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光;胡红;赵会泽;刘又宁
目的:测定脓毒症大鼠骨骼肌蛋白降解率的变化,探讨骨骼肌蛋白降解的分子机制.方法: 腹腔注射内毒素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动物随机分成 4 组,分别为腹腔注射内毒素后 2 h、6 h、12 和 24 h 组,每组各设正常对照.借助骨骼肌充分氧供离体孵育系统,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不同时相点孵育液中伸指长肌总蛋白降解率和肌纤维蛋白降解率;应用northern blot方法测定伸指长肌组织泛素mRNA的表达变化,分析骨骼肌蛋白降解与泛素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 脓毒症大鼠伸趾长肌总蛋白降解率在 2 h 和 6 h 轻度增加,肌纤维蛋白降解率则在 2 h 和 6 h 增加 1.5~2.2 倍,在 12 h 增加 40%.伸指长肌组织泛素mRNA-2.4 kb 的水平主要在 2 h 和 6 h 增加明显,增幅达 2~5 倍,泛素mRNA-1.2 kb 未见明显变化;肌纤维蛋白降解与泛素mRNA-2.4 kb 表达间呈显著正相关(r=0.9731,P=0.003).结论: 脓毒症时骨骼肌蛋白降解增加可能同泛素-蛋白酶体蛋白降解途径活性增强相关.
作者:柴家科;吴焱秋;盛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母胎界面的特征保证了正常的妊娠维持,蜕膜中的LGL细胞经历了一系列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显示出与外周血液NK细胞的不同性质;巨噬细胞在子宫蜕膜大量存在,并作为主要效应细胞发挥重要功能.蜕膜细胞表达的抗原系统,如HLA-G及TLX抗原系统,都起到保护胎儿,维持妊娠的作用,而具体的功能各不相同.母胎界面的细胞因子,可以影响多种细胞,发挥独特生物效力.三者相互关联,共同作用.
作者:徐格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 CD34+ 细胞分化过程中 WT1 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 WT1 作为白血病基因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以免疫磁珠从脐带血中分取 CD34+ 细胞,以 IL-3 及GM-CSF促使其向髓系分化,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分化过程中 WT1 表达的变化,比较 CD34+ 细胞,K562,AML-M5 等 WT1 的表达水平.结果:CD34+ 细胞的 WT1 表达水平不低于K562 细胞及AML-M5 白血病细胞,CD34+ 细胞在向髓系分化过程的 0 d 或第 1 d 表达水平较高,随即迅速降低至不可检测水平.以去除 CD34+ 细胞的脐血细胞对 K562 细胞倍比稀释后再以RT-PCR检测 WT1 表达,当敏感度达 10-3 时,1/10 正常骨髓及 2/5 脐带血亦可检测出 WT1 表达.结论:正常 CD34+ 细胞有较高水平的 WT1 表达,细胞分化早期 WT1 表达的迅速降低可能是正常造血细胞分化的必要环节;WT1 作为白血病基因标志物有缺陷,会出现假阳性.
作者:张雨生;楼方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临床病例例 1,8 岁女孩,主诉严重腰背部疼痛 11 个月,有时向右大腿放射入院.起病为轻度、间歇性疼痛,后转为持续性并影响活动和睡眠,服用消炎痛能缓解疼痛.无神经系统异常,X线检查仅有 16°的脊柱侧凸,骨扫描证实在第一腰椎椎弓处有局灶性同位素摄取增加区,CT三维重建可见透亮的瘤巢和周围硬化骨,血生化正常.初诊为骨样骨瘤.手术将病灶并第一腰椎右侧半椎板切除.术中发现椎板后侧的骨皮质遭破坏,周围软组织有明显的炎性反应.病理确诊为骨样骨瘤.
作者:顾章平;赫荣国;马承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持续性脑脊液耳漏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分析 1987 年 6 月~2000 年 12 月收治 26 例持续性脑脊液耳漏的临床资料,男 16 例,女 10 例.成人 18 例,儿童 8 例.结果:26 例中自发性脑脊液耳漏 14 例,因乳突及侧颅底手术引起的 12 例.15 例伴有复发性脑膜炎.26 例中 25 例在我院 1 次手术修补成功,1 例听神经瘤术后脑脊液鼻漏行 2 次手术修补成功.结论: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中应注意颅底的修复,尤其对内听道、鼓室、咽鼓管、乳突尖等重要部位的处理,以预防术后脑脊液耳漏的发生.
作者:雷磊;张云高;武文明;韩东一;黄德亮;杨伟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 ,NAC)的改良乳癌根治术的肿瘤学危险性.方法:对 40 例乳腺癌标本的NAC采用横断多层面取材方法进行病理检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大小、分期、位置、NAC及皮肤临床表现等与NAC受累的关系.结果:全部 40 例中,NAC受累 7 例,占 17.5%.肿瘤大小、分期、NAC及皮肤临床表现与NAC受累明显相关(P<0.002).结论:对早期乳腺癌,只要无NAC及皮肤异常临床表现,可考虑行保留NAC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作者:黄晓辉;陈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方法和结果分别计算1995年至1999年烧伤病区常用抗感染药物每年的累计费用和累积每日约定剂量,包括青霉素(PEN)、西利欣(CXM)、环丙氟哌酸(CIP)、头孢唑啉(CFZ)、庆大霉素(GEN)、舒普深(CSL)、丁胺卡那霉素(AMK)、氧哌嗪青霉素(PIP)、头孢他啶(CAZ)和头孢三嗪(CRO).同时计算同期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对常用抗感染药物的耐药率.
作者:于勇;杨晓强;常东;蒋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回顾X-刀治疗颅内脑膜瘤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对 21 例脑膜瘤患者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 6 例,女性 15 例,年龄 38~75 岁(平均 58.9 岁).肿瘤体积为 1.04~24.7 cm3(平均 9.24 cm3),颅底及脑深部脑膜瘤 12 例,凸面及镰旁、窦旁脑膜瘤 9 例,5 例患者既往有手术史,其余患者以X-刀为首次治疗方法,肿瘤边缘照射的剂量为 15~28 Gy (平均 20.3 Gy),随访时间 23~85 个月(平均 58.3 个月),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结果:临床症状改善 7/21,肿瘤体积缩小为 7/21,体积不变为 13/21,1 例患者肿瘤略增大未行手术切除.CT示肿瘤中心密度降低为 5/21,肿瘤实际控制率为 20/21,4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 例为失语,经多次CT检查,诊为脑梗死,3 例出现头痛,CT、MRI示肿瘤周围脑水肿,经对症处理 6~7 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X-刀对治疗严格选择的颅内中﹑小脑膜瘤和脑深部﹑颅底脑膜瘤的术后残瘤或复发肿瘤有明确的疗效,能控制肿瘤生长,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潘隆盛;周定标;张纪;王迎选;王所亭;宋学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结节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 25 例结节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年龄 >50 岁的结节病患者占 60%.结节病主要累及器官以肺门及纵隔淋巴结为常见 (88%),皮肤损害 (36%)、浅表淋巴结肿大 (16%)、肝脾肿大 (12%)、关节痛 (8%)、眼部病变 (4%).结节病影像学异常率为 100%,肺功能检查异常率 70%,血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SACE)升高率为 64%,PPD试验阴性率为 74%.病理组织学检查中,皮肤结节活检阳性率 83%,浅表淋巴结活检阳性率 75%,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阳性率 64%,支气管粘膜活检(BMB)阳性率 38%.误诊率为 28%.结论:结节病中老年发病率较高.本病多器官受累,临床表现非特异性.TBLB和BMB简便易行、阳性率高、创伤性小,对结节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Ⅱ期以上患者,尤其有全身症状、有肺功能损伤的患者的治疗首选口服激素.复发患者再次激素治疗仍有效.正确评价受累器官、判断疾病的活动性是严格治疗指征的关键.
作者:王晓光;胡红;赵会泽;刘又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利用成年大鼠膈肌膈神经不均匀牵拉标本,研究维库溴铵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的电生理学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Wistar大鼠,体重 160~220 g,雌雄皆用.快速处死制备离体大鼠不均匀牵张膈肌膈神经标本;记录到正常微终板电位 (MEPP)和终板电位(EPP)后,观察相当大鼠4×ED95、2×ED95、1×ED95和0.5×ED95剂量时的血药浓度药物维库溴铵对MEPP频率和幅度的影响.结果:维库溴铵在 0.5 μg/ml 浓度时对正常INSMP上的MEPP的频率、幅度及EPP的幅度无明显影响;在 1 μg/ml 剂量时,在 5 min 时点始对MEPP频率、幅度及EPP幅度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在 2~4 μg/ml 剂量时维库溴铵在 3 min 时点始产生对MEPP频率、幅度及EPP幅度的抑制作用,在 10 min 时点,维库溴铵 4 μg/ml 抑制MEPP的产生及EPP幅度的作用达大.结论:维库溴铵能减少突触前递质的释放,推测维库溴铵可能具有一定强度的突触前作用.
作者:王爱国;李军;张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用活体家兔肠系膜微血管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A)对微血管运动的作用及内源性NO合酶(NOS)抑制剂L-NMMA对其的影响,以探讨NA诱导的血管运动产生的机制与内皮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健康雄性大耳白家兔 20 只,以乌拉坦腹腔注射行基础麻醉,a氯醛酮耳缘静脉注射维持麻醉,气管插管置家兔于自发呼吸状态,同步记录呼吸、血压.将家兔肠系膜置于微循环观察盒内.先静注NA 0.01 mg 观察其对血压及微循环的影响.用血管运动诱导法,在肠系膜观察局部滴加NA 0.8 μg 诱导出自发性血管运动,并于血管运动明显期静注L-NMMA10mg,观察其对血压及微循环的影响.将微循环实验结果反录到监视器上,用暂停功能测量.结果:静注NOS抑制剂L-NMMA后,由NA诱导出的血管运动的频率和振幅逐渐降低,后被抑制,微血管持续处于收缩状态.结论: 内皮源性NO参与到了NA诱导的血管运动的产生机制中.
作者:狄柯坪;常立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壳聚糖膜在动物非穿透性滤过手术中应用的组织反应以及降眼压效果等.方法:壳聚糖膜来源于雪蟹壳.新西兰大白兔 18 只 36 眼,随机分为三组;A、B组各 15 只眼,C组 6 只眼;A组行NPFS联合壳聚糖膜巩膜瓣下植入,B组单纯行NPFS,作为手术对照,C组 6 只眼不做手术,为正常对照.术后观察眼压、炎症反应、结膜滤泡等.并分别于 1,2,4,10,20 周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前各组平均眼压为(4.27±0.07) kPa,术后 20 周A组平均眼压为(1.93±0.30) kPa,B组平均眼压为(3.52±0.56)kPa,C组平均眼压为 4.40 kPa,三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B、组术后 10 周炎性反应基本消失,两组无差异.A组 20 周植入物无明显吸收,但植入材料有断裂现象,其周围有组织间隙和滤泡存在,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B组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稍有紊乱,未见组织间隙和滤泡.A、B两组嗜酸性粒细胞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壳聚糖作为非穿透性滤过手术的植入材料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有一定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能够有效维持滤过,降眼压效果满意.
作者:程进学;胡平;李晓陵;高峰;黄一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能够模拟在体血脑屏障的体外模型.方法: 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鉴定细胞,分别接种两种细胞于多聚酯多孔膜的两面,相差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细胞在多聚酯膜上的生长情况.结果: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多数为梭形铺路石样外观,而星形胶质细胞呈具有多个突起的典型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的纯度分别在 90% 和 95% 以上,两种细胞能够以单层细胞的形式生长于多聚酯多孔膜的两面.结论:通过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培养能够形成与在体血脑屏障类似的结构,是一种建立血脑屏障模型的可行方法.
作者:田成林;蒲传强;刘洁晓;张凤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老年人气管插管和切开患者绿脓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方法:45 例气管插管期间痰培养的 99 株绿脓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与 40 例气管切开期间痰培养的 264 株绿脓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进行比较.结果:气管切开患者绿脓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比气管插管患者绿脓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有所增加,其中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磺苯咪唑青霉素、羧噻吩青霉素、妥布霉素耐药增加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0.01) ;其他抗生素如氨曲南、羧苄青霉素、替门汀、头孢哌酮钠耐药也有所增加,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绿脓杆菌对头孢他啶及亚胺培南耐药变化不大.结论:老年人气管切开患者绿脓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磺苯咪唑青霉素、羧噻吩青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比气管插管患者的耐药率增加,对头孢他啶及亚胺培南耐药变化不大.
作者:刘长庭;秦荧;王德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临床观察纵隔镜检查在胸部疑难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德国STORZ公司生产的纵隔镜,对17 例临床不能确诊的影像学检查发现的纵隔肿物或淋巴结施行标准的经颈纵隔镜检查术.结果:本组均获得了明确的病理诊断,其中良性病变 88.2% (15/17),包括结节病 9 例,淋巴结结核 5 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1 例,而 2 例恶性肿物均为肺小细胞未分化癌.结论:纵隔镜对原因不明的纵隔肿物或结节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可使一些结节病或淋巴结结核的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使这部分患者避免了盲目的试验性放、化疗或开胸探查所带来的痛苦.
作者:戴为民;初向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夜间高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分别对 30 例正常人、30 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必须同时具备夜间血压增高)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采用放免法测定 8∶00、16∶00、22∶00、2∶00 血浆肾素活性(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结果:30 例患者与 30 例正常人 24 h 动态血压变化曲线相似,均呈双峰-谷状.高肾素型患者PRA、所有患者和正常人的AngⅡ水平昼夜变化规律相似,都在 2∶00 时低,8∶00 达高,此后 16∶00、22∶00 时依次降低.高肾素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PRA活性均高于正常人,并与平均动脉压(MAP)呈正相关(P <0.05).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点AngII水平均高于正常人(P <0.05~0.01),与MAP呈正相关(P <0.05);其夜间AngII水平与夜间SBP呈正相关(P <0.01).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夜间高血压及血压昼夜变化节律有关.
作者:王可;刘国树;张明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限量饮酒所致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及中草药的防护功效. 方法:选用 14 名健康志愿者,观察口服 56°白酒(1 ml/kg 体重)前后不同时间血液中酒精浓度及TP、Alb、Ua、Glu、CO2、Urea、Cr、TC、TG、ApoAI、ApoB、Ca和P的变化;并与口服中草药解酒液进行预防的自身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饮酒前后血清TP、Alb、Ua、Cr、TC、Ca及Mg基本保持恒定,P、TG、ApoAI和ApoB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 <0.05或P<0.01),而Glu、Urea和CO2则呈降低趋势(P<0.05或 P<0.01).服用中草药解酒液预防后,对TP、Alb、ApoB、Ua及Mg基本无影响,但可使血清Ca、P、Urea、Cr、TC、TG、ApoAI明显降低,同时使Glu和CO2恢复正常.结论:即使少量饮酒也会造成部分血液化学成分明显改变,解酒液可一定程度抑制酒精代谢、促进排泄并能纠正酒精所致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
作者:田亚平;董振南;郭广宏;贾兴旺;邓心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 7 例,男 4 例,女 3 例,平均年龄 50.9 (32~79) 岁.术前发生 1 例,余均在术后,平均距创伤或手术 13.1 d(当天~36d).股静脉以下 4 例,髂静脉以下 3 例.7 例中,1例髂骨肿瘤,1 例股骨头坏死,3 例股骨颈骨折,1 例髌骨骨折,1 例双侧胫腓骨骨折;其中伴有陈旧性脑梗塞、高血压、糖尿病等的 3 例,1 例合并失血性休克.一经发现患者下肢肿胀、疼痛、Homan征阳性,立即做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后溶栓.一般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 加尿激酶 250,000U 静滴,1/d;肝素 33.3mg 皮下注射,1/8h;阿司匹林 50mg,口服,1/d;潘生丁 25mg,口服,3/d,期间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和肢体周径变化.
作者:王兵;张伯勋;刘郑生;陶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防治高原汽车驾驶员的腰痛,并观察其疗效.方法:用佩带汽车驾驶员专用腰带和驾驶员间相互进行腰背部按摩这两种方法作为防治腰痛的措施.随机选取 204 名高原汽车驾驶员,分为三组.腰带组 112 名,腰带加按摩组 35 名,对照组 57 名.在长时间连续长途驾驶前后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腰痛程度,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前后各组疼痛程度差值表明,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而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佩带腰带和腰带加按摩措施均可减轻驾驶员的腰痛.结论:汽车驾驶员高发腰痛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佩带腰带并进行相互间按摩是便于装备和普及的防治驾驶员腰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于红;侯树勋;吴闻文;商卫林;张轶超;梁红英;孙菲;何丽华;王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对象和方法1.1 健康志愿者选择按照<赫尔辛基宣言>和GCP指导原则,进入试验的健康志愿者者共 24 人,男女各半,年龄 20~35(27±6) 岁.体重 51~73kg,平均 (63.7±5.2) kg.
作者:孙中华;李天德;王禹;肖成祖;胥兆平;王菲;张正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