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巍;谢晓华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治经验和预后.方法 1例67岁女性,肝移植术后12个月出现发热和腹泻,CT检查发现肝门部及肝实质占位,临床误诊为肝脓肿,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经过3次病理活检后确诊为肝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异常、单克隆源性增殖,给予减少抗排斥药物及局部三维适形放疗DT30Gy/15次.结果 放疗3次体温即降至正常,胆红素逐渐降低;放疗结束后复查CT,病灶明显缩小.结论 减少抗免疫排斥药物和局部放疗对肝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可取得明显近期疗效.
作者:赵潇;周桂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美国G5振动排痰机在全机器人冠脉搭桥术后老年男性患者肺部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全机器人心脏冠脉搭桥术后50岁以上老年男性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70例患者平均年龄58.7岁,随机分为手工叩背和排痰机振肺两组.两组的排痰量、血气分析结果及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排痰机能有效提高全机器人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排痰效果,对促进患者恢复有较好疗效.
作者:任怡;周红;张赤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鼠嵌合型TNT抗体标载131I(131I-chTNT)在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的免疫导向放疗(immune targeted-brachytherapy,ITB)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总结2001年9月-2003年3月完成131I-chTNT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的71例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鞘内给药(第1组)、经股动脉-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插管的介入给药(第2组)、术后瘤内局部给药(第3组)3种不同给药方法的特点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临床疗效依据WHO判定实体瘤的疗效评定,第1组8例患者中CR 0例(0.0%),PR 1例(12.5%),SD 2例(25.0%),PD 5例(62.5%).第2组7例中CR 1例(14.3%),PR 2例(28.6%),SD 2例(28.6%),PD 2例(28.6%).第3组56例中CR21例(37.5%),PR 24例(42.8%),SD 7例(12.5%),PD 4例(7.1%).2010年在临床试验结束后7年的随访中第3组仍有3例(5.3%)存活,且肿瘤影像学治愈.结论 鞘内给药,核素不能进入瘤区杀伤瘤细胞;脑动脉介入给药是瘤区血管床内近距离放疗;瘤内局部给药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轻微.
作者:李安民;傅相平;张志文;薛菁晖;赵明;郭晓明;闫润民;易林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Aβ 25-35致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BDNF及聚集态A β 25-35作用于培养的海马神经元,采用MTT法观察BDNF对A β 25-35致海马神经元存活率影响及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BDNF对A β 25-35致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BDNF处理组比A β 25-35模型组细胞损伤小,细胞生长良好.MTT结果显示随着BDNF浓度增高,细胞存活率逐渐增高,在0.6nmol/L时明显,与A β 25-35模型组比较,细胞存活率显著增高(P<0.01).Hoechst 33342染色显示随着BDNF浓度增大凋亡率减少,与A β 25-35组比较凋亡率均显著减少(P<0.01).结论 BDNF对培养海马神经元有神经营养活性,对Aβ致培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周建平;温新宇;刘培;许秀丽;田亚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恶性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即便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案,仍不能阻止其快速恶性进展.目前的研究一方面关注各种异常活化的信号通路,另一方面,放、化疗抵抗的机制也被广泛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是一个致瘤性的转录因子,涉及脑胶质瘤增殖、凋亡、血管生成以及免疫逃逸的多个关键靶基因.一些临床研究还发现STAT3的活化与放、化疗的敏感性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研究提示STAT3有望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潜在靶标.
作者:王永志;江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12h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建立原代海马细胞缺糖缺氧再给氧模型(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观察海马细胞形态,苔盼蓝染色计算细胞存活率.建立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模型组、异丙酚用药组、正常对照组.观测各组动物术后神经症状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大小及HE染色.结果 海马细胞缺糖缺氧再给氧显示异丙酚用药组海马细胞存活数量较多,胞体较大突起保持稠密的神经网.异丙酚100μmol/L组细胞存活率为(56.2±3.7)%,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38.6%±4.3%)明显增高(P<0.05).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24h神经症状评分,异丙酚用药组评分为(0.8±0.5)较模型组(2.3±0.5)显著降低(P<0.05).TTC染色脑梗死体积异丙酚用药组为(123.21±11.04)mm3,较模型组(214.95±16.79)mm3显著降低(P<0.01).HE染色可见异丙酚用药组正常细胞较多.结论 细胞和动物模型均显示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娜;周建平;黄安宁;袁京;许秀丽;冯泽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胆管腺瘤(bile duct adenoma,BDA)癌变病例的分析,对其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进行了探讨.方法 搜集3例胆管腺瘤癌变病例,观察其胆管腺瘤区域和癌变区域的免疫组化抗体表达,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 3例主诉均为腹胀、腹痛,均无肝炎病史,血清检查AFP、CEA、CA199等指标正常或稍高.镜下显示:肿瘤由大致正常的小胆管构成,胆管间质组织增生显著,并见淋巴细胞增生.肿瘤区域,腺上皮呈非典型增生,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可见,并浸润至周边肝实质内.胆管腺瘤区域和癌变区域移行明显.其中1例肿瘤局部可见胆管囊性扩张及胆栓形成,形态与胆管错构瘤(bile duct hamartoma,BDH)相似.免疫组化染色,胆管腺瘤区域及癌变区域CK19均为阳性,而Her-2只在癌变区域表达.结论 胆管腺瘤可以发生癌变,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
作者:周振鸿;袁静;陈永卫;王湛博;王殿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131I近距离放射杀伤培养C6胶质瘤细胞的有效剂量率及有效剂量,指导治疗计划.方法 将负载活度60mCi 131I的放疗囊置于距离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5mm、30mm处照射,持续72h/次,每隔4d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以及克隆形成率法检测照射后C6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存活分数.结果 照射72h后能诱导部分瘤细胞凋亡,凋亡率可达16.42%±1.66%;瘤细胞存在增殖性死亡现象;瘤细胞存活分数在72h照射后下降,低为59.0%±2.39%;在131I近距离放射时,较低剂量率(<400mGy/h)情况下,也可诱发C6胶质瘤细胞凋亡.在剂量率186.6-677.8mGy/h区间,随剂量率加大凋亡率反而减小.诱导瘤细胞凋亡的有效吸收剂量率应≥47.64-61.65mGy/h,72h累计吸收剂量≥3.9Gy.结论 放疗囊负载131I近距离照射72h后可诱发C6胶质瘤细胞部分凋亡,瘤细胞存活分数下降.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有效剂量率应≥47.64-61.65mGy/h,72h有效累计吸收剂量≥3.9Gy.
作者:邰军利;李安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的瘤组织间液放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总结2006年1月-2008年5月,17例接受瘤组织间液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疗效依据WHO判定实体瘤的疗效评定,治疗后中位生存期达22个月,17例中CR 5例(29.4%),PR 7例(41.2%),SD 3例(17.6%),PD 2例(11.8%).2年生存率52.9%,3年生存率47.0%.17例中5例影像学治愈.常见并发症是甲状腺损害后功能低下.结论 利用瘤组织间液特性,采取立体定向技术,应用改良的Ommaya囊将液态131I核素恒速微量泵入瘤体内,在瘤区组织间液的更新过程中,对瘤细胞进行近距离放疗,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作者:李安民;傅相平;张志文;薛菁晖;赵明;郭晓明;闫润民;易林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硫辛酸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及对照组46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硫辛酸和神经生长因子,4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显效率和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硫辛酸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作者:叶夏云;罗晓红;戴永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水冷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的初步疗效.方法 对我院住院接受超声引导经皮水冷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患者14例(16个病灶).行超声造影、增强MRI/CT等影像学复查,评价其疗效.结果 16个病灶均顺利完成微波消融术,无严重并发症.15个病灶完全消融;1个较大病灶经4次消融后大部分坏死.在6-62个月(中位27.3个月)的随访期内,1个病灶于术后27个月出现局部肿瘤进展;10例恶性肿瘤中9例生存满1年,8例生存满3年.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水冷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穆梦娟;于杰;程志刚;韩治宇;于晓玲;梁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大黄素改善KKAy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PF级KKAy小鼠50只按血糖值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素低、中、高治疗组按12.5、25、50mg/(kg·d)剂量灌胃,吡格列酮治疗组按1.95mg/(kg·d)剂量灌胃,并选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8周.8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大黄素可以降低KKAy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FA、hs-CRP及TNF-α,并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结论 大黄素能降低血糖及肿瘤坏死因子-α并改善KKAy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
作者:宋冰;刘学政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与胶质瘤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相关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因素.方法 254例胶质瘤患者,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肿瘤组织中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和染色体多体比率.染色体多体定义为肿瘤组织中30%以上的肿瘤细胞含有两个以上的1q和19p荧光信号.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级别和部位通过回顾分析病历和影像资料获得.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与1号和19号染色体相关的因素.结果 254例中,68(26.8%)例同时为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显著相关(P<0.000 001).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与年龄小和1p/19q联合缺失相关,与性别、肿瘤病理类型、级别、肿瘤部位无关.结论 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共存于胶质瘤中.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不能用于预测病理类型和级别,年龄小和1p/19q联合缺失是与染色体多体相关的独立因素,提示染色体多体对良好预后可能存在预测作用.
作者:刘朝霞;任晓辉;崔向丽;于洮;姜中利;隋大立;林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脾脏动静脉切断保留脾脏后脾脏的形态、功能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月间18例(长治市人民医院7例、解放军总医院11例)切断脾脏动静脉保留脾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头部恶性肿瘤3例,胰体尾囊腺瘤6例,胰体尾实性假乳头瘤5例,胰体尾胰岛细胞瘤2例,胰体尾外伤2例.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免疫学指标(CD3、CD4+、CD8+)、脾脏体积进行分析,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并发胰瘘2例,脾脏局部梗死1例,所有患者均无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血小板计数增多、腹腔出血、脾脓肿等.术后3-6个月随访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免疫学指标、脾脏超声及CT形态均正常.结论 脾脏动、静脉切断保留脾脏可较好保留脾脏的形态、功能.
作者:霍凌波;赵向前;程惠民;孟祥飞;刘哲;张文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报告1例罕见的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多器官受累病例,提高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11月诊治并经病理学确诊的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1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糖尿病、肾功能受损,颈部、腹股沟等全身淋巴结肿大;血清IgG、IgG4异常增高,CT检查胰腺肿大、间质性肺炎,淋巴结活检可见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肾脏活检病理为局灶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激素治疗3周肾功能正常,胰腺及淋巴结形态明显缩小,20周血IgG、IgE正常,糖尿病控制良好.结论 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病情.
作者:荣娜;魏日胞;王远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脂多糖刺激机体Toll样受体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对于激活天然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在过去几年中,脂多糖/Toll样受体通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但对于机体识别自身损伤的机制研究却较少.文章就Toll样受体识别内源性配体及其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更好地了解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4,TLR4)在无菌性炎症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陈亚巍;谢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5(AQP5)的表达变化,探讨乌司他丁(UTI)治疗ALI的机制.方法 3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S组)、造模组(ALI组)、乌司他丁疗组(UTI组)、地塞米松组(Dex组),观察6h后测定肺湿干重比值(W/D),并采用HE染色观察炎症变化,RT-PCR检测AQP1、AQP5、TNF-α、IL-1β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乌司他丁及地塞米松治疗后,肺组织炎症、充血明显改善.与NS组相比,ALI组AQP1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ALI组相比,UTI组、Dex组的AQP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AQP5mRNA表达的变化与AQP1mRNA的变化相似.与NS组相比,ALI组TNF-α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ALI组相比,UTI组、Dex组TNF-α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IL-1 β mRNA表达的变化与TNF-omRNA的变化相似.结论 UTI可通过上调AQP1、AQP5的表达减轻肺损伤时肺水肿.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实现.
作者:邓青南;周建龙;郭振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与肝良性疾病切除术相关的手术期和围手术期因素,对该手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总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1986-2010年955例连续性肝切除手术病例.结果 本组数多的疾病是肝血管瘤和肝内胆管结石,分别占所有良性疾病的44.3%(423例)和27.7%(265例).术中失血≤200ml 596例(62.41%),200-400ml 122例(12.77%),400-1 000ml 164例(17.17%),>1 000ml 73例(7.86%).术中输异体血359例(37.59%),自体血回输81例(848%).平均手术时间(240.60±98.31)min.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4.01±8.23)d.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72%,围手术期死亡率0.2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并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P=0.003,OR=1.013),血清白蛋白值升高为保护因素(P=0.035,OR=0.838).结论 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技术创新,肝良性疾病切除术是安全的,能够保持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低死亡率.
作者:冯志强;黄志强;肖梅;张洪义;黄晓强;刘荣;张宏义;徐新保;张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保留阴蒂背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阴蒂缩小整形术治疗女性假两性畸形阴蒂肥大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8月-2010年8月收治4例女性假两性畸形阴蒂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以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4例女性假两性畸形阴蒂肥大患者,术后再造之阴蒂完全成活,感觉敏锐,外阴形态满意.结论 保留阴蒂背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阴蒂缩小整形术,可在改善阴蒂外观的同时,保留其感觉及勃起功能,是阴蒂肥大缩小整形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元文;徐军;晏晓青;杨红岩;曾玮;王白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磁热化疗联合作用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分析.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Fe3O4粒子及抗肿瘤药物多西紫杉醇共混的复合膜,植入U251荷瘤裸鼠皮下模型肿瘤,通过体外交变磁场加热,观察裸鼠肿瘤体积及生存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检测肿瘤组织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ion,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ion receptor,uPAR)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肿瘤终末体积为3 683.16mm3,中位生存期13d;热疗组1 156.12mm3,中位生存期30d;化疗组2 749.943mm3,中位生存期18d;热化疗组71.882 25mm3,中位生存期41d.与对照组相比,热化疗组uPA,uPAR及PAI-1表达均有明显下调(P<0.05).结论 热化疗联合应用可通过下调U251的uPA系统表达而抑制胶质瘤的侵袭和复发.
作者:张嘉靖;赵凌云;王宇瀛;赵明;闫润民;李安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