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夏云;罗晓红;戴永利
目的 克隆和表达BTBD10基因,为进一步研究BTBD 10与胰岛细胞增殖功能提供工具.方法 制备兔抗BTBD10多克隆抗体,利用PCR方法扩增BTBD10全长,经Bam H I和Sal I酶切后连接入pET32a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BTBD 10转化大肠杆菌ROSSET,经IPTG诱导表达蛋白,并以亲和层析的方法进行纯化,以纯化的BTBD10蛋白免疫新两兰大白兔,制备兔抗BTBD10的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鉴定.结果 经双酶切和核酸序列分析证实重组质粒包含有正确编码的BTBD10读码框.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IPTG诱导后表达约85kU的融合蛋白,与预期结果相符.将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获得兔抗BTBD10多克隆抗体血清,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特异性好,效价高,目的条带位于56kU处.结论 成功构建人BTBD10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了高纯度BTBD10重组蛋白及兔抗BTBD10多克隆抗体.
作者:刘瑜;谷昭艳;李春霖;陈凤玲;胡仁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与胶质瘤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相关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因素.方法 254例胶质瘤患者,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肿瘤组织中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和染色体多体比率.染色体多体定义为肿瘤组织中30%以上的肿瘤细胞含有两个以上的1q和19p荧光信号.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级别和部位通过回顾分析病历和影像资料获得.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与1号和19号染色体相关的因素.结果 254例中,68(26.8%)例同时为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显著相关(P<0.000 001).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与年龄小和1p/19q联合缺失相关,与性别、肿瘤病理类型、级别、肿瘤部位无关.结论 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共存于胶质瘤中.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不能用于预测病理类型和级别,年龄小和1p/19q联合缺失是与染色体多体相关的独立因素,提示染色体多体对良好预后可能存在预测作用.
作者:刘朝霞;任晓辉;崔向丽;于洮;姜中利;隋大立;林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美国G5振动排痰机在全机器人冠脉搭桥术后老年男性患者肺部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全机器人心脏冠脉搭桥术后50岁以上老年男性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70例患者平均年龄58.7岁,随机分为手工叩背和排痰机振肺两组.两组的排痰量、血气分析结果及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排痰机能有效提高全机器人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排痰效果,对促进患者恢复有较好疗效.
作者:任怡;周红;张赤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保留阴蒂背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阴蒂缩小整形术治疗女性假两性畸形阴蒂肥大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8月-2010年8月收治4例女性假两性畸形阴蒂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以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4例女性假两性畸形阴蒂肥大患者,术后再造之阴蒂完全成活,感觉敏锐,外阴形态满意.结论 保留阴蒂背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阴蒂缩小整形术,可在改善阴蒂外观的同时,保留其感觉及勃起功能,是阴蒂肥大缩小整形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元文;徐军;晏晓青;杨红岩;曾玮;王白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鼠嵌合型TNT抗体标载131I(131I-chTNT)在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的免疫导向放疗(immune targeted-brachytherapy,ITB)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总结2001年9月-2003年3月完成131I-chTNT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的71例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鞘内给药(第1组)、经股动脉-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插管的介入给药(第2组)、术后瘤内局部给药(第3组)3种不同给药方法的特点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临床疗效依据WHO判定实体瘤的疗效评定,第1组8例患者中CR 0例(0.0%),PR 1例(12.5%),SD 2例(25.0%),PD 5例(62.5%).第2组7例中CR 1例(14.3%),PR 2例(28.6%),SD 2例(28.6%),PD 2例(28.6%).第3组56例中CR21例(37.5%),PR 24例(42.8%),SD 7例(12.5%),PD 4例(7.1%).2010年在临床试验结束后7年的随访中第3组仍有3例(5.3%)存活,且肿瘤影像学治愈.结论 鞘内给药,核素不能进入瘤区杀伤瘤细胞;脑动脉介入给药是瘤区血管床内近距离放疗;瘤内局部给药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轻微.
作者:李安民;傅相平;张志文;薛菁晖;赵明;郭晓明;闫润民;易林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异维A酸联合维生素E治疗跖疣的疗效.方法 将129例跖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7)和对照组A(n=42)、对照组B(n=40);治疗组采用异维A酸胶丸+维生素E胶丸口服;对照组A应用干扰素a-2b+2%利多卡因局封治疗;对照组B仅口服异维A酸.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A的有效率分别为89.36%和69.05%(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的复发率分别为14.81%和47.37%(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B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30%和82.50%(P<0.01).结论 异维A酸联合维生素E治疗跖疣疗效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丁雄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DEVEX椎间融和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07年11月-2009年12月采用DEVEX椎间融和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23例,男10例,女13例,共26个间隙;年龄39-68岁,平均46.6岁.腰椎动力位X线片示所有患者存在腰椎不稳,其中L3-4不稳1例,L4-5不稳11例,L5-S1不稳8例,L4-5/L5-S1不稳3例.结果 手术时间为1.5-2.3h,平均1.8h.术中出血量150-260ml,平均180.7ml.术中无硬脊膜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23例随访13个月-4年,平均3.2年.患者术前Osweste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41.37±3.68)分,术后1周(11.25±2.21)分,术后3个月(9.98±2.08)分,末次随访(9.06±2.68)分.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21例(22间隙)植骨融合良好,2例(4间隙)植骨可能融合.2例术后存在腿部疼痛,予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DEVEX椎间融和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周定,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近期效果较好,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良好方法.
作者:金辉;籍剑飞;裴斐;陆建强;张玉良;任忠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皮肤低温储存后表皮层高分子量角蛋白的变化,从而分析皮肤组织细胞骨架的低温生物学效应.方法 将新鲜成人皮肤分为新鲜组、4℃组、-20℃组、-80C组和-196℃组,于冻存后第14天复温,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观察角蛋白的改变,并用图像分析仪测定表皮组织中的含量变化.结果 随着保存温度的降低,4℃、-20℃、-80℃组的角蛋白均表达下降,而-196℃组与新鲜皮肤组表达相似.结论 皮肤组织的低温损伤与细胞骨架结构密切相关,角蛋白在该低温生物学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蔡宏;董宁;姚咏明;李绍然;贾晓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胆管腺瘤(bile duct adenoma,BDA)癌变病例的分析,对其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进行了探讨.方法 搜集3例胆管腺瘤癌变病例,观察其胆管腺瘤区域和癌变区域的免疫组化抗体表达,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 3例主诉均为腹胀、腹痛,均无肝炎病史,血清检查AFP、CEA、CA199等指标正常或稍高.镜下显示:肿瘤由大致正常的小胆管构成,胆管间质组织增生显著,并见淋巴细胞增生.肿瘤区域,腺上皮呈非典型增生,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可见,并浸润至周边肝实质内.胆管腺瘤区域和癌变区域移行明显.其中1例肿瘤局部可见胆管囊性扩张及胆栓形成,形态与胆管错构瘤(bile duct hamartoma,BDH)相似.免疫组化染色,胆管腺瘤区域及癌变区域CK19均为阳性,而Her-2只在癌变区域表达.结论 胆管腺瘤可以发生癌变,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
作者:周振鸿;袁静;陈永卫;王湛博;王殿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硫辛酸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及对照组46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硫辛酸和神经生长因子,4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显效率和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硫辛酸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作者:叶夏云;罗晓红;戴永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脂多糖刺激机体Toll样受体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对于激活天然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在过去几年中,脂多糖/Toll样受体通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但对于机体识别自身损伤的机制研究却较少.文章就Toll样受体识别内源性配体及其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更好地了解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4,TLR4)在无菌性炎症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陈亚巍;谢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与肝良性疾病切除术相关的手术期和围手术期因素,对该手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总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1986-2010年955例连续性肝切除手术病例.结果 本组数多的疾病是肝血管瘤和肝内胆管结石,分别占所有良性疾病的44.3%(423例)和27.7%(265例).术中失血≤200ml 596例(62.41%),200-400ml 122例(12.77%),400-1 000ml 164例(17.17%),>1 000ml 73例(7.86%).术中输异体血359例(37.59%),自体血回输81例(848%).平均手术时间(240.60±98.31)min.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4.01±8.23)d.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72%,围手术期死亡率0.2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并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P=0.003,OR=1.013),血清白蛋白值升高为保护因素(P=0.035,OR=0.838).结论 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技术创新,肝良性疾病切除术是安全的,能够保持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低死亡率.
作者:冯志强;黄志强;肖梅;张洪义;黄晓强;刘荣;张宏义;徐新保;张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恶性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即便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案,仍不能阻止其快速恶性进展.目前的研究一方面关注各种异常活化的信号通路,另一方面,放、化疗抵抗的机制也被广泛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是一个致瘤性的转录因子,涉及脑胶质瘤增殖、凋亡、血管生成以及免疫逃逸的多个关键靶基因.一些临床研究还发现STAT3的活化与放、化疗的敏感性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研究提示STAT3有望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潜在靶标.
作者:王永志;江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5(AQP5)的表达变化,探讨乌司他丁(UTI)治疗ALI的机制.方法 3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S组)、造模组(ALI组)、乌司他丁疗组(UTI组)、地塞米松组(Dex组),观察6h后测定肺湿干重比值(W/D),并采用HE染色观察炎症变化,RT-PCR检测AQP1、AQP5、TNF-α、IL-1β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乌司他丁及地塞米松治疗后,肺组织炎症、充血明显改善.与NS组相比,ALI组AQP1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ALI组相比,UTI组、Dex组的AQP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AQP5mRNA表达的变化与AQP1mRNA的变化相似.与NS组相比,ALI组TNF-α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ALI组相比,UTI组、Dex组TNF-α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IL-1 β mRNA表达的变化与TNF-omRNA的变化相似.结论 UTI可通过上调AQP1、AQP5的表达减轻肺损伤时肺水肿.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实现.
作者:邓青南;周建龙;郭振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黄芪与丹参对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组各16只,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日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2ml灌胃,连续1周,中药组每日予以中药液(0.25g/ml)2ml灌胃,连续1周,模型对照组、中药组动物造模采用LPS气管滴入法,正常对照组按同样方法气管滴入同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监测大鼠肺系数、肺通透指数、动脉血气变化,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中药组大鼠肺系数值4.24±0.37、肺通透指数(0.88±0.20)%、肺泡损伤数比值(17.7±6.1)%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药组大鼠的PaO2(98.83±2.74)mmHg(1 mmHg=0.133kPa)、SaO2(96.76±1.19)%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药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和中药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清晰,模型对照组大鼠肺组织明显受损.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黄芪和丹参对ALI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作者:杨明会;张海燕;王文明;刘毅;李绍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131I近距离放射杀伤培养C6胶质瘤细胞的有效剂量率及有效剂量,指导治疗计划.方法 将负载活度60mCi 131I的放疗囊置于距离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5mm、30mm处照射,持续72h/次,每隔4d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以及克隆形成率法检测照射后C6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存活分数.结果 照射72h后能诱导部分瘤细胞凋亡,凋亡率可达16.42%±1.66%;瘤细胞存在增殖性死亡现象;瘤细胞存活分数在72h照射后下降,低为59.0%±2.39%;在131I近距离放射时,较低剂量率(<400mGy/h)情况下,也可诱发C6胶质瘤细胞凋亡.在剂量率186.6-677.8mGy/h区间,随剂量率加大凋亡率反而减小.诱导瘤细胞凋亡的有效吸收剂量率应≥47.64-61.65mGy/h,72h累计吸收剂量≥3.9Gy.结论 放疗囊负载131I近距离照射72h后可诱发C6胶质瘤细胞部分凋亡,瘤细胞存活分数下降.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有效剂量率应≥47.64-61.65mGy/h,72h有效累计吸收剂量≥3.9Gy.
作者:邰军利;李安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大黄素改善KKAy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PF级KKAy小鼠50只按血糖值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素低、中、高治疗组按12.5、25、50mg/(kg·d)剂量灌胃,吡格列酮治疗组按1.95mg/(kg·d)剂量灌胃,并选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8周.8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大黄素可以降低KKAy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FA、hs-CRP及TNF-α,并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结论 大黄素能降低血糖及肿瘤坏死因子-α并改善KKAy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
作者:宋冰;刘学政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12h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建立原代海马细胞缺糖缺氧再给氧模型(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观察海马细胞形态,苔盼蓝染色计算细胞存活率.建立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模型组、异丙酚用药组、正常对照组.观测各组动物术后神经症状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大小及HE染色.结果 海马细胞缺糖缺氧再给氧显示异丙酚用药组海马细胞存活数量较多,胞体较大突起保持稠密的神经网.异丙酚100μmol/L组细胞存活率为(56.2±3.7)%,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38.6%±4.3%)明显增高(P<0.05).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24h神经症状评分,异丙酚用药组评分为(0.8±0.5)较模型组(2.3±0.5)显著降低(P<0.05).TTC染色脑梗死体积异丙酚用药组为(123.21±11.04)mm3,较模型组(214.95±16.79)mm3显著降低(P<0.01).HE染色可见异丙酚用药组正常细胞较多.结论 细胞和动物模型均显示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娜;周建平;黄安宁;袁京;许秀丽;冯泽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磁热化疗联合作用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分析.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Fe3O4粒子及抗肿瘤药物多西紫杉醇共混的复合膜,植入U251荷瘤裸鼠皮下模型肿瘤,通过体外交变磁场加热,观察裸鼠肿瘤体积及生存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检测肿瘤组织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ion,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ion receptor,uPAR)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肿瘤终末体积为3 683.16mm3,中位生存期13d;热疗组1 156.12mm3,中位生存期30d;化疗组2 749.943mm3,中位生存期18d;热化疗组71.882 25mm3,中位生存期41d.与对照组相比,热化疗组uPA,uPAR及PAI-1表达均有明显下调(P<0.05).结论 热化疗联合应用可通过下调U251的uPA系统表达而抑制胶质瘤的侵袭和复发.
作者:张嘉靖;赵凌云;王宇瀛;赵明;闫润民;李安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的测定在儿童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脓毒症患儿90例,严重脓毒症13例,同时设立对照组,包括健康对照组20例,无全身感染反应性疾病组36例,测定外周血CRP、IL-6,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 脓毒症患儿CRP、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受试者工作操作曲线(ROC)分析显示,CRP与IL-6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灵敏度80%,特异性分别为81%和77%.结论 CRP、IL-6检测对儿童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定具有一定价值,CRP和IL-6可用于常规临床检测.
作者:彭文红;刘军;马飞;王璐;向代军;张文玲;陈郁;张立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