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昌;刘又宁
目的:比较人正常、增生和癌变前列腺组织中 PSP94 和 PSP57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提取事故死亡的正常成年人前列腺组织及手术得到的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总RNA,进行RT-PCR,其产物分别以 PSP94 和 PSP57 共有的外显子及 PSP94 外显子Ⅲ作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ting分析;RT-PCR产物经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三种前列腺组织中均有 PSP94 和 PSP57 mRNA的表达;人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 PSP94 及 PSP57 的基因序列与增生前列腺组织和癌变前列腺组织中的完全一致.结论:PSP57 不是增生和癌变前列腺组织中 PSP94 mRNA可变剪切特有的产物.
作者:石缨;刘丽;刘立忠;刘建香;谢宝树;冷爱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化疗+G-CSF与化疗+G-CSF+GM-CSF二种动员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SC)和造血重建的效果.方法:将 33 例患者(急性白血病 23 例,恶性淋巴瘤 9 例,乳腺癌 1 例)分为化疗+G-CSF与化疗+G-CSF+GM-CSF二组,化疗后WBC低时开始分别应用G-CSF 150 μg 皮下注射,2/d 及G-CSF150μg、GM-CSF 150 μg,皮下注射,上、下午各 1 次.动员 3 d 后行PBSC采集.结果:二种动员方案比较,MNC、NC、CD34+细胞、GM-CFU培养及造血功能重建均无明显差别.动员过程中,GM-CSF组骨痛及发热明显患者难以耐受.结论:化疗+G-CSF+GM-CSF的动员方案,动员效果及造血功能重建并未优于化疗+G-CSF组,而耐受性差.
作者:韩晓苹;张伯龙;楼方定;周绮;于力;高春记;王全顺;王永平;赵瑜;吴晓雄;张苗;史子江;靳海杰;刘海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为了探讨造成血液复检不合格的原因,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笔者将 21 064 袋血液的复检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方法:复检项目中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按照一般酶测定原理进行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丙肝病毒抗体(anti-hepatitis C virus,抗-HCV)和爱滋病病毒抗体(anti-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抗-HIV)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梅毒血清试验采用传统的快速血浆反应素法(rapid plasma reagin,RPR).结果:血液复检不合格率为 1.051%,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转氨酶的轻度增高和丙肝抗体阳性.乙肝复检不合格者极少,仅占复检血液的 0.298%,已经不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了.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和转氨酶+丙肝抗体两项阳性率均为零,说明急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已被初检筛选.结论:为了保证受血者安全,杜绝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对血液进行复检是必要的.
作者:马曙轩;刘景汉;丛红英;王桂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为探讨急性失血患者对麻醉深度耐受性的影响及与血浆β-内啡肽改变的关系,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对失血状态下麻醉药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和β-内啡肽浓度变化进行研究.方法:①新西兰兔 20 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失血组.连续监测MAP、CVP、PETCO2 和ECG;②测定对照组七氟醚MAC;失血组经动脉放血将MAP降至基础值的 2/3,测定失血状态下七氟醚MAC;③两组动物分别于下列时间点测定血浆β-内啡肽浓度:实验前、实验准备后、实验准备后 30 min 和 60 min 或失血后 5 min 和 30 min、MAC测定点(即夹尾呈阳性反应点和夹尾呈阴性反应点).结果:①对照组和失血组七氟醚MAC分别为 (2.2±0.2)% 和 (1.6±0.1)%;②失血后β-内啡肽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失血后 5 min 和 30 min β-内啡肽浓度较对照组高 (50±9)% 和 (58±10)%;结论:新西兰兔七氟醚MAC为 (2.2±0.2)%,急性失血引起体内β-内啡肽大量释放,产生镇痛作用,这也是减少对麻醉药需求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刚;毕素萍;陈知进;张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观察全氟化碳(PFC)对兔肺泡巨噬细胞(AM)功能的影响,探讨急性肺损伤(ALI)动物应用部分液体通气(PLV)治疗后肺部炎症减轻的可能原因.方法:兔AM暴露于全氟萘烷(FDC)后,观察在有效刺激下产生过氧化氢(H2O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一氧化氮(NO)能力的变化.结果:AM暴露于FDC后产生H2O2、TNF-α和NO的量明显降低.结论:在体外FDC能明显降低AM对有效刺激的应答能力.ALI动物应用PLV治疗后,肺部炎症减轻可能与AM产生活性氧、炎性细胞因子及NO能力降低有关.
作者:崔俊昌;刘又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建立用于诊断HCMV活动性感染的原位免疫PCR方法.方法:HCMV AD169 株感染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或先天畸形胎儿肾组织石蜡切片,依次加入抗HCMV单抗、生物素化二抗、链霉亲合素以及作为指示元件的生物素化DNA,随后进行原位PCR扩增,经酶显色反应判断结果.结果:应用本法检测HCMV感染的细胞可于感染后 8 h 清晰检出阳性信号;检测先天畸形胎儿肾组织HCMV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免疫组化法.结论:本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及精确组织定位等特点,可用于HCMV活动性感染诊断.
作者:郝好杰;谷志远;宋海静;李琦;赵亚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国产格列美脲片剂对健康受试者血糖浓度的影响.方法:40 名中国健康受试者经筛选体检后进入试验,随机分成 8 组,分别单次口服不同剂量格列美脲片,动态监测给药前 1 d、给药日和给药后 1 d 血糖浓度,数据处理用SAS统计软件的单因素实验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格列美脲片剂 2 mg 至 10 mg 各组对中国健康受试者的血糖浓度均有不同的降低作用,给药日 2 mg 至 10 mg 剂量组在早晚后 2 h 血糖浓度较给药前 1 d 明显降低(P<0.05);给药日 10 mg 剂量组午餐后 2 h、晚餐后 2 h、睡前 9 点血糖浓度显著低于其它剂量组同一时间血糖浓度(P<0.05).结论:口服国产格列美脲片 2 mg 至 10 mg 均能引起健康人体血糖浓度的下降,效应强度可能与药物剂量有关.
作者:王中孝;方翼;薛俊峰;裴斐;王雅芹;王睿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 1995~1997 年 12 月收治 40 例、 40 只眼,全部病例均有闭合性头部外伤史.伤后 3 d 内开始治疗者:首次 30 mg/kg 静脉内 8 h 滴完,以后 5.4 mg/(kg.h) 静脉滴注达 23 h, 24~48 h, 250 mg/6 h 静脉滴注.从第 3 天起,甲泼尼龙 50 mg/d 口服逐渐减量至 2 周.伤后 3 d 以上开始治疗者首次剂量(成人) 1000 mg 后用 500 mg,2/d,静脉滴注共 2 d.第 3 d 起泼尼松 50 mg/d 口服逐渐减量至 2 周.
作者:王东叶;王敏;王爱金;王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克隆和研究高低分化胆管癌间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对mRNA差异显示PCR(DDRT-PCR)的一系列条件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建立了有效的DDRT-PCR法.结果:在高、低分化胆管癌差异分化基因的研究方面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共获得 9 个有显著差异的cDNA片段,测序后进行同源序列比较,有一个与层粘连蛋白受体基因高度同源,还有一个可能是一个新基因的部分序列.结论:通过对传统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实验成本和工作量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宁新;张效东;卢柏松;贾熙华;黄培堂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严重烧伤后往往存在锌营养不良状态,本实验考察不同剂量补锌是否会造成锌的蓄积或影响铜代谢.方法:利用人工半合成饲料技术制成不同含锌饲料;大鼠进食低锌饲料成为缺锌模型,造成 20% TBSA深Ⅱ度烫伤后饲以不同含锌饲料(含锌量分别为: 1.6 μg/g; 24.7 μg/g; 286.9 μg/g),原子吸收法分析血清、肝、肾、脾和睾丸的锌、铜含量.同时设一组大鼠烫伤前后均进食正常含锌饲料(含锌量: 24.7 μg/g) 做对照组.结果:补锌可显著提高血清和各器官的含锌量,补高锌组未发现器官存在锌的过量蓄积;大剂量补锌使血清、肾脏铜含量也明显提高.结论:在严重烧伤后的锌缺乏状态下,短时期内适当加大补锌量不会导致锌的过量蓄积,对铜代谢无不良影响.
作者:李烽;鲍善芬;郭振荣;赵霖;丛涛;韩文丽;柴家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进一步确定皮层高级中枢是否对耳蜗主动微机制有调控作用.方法:观察 17 只豚鼠在去大脑僵直前、后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s)变化情况.结果:在避免体温和颅温下降、缺氧等情况下,豚鼠去大脑僵直后 2 min、 5 min、 10 min 的DPOAEs幅值显著下降, 30 min 开始逐渐恢复, 60 min 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结果提示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对耳蜗主动微机制有下行调控作用.文中对可能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作者:王洪田;钟乃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4 例中男性 9 例,女性 5 例.年龄小 9 个月,大 90 岁,平均 52 岁.
作者:原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膀胱恶性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 4 例原发性膀胱恶性淋巴瘤进行病理分型,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临床主要表现:血尿、排尿困难、尿频.膀胱镜检查可见片状或半球形规则或不规则突起,表面粘膜常光滑. 4 例经免疫组化检查均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瘤 3 例(CD20+/CD10-/CD5-),滤泡中心细胞淋巴瘤 1 例(CD20+/CD10+).4 例患者存活期为 3 ~ 7 年.结论:膀胱恶性淋巴瘤主要为B细胞型,且以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瘤多见.膀胱镜检查粘膜大多光滑,隆起不明显时容易漏诊.明确诊断依靠病理活检,治疗采用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大部分患者预后好.
作者:张磊;王晓雄;许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经济、科技、产业、文化、乃至家庭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已使办公自动化、教育训练、通讯出版、咨询服务、视听娱乐、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作者:潘新华;郭光友;谭珂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材料和方法1.1 高压液相法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析仪(Variant)和试剂及毛细管采样盒由Bio-Rad公司提供.
作者:夏凤城;张育青;汪寅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uPA和uPAR 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恶性程度、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cDNA-mRNA斑点杂交技术定量、平行地检测了 23 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uPA和uPAR mRNA表达水平,并综合分析了uPA和uPAR 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生物学指征的相关意义.结果:uPA和uPAR mRNA表达水平在 23 例胃癌组织中,分别有 18 例uPA和 19 例uPAR高于相应癌旁组织; 14 例uPA和uPAR协同高于癌旁组织 4 倍以上;在伴有淋巴结转移和浸润到肌层、浆膜层的胃癌组织中均明显增高;Ⅲ、Ⅳ期胃癌组织也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组织.结论:在基因转录水平,胃癌组织中uPA和uPAR表达呈增高趋势;具有浸润转移的胃癌组织表达增强;uPA和uPAR基因的高表达是影响胃癌细胞恶性程度和浸润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杨春花;谷志远;郝好杰;李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6 例尖锐湿疣患者均为门诊就诊者,皮损典型,醋酸白试验均为阳性,无严重肝肾肺疾病,4 周内未接受任何局部及系统治疗.其中男性 62 例,女性 14 例(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以及阴道内、宫颈有皮损者除外),年龄 23~60 岁,平均 31.6 岁;病程 2 周~ 4 个月,平均 1.8 个月.随机分为A组 46 例(平阳霉素注射组),B组 30 例(干扰素注射组).
作者:冯峥;赵华;王建平;史云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CVAg)及Fas抗原(FasAg)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采用HCV核心区及NS3区单克隆抗体,对 28 例慢性丙肝患者PBMCs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同步检测FasAg.结果:HCVAg及FasAg阳性率分别为 85.7% (24/28) 和 82.2% (23/28),经相关分析显示.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01).FasAg阳性PBMCs中的部分细胞有凋亡性改变.结论:HCV可感染PBMCs,并可激发FasAg表达.PBMCs中的HCV和Fas介导的细胞凋亡,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并可能成为病毒持续感染的原因之一.
作者:陈佩兰;李琳;田惠英;陈良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报告 1 例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与治疗,并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了讨论.方法:采用化疗及干扰素治疗.结果:用干扰素治疗效果满意,为本病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
作者:王全顺;楼方定;汪月增;于力;韩晓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 1997 年 8 月~ 1998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梗 75 例,随机分为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 36 例和尿激酶(UK)组 39 例,其中男性 63 例,女 12 例,平均年龄 (56.4±1.3) 岁.前壁范围 41 例,下壁范围 27 例,复合型 7 例,溶栓距发病时间 30 min 至 12 h.采用德国Boebringer Ingelheim公司生产的r-TPA和广东天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尿激酶(商品名天普洛欣UKTP)静脉溶栓.病例均有溶栓适应证.r-TPA静脉滴注 50 mg, 30 min 内滴入;UKTP静脉滴注 150~200 万 U, 30 min 内滴入.
作者:计达;沈洪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