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晓雯;杨庭树;王禹;尚旻
目的:比较自创的三维三步MTT法(3D3S-MTT法)与MTT法及芬丹明B法(SRB法)在肿瘤药敏试验中的价值.方法:选用Hep-G2、T-24和SKOV3三种细胞系和丝列霉素及阿霉素两种抗癌药,观察暴露于两种药物 3 d 后再培养不同时间,用上述三种方法测定的药敏结果.MTT法与SRB法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TGI)的公式均是:%TGI=[1-At/Ac]×100%;根据自建的表达MTT代谢的数学模型,3D3S-MTT法计算%TGI的公式是:%TGI=1-{[lnAmax-ln(Amax-At)]/[lnAmax-ln(Amax-Ac)]}1/b×100%.结果:三种方法测定的药物剂量-反应曲线均呈S型.MTT法测定的%TGI要比SRB法和3D3S-MTT法测定的结果低,而MTT法测定的IC50平均为SRB法和3D3S-MTT法测定结果的3~5倍.而3D3S-MTT法测定的%TGI及IC50与SRB法测定的结果相近似.结论:3D3S-MTT法克服了MTT法测定肿瘤药敏所存在的3~5倍的低估问题,与SRB法相比结果可靠,是切实可行的细胞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王悦华;蔡亚宁;Brian R Davidson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保存羊膜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眼表疾病患者 54 例(56 眼),根据不同病情,均在常规手术或联合皮瓣修补、角膜移植基础上采用深低温保存人羊膜移植,重建缺损的眼表面.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炎症反应轻,眼表重建稳定.随访 5~24 个月,平均 15.5 个月,外伤 31 眼中 23 眼术后粘连解除,结膜缺损修复,眼表重建满意; 8 眼因烧伤严重部分改善,其中 2 眼半年后经再次羊膜移植彻底修复.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 10 眼中 1 眼轻度复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伴溃疡及义眼台暴露患者 15 眼均治愈.结论:保存羊膜移植对大部分严重眼表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何庆华;尹东方;黄一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验证一种新药盐酸法舒地尔(Fasudil)作为细胞内钙离子拮抗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和转流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区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前 30 min 分别给予盐酸法舒地尔和生理盐水.观察下列指标:缺血后 5 min、60 min 和再灌注 30 min 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术后 3 h、24 h 及 48 h 神经功能;缺血 60 min、再灌注 20 min、60 min、120 min 缺血脑组织乳酸含量.结果:法舒地尔组局部脑血流(rCBF)明显高于对照组;法舒地尔组神经功能好于对照组;再灌注 60 min、120 min 乳酸含量法舒地尔组少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法舒地尔能改善动物模型缺血脑组织局部血流量,加速再灌注过程乳酸清除,具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佟怀宇;余新光;许百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笔者对 1981~2000 年医院立项的 660 项科研课题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了我院科研工作的特点是:科研范围不断扩大,科研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学科分布不均,科研工作的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宽;突出了军队医院的特色,注意军事医学研究,但生物高新技术和新药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注重临床应用研究,但临床救治技术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35~50岁科技人员和高职人员是我院科技工作的骨干力量,但科技队伍中学术接班人的培养任务仍很艰巨.建议:一是加强临床救治技术研究,不断增强医院的竞争实力;二是加强临床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临床救治水平;三是加强中青年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在新世纪能担当重任的科技人才队伍;四是加强新药研究,不断为科研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宋益平;张士涛;马芙芹;解放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老年肺多原发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281 例经病理证实的老年肺癌患者,对其中 14 例肺多原发癌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老年肺多原发癌 14 例占 4.98% (14/281),其中双原发癌 13 例(92.9%),三原发癌 1 例(7.1%).首癌平均生存期 114.3 月,首癌与重癌间隔平均 52.2 月.11 例重癌接受治疗后平均生存 47.2 月,手术治疗者 6 例平均生存 71.2 月,显著长于非手术治疗者的 18.4 月.结论:随存活时间的延长,重复癌的发生的危险逐渐增加,尤其是存活 2 年以上,因此需要对肺原发癌治疗后存活的患者长期终生追踪.为获得较好的预后,对重复癌要尽可能推荐手术治疗.
作者:张东;张进川;李文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笔者根据国内外传染病学科及国内综合医院传染病科改革和发展的情况,针对军队综合医院传染病学科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军队综合医院工作的特点,对军队综合医院传染病学科的建设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初步的改革意见和建议.
作者:周平;高艾华;皇甫玉珊;李晓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肠道陷窝干细胞的持续增殖、分化对于促进肠道损伤后结构与功能的完全修复意义重大.自我更新是干细胞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陷窝有多个干细胞,这些干细胞之间存在竞争,占优势的干细胞迅速分裂、增殖,使陷窝表现为单克隆性.干细胞位于陷窝的底部,根据抗损伤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级结构.干细胞的周期较长,通常进行非对称性分裂,在损伤后发生对称性分裂.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分子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影响干细胞的功能.
作者:邢峰;郭宝琛;付小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和介绍手辅助腹腔镜下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手辅助腹腔镜下方法对 17 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了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和操作孔种植发生.病理检查显示淋巴结清扫、手术切除范围满意.术后患者疼痛轻,肠功能恢复早,术后排便、排气时间平均为 29.4 h,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 7.5 d.结论:手辅助腹腔镜下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是一种损伤少、恢复快的新技术,具有肿瘤切除彻底和操作安全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田文;李荣;陈凛;肖西平;杨丽;江朝光;黄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尸检证实的老年肺动脉栓塞(PE)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 20 年尸检中确诊PE的 31 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 65 岁(A)组与< 65 岁(B)组PE患者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31 例PE患者年龄(57.3±18.6)岁,≥ 50 岁 20 例(64.5%),发病年龄高于以往文献.A组与B组比较:①男性患者比率高(80.0%比43.8%, P<0.05);②基础疾病中心血管病比率高(73.3%比18.8%,P<0.005);③肺动脉血栓形成比率高(5 例均在A组);④栓子特点:血栓的比率高(93.3%比43.8%, P<0.01),位于肺动脉主干和左右肺动脉的比率高(73.3%比25.0%, P<0.05).⑤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突发或加剧的发生率高(86.7%比50.0%, P<0.05);⑥危险因素:重病卧床者比率高(66.7%比31.3%, P<0.05); ⑦PE误诊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80.0%比81.3%).结论:由于尸检资料证实,PE患者发病年龄增高,必须注意识别老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率.
作者:史扬;戴成祥;李小鹰;范利;韦立新;李向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临床资料我科近 5 年收治的4例膀胱小细胞癌男3例,女1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6.7 岁;均以无痛性肉眼血尿就诊,血尿时间平均9.5个月;术前均行膀胱镜下活检,1 例诊为SCC,2 例为移行细胞癌(TCC),1 例为腺癌;临床分期T4N0M0 1 例,T4N1M0 2 例,T4N4M1 1 例;术后病理 2例为单纯膀胱SCC,另 2 例合并膀胱移行上皮不典型增生。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加放疗 2 例,膀胱部分切除 1 例,肿瘤无法切除行右输尿管皮肤造瘘 1 例。4 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 6.5 个月。根治性切除加放疗中 1 例已无瘤生存6 个月,另 1 例 6 个月时死于肿瘤复发;部分切除者 7个月后死于肝转移;右输尿管皮肤造瘘者 3 个月后即发现肝转移及大量腹水,仍在随访中。
作者:徐阿祥;张二峰;叶林阳;王殿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减压后脑肿大早期病理基础.方法: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水肿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于减压后 2 h、4 和 6 h 三个时点,对 18 只猫作减压后脑肿大动态DWI检查,每相应时点处死 6 只猫形成一组,制取脑标本作Evan′s Blue染色、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减压后 2 h DWI即显示脑肿大部位为低强度信号区,其范围在减压后 4 和 6 h 明显扩大,中线向对侧移位加剧;1 只猫减压后 6 h 肿大部位原低强度信号区转变为高强度信号区.减压后 2 h 即见脑肿大部位Evan′s Blue染色,减压后 4 和 6 h 染色范围明显扩大.减压后 2 h 光镜和电镜检查发现全脑微小血管内淤血,但以脑肿大部位为重并伴有微小血管周围间隙明显扩大;减压后 6 h 肿大脑组织内变性坏死脑细胞增多.结论:减压后脑肿大早期(< 2 h)由充血性脑肿胀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共同构成,6 h 则可能有细胞毒性脑水肿发生.
作者:朱儒远;许百男;周定标;段国升;张笑明;罗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分析 Ic 类抗心律失常药cibenzoline对心房颤动(房颤)时蝉联现象的影响.方法:在 7 只山羊的心房缝合心外膜电极,用自动房颤刺激器维持房颤,待持续性房颤维持 4 周后,静脉滴注cibenzoline转复房颤.根据激动标测图分析左心房用药前及后蝉联心搏占总心搏数的比例并分析蝉联片段激动方向的规律.结果:用药前连续 7 次循相同路径的激动占(9.6±15.3)%,在房颤转复前为(30.7±26.2)% (P<0.05);用药前后共有27个蝉联片段,其激动方向相互垂直的1(3.7%)次,成 45°角的2(7.4%)次,一致或相反的23(85.2%)次(P<0.05).结论:I类抗心律失常药cibenzoline可增加房颤时蝉联心搏的比例,蝉联片段的方向多一致或相反.
作者:单兆亮;Duytschaever;Allessie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红皮病的病因、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52 例红皮病的临床资料. 结果:52 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 41.7 岁,男女之比为 2.7∶1.61.5%继发于原有皮肤病,其中银屑病所致者占57.7%,23.1%为药物过敏,3.8%继发于恶性肿瘤,11.5%病因不明.不合理治疗是诱发和加重红皮病的主要因素.1例死于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并发症,1例死于红皮病所致的心力衰竭.随访的 31 例患者中,1 例死于恶性肿瘤.结论:红皮病大多数继发于银屑病,少数与药物过敏、恶性肿瘤有关,部分原因不明者与潜在的疾病有关.红皮病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并发症及治疗方法.药物过敏引起的红皮病预后好,银屑病所致的红皮病容易反复发作,恶性肿瘤所致的红皮病预后较差.
作者:樊建峰;葛萍;王建平;李恒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donor-specific-spleen-cell-transfusion,DST)与CTLA4Ig对促进小鼠皮肤移植物存活的作用.探索CTLA4Ig促进移植物存活的作用机制. 方法:单独或联合应用CTLA4Ig及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同时行皮肤移植,观察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并检测受者脾细胞对供者细胞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结果:联合应用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及CTLA4Ig使小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延长,并使受者脾细胞对供者细胞的反应性特异性降低,与未处理组、单用CTLA4Ig或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处理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联合应用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及CTLA4Ig可促进皮肤移植物的存活.移植物中过客淋巴细胞的存在可能对CTLA4Ig诱导免疫耐受有促进作用.
作者:张海滨;肖序仁;张庆殷;谢蜀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笔者介绍了我院老年医学保健基地的管理与建设经验:一是党委重视,认真学习和贯彻各级领导关于医疗保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领会医疗保健工作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医疗保健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通过强化教育、典型引路的办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打牢保健人员的思想基础;三是着眼未来,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手段,加速保健队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四是落实制度,建立惯性运转的质量保证体系.
作者:韩进;秦银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评价预先应用谷氨酸(Glu)受体拮抗剂犬尿喹啉酸(KYNA)对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及神经传导纤维损伤的保护性作用. 方法:雌性SD大鼠 40 只,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10 只,应用江湾I型C立体定向仪,在单侧黑质致密部(SNc)及中脑被盖腹侧部(VTA), A组注射生理盐水,B组注射KYNA,C组注射KYNA和6-OHDA, KYNA先于6-OHDA 0.5 h, D组注射6-OHDA.注射药物 3 d 后,进行症状观察,2 周后处死大鼠.切片HE染色观察黑质细胞的形态特点,冰冻切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观察TH阳性细胞及TH阳性纤维着色情况,实验数据分别采用方差分析以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黑质细胞体形较大,富含黑色素颗粒,可见尼氏体.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提示B组与A组之间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组C与A、B、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外源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KYNA通过阻滞Glu受体能减轻6-OHDA诱导的黑质DA能神经元毒性损害.
作者:刘玉河;程东源;尚爱加;王树新;潘隆盛;张纪;周定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的营养功能.方法:36 只大鼠分为 4 组,分别饲喂人工半合成饲料(对照组)及添加杂交酸模,番茄和羽衣甘蓝的饲料.实验中进行了 2 次 7 d的氮平衡实验.37 d后,断头取血,取组织等测定有关指标.结果:酸模组大鼠氮平衡测定、血液学参数、组织中蛋白和DNA含量、血脂水平同其他三组比较均未见差异.酸模组大鼠肝脏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三个添加蔬菜组大鼠肠道中大肠杆菌的菌落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每日粪便排出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具有与番茄和羽衣甘蓝类似的营养功能,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蔬菜资源.
作者:赵霖;鲍善芬;宋曙辉;薛颖;陈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病,治疗反应差,预后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在不断的探索各种临床治疗方法,不同研究者分别就造血细胞因子、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诱导分化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法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列研究.目前的有关研究认为,由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本身的异质性和患者个体差异,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不同的患者疗效各异,但总体疗效尚不令人满意,本文分别对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情况作一介绍.
作者:黄文荣;姚善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青少年骨化性纤维瘤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对愈后的影响.方法:对 38 例青少年骨化性纤维瘤患者愈后状况进行综合性调查.结果:儿童期患者,肿瘤发展慢者,可观察或实施肿瘤部份刮除术,成年后再行肿瘤全切术;肿瘤发展快者,应行肿瘤全切术.青少年骨化性纤维瘤患者,应行肿瘤全切术.结论:青少年颌骨骨化性纤维瘤患者,在颌骨发育完全后,完整切除是佳治疗方式.
作者:章捍东;余彤;刘洪臣;张德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单链抗体(scFv)是目前报道多的一类小分子抗体,对科研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scFv在大肠杆菌周质腔及培养基中分泌型表达的特点、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作者:刘德新;李小鹰;王琰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