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周血CRP及IL-6检测对儿童脓毒症的诊断意义

彭文红;刘军;马飞;王璐;向代军;张文玲;陈郁;张立文

关键词:脓毒症,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的测定在儿童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脓毒症患儿90例,严重脓毒症13例,同时设立对照组,包括健康对照组20例,无全身感染反应性疾病组36例,测定外周血CRP、IL-6,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 脓毒症患儿CRP、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受试者工作操作曲线(ROC)分析显示,CRP与IL-6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灵敏度80%,特异性分别为81%和77%.结论 CRP、IL-6检测对儿童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定具有一定价值,CRP和IL-6可用于常规临床检测.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24年肝脏良性病变切除术955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分析与肝良性疾病切除术相关的手术期和围手术期因素,对该手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总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1986-2010年955例连续性肝切除手术病例.结果 本组数多的疾病是肝血管瘤和肝内胆管结石,分别占所有良性疾病的44.3%(423例)和27.7%(265例).术中失血≤200ml 596例(62.41%),200-400ml 122例(12.77%),400-1 000ml 164例(17.17%),>1 000ml 73例(7.86%).术中输异体血359例(37.59%),自体血回输81例(848%).平均手术时间(240.60±98.31)min.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4.01±8.23)d.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72%,围手术期死亡率0.2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并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P=0.003,OR=1.013),血清白蛋白值升高为保护因素(P=0.035,OR=0.838).结论 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技术创新,肝良性疾病切除术是安全的,能够保持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低死亡率.

    作者:冯志强;黄志强;肖梅;张洪义;黄晓强;刘荣;张宏义;徐新保;张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4043名健康查体者生化指标异常率分布调查

    目的 通过对某医院4 043名医务人员健康体检者的查体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该人群身体健康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7月该查体人群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葡萄糖(GLU)、血清尿素(BUN)、血清肌酐(Cr)、血清总胆固醇(CH)、血清甘油三脂(TC)等生化指标,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异常高发年龄段肿瘤标记物在61-70岁,肝功在31-40岁,血糖、肾功在≥71岁,血脂在51-60岁;男性组各项指标正常比例均低子女性组(P<0.05).结论 健康查体各项指标性别间存在较大差异,男性患病风险高于女性,疾病的发生随年龄增长呈规律性变化.

    作者:门莎莎;文婷;董振南;田亚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结构脂肪乳剂在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 比较结构脂肪乳剂(STG)和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MCT/LCT)在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009年25对高胆红素血症(术后当天血清总胆红素200-400μmol/L)术后肠外营养应用脂肪乳≥5d的患者,STG组25例,MCT/LCT组25例.结果 与使用脂肪乳前比较,两组使用脂肪乳后第1天和第5天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GT及胆红素均有所下降(P<0.05),甘油三酯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使用后第1天和第5天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结构脂肪乳剂在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应用对肝功能的影响与物理混合MCT/LCT无明显差异.

    作者:康红军;宋青;周飞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BTBD10基因的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制备

    目的 克隆和表达BTBD10基因,为进一步研究BTBD 10与胰岛细胞增殖功能提供工具.方法 制备兔抗BTBD10多克隆抗体,利用PCR方法扩增BTBD10全长,经Bam H I和Sal I酶切后连接入pET32a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BTBD 10转化大肠杆菌ROSSET,经IPTG诱导表达蛋白,并以亲和层析的方法进行纯化,以纯化的BTBD10蛋白免疫新两兰大白兔,制备兔抗BTBD10的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鉴定.结果 经双酶切和核酸序列分析证实重组质粒包含有正确编码的BTBD10读码框.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IPTG诱导后表达约85kU的融合蛋白,与预期结果相符.将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获得兔抗BTBD10多克隆抗体血清,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特异性好,效价高,目的条带位于56kU处.结论 成功构建人BTBD10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了高纯度BTBD10重组蛋白及兔抗BTBD10多克隆抗体.

    作者:刘瑜;谷昭艳;李春霖;陈凤玲;胡仁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脑胶质瘤的瘤组织间液放疗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的瘤组织间液放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总结2006年1月-2008年5月,17例接受瘤组织间液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疗效依据WHO判定实体瘤的疗效评定,治疗后中位生存期达22个月,17例中CR 5例(29.4%),PR 7例(41.2%),SD 3例(17.6%),PD 2例(11.8%).2年生存率52.9%,3年生存率47.0%.17例中5例影像学治愈.常见并发症是甲状腺损害后功能低下.结论 利用瘤组织间液特性,采取立体定向技术,应用改良的Ommaya囊将液态131I核素恒速微量泵入瘤体内,在瘤区组织间液的更新过程中,对瘤细胞进行近距离放疗,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作者:李安民;傅相平;张志文;薛菁晖;赵明;郭晓明;闫润民;易林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外周血CRP及IL-6检测对儿童脓毒症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的测定在儿童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脓毒症患儿90例,严重脓毒症13例,同时设立对照组,包括健康对照组20例,无全身感染反应性疾病组36例,测定外周血CRP、IL-6,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 脓毒症患儿CRP、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受试者工作操作曲线(ROC)分析显示,CRP与IL-6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灵敏度80%,特异性分别为81%和77%.结论 CRP、IL-6检测对儿童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定具有一定价值,CRP和IL-6可用于常规临床检测.

    作者:彭文红;刘军;马飞;王璐;向代军;张文玲;陈郁;张立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STAT3在恶性脑胶质瘤中研究进展

    恶性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即便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案,仍不能阻止其快速恶性进展.目前的研究一方面关注各种异常活化的信号通路,另一方面,放、化疗抵抗的机制也被广泛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是一个致瘤性的转录因子,涉及脑胶质瘤增殖、凋亡、血管生成以及免疫逃逸的多个关键靶基因.一些临床研究还发现STAT3的活化与放、化疗的敏感性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研究提示STAT3有望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潜在靶标.

    作者:王永志;江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余肺切除治疗肺部疾患临床探讨

    目的 研究余肺切除治疗肺部疾患的手术特点、预后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对16例余肺切除治疗肺部疾患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根治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分别为87.5%(14/16)、18.8%(3/16)、0;平均手术出血量1 700ml;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占62.5%(10/16);肺癌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9/11)、30%(3/10)、22.2%(2/9).结论 余肺切除术治疗肺部疾患有时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胸外科医生应持积极态度.

    作者:黄国金;张王山;杨如松;谢鹏;姜丹;邵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胆管腺瘤癌变的临床与病理特点研究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胆管腺瘤(bile duct adenoma,BDA)癌变病例的分析,对其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进行了探讨.方法 搜集3例胆管腺瘤癌变病例,观察其胆管腺瘤区域和癌变区域的免疫组化抗体表达,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 3例主诉均为腹胀、腹痛,均无肝炎病史,血清检查AFP、CEA、CA199等指标正常或稍高.镜下显示:肿瘤由大致正常的小胆管构成,胆管间质组织增生显著,并见淋巴细胞增生.肿瘤区域,腺上皮呈非典型增生,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可见,并浸润至周边肝实质内.胆管腺瘤区域和癌变区域移行明显.其中1例肿瘤局部可见胆管囊性扩张及胆栓形成,形态与胆管错构瘤(bile duct hamartoma,BDH)相似.免疫组化染色,胆管腺瘤区域及癌变区域CK19均为阳性,而Her-2只在癌变区域表达.结论 胆管腺瘤可以发生癌变,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

    作者:周振鸿;袁静;陈永卫;王湛博;王殿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硫辛酸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硫辛酸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及对照组46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硫辛酸和神经生长因子,4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显效率和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硫辛酸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作者:叶夏云;罗晓红;戴永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重组人BDNF对Aβ25-35致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Aβ 25-35致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BDNF及聚集态A β 25-35作用于培养的海马神经元,采用MTT法观察BDNF对A β 25-35致海马神经元存活率影响及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BDNF对A β 25-35致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BDNF处理组比A β 25-35模型组细胞损伤小,细胞生长良好.MTT结果显示随着BDNF浓度增高,细胞存活率逐渐增高,在0.6nmol/L时明显,与A β 25-35模型组比较,细胞存活率显著增高(P<0.01).Hoechst 33342染色显示随着BDNF浓度增大凋亡率减少,与A β 25-35组比较凋亡率均显著减少(P<0.01).结论 BDNF对培养海马神经元有神经营养活性,对Aβ致培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周建平;温新宇;刘培;许秀丽;田亚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例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报告1例罕见的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多器官受累病例,提高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11月诊治并经病理学确诊的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1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糖尿病、肾功能受损,颈部、腹股沟等全身淋巴结肿大;血清IgG、IgG4异常增高,CT检查胰腺肿大、间质性肺炎,淋巴结活检可见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肾脏活检病理为局灶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激素治疗3周肾功能正常,胰腺及淋巴结形态明显缩小,20周血IgG、IgE正常,糖尿病控制良好.结论 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病情.

    作者:荣娜;魏日胞;王远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黄芪丹参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黄芪与丹参对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组各16只,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日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2ml灌胃,连续1周,中药组每日予以中药液(0.25g/ml)2ml灌胃,连续1周,模型对照组、中药组动物造模采用LPS气管滴入法,正常对照组按同样方法气管滴入同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监测大鼠肺系数、肺通透指数、动脉血气变化,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中药组大鼠肺系数值4.24±0.37、肺通透指数(0.88±0.20)%、肺泡损伤数比值(17.7±6.1)%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药组大鼠的PaO2(98.83±2.74)mmHg(1 mmHg=0.133kPa)、SaO2(96.76±1.19)%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药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和中药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清晰,模型对照组大鼠肺组织明显受损.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黄芪和丹参对ALI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作者:杨明会;张海燕;王文明;刘毅;李绍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31I近距离放射对C6胶质瘤细胞杀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131I近距离放射杀伤培养C6胶质瘤细胞的有效剂量率及有效剂量,指导治疗计划.方法 将负载活度60mCi 131I的放疗囊置于距离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5mm、30mm处照射,持续72h/次,每隔4d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以及克隆形成率法检测照射后C6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存活分数.结果 照射72h后能诱导部分瘤细胞凋亡,凋亡率可达16.42%±1.66%;瘤细胞存在增殖性死亡现象;瘤细胞存活分数在72h照射后下降,低为59.0%±2.39%;在131I近距离放射时,较低剂量率(<400mGy/h)情况下,也可诱发C6胶质瘤细胞凋亡.在剂量率186.6-677.8mGy/h区间,随剂量率加大凋亡率反而减小.诱导瘤细胞凋亡的有效吸收剂量率应≥47.64-61.65mGy/h,72h累计吸收剂量≥3.9Gy.结论 放疗囊负载131I近距离照射72h后可诱发C6胶质瘤细胞部分凋亡,瘤细胞存活分数下降.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有效剂量率应≥47.64-61.65mGy/h,72h有效累计吸收剂量≥3.9Gy.

    作者:邰军利;李安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抗核抗体标载的131I近距离放疗治疗脑深部小体积胶质瘤探讨

    目的 分析131I-chTNT近距离放疗治疗脑深部小体积胶质瘤的疗效.方法 我科收治25例脑深部小体积(直径<4cm)脑胶质瘤患者,利用立体定向法进行活检并放置Ommaya囊,术后给予131I-chTNT近距离放疗,每月复查核磁并进行随访.结果 显效(病灶消失)4例,有效(缩小50%以上)7例,无效(肿瘤直径变化50%以内)4例,恶化(增大超过50%)10例,有效率44%.2月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甲状腺功能低下,口服甲状腺素片后激素水平稳定.结论 131I-chTNT近距离放疗治疗脑深部小体积胶质瘤效果肯定,进一步完善后有望成为治疗脑深部小体积胶质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明;傅相平;张志文;梁树立;李安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脾脏动静脉切断保留脾脏18例报告

    目的 探讨脾脏动静脉切断保留脾脏后脾脏的形态、功能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月间18例(长治市人民医院7例、解放军总医院11例)切断脾脏动静脉保留脾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头部恶性肿瘤3例,胰体尾囊腺瘤6例,胰体尾实性假乳头瘤5例,胰体尾胰岛细胞瘤2例,胰体尾外伤2例.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免疫学指标(CD3、CD4+、CD8+)、脾脏体积进行分析,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并发胰瘘2例,脾脏局部梗死1例,所有患者均无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血小板计数增多、腹腔出血、脾脓肿等.术后3-6个月随访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免疫学指标、脾脏超声及CT形态均正常.结论 脾脏动、静脉切断保留脾脏可较好保留脾脏的形态、功能.

    作者:霍凌波;赵向前;程惠民;孟祥飞;刘哲;张文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胶质瘤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与临床病理影像学因素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与胶质瘤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相关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因素.方法 254例胶质瘤患者,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肿瘤组织中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和染色体多体比率.染色体多体定义为肿瘤组织中30%以上的肿瘤细胞含有两个以上的1q和19p荧光信号.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级别和部位通过回顾分析病历和影像资料获得.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与1号和19号染色体相关的因素.结果 254例中,68(26.8%)例同时为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显著相关(P<0.000 001).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与年龄小和1p/19q联合缺失相关,与性别、肿瘤病理类型、级别、肿瘤部位无关.结论 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共存于胶质瘤中.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不能用于预测病理类型和级别,年龄小和1p/19q联合缺失是与染色体多体相关的独立因素,提示染色体多体对良好预后可能存在预测作用.

    作者:刘朝霞;任晓辉;崔向丽;于洮;姜中利;隋大立;林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经皮水冷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的初步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水冷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的初步疗效.方法 对我院住院接受超声引导经皮水冷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患者14例(16个病灶).行超声造影、增强MRI/CT等影像学复查,评价其疗效.结果 16个病灶均顺利完成微波消融术,无严重并发症.15个病灶完全消融;1个较大病灶经4次消融后大部分坏死.在6-62个月(中位27.3个月)的随访期内,1个病灶于术后27个月出现局部肿瘤进展;10例恶性肿瘤中9例生存满1年,8例生存满3年.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水冷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穆梦娟;于杰;程志刚;韩治宇;于晓玲;梁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肝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附1例报道)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治经验和预后.方法 1例67岁女性,肝移植术后12个月出现发热和腹泻,CT检查发现肝门部及肝实质占位,临床误诊为肝脓肿,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经过3次病理活检后确诊为肝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异常、单克隆源性增殖,给予减少抗排斥药物及局部三维适形放疗DT30Gy/15次.结果 放疗3次体温即降至正常,胆红素逐渐降低;放疗结束后复查CT,病灶明显缩小.结论 减少抗免疫排斥药物和局部放疗对肝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可取得明显近期疗效.

    作者:赵潇;周桂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DEVEX椎间融和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

    目的 探讨DEVEX椎间融和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07年11月-2009年12月采用DEVEX椎间融和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23例,男10例,女13例,共26个间隙;年龄39-68岁,平均46.6岁.腰椎动力位X线片示所有患者存在腰椎不稳,其中L3-4不稳1例,L4-5不稳11例,L5-S1不稳8例,L4-5/L5-S1不稳3例.结果 手术时间为1.5-2.3h,平均1.8h.术中出血量150-260ml,平均180.7ml.术中无硬脊膜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23例随访13个月-4年,平均3.2年.患者术前Osweste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41.37±3.68)分,术后1周(11.25±2.21)分,术后3个月(9.98±2.08)分,末次随访(9.06±2.68)分.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21例(22间隙)植骨融合良好,2例(4间隙)植骨可能融合.2例术后存在腿部疼痛,予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DEVEX椎间融和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周定,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近期效果较好,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良好方法.

    作者:金辉;籍剑飞;裴斐;陆建强;张玉良;任忠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