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一过性急性前壁心肌损伤

帅莉;卢喜烈;丁振凯;许桂萍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 心肌缺血, 运动试验
摘要:1临床病例男,49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4个月,加重1 d就诊.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大型听神经瘤术中监测电刺激强度与面神经预后关系分析

    目的:了解面神经监测的方法学以及术中监测时的电刺激强度和面神经预后的关系,在实现解剖保留面神经的基础上,分析影响面神经预后的因素.方法:报告了130例听神经瘤,129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采用经迷路入路.术中使用Viking-IV型多导术中监测仪,监测自发和诱发面肌肌电图.结果:通过术中监测自发EMG结合单极恒压电刺激诱发EMG可以精确判断面神经的位置,面神经解剖率为94.61%.刺激量由大到小,距离由远及近,可以准确定位面神经.结论:长期随访发现诱发面肌肌电图的刺激强度与面神经功能呈负相关,阈刺激或接近阈刺激可诱发出肌电图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理想.

    作者:卜博;周定标;许百男;张远征;余新光;魏少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肝炎肝硬变患者18例作为病例组,发生敏感菌感染的肝炎肝硬变患者9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院内感染、插管、血清总胆红素、抗生素应用时间为肝炎肝硬变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只有院内感染、抗生素应用时间与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关.结论:控制院内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肝炎肝硬变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作者:张敏;王秀华;于海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德国中医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笔者根据作者在德国工作学习期间收集的信息资料,介绍了该国在较为发达的卫生事业中进行中医教育的发展简况,分析德国民众对中医药的接触、了解,大致可分为萌始阶段、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根据德国中医发展教育特点,概括为大学院校讲授、社会力量办学、媒体普及教育.并针对中医教育在德国的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境外教学质量,编写较高水平教材等对策.了解和研究德国中医教育开展的情况,对于我国更好地进行中医对外教育必将有所启迪.

    作者:王发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织中TIMP-1mRNA及蛋白的表达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6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yitis,MsPGN)选自我科肾活检穿刺标本,根据系膜增生的程度,分为轻度组7例;中度组5例;重度组4例.所有标本均制成3μm厚的石蜡切片.

    作者:师锁柱;田月;董建平;陈香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细胞凋亡调节基因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的预后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调节基因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57例前列腺癌中Fas及其配体(FasL)、bc1-2、bax的表达,并同前列腺癌临床和病理特征一起,先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bax在前列腺癌低分化肿瘤中的表达强于在高分化肿瘤中的表达(P<0.05);FasL表达可能对生存预后有一定影响,而肿瘤分化程度与临床分期仍是重要的预后指标.结论:FasL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预后有关.

    作者:史立新;张磊;洪宝发;肖序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

    1 临床病例男性,35岁,高烧一个多月不退,于2001年10月入我院.

    作者:傅岩;刘源;韩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两种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取材方法在筛查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瑞典欧立宫内膜吸管及宫内膜毛刷行官腔细胞学取材在筛查子宫内膜癌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器具获取宫内膜细胞学标本,然后做诊断性刮宫行组织学病理检查,与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对象共1093例,其中应用宫内膜吸管895例,宫内膜毛刷1 98例,宫腔细胞学检查施行率100%,同时行诊刮术;②官腔细胞学取材满意率:宫内膜吸管为81.1%(726/895),宫内膜毛刷为82.8%(164/198),两者间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63),诊刮取材满意率93.2%;③以诊刮子宫内膜组织的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宫腔取材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3.3%,宫腔细胞学采用以癌为指标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假阳性率0.8%,假阴性率18.6%.结论:应用欧立宫内膜吸管及宫内膜毛刷进行官腔细胞学检查,两种器具在取材满意率上无差异,均具有痛苦小、出血少、器具一次性使用无交叉感染,诊断符合率较高的优点.用于人群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可减少不必要的刮宫.

    作者:刘悦;徐小红;潘静;邓小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慢性胰腺炎的实验室检查分析

    目的:提高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0年8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有关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和意义.结果:84%(42/50)尿N-苯甲酰L-酪氨酰-对氨苯甲酸(N benzoyl-L-tyrosyl p-aminobenzoic acid,BT-PABA)试验阳性.73.3%(22/30)粪便苏丹Ⅲ染色阳性.83.3%(5/6)24 h粪便脂肪定量阳性.80%(8/10)粪便弹力蛋白酶试验阳性.26.5%(18/68)血淀粉酶升高.24.3%(7/29)血CA19-9升高.结论:慢性胰腺炎患者尿BT-PABA试验的阳性率较其他检查略高.对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综合分析,尽早诊断.

    作者:王纯巍;张津丽;徐先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5例36侧颈动脉体瘤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动脉体瘤单纯剥离20例(21侧),颈动脉体瘤及颈外动脉切除3例,肿瘤及颈内动脉切除颈外替代颈内动脉2例,动脉对端吻合2例,血管移植6例,补片修复1例,动脉结扎1例.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1 2例采用冰帽头部局部低温.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2.8%,术后发生霍纳综合征2例,迷走神经、面神经下颌支及喉上神经损伤各1例.29例随访1~25年,全部随访患者没有复发.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失访.结论: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佳方法,延误反使手术增加困难.脑保护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完整的保留或重建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晋援朝;梁发启;夏绍友;张艳君;宁莫凡;葛进;王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一过性急性前壁心肌损伤

    1临床病例男,49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4个月,加重1 d就诊.

    作者:帅莉;卢喜烈;丁振凯;许桂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椎动脉起源异常1例

    女性患者,41岁.主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6h来院急诊就诊.

    作者:李生;李宝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建立筋膜间室综合征模型的新方法

    目的:建立一种更符合临床的筋膜间室综合征动物模型,以便于基础及临床研究.方法:用宽度和犬小腿肌腹长度相当的袖带包绕小腿,然后充气使实验肢体全长受压、缺血.12只犬随机分为两组,I组:袖带充气至40 kPa,压迫8 h;Ⅱ组:袖带充气至80 kPa,压迫8 h.结果:动态监测组织压并对神经、肌肉行组织学检查,发现实验动物肢体胫前筋膜间室内组织压远远超过4.0 kPa,神经、肌肉发生不可逆变性、坏死.结论:用充气袖带压迫法建立的动物模型是成功的,各项指标均达到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作者:王志刚;张伯勋;刘郑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霰粒肿致上睑及眶内肉芽肿1例

    女性患者,47岁,因左眼上睑霰粒肿于2001年4月在本院门诊行手术摘除,术后左眼上睑皮下仍有小硬结且睑上缘皮下内侧出现一黄豆粒大小硬结,遂行理疗,但理疗后出现红肿且肿物逐渐增大.

    作者:刘萍萍;王凤翔;姜彩辉;黄一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鼠不同组织器官线粒体DNA缺失定量分析及其与老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缺失的组织器官间差异及其与老化和老年性耳聋的关系.方法:依月龄将大鼠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组;测试ABR阈值后从其不同器官组织和外周血中提取DNA;PCR检测线粒体DNA4834缺失,定量分析;克隆、测序.结果:①随年龄增加,大鼠的ABR平均阈值明显升高;②所有老年大鼠的耳蜗、蜗核、大脑、心肌(1例除外)、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均存在mtDNA4834缺失,外周血仅少数缺失;③中青年组线粒体DNA4834缺失的发生率和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均低于老年组(P<o.01);④mtDNA4834缺失存在明显的器官组织间差异,肝脏组织中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高.结论:大鼠多种器官组织中mtDNA4834缺失随增龄而增加,而且存在器官组织间差异,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的mtDNA缺失并不能反映体内各器官组织中mtDNA缺失的发生情况,与听觉有关的耳蜗、蜗核组织中mtDNA缺失与老年聋的发生有关.

    作者:韩维举;韩东一;杨伟炎;姜泗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特发性单侧膈肌麻痹1例

    1 临床病例男性患者,49岁,体检时胸片发现右侧膈肌抬高,无咳嗽、咯痰、发热,无胸闷、气短病史,无糖尿病史,否认胸部外伤及手术史.

    作者:余秉翔;朴哲龙;刘又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的海马切片观察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形态学特点.方法:用重复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方法制作不完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于造模后24 h、72 h、7 d取材,HE染色及原位DNA末端标记法观察海马切片的病理改变.结果:造模后7 d,海马锥体细胞出现广泛的细胞坏死,以CA1区明显.使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在坏死神经元的邻近部位以及CA2,CA3区,齿状回可见部分膜结构完整的神经细胞核内出现特征性阳性颗粒,为细胞核内DNA链断裂所引起的凋亡细胞.结论:海马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表现为坏死与凋亡共存现象,海马CA1段锥体细胞的病理改变以坏死为主,齿状回颗粒细胞的改变以凋亡为主.对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病因,生物学过程,及与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蔡竖平;桂秋萍;韩志涛;罗平;王鲁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脾脏原发性粟粒结节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1 临床病例男性患者,43岁.因腹部隐痛10余年,脾肿大7年入院.

    作者:李志宏;陆江阳;王晓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抑颤汤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抑颤汤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PD大鼠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抑颤汤组,观察抑颤汤治疗前后PD大鼠行为特征、脑黑质神经细胞变化;采用脑组织液微透析技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外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用放免法测定M、DA受体数量及亲和力的变化.结果:抑颤汤能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同时提高了损毁侧脑组织DA和M受体大结合量(Bmax)和亲和常数(KD),尾状核和壳状核部位的细胞外液中DOPAC、HVA、DA、5-HT水平明显低于未损毁侧,与生理盐水组对照差异显著(P<0.01).与生理盐水组对照,脑黑质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神经元体积较饱满,结构较清晰,细胞内高尔基体、线粒体等趋于正常.结论:抑颤汤能刺激PD模型大鼠受体系统,使DA、M受体的亲和力和敏感性提高;促进其损毁侧黑质纹状体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提高脑组织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含量;促进受损脑黑质神经细胞的修复,为临床应用抑颤汤治疗PD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杨明会;窦永起;刘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手术及随访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特点及治疗.方法:145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结果:随访1~5年,总有效率92.4%,死亡5例(3.4%).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虽手术较为简单,但应高度重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各种恢复性处理措施,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和死亡率.

    作者:王东军;赵革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尾悬吊模拟失重大鼠的肺功能变化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对健康大鼠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尾悬吊模拟失重,分为悬吊7 d和21 d及相应对照4组,每组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共40只大鼠,悬吊结束时,用小动物呼吸功能测定仪测量了肺功能的各项指标,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用力肺活量(FVC)、0.3秒率(FEV0.3%)、峰值呼气流速(PEF)、大通气量(MVV)均大体呈下降趋势,但FVC在悬吊7 d时增大,且只有悬吊7 d FEVo 3%和悬吊21 d MVV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阻力呈增大趋势,但吸气阻力(Ri)在悬吊21 d却有所降低,且只有悬吊7d Ri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顺应性变化不大.结论: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肺功能在7 d时FEVo3%和21 d时MVV降低,7 d时Ri增高.

    作者:王俊锋;刘长庭;王德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