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琴慧;朱小君;牛大地;冷冰;周爱儒;朱国英
目的:观察小剂量血脂康、普伐他汀对高血脂病人的长期调脂作用.方法:多中心,195例高血脂病人,分血脂康组每晚睡前口服血脂康2粒(含他汀类物质6mg)]与普伐他汀组(每晚睡前口服5mg)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及两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及χ2检验.结果:血脂康与普伐他汀治疗6个月时,TC下降16%及17%,TG下降13%及15%,LDL下降23% 及21%;HDL在血脂康组上升2%,在普伐他汀组上升10%.两组均能有效降低LDL/HDL.两组间比较普伐他汀升HDL作用较血脂康稍好(P=0.05).两组TC、LDL、LDL/HDL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G下降及HDL升高无统计学意义,血脂康及普伐他汀组降TC疗效分别为54.6%、68.4%;升HDL疗效分别为49.1%、53.9%;降TG为46.2%、40.8%.两组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均未见严重副作用.结论: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如血脂康和普伐他汀)长期口服治疗成人血脂紊乱安全、有效.
作者:康丽萍;徐成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1号染色体q23的易位可造成几种类型的白血病.易位多聚集于MLL(mixed lineage leukemia)基因内部,造成MLL基因的重排.
作者:刘迎;朱平;薛海鹏;许玉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Y染色体在葡萄胎中的出现率及其遗传学意义.方法:采用3对引物对大体病理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共41例标本扩增Y染色体长臂、短臂和着丝粒区特异DNA序列.结果:28例完全性葡萄胎中Y阳性者6例(6/28),13例部分性葡萄胎中Y染色体阳性者4例(4/13),统计学检验两类葡萄胎间Y染色体出现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Y染色体在病理学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中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葡萄胎的遗传学类型与病理分类可能并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
作者:张小为;张丽珠;周羡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已证明辛伐它汀可明显降低冠心病病人的发病与死亡率,但其对止血功能的影响至今不清.
作者:陈红;罗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缺氧及再给氧对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存活能力及谷氨酸摄取功能的影响.方法:取生后1~2 d新生昆明小鼠大脑皮层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培养1周左右予以缺氧.缺氧时间分别为12、24、48 h,并取缺氧24 h后再给氧0、12、24、48 h的细胞观察其形态、死亡细胞数目、乳酸脱氢酶活性及谷氨酸摄取能力的变化.结果:缺氧组及再给氧组星形胶质细胞死亡数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缺氧前、后乳酸脱氢酶活性亦无明显改变,缺氧组谷氨酸摄取功能较对照组下降30%~60%,并随缺氧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1),再给氧24 h内谷氨酸摄取能力有所恢复,但未达正常水平.结论: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相比,对缺氧培养液较为耐受,缺氧对星形胶质细胞存活能力无明显影响,但细胞摄取谷氨酸能力有所改变.
作者:熊晖;梁卫兰;母得志;吴希如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北京医科大学5年来在新生入学时应用吸烟行为团体干预法进行控烟的效果.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1994~1998级学生中的1169 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以此分析结果与1988、1991、1995年相应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北京医科大学学生1988、1991、 1995、1998年的吸烟率分别为30.0%、26.7%、22.5%、5.0%,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表现在男性学生的吸烟率分别为58.6%、50.4%、42.5%、8.8%,其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结论: 吸烟行为团体干预法成功地鼓励学生预防或停止吸烟,创造了许多无烟班,使北京医科大学学生吸烟率明显下降,并为大、中、小学校可应用的控烟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马迎华;李红;胡长风;王嘉;朱锡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胸腔细针吸取活检对肺外周型肿块、肺的弥漫性病变和纵隔肿块细胞学、病理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肺外周型肿块、肺弥漫性病变或纵隔肿块,而痰细胞学和支气管镜检查阴性的病例.应用ALOKA-SSD 650实时灰阶超声仪.采用日本18G与21G细针活检.68例全部做细胞涂片,40例除做涂片外同时吸取组织块做石蜡切片.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经细胞学、组织学两种方法诊断恶性肿瘤43例,仅细胞学诊断为恶性肿瘤40例,良性病变28例,其中3例假阴性.细胞学检查敏感度为93%,特异性100%.细胞学总准确率为95.6%.被检查者无气胸或出血等合并症.结论:该方法简便、迅速、安全且准确.尤其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更有帮助.
作者:邢香芬;李竞贤;王彬;黄咏梅;何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石蜡切片法是科研与教学工作中的一种常用实验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及病理学中应用甚广[1].对于一般肉眼可见的较大组织标本来说,此项技术操作简便 ,标本能够长期保存.胚卵标本是研究人与动物胚胎发生发育过程中必须观察的标本,尤其是植入前的早期胚卵,对研究胚体早期发育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本文对原有的胚卵切片技术进行了改进,为进一步研究人与动物的早期胚卵发育及其影响等诸因素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已有研究表明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在胚胎粘附、着床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3].本实验利用植入前各阶段的早期胚卵,以单个胚卵石蜡包埋切片技术为手段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研究LN在小鼠早期胚卵中的分布,摸索出一套特异性强的针对单个胚卵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LN在小鼠早期胚卵中的免疫定位及分布奠定了基础.
作者:吕丹瑜;李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灵芝多糖(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B, GL-B)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 PM)、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脾细胞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的产生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集小鼠PM和脾淋巴细胞,体外给药,分离细胞培养上清.生物法测定TNFα,ELISA测定IFNγ;RT-PCR方法检测mRNA的表达.结果:GL-B 25~400 mg.L-1使正常小鼠PM培养上清中TNFα的活性升高,并呈剂量依赖关系,24h达高峰,72h后开始减少.GL-B对小鼠PM的TNFαmRNA表达有显著促进作用.GL-B 12.5~200mg.L-1明显增加正常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产生.24h内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48 h后开始减少.GL-B对IFNγ mRNA的表达有促进作用.结论:灵芝多糖GL-B明显促进小鼠PM及脾细胞TNFα和IFNγ mRNA的表达,增加TNFα和IFNγ的产生.
作者:张群豪;林志彬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近视术后使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准确性.方法:于 LASIK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不同程度(等值球镜-2.00 D~-26.63 D)近视的1 005只眼的眼压,并进行比较.同时,将术后眼压变化结果与术后角膜厚度及曲率变化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LASIK术后眼压较术前显著降低,近视矫治程度越高,即术后角膜越薄、角膜曲率越小,则眼压降低越明显.结论:LASIK术后使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较实际值偏低,其原因可能是术后角膜变薄、曲率变小所致.
作者:赵连娣;陈跃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治疗长病变的手术成功率较低, 并发症率较高, 对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1].本文旨在分析病变长度和再狭窄的关系.
作者:温尚煜;毛节明;郭丽君;赵一鸣;张福春;牛杰;郭静萱;陈明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自王清任创制补阳还五汤以来,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是目前中风等血栓性疾病应用频率高的方剂[1].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是迄今发现的体内强的血小板聚集剂,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2].本研究应用大鼠实验性动脉血栓模型,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动脉血栓形成前后动脉血中PAF质量浓度的影响,为其防治血栓性疾病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作者:张继平;李长龄;郭欣欣;王银叶;王桂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获得纯化的由大肠杆菌表达的小鼠Fas配体(Fas ligand, FasL ).方法:以质粒pET-15b为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 DE3)中表达小鼠的FasL,用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纯化.结果:转化菌中,重组质粒是稳定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可诱导小鼠FasL的表达,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可以初步纯化此蛋白.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小鼠的FasL,并得到初步纯化.
作者:顾维丰;王玉刚;殷金珠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白癜风是一种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至今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治疗非常困难.尽管补骨脂素加长波紫外线照射(PUVA)及激素治愈了一些患者,但很多患者用这些方法治疗无效.近,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自体表皮移植、自体培养的黑素细胞、黑素细胞-角朊细胞混悬液或表皮片移植已成功地应用于白癜风患者.后3种方法均需要特殊的细胞培养技术,而且价格昂贵.所以我们选用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现总结3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的治疗情况.
作者:杜娟;朱铁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一类新型的多肽生长因子,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我们已经报道,采用基因缝线法肌内转移VEGF基因,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症的大鼠和家犬,具有显著疗效[1,2].但局部导入的VEGF基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及是否产生免疫反应还不清楚,本文通过肌内转移pcD2/VEGF基因,观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表达、分布及免疫原性,以探讨在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方面的安全性.
作者:盛琴慧;朱小君;牛大地;冷冰;周爱儒;朱国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及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 RA)时软骨的病理性降解机制迄今不清.目前的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及其特异性组织抑制剂(tissue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在皮肤等结缔组织的重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MMPs的过度表达会导致组织损伤及肿瘤转移.那么,MMPs与TIMP s是否在软骨细胞内也有表达并与OA、RA时的软骨损伤有关呢?本实验通过研究MMPs及TIMPs是否在软骨细胞内也有表达,为探讨软骨的重建过程及在OA、RA时软骨的降解机制打下基础.
作者:田华;党耕町;娄思权;张克;王志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杂合性急性白血病(hybrid acute leukemia, HAL)的临床、细胞形态、细胞化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特征,以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91年10月至1996年8月间我院治疗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145例,采用瑞特染色、常规细胞化学染色、间接免疫荧光、G显带方法,按Catovsky标准,凡淋巴和髓系积分均≥2分者诊为HAL.结果:9例(9/145)患者诊为HAL,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异常,细胞形态及细胞化学染色多显示淋巴或髓系特征,免疫学表型多同时显示两系标志,5例核型异常,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者3例(3/9),与其余13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R率(69.85%)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免疫分型技术在HAL诊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郑蕊;王德炳;付剑峰;单福香;卢锡京;陆道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丙型肝炎病毒包膜区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对其序列分析阐明其作为基因接种的可能性.方法:经常规RT-PCR法从HCV RNA阳性病人的血清中扩增出HCV E1区的基因片段,经EcoR Ⅰ和Xba Ⅰ双酶切后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 cDNA3中,阳性克隆经Sma Ⅰ和Xba Ⅰ双酶切鉴定;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序,同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其推定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RT-PCR扩增产物经酶切过夜后与经过同样双酶切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连接,阳性克隆经Sma Ⅰ和Xba Ⅰ酶切后产生了预期大小的144bp的片段 .测序后其核苷酸序列与已经报道的HCV Ⅰ、Ⅱ、Ⅲ、Ⅳ型的同源性分别为72.8%、93.25% 、61.96%和56.44%;其推定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7.3%、95.7%、54.6%和51.35%;与已经报道的中国株的同源性为95.06%和93.25%;属HCV Ⅱ型; 经计算机辅助分析表明该片段内含有4个可能的糖基化位点,1个跨膜区,其氨基端为信号肽序列,在跨膜区的两端分别含有2个和1个抗原决定簇, 而每一个抗原决定簇内均含有1个糖基化位点,该片段内还含有2个T细胞识别位点.结论:本实验克隆的HCV E1基因属Ⅱ型,为我国流行的基因型,其基因的一级结构具备进行有关HCV核酸免疫的研究条件,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HCV E1基因的功能及HCV基因免疫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作者:高建恩;蒋栋;陶其敏;纪和平;季颖;冯百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外伤(GCS 7~3)和脑中线结构及其附近病变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严重颅脑损伤病人中发生率占40%~80%,死亡率高达30%~50%,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阐明其相关因素和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和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提高这类患者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曦;陈浩辉;王宇欣;付军;杨澄;伊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在电离辐射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单剂量2.0 Gy γ射线照射出生后0 d的Wistar大鼠,用ABC法检测照射后第0.5、1、2、4、6、8、12、24、48小时大脑皮质内iNOS的表达.结果:照射组各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的iNOS表达,第6小时达峰值.各对照组未见iNOS表达.结论:iNOS所具有的神经毒作用可能是电离辐射导致的发育中脑神经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徐胜利;沈丽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