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 例重症SARS的护理

赵杰平;王宜芝;石玉玲;王晓阳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护理
摘要:1 临床病例女性患者, 31 岁, 2003 年 5 月 15 日开始发热、恶心、呕吐.5 月16日去某医院就诊确诊为 SARS,当晚转入我院治疗.其父母为 SARS 患者,分别于 5 月 14 日、5月19日死亡.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及综合治疗.入院 10 d,患者呼吸困难、出现紫绀,激素剂量加大,呼吸困难无改善,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 12 d,患者胸部X线片示双肺完全实变.入院 14 d,患者痰多,双肺湿罗音,胸部X线片示双肺阴影增加.当日晚即行气管插管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参数:PS:12 cm H2O,PEEP:8 cm H2O,氧气浓度:50%,激素剂量减少,增加头孢他啶等抗生素治疗,呼吸困难得到改善.经过全面及时治疗及护理, 6月10日患者病情稳定,6月19日脱机,6月25日胸部X线片示双肺阴影消失,6月27日痊愈出院.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发热门诊的规范化管理

    1 合理布局我院发热门诊设在独立的区域,且处于医院门口,标识明显,门(急)诊楼门口显著位置设有专人测量体温,指引发热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避免发热患者与其他患者相交叉.SARS患者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等传播,故发热门诊选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诊区内空气较为新鲜,尽大可能降低SARS病毒的密度,减少感染机率.病房在气溶胶空气消毒的间隔,不间断地开窗通气和使用空气清洁器,在留观病房安装抽风设施,以提高空气流通效果.发热门诊设有候诊区、诊室、治疗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等,配有移动式X线机.并设有独立卫生间和隔离观察室.

    作者:费也淳;孟庆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从发热患者心态看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笔者在北京SARS流行期间,对发热门诊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发热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慌.针对这类患者,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人文关怀,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发热患者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是筛查SARS患者、治疗疾病、控制疫情、消除恐慌、稳定社会的有效措施.

    作者:田京发;杨清明;何忠杰;张士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病毒基因检测结果与患者病情关系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1.1 痰标本留取 20 例健康人,15 例发烧非 SARS 患者和 72 例不同病情 SARS 患者痰标本,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取 5 ml 放入无菌管中,保存于 -20 ℃.标本使用前置 95 ℃水浴中灭活 0.5 h,才可用于 RNA 提取.

    作者:匡铁吉;梁艳;董梅;刘金伟;何菊芳;雷红;孟祥红;佟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5 例重症SARS的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 4~5 月收治的 5 例重症SARS患者中,男 2 例,女 3 例,年龄 20~48 岁,平均年龄 42 岁.全部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波动在 38~40 ℃之间 3 例,37.2~37.5 ℃之间者 2 例,均无卡他症状.5 例早期均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min,其中 2 例 36~50 /min.仅 1 例肺部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多为呼吸音减低.

    作者:阮新建;于忠和;熊锦华;樊晓宁;陈力强;李红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ISO 9000管理方法在发热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探讨 ISO 9000 质量标准在发热门诊运行中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诊治流程和为发热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在发热门诊依据 ISO 9000 标准来实现管理职责的文件化、护理服务项目的流程化、消毒隔离防护的标准化、人力配置的合理化和护理标识的可追溯性的管理.通过 ISO 9000 标准在发热门诊的实际应用,有效地控制传染源,使发热患者和SARS患者得到良好的诊疗服务.

    作者:宋晓莉;任素琴;杨晓秋;钱远宇;于启林;孟庆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疑似SARS的诊治体会

    1 临床资料我院传染科隔离病房从2003年 4 月 30 日至 5 月20日共收治疑似SARS患者 28 人,其中确诊SARS7人,其余均排除SARS.

    作者:刘一;高和;刘舸;石进;周晓武;宁波;梁乙安;刘东;闫超;卫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6 例SARS病理学及病原学观察

    目的:探讨SARS病理学特点及病原学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光镜、组织化学和免疫学方法对 2 例 1~2 周病程早期的SARS死亡尸检病例和 4 例 3~5 周病程中晚期的SARS死亡病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电镜下冠状病毒样颗粒大小为 60~220 nm,呈多态性,还可见到衣原体样颗粒和疑似支原体样颗粒.SARS早期肺部病理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肺水肿,广泛肺透明膜形成,脱屑性肺泡炎及小血管病变.SARS中晚期肺部病理改变以肺泡间质纤维增生和肺泡早期纤维化等机化性肺炎的表现为主要特征,同时有弥漫性肺泡损伤和脱屑性肺泡炎.结论:不同病程的SARS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

    作者:李宁;刘希华;陈红兵;林明贵;王魏;余琦;王一平;宋晶莹;韩勇;王德文;赵景民;周本成;赖晃文;陆江阳;王翠娥;徐在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无创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SARS的探讨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国内外及我院的应用经验均证明是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重要有效手段,但应用CPAP压力过大(1.2 kPa以上)时,因为呼气压力和吸气压力相等;一部分患者胸腔内压力过高,回心血量(上、下腔静脉回流不畅)受到影响,患者出现心悸、胸闷、腹胀、下肢水肿加重甚至肝脏瘀血等不良反应.有些中度或重度SARS患者年龄较大,在缺氧严重情况下继续引起心、脑等多器官危害,心肌酶谱显著增高.用较高水平的压力(CPAP)会使患者感到如迎着大风跑步的不适感,因而一部分SARS患者刚一接触CPAP时就拒绝这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导致这一部分患者失去了佳治疗时机,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作者:聂舟山;王洪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88例SARS患者心肌酶谱改变观察

    目的:了解SARS患者病程严重程度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IFCC 推荐方法检测心肌酶.结果:发病初期与正常组相比,各病情组 SARS 患者血清各心肌酶活力均显著增高(P<0.01);SARS 死亡组患者血清各心肌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余病情组(P<0.01); 93.1%的 SARS 死亡组患者发病初期血清心肌酶活力异常升高,而生存组这一比率33%.发病中期,SARS患者血清心肌酶活力均有所降低,但死亡组和重症组患者血清 HBDH活力未见下降.结论:心肌是 SARS 病毒侵袭和损伤的重要组织之一,SARS 患者心肌酶异常升高与病情密切相关.

    作者:董梅;匡铁吉;何菊芳;孟祥红;梁艳;雷红;佟爱华;杨彩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同人群抗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血清学检测与分析

    目的:探索不同人群中抗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评价间接ELISA方法检测SARS冠状病毒IgG、IgM特异性抗体试剂盒及改进方法.方法:分别获取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标本 3 990 份,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标本 397 份和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标本 157 份,采用ELISA方法进行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标本 3 990 份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16 份,阳性率为0.40%;IgM抗体阳性标本 0 份,阳性率为0%.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标本 397 份,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2 份,阳性率为 0.50%;IgM抗体均为阴性.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标本 157 份,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119 份,阳性率为 75.79%;IgM阳性标本 68 份,阳性率为43.31%.结论: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与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IgG、IgM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76>0.05);采用该SARS冠状病毒(变异株)IgG抗体试剂盒检测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人群存在一定的阳性率,说明该试剂盒包被的抗原与其它免疫球蛋白(IgG)有交叉反应,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马曙轩;刘景汉;欧阳锡林;王海宝;于洋;李锡金;郭廷凯;许红民;姚伟;张婷;田亚平;刘红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传播与空气质量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寻可能与SARS传播相关的环境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 4 月21日~2003年 5 月 8 日全国内地SARS疫情通报及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北京及华北地区空气污染指数与SARS发病率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在非输入性SARS病例较多的地区,空气质量可能与SARS的传播有关.

    作者:叶玲;黄超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1 SARS患者心理反应分期及护理1.1 恐惧期许多患者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对SARS的不了解,认为此病无药可治及担心将病传染家人,心理上有负罪感.患者出现突发心悸、胸闷、窒息和眩晕感;有的出冷汗、手抖、站立不稳,心理非常紧张、害怕,担心从此再见不到家人;有的甚至连遗书都写了.此时,护理上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为其提供有关SARS的正面信息.护士应关心并鼓励他们有效地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以痊愈出院的范例说明此病的可治愈性.

    作者:张秀梅;刘筱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定点收治医院医疗设备的配置

    文章分析了SARS定点收治医院对影像学检查设备、体液检查设备、支持与治疗设备以及其他医疗设备的特殊要求,并根据SARS流行病学特点,提出了建立临时性SARS定点收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的原则:少而精、网络化、傻瓜型、一次性、同型号、非接触的原则.

    作者:张楠;周丹;刘尚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 流行期间消毒剂对健康人体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3 年 4 至 6 月间因反复吸入消毒剂微粒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在我院呼吸科就诊的 86 名患者皆有咽喉部痒痛、刺激不适、胸闷、咳嗽甚至喘憋、呼吸困难.男 34 例、女 52 例,年龄 7~72 岁,青壮年居多,平均年龄 43.5 岁.所有患者有反复吸入消毒剂病史,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心、肝、肾、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哮喘家族史.

    作者:王培兰;金贵清;刘庆峰;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SARS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对2003年 3 月至2003年 5 月收治的 29 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本组 29 例全部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有明确接触史者 25 例(占86.2%),第一次血常规白细胞降低者有 8 例(占27.6%),淋巴细胞计数<0.9×109/L者 19 例(占65.5%),白细胞计数出现进行性下降者 22 例(占75.9%).所有患者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其中迅速进展者 18 例(占62.1%).治疗采用抗病毒、抗感染、支持等综合治疗,重症患者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和无创机械通气.结论: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治疗采取综合方法,对重症患者使用大剂量激素、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有效.

    作者:钱远宇;孟庆义;马勇;刘刚;王永伟;沈洪;汪建新;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3 例重症SARS治疗体会

    1 临床病例例1男性,31岁,干部,因发热1d入院,入院T 38.4 ℃,WBC 7.7×109,N 0.75 L0.17,胸片示:双下肺片状阴影,该患者既往体健,吸烟史5年,每天20支,有明确的非典患者接触史.

    作者:计达;武建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呼吸道鼻病毒、SARS病毒的Teflo滤膜采集及RT-PCR检测的初步研究

    目的:建立Teflo滤膜采集检测呼吸道鼻病毒及SARS病毒颗粒的技术模型,初步检测分析我院重点病区环境(病房内)空气的SARS病毒是否存在及分布情况.方法:利用Teflo滤膜过滤式采集病房空气中的鼻病毒及SARS病毒,然后采用逆转录PCR方法,从滤膜分离标本中进行病毒特异性基因的扩增(鼻病毒5′端非编码区;SARS病毒聚合酶基因).结果:准确检测到重症哮喘患者房间内的鼻病毒;我院重点病区环境包括病房内空气中未检测到SARS病毒的存在.结论:Teflo滤膜/RT-PCR方法用于医院病区空气中SARS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颗粒的监测可行性强,我院重点病区无SARS病毒分布.

    作者:韩黎;熊志红;朱士俊;陈运奇;索继江;邢玉斌;贾宁;侯惠如;POSAVEC stjepan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我院应对SARS开展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在院SARS防治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及时在全院开展了SARS防治知识培训.在培训中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今后的培训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体会到加强部门间协作,重视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加强毕业后教育的多学科培训,增加医院灾难医学继续教育内容和加强医务人员医学心理学的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夏蕾;郭建刚;卢光明;孙宏;赵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医务人员感染SARS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 例患者.男 1 例,女 6 例,年龄 25~48 岁,平均 36.5 岁.

    作者:樊晓宁;于忠和;阮新建;陈力强;邢红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后SARS时期医院感染控制的对策

    通过此次抗击SARS的经验表明,感染控制工作非常重要,医院必须把感染控制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加大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投入,配齐专职机构人员,保证感染控制人员受过专门培训,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各级专职人员在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等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许德华;古东东;王宏;华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