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竖平;桂秋萍;韩志涛;罗平;王鲁宁
笔者从我军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现行医疗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突出保障对象的重点和主次;多渠道筹集保障经费,对医疗费用的结算进行改革;更新观念,医疗保障水平耍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触及单位、个人的实际利益;加强医患间的双相控制和充分利用国家深化劳动就业、人事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契机,减轻军队负担是现阶段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作者:韩进;石青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调节基因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57例前列腺癌中Fas及其配体(FasL)、bc1-2、bax的表达,并同前列腺癌临床和病理特征一起,先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bax在前列腺癌低分化肿瘤中的表达强于在高分化肿瘤中的表达(P<0.05);FasL表达可能对生存预后有一定影响,而肿瘤分化程度与临床分期仍是重要的预后指标.结论:FasL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预后有关.
作者:史立新;张磊;洪宝发;肖序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临床病例男,49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4个月,加重1 d就诊.
作者:帅莉;卢喜烈;丁振凯;许桂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临床病例女性,28岁,G1P0,主因腹痛2 h于2001年7月29日2时30分入院.
作者:张泽松;孙桂省;卢彦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肝炎肝硬变患者18例作为病例组,发生敏感菌感染的肝炎肝硬变患者9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院内感染、插管、血清总胆红素、抗生素应用时间为肝炎肝硬变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只有院内感染、抗生素应用时间与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关.结论:控制院内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肝炎肝硬变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作者:张敏;王秀华;于海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特点及治疗.方法:145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结果:随访1~5年,总有效率92.4%,死亡5例(3.4%).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虽手术较为简单,但应高度重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各种恢复性处理措施,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和死亡率.
作者:王东军;赵革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抑颤汤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PD大鼠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抑颤汤组,观察抑颤汤治疗前后PD大鼠行为特征、脑黑质神经细胞变化;采用脑组织液微透析技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外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用放免法测定M、DA受体数量及亲和力的变化.结果:抑颤汤能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同时提高了损毁侧脑组织DA和M受体大结合量(Bmax)和亲和常数(KD),尾状核和壳状核部位的细胞外液中DOPAC、HVA、DA、5-HT水平明显低于未损毁侧,与生理盐水组对照差异显著(P<0.01).与生理盐水组对照,脑黑质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神经元体积较饱满,结构较清晰,细胞内高尔基体、线粒体等趋于正常.结论:抑颤汤能刺激PD模型大鼠受体系统,使DA、M受体的亲和力和敏感性提高;促进其损毁侧黑质纹状体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提高脑组织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含量;促进受损脑黑质神经细胞的修复,为临床应用抑颤汤治疗PD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杨明会;窦永起;刘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α转化生长因子(TGFα)及其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与已知预后因素的相关分析,研究它们各自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84例导管浸润型乳腺癌标本进行TGFα-EGFR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同时观察两者在非肿瘤及肿瘤组织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学分析.结果:TGFα和EGFR在癌旁组织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分别在76.2%和17.8%浸润癌细胞中表达,在16.7%浸润癌细胞中同时表达.x2分析显示TGFα在浸润癌细胞中的表达只与ER阴性相关联,而EGFR的表达则与大体积肿瘤、炎性乳癌、腋窝淋巴结受累、不良肿瘤组织学分级(SBRⅢ级)以及雌孕激素受体阴性相关联.多变量统计分析显示,浸润癌细胞中TGFα的表达与炎性乳癌相关联(P=0.048),而EGFR的表达则与雌激素受体阴性相关联(P=0.002).结论:TGFα和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在非肿瘤组织中明显不同,并与乳腺癌不良愈后因素相关联,提示他们在乳腺癌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马林;de ROQUANCOURT Anne;BERTHEAU Philippe;CHEVRET Sylvie;JANIN Anne;CALVO Fabien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笔者从学科建设角度,在总结学位点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我院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学科管理,推动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建立学科评估体系,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等建议.
作者:夏蕾;蔡金华;姚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用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的海马切片观察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形态学特点.方法:用重复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方法制作不完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于造模后24 h、72 h、7 d取材,HE染色及原位DNA末端标记法观察海马切片的病理改变.结果:造模后7 d,海马锥体细胞出现广泛的细胞坏死,以CA1区明显.使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在坏死神经元的邻近部位以及CA2,CA3区,齿状回可见部分膜结构完整的神经细胞核内出现特征性阳性颗粒,为细胞核内DNA链断裂所引起的凋亡细胞.结论:海马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表现为坏死与凋亡共存现象,海马CA1段锥体细胞的病理改变以坏死为主,齿状回颗粒细胞的改变以凋亡为主.对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病因,生物学过程,及与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蔡竖平;桂秋萍;韩志涛;罗平;王鲁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心脏停搏期间机体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方法,检测大鼠在窒息心脏停搏期间心、肺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的变化.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手术对照(B)、窒息10 min(C)、20 min(D)和30 min(E)5组.结果:心、肺C组β受体分别为(34.51±3.25)fmol/mg pr和(289.46±19.96)fmol/mg pr.心、肺D、E组β受体分别为(40.96±2.91)和(64.44±3.20)fmol/mg pr及(426.33±12.08)和(455.67±28.77)fmol/mg pr,与C组比较,差异极其显著(P<0.01).心、肺各窒息组间受体亲和力无明显变化.结论:在窒息心停早期,心、肺β受体数量无明显变化,随着心脏停搏时间延长,其数量明显增加.
作者:武建军;沈洪;郝秀华;颜光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临床病例男性,35岁,高烧一个多月不退,于2001年10月入我院.
作者:傅岩;刘源;韩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国产胰岛素泵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国产圣唐型和进口MiniMed 507型胰岛素泵进行应用前后比较.结果:两种泵其降血糖效果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国产及进口胰岛素泵具有相同的降血糖效果,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作者:吕肖锋;武晋晓;彭雁;王仑;贺颖;李艳玲;王素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临床病例女性,58岁.因咳嗽、发热、咯血2月就诊.自2000年10月无诱因出现咳嗽,伴发热,体温37~38.2℃.喀血痰伴有盗汗及乏力,体重减轻约1.5kg.
作者:胡红;王炜芳;文载律;管希周;刘又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患者血清中抗HCV抗体的抗原表位.方法: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柱从患者血清中纯化、制备抗HCV多克隆抗体;以此对噬菌体表面展示的随机6肽库进行亲和筛选.结果:经具有良好富集效果的三轮筛选后,从第三轮挑选出的12个克隆进行结合试验,发现8个克隆只与HCV抗体有较强的结合力而不与正常人血清反应;测序表明阳性克隆的外源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用阳性噬菌体克隆检测20例患者血清,有程度不等的阳性反应.结论:用多克隆抗体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得到了有一定功能的模拟表位.
作者:柯屾;戚中田;温新宇;施明;胡美茹;沈倍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提高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0年8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有关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和意义.结果:84%(42/50)尿N-苯甲酰L-酪氨酰-对氨苯甲酸(N benzoyl-L-tyrosyl p-aminobenzoic acid,BT-PABA)试验阳性.73.3%(22/30)粪便苏丹Ⅲ染色阳性.83.3%(5/6)24 h粪便脂肪定量阳性.80%(8/10)粪便弹力蛋白酶试验阳性.26.5%(18/68)血淀粉酶升高.24.3%(7/29)血CA19-9升高.结论:慢性胰腺炎患者尿BT-PABA试验的阳性率较其他检查略高.对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综合分析,尽早诊断.
作者:王纯巍;张津丽;徐先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近年梅毒发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药物对愈后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门诊资料完整的98例早期梅毒病例进行临床及实验室追踪随访调查.结果:①一期梅毒21例,二期梅毒72例,早期潜伏梅毒5例.血清RPR及FTA-ABS全部阳性.治疗1年血清转阴率:RPR及FTA-ABS分别为100%,20.41%;②临床特点:1例73岁男性高龄发病,2例多种皮损共存,3例阴囊湿疹样皮损,门诊误诊率7.14%;③3组药物(A.苄星青霉素;B.头孢三嗪;C.红霉素)治疗:AB组P>0.05;BC组P<0.05;CA组P<0.05;结论:近年早期梅毒发病年龄增大,皮损的多样性使误诊率增高;目前苄星青霉素仍不失为治疗早期梅毒的首选药,头孢三嗪亦有较好疗效;RPR检测仍是临床判愈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红;史飞;刘玮;赵庆利;宋晶;王洪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从实用角度讨论如何对在院患者诊疗环节进行调查和结果分析的方法,为诊疗质量实时监控提供依据.方法:对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使用基于病例分组的随机抽样方法,以使历次调查结果具有可比性.结果:通过诊疗环节的分析和计算机软件的实现,能随时对一个阶段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并追踪缺陷的改正情况.结论:通过网上调查,可节省人力、扩大调查范围,且客观性强,经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曹秀堂;董军;代伟;高筠;张宏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大多数动物细胞的生长发育依赖于信号的反馈调节.发育中的细胞将多个空间性和时间性的限制信号整合后,对信号作用时间及定位进行准确、高效和多样性的调控,以保证动物发育的正常进行.错误的信号反馈调节将导致不良的发育反应.
作者:余雪松;李晓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缺失的组织器官间差异及其与老化和老年性耳聋的关系.方法:依月龄将大鼠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组;测试ABR阈值后从其不同器官组织和外周血中提取DNA;PCR检测线粒体DNA4834缺失,定量分析;克隆、测序.结果:①随年龄增加,大鼠的ABR平均阈值明显升高;②所有老年大鼠的耳蜗、蜗核、大脑、心肌(1例除外)、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均存在mtDNA4834缺失,外周血仅少数缺失;③中青年组线粒体DNA4834缺失的发生率和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均低于老年组(P<o.01);④mtDNA4834缺失存在明显的器官组织间差异,肝脏组织中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高.结论:大鼠多种器官组织中mtDNA4834缺失随增龄而增加,而且存在器官组织间差异,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的mtDNA缺失并不能反映体内各器官组织中mtDNA缺失的发生情况,与听觉有关的耳蜗、蜗核组织中mtDNA缺失与老年聋的发生有关.
作者:韩维举;韩东一;杨伟炎;姜泗长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