CD44v6阴性;浸润癌15例,CD44v6阳性表达2/15.(3)宫颈浸润鳞癌淋巴结转移阳性者CD44v6的灰度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0.308±0.021) vs (0.273±0.031),P=0.006].CD44v6与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无关.结论:CD44v6在正常宫颈、CIN、宫颈浸润鳞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加;CD44v6与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CD44v6阳性可能与宫颈腺癌的不良预后有关,其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廖秦平;吴成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2(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2(3)tert-butyl-4-hydroxyanisole, BHA]对醋酸诱发大鼠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用50%(体积分数)醋酸烧灼胃前壁浆膜面1 min,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动物随机分为3组:BHA组、奥美拉唑组和对照组.测定指标包括:溃疡指数、粘膜再生指数和溃疡底暴露减少指数.结果:BHA组和奥美拉唑组溃疡指数分别为(2.98±1.33)mm2和(2.71±1.45)mm2,显著低于对照组(5.86±1.69)mm2 (P<0.01).BHA组和奥美拉唑组溃疡粘膜再生指数分别为(70.1±7.9)%和(79.0±8.1)%,较对照组(54.5±7.3)%显著增加(P<0.001).BHA组和奥美拉唑组的溃疡底暴露减少指数分别为(60.3±13.4)%和(68.2±8.4)%,较对照组(46.5±7.9)%显著增加,P值分别小于0.05和0.01.但BHA组与奥美拉唑组相比,P值均大于0.05.结论:BHA能促进醋酸诱发溃疡的愈合,其疗效与奥美拉唑相似.
作者:王立新;林三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合成睾酮的影响.方法:用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对颌下腺切除后不同时期大鼠睾丸间质细胞中与睾酮合成有关的一些酶和代谢物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大鼠颌下腺切除3周后,睾丸间质细胞中3β-羟基甾体脱氢酶、非特异性酯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和脂类含量无明显变化,乳酸脱氢酶活性明显降低;术后5周,4种酶的活性均明显降低,脂类含量明显增多;术后7周的变化与5周相似,4种酶活性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脂类含量明显增多.结论:内源性的表皮生长因子缺乏可能导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功能降低.
作者:吴春云;李枫;唐军民;毕振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材料与方法1.1 质粒的构建pCP10质粒含有ayw亚型HBV全基因组.该质粒作为扩增S蛋白基因的模板,上、下游引物含BglⅡ的酶切位点.
作者:柯亨宁;斯崇文;于敏;张琦;刘丹;曲春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针对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多基因变异的特性,鉴定几类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在胃癌中的改变,进一步探讨其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c-met原癌基因、错配修复基因hMLH1、E-cadherin基因以及HLA-Ⅱ类区的(DQA1、DR2、DR3、DR4、DR7、DR9)6个基因位点,采用PCR系列技术对32例肠型胃癌标本和4个胃癌细胞系进行检测以确定上述基因在肠型胃癌中的变异情况.结果:在c-met基因第17、18和19外显子未检测到点突变.对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D3S1298和D3S1561两个位点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和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检测,其中在D3S1298位点检测到6例MSI,2例LOH,D3S1561位点有2例检测到MSI.在E-cadherin基因附近选择两个微卫星位点D16S3083和D16S3095进行MSI和LDH检测,D16S3083位点有4例检测到MSI,2例有LOH,D16S3095位点未检测到MSI和LOH.HLA-Ⅱ类基因区6个基因位点基因型在个体中存在着明显多态性,PCR-SSCP结果显示DR4基因位点有较高频率的变异(9/20),明显高于其它几个基因位点.结论:c-met原癌基因在胃癌中的变化方式不是以点突变为主, hMLH1、E-cadherin基因在肠型胃癌中有明显改变,HLA-Ⅱ类基因区DR4基因的变异可能与胃癌发生的易感性有关.
作者:郭瑞芳;闫晓红;王文礼;苏秀兰;李文梅;崔建涛;赵敏;吕有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急性会厌炎是以会厌及杓会厌皱襞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急性炎症,其病情发展常难以预测,可突发喉梗阻甚至会窒息死亡.因此对该病充分认识与恰当处理可减轻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日,降低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自1988年10月至1996年10月收治的100例成人急性会厌炎病例.特别讨论重症急性会厌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
作者:王全桂;李志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了发生于我科手术中的泌尿系统损伤17例,以防治妇科手术中的泌尿系统损伤.方法:总结1989~1998年10年间妇科手术中17例患者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的原因、部位、诊断、处理及预后.结果:10年间在妇科手术中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患者(17例)占同期术者0.31%,其中9例为膀胱损伤,8例为输尿管损伤.损伤多发生在由于炎症、肿瘤浸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等病变造成盆腔粘连,巨大肿瘤压迫以及术中解剖关系不清时.其中15例于术中诊断、术中手术修补,除1例外均愈合好,另2例于术后2 d及7 d诊断,经二次手术修补.结论:术中应正确操作,如发生损伤,应术中诊断、及时处理.
作者:毕蕙;郭燕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的牙弓形态.方法:采用三维测量仪精密测量正常及4组不同类型错(牙合)(ClassⅠ双颌前突、ClassⅡ1、ClassⅡ2、ClassⅢ)的原始模型,圆锥曲线模拟其牙弓形态.结果:不同类型错(牙合)牙弓形态的差异有显著性,甚至某些分组的上下颌之间牙弓形态的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临床上弯制弓丝时采用单一的标准牙弓形态是不完全科学的,应考虑错的不同类型及其矫治前不同的牙弓形态以防止畸形复发.
作者:聂琼;林久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超滤脱水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NAG)的水平及肾组织活检光镜下近曲小管的组织形态和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超滤脱水对近曲小管的影响.方法: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超滤脱水过程中,监测血压、心率及血容量的变化;首次透析前0~1 h、透后即刻、透后第1天清晨、第2天清晨分别留尿检测NAG,其中4例在进行了4~6次透析后进行了肾活检.结果:6例患者透析过程中平均血容量下降(6.9±3.1)%,透中s与透前比较,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均无显著变化.透后即刻6例患者尿NAG均较透前升高,尚无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血容量的下降率亦无明显相关.肾穿刺活检光镜及电镜下未发现明显肾小管损伤的新鲜病变.结论:急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合适的超滤脱水量不会引起血压的显著变化及肾脏的灌注不良,尽管有尿酶NAG的升高,但并未造成肾小管组织学上新的损伤.
作者:王梅;王静艳;王素霞;左力;王海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 UⅡ)早是从鱼尾部神经下垂体中提取出的神经肽,近年已从人体脊髓中克隆出来.Ames等在(1999,401:282-286)上首次报道,UⅡ也分布于心血管组织,其血管收缩作用为内皮素的10余倍,是迄今已知的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作者首次在人体发现,UⅡ受体为G蛋白偶联受体GPR14,主要分布于心血管组织.
作者:张勇刚;杨军;夏春芳;彭旭;陈亚红;马春艳;唐朝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 BCG) 分枝杆菌的电穿孔转化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基因脉冲仪上用电穿孔法对快生长型耻垢分枝杆菌--M. Smegmatis mc2155和BCG电转化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质粒ME-65.结果:电穿孔法可以成功地转化两种分枝杆菌,筛选出卡那霉素抗性菌 株.通过对转化子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PCR扩增均证明为阳性重组体.转化效率达104/μgDNA.重组质粒可以在分枝杆菌中稳定复制.初步结果表明,质粒DNA的构象和浓度、初始培养物的浓度和活力、电转化参数包括电压、电阻以及转化前对菌体的冰浴时间等都对转化效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BCG重组疫苗研制中分枝杆菌的基因转化问题的解决为研制能表达分枝杆菌及其它感染性疾病或肿瘤抗原的BCG多价重组疫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路艳艳;皇甫永穆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骨质疏松症对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iont, TMJ)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影响.方法:20只20周龄SD大鼠分为2组,每组10只.用去势方法诱导大鼠骨质疏松症作为实验组;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应用骨组织形态计量方法观察大鼠髁突软骨下骨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小梁相对体积减小,平均宽度变薄,而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与类骨质表面百分比比对照组均增加.结论: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存在骨重建负平衡与高骨转换现象.这种变化可导致TMJ重建的改变,可能是引起TMJ退行性变化的原因之一.
作者:程鹏;马绪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拮抗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的机制.方法:H/R处理的大鼠心肌细胞的孵育液中,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其它各组分别加bFGF(10 μg.L-1)、bFGF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抑制剂PD98059(50 μmol.L-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H7(40 μmol.L-1)、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50 μmol.L-1).孵育完毕,测定细胞活力、ATP含量及孵育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含量.结果:H/R组心肌细胞活力较对照组降低32%(P<0.01),细胞ATP含量减少58%(P<0.01),孵育液中LDH活性增加5.8倍(P<0.01);bFGF组心肌细胞活力较H/R组增高17%(P<0.01),细胞ATP含量增加45%(P<0.01),孵育液中LDH活性降低31%(P<0.01),细胞PKC、MAPK活性分别增加32%(P<0.01)和10%(P<0.05).PD98059、H7、PD98059+H7及L-NAME各组心肌细胞活力较bFGF组分别降低13%、17%、24%和27%(均P<0.01),细胞ATP含量分别减少20%、28%、37%和25%(均P<0.01),孵育液中LDH活性分别增加49%、46%、55%和40%(均P<0.01).结论:bFGF对心肌细胞H/R损伤的拮抗作用通过PKC、MAPK的激活及NOS/NO系统所介导.
作者:姜志胜;符民桂;赵文;王晓红;唐朝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hR24L是本实验室首次用遗传互补法克隆出的人类DNA修复基因,它与酵母RAD24L(又称RAD24)基因同源.人类hR24L基因能校正酵母RAD24L突变株的紫外线敏感表型和X线敏感表型,参与DNA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
作者:李平法;傅欣;梁崇凤;朱应葆;童坦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明确食管扩张时下食管括约肌发生松弛状态下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方法:12例健康志愿者在餐前和餐后同时检测食管压力和pH,食管扩张是通过快速和缓慢的气体注射诱发.结果:引起完全的下食管扩约肌松弛的气体阈值量平均为(11.0±1.0)ml.只有极少的松弛伴有继发蠕动.快速注气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时间为(13.0±1.5)s;慢速注射时食管括约肌的松弛时间是(16.0±2.0)s.由快速阈值量气体注射引起LES松弛并伴有胃食管反流率,在餐后为(22±6)%;缓慢注射时为(23±10)%.对于快速食管扩张,单独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伴随反流的百分比显著高于伴有继发蠕动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时出现的胃食管反流情况.结论:(1)胃食管反流可以发生在由食管扩张引起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期内;(2)食管扩张可以引起不伴随继发蠕动的单纯下食管括约肌松弛;(3)单纯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时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显著高于伴有继发蠕动的情况.
作者:谢鹏雁;Eytan Bardan;Junlong Ren;Walter J Hogan;Reza Shaker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批量培养植物发根以生产次生代谢物的方法.方法:用容量5 L的生物反应器培养决明发根,连续观测液体培养基pH值变化,用分光光度计连续测定培养基中游离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在36 d培养期内收获决明发根761 g,发根鲜重增殖了42倍.结论:培养基pH值的高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反应器中游离蒽醌类化合物的合成情况.
作者:常振战;果德安;郑俊华;金明善;谢梅英;沈昕;王沙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