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鸥;郭晓蕙;惠岩;高妍
目的:评价附属比色板与实际光敏树脂材料色度的吻合程度.方法:收集了4种光敏树脂,将其制成圆形试件和比色板,分别测取圆形试件、自制比色板与附属比色板的色度值,计算三者间的色度差异.结果:附属比色板与相应的材料间存在明显的色度差异,远远超过肉眼的识别阈.结论:使用附属比色板可能导致临床比色失误,用同批号树脂自制比色板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Z100附属比色板与树脂色度吻合良好.
作者:高承志;王新知;曹越辉;姬爱平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制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containing receptor, KDR)的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KDR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经凝胶分离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用传统杂交瘤技术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及次黄嘌呤、氨基喋呤与胸苷选择性培养.单克隆杂交瘤上清经ELISA双筛和S-P免疫组化筛选并鉴定其亚类.结果:经ELISA双筛和组化筛选获得了一株能稳定分泌人KD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SSW2),其分泌抗体亚类为IgG1,产生的腹水效价可达1×10-6.结论:SSW2同血管内皮细胞尤其是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强的阳性反应.
作者:宋述梅;吴健;寿成超 刊期: 1998年第06期
钙离子通道是一个大分子的跨膜蛋白质,在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来源的组织中均存在着钾离子通道,它们之间除了结构上的不同外,也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不同进化程度、不同种系动物的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在结构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人心肌和其它组织的钾离子通道,对于进一步研究钾离子通道在不同组织中的作用以及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和阻断剂的作用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谭焕然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胎膜早破时测定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4例胎膜早破产妇在分娩时母血清及脐血清的G-CSF和C-反应蛋白(c-reacting protein, CRP)水平,同时以64例正常产妇做对照.结果:观察组母及脐血清G-CSF阳性分别为10和12例,较对照组4和5例增高,P<0.05;血清G-CSF和CRP都异常或脐血清任何一项测定异常时,75%~100%新生儿发病;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6与16例新生儿发病,P<0.05.结论:胎膜早破时测定G-CSF对预测新生儿的发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玉洁;郑新芝 刊期: 1998年第06期
RAD18基因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啤酒酵母的复制后修复上位显性组的重要成员,其编码的产物RAD18蛋白与RAD6蛋白在体内形成紧密的复合物.鉴于DNA修复基因在进化上具有很强的保守性,为探讨RAD18基因在高等动物细胞中存在的意义,我们以全长的RAD18基因为探针,应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及RNA印迹技术对多种细胞如KGY444(裂殖酵母)、S2(果蝇)、NIH3T3(小鼠)、A10(大鼠)、COS-7(猴)、293(人)等及Wistar大鼠多种组织进行了研究.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上述各种细胞均有很强的RAD18基因杂交信号,而质粒载体片段杂交对照则无信号.RNA印迹杂交结果表明,上述各种细胞及Wistar大鼠心、肝、脾、肺、肾、脑等组织均有RAD18基因表达.这说明RAD18基因无论是在生物进化上,还是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为今后克隆哺乳动物及人类该基因同源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吴皎辉;韩云;朱应葆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细胞间隙通讯和细胞钙离子信号传导系统在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遗传外致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划痕染料示踪技术(SLDT)和fluo-3荧光标记法,测定微囊藻毒素、佛波酯(TPA)、苯巴比妥钠3种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对BALB/c 3T3细胞间隙通讯功能和细胞内游离Ca2+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3种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均可不同程度抑制细胞间隙通讯功能,并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TPA和微囊藻毒素可明显诱导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但在试验剂量下苯巴比妥钠未见引起细胞内Ca2+离子浓度的明显改变.结论:细胞间隙通讯系统可能是3种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共同作用位点,对细胞Ca2+系统的影响以TPA类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为主.
作者:王红兵;刘世杰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自制转流管在动物背驮式肝移植中的转流效果.方法:16只狗中8只为供体,另8只行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用涂有聚氨酯的乳胶管实现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血的转流,监测循环及肠管瘀血情况,取出转流管后观察有无凝血块.结果:手术均能完成,历时3~5 h.插管过程无出血,肠管无瘀血.无转流管原因引起的循环不稳.涂层内侧无凝血块.转流管接口及尖端涂层有破裂,与乳胶管之间有少量血凝块.结论:自制转流管抗凝效果良好,满足动物实验的转流要求.但涂层与乳胶管粘和不牢,破裂后血液进入形成凝块.
作者:宋世兵;侯宽永;张同琳;袁炯;修典荣;石晶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寻找更好的方法诊断和治疗角化脱屑型手足癣.方法:对174例临床拟诊为角化脱屑型手足癣的患者采用改良KONCPA法进行真菌学检查,并与KOH法、真菌培养法进行对照.受试患者随机予以伊曲康唑0.2 g,2/d,用7 d(Ⅰ组);0.2 g,2/d,用14 d(Ⅱ组);特比萘芬0.25 g,1/d,用14 d(Ⅲ组);质量分数为0.01的萘替芬霜外用30 d(Ⅳ组)及0.01(质量分数)特比萘芬霜外用30 d(Ⅴ组)进行治疗.结果:KOH法检查真菌阳性率为62.4%,真菌培养法为86.78%,改良KONCPA法为100%(P<0.001).Ⅰ组治愈8例(8/30),有效13例(13/30);Ⅱ组治愈31例(31/51),有效42例(42/51);Ⅲ组治愈22例(22/33),有效32例(32/33);Ⅳ组治愈22例(22/36),有效35例(35/36);Ⅴ组治愈17例(17/24),有效24例(24/24).结论:(1)改良KONCPA法明显优于KOH法与真菌培养法;(2)萘替芬霜或特比萘芬霜可作为首选药;(3)伊曲康唑0.2 g,2/d,14 d疗法明显优于7 d疗法;(4)特比萘芬治疗角化脱屑型手足癣临床疗效优于伊曲康唑.
作者:张文娟;桑菊花;蔡永明;陈周 刊期: 1998年第06期
cyclin D是细胞周期G1期的主要正性调节因子,已被证实其过度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有关,但其与急性白血病的相关性研究国内外还很少报道.我们对30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儿骨髓涂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yclin D的3种亚型(cyclin D1、D2和D3)的表达情况.10例非白血病儿童骨髓标本作为正常对照.
作者:李静;张乐萍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胎盘绒毛组织中内皮素-1(ET-1)mRNA的表达,探讨ET-1与妊高征的关系.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内皮素-1 cDNA探针对重度妊高征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产妇胎盘绒毛组织总RNA行斑点印迹杂交.利用Leica QWIN图像处理及分析系统测量每个杂交点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妊高征组患者胎盘绒毛组织ET-1 mRNA的表达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增高.结论:重度妊高征患者胎盘绒毛组织ET-1表达增强可能引起全身血管痉挛,导致妊高征,同时也可能与妊高征易并发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有关.
作者:佟秀琴;李诗兰;赵扬玉;张小为;王蔼明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非创伤性修复治疗(ART)技术和两种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恒磨牙浅龋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患者,152个恒磨牙Ⅰ类洞,9个Ⅱ类洞,用Fuji ⅨGP、Ketac-Molar两种玻璃离子水门汀和GK银汞合金充填龋洞,半年后对3种材料的固位、表面磨耗、边缘折裂、充填体颜色变化以及与自然牙颜色匹配等进行复查和对比评估.结果:两种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龋洞后半年未见继发龋和边缘折裂现象;材料颜色变暗,与自然牙颜色匹配性趋向协调,但表面磨耗较银汞合金明显.结论:ART技术和两种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恒磨牙浅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但尚需长期观察.
作者:洪伟;高炜;冯海兰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制备邻苯二甲酸酐(phthalic anhydride, PA)大鼠哮喘模型,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与PA哮喘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用PA免疫大鼠制备哮喘模型,观察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的变化及支气管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用Northern杂交方法检测哮喘大鼠肺组织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支气管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对照组增加,支气管粘膜皱缩加重;哮喘大鼠肺组织ICAM-1 mRNA 比对照组表达增高,表达量与炎性细胞的改变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哮喘大鼠肺组织ICAM-1 mRNA表达量的增高不仅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有关,还与哮喘气道炎性细胞浸润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作者:赵振东;刘镜愉;丁丽华;陈明 刊期: 1998年第06期
我室以前的研究发现,在束缚应激大鼠和小鼠血清中能产生1种抑制正常淋巴细胞转化的大分子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55×105和3.70×105,并且证明该蛋白的生成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1].随后又发现应激大鼠外周淋巴组织(脾和淋巴结)匀浆提取物亦可抑制淋巴细胞转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抑制物的生化特性和相对分子质量与血清中的应激免疫抑制蛋白相类似,并证明血中应激免疫抑制蛋白来源于外周淋巴组织[2].上述结果是我室首先发现并已在国内外报道.本文利用部分纯化的应激免疫抑制蛋白作抗原,制备出抗应激免疫抑制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利用此单抗从另一侧面证实血清中应激免疫抑制蛋白与淋巴组织产生的抑制蛋白是同一物质.
作者:李乐群;邵黎;吴晓婷;黄庆军;邓玉兰;丁桂凤;范少光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抗胃癌单抗3H0011的scFv.方法:利用PCR技术将3H11 scFv基因从分泌型表达载体转移至高效表达载体,获得3H11 scFv包含体的表达,经超声裂解、洗涤、变性后,尝试透析复性和凝胶过滤色谱柱上在位复性,结果:透析复性未能得到有活性的3H11 scFv,而柱上在位复性效果良好,获得有功能性的3H11 scFv.结论:成功进行了3H11 scFv的柱上复性,不同scFv在表达和复性中显示出明显差异,在基因工程抗体研制中值得注意.
作者:李竞;王琰;王卓智;朱迎春;董志伟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确定脐血中高水平的造血因子的来源.方法:应用抗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单克隆抗体对19例健康产妇足月分娩的胎盘组织的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耳鼻咽喉科摘取的鼻息肉组织做对照.结果:胎盘郎汉斯细胞及合体细胞呈现阳性反应,而阴性对照无反应.结论:胎盘滋养层细胞可能是产生脐血中GM-CSF和G-CSF的主要细胞.
作者:刘桂兰;于国青;虞有智;回允中 刊期: 1998年第06期
有关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应用研究的重点,是利用其能够短时间内在体外扩增出数百万个特异性靶DNA序列拷贝的特点,对感染者体内含量极低的病原体核酸模板(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进行量化测定,从而为病毒、支原体、细菌等人类致病因子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有力的实验室依据.本文建立了一种利用核酸固相杂交及酶免疫技术(EIA)量化测定HBV-DNA的PCR扩增产物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准确、快速、简便,并可量化反映病毒模板量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HBV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仝文斌;高巍;费然;冯百芳;陶其敏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bcl-2 mRN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斑点杂交技术研究正常和增生前列腺组织中bcl-2 mRNA表达情况,并加以比较,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了解bcl-2 mRNA在增生前列腺中表达.结果:bcl-2 mRNA在增生前列腺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增生组织中平均表达值是正常组织的(1.71±0.72)倍;原位杂交显示:bcl-2 mRNA主要在前列腺上皮组织中表达,并呈现由基底细胞向表层上皮细胞表达逐渐减弱趋势.结论:bcl-2 mRNA 在增生组织中高表达表明增生前列腺上皮细胞抗凋亡作用强于正常组织,提示bcl-2参与前列腺细胞增殖与凋亡过程,增生前列腺中bcl-2高表达可能是诱发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重要病因.
作者:王晓峰;姜辉;叶海云;许清泉;朱积川;侯树坤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对双香豆素加强阿霉素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各组:正常对照组,双香豆素组,阿霉素组,双香豆素+阿霉素组和BHA+双香豆素+阿霉素组,每组6只.血清醌还原酶(QR)、ALT、LDH和CK催化活性用酶动力学方法测定,肝丙二醛(MDA)含量按硫代巴比妥酸方法测定.结果:经双香豆素处理组血清QR催化活性显著降低.与单给阿霉素组比较,双香豆素能显著增强阿霉素所致的血清ALT、LDH、CK催化活性升高,肝MDA含量也增高 .BHA具有对抗双香豆素所引起的QR催化活性降低的作用,并具有显著降低双香豆素+阿霉素所导致的ALT、LDH、CK及肝MDA含量增高的作用.结论:双香豆素具有加强阿霉素对小鼠毒性的作用,而BHA对双香豆素加强阿霉素毒性则显示出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与BHA增强QR催化活性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王立新;林三仁 刊期: 1998年第06期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富含唾液酸的磷酸化糖蛋白, 近来的研究发现,在体外OPN具有抑制草酸钙晶体生长的活性.
作者:姜学军;冯陶;常连胜;郭应禄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Ri质粒转化的掌叶大黄发根与愈伤组织、悬浮细胞以及掌叶大黄生药中游离蒽醌成分的含量.方法: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9402 野生型菌株感染掌叶大黄外植体以诱导发根,建立发根离体培养系,用Southern blot鉴定发根;分别诱导掌叶大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根、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以及掌叶大黄生药中芦荟大黄素等游离蒽醌化合物的质量含量.结果:从子叶柄上诱导出了发根,并建立了培养体系;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Ri质粒T-DNA转移并整合到植物细胞基因组中;用叶片作外植体诱导出了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用叶片、叶柄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经液体培养获得;掌叶大黄发根中各种游离蒽醌化合物含量普遍高于愈伤组织,但低于生药和悬浮培养细胞.结论:用掌叶大黄发根培养物生产蒽醌化合物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途径.
作者:常振战;沈昕;果德安;柳林;王沙生;郑俊华 刊期: 199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