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析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

盛子洋;范东瀛;安静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 出血热, 致病机制
摘要: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单股负链RNA病毒,人体感染后可导致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al disease,EVD).当前EBOV广泛流行于非洲大陆,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曾造成多次大暴发,严重威胁着疫区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然而目前EBOV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仅就EHF发病机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白细胞分离术在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白细胞分离术对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yperleukocytic acute leukemia,HAL)白细胞淤滞临床症状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HAL患者病例资料,观察白细胞分离术对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白细胞淤滞症状、早期病死率、1周期化学治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2周期化学治疗后总CR率、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结果 分离组患者白细胞分离后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白细胞计数降至20×109/L时间,分离组短于未分离组(P =0.011).对于白细胞淤滞所致的Ⅰ型呼吸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分离组患者改善率高于未分离组(P<0.05).白细胞分离组与未分离组早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白细胞分离术对于HAL患者的1周期化学治疗后CR率、2周期化学治疗CR率及OS无影响(P>0.05).结论 白细胞分离术联合小剂量化学治疗药物较单纯小剂量化学治疗可以较快地降低HAL患者外周血的白细胞计数,更好地改善HAL患者白细胞淤滞所致的Ⅰ型呼吸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白细胞分离术并未改善HAL患者早期病死率,化学治疗后CR率及OS.

    作者:孟广强;王立茹;陈以娟;张晶晶;王敏;郭慧霞;武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析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单股负链RNA病毒,人体感染后可导致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al disease,EVD).当前EBOV广泛流行于非洲大陆,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曾造成多次大暴发,严重威胁着疫区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然而目前EBOV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仅就EHF发病机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作者:盛子洋;范东瀛;安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肝窦阻塞综合征9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收集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的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09年10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9例肝SOS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转归等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大部分发病前有中药服用史,临床表现为腹胀、肝区疼痛、体质量增加,实验室指标示转氨酶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胆红素升高,腹水为漏出液,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脏增大、实质不均质改变、血管不清,肝活检结果提示肝窦扩张及肝细胞坏死,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2例重症SOS死亡,其余7例好转.结论 所总结9例SOS多数与自行服用中药相关,根据临床、理化、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治疗手段有限,重症病例预后不良.

    作者:王峻瑶;张国艳;朱元民;刘玉兰;陈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发性骨髓瘤累及胸膜致胸腔积液1例报道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临床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易感染等特点.骨髓瘤细胞胸膜浸润导致胸腔积液在临床上少见,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近期收治1例,现就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以提高临床对MM合并胸膜浸润的认识.

    作者:王梅芳;董春霞;张睿娟;陈剑芳;杨林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不同动脉压力感受器对钌红反应的敏感性差异

    目的 研究钌红对压力感受器不同纤维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与感受器纤维类型的关系.方法 制备家兔离体颈动脉窦-窦神经标本,采用颈动脉窦窦内外双重灌流,钳制窦内压同时记录窦神经细束(含少量纤维)放电,然后应用Spike2软件分析,获得单纤维放电的信息.结果 在20 μmol/L钌红作用下,根据对钌红的反应,可将窦神经压力感受纤维分为钌红敏感纤维和钌红不敏感纤维2类.进一步分析发现这2类纤维的电生理特点分别与C类和A类压力感受器相对应.结论 窦神经中存在对钌红反应不同的2类纤维,可能分属A类纤维和C类纤维,提示这2类压力感受器的机-电换能机制可能存在某些差异.

    作者:赵海燕;黄海霞;刘萍;张思韬;钮伟真;王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FOXP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ITP发病及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Forkhead Box P3(FOX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了解儿童ITP发病并随访疾病进展情况,探讨FOXP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ITP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开展儿童ITP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 328例ITP患儿作为实验组,21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根据病程及转归又分为两组(病程在12个月以内组、病程在12个月以上组).利用Sequenom SNP位点分型检测方法分别检测FOXP3基因rs3761547、rs3761548、rs2232365 3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1)rs2232365位点在性别年龄均匹配实验组AG基因型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 =0.013),其他2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rs3761547位点在12个月以上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较12月以内组明显增高(P=0.008,0.001);rs2232365位点A与G基因频率在不同病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结论 FOXP3 rs2232365位点携带AG基因型可能为ITP发病的易感因素.携带FOXP3 rs3761547 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rs2232365位点G等位基因的ITP患儿更易发展为慢性,病程迁延.rs223236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ITP的发生发展均相关,可能是疾病机制的关键.

    作者:刘夫红;陈振萍;马静瑶;魏沄沄;吴润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抑制人肝癌细胞内的肝刺激因子表达

    目的 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α,C/EBPα)对人肝癌细胞内肝刺激因子(hepatic stimulator substance,HSS)表达的影响及其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抑制HSS表达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凝胶迁移电泳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研究C/EBPα与HSS启动子的体外相互作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测定hHSS mRNA和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 EMSA实验证实C/EBPα可以与hHSS启动子-343/-330区域内的C/EBPα结合位点结合,对hHSS表达具有负性调节作用,C/EBPα siRNA转染入HepG2细胞后,hHSS 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升高.但C/EBPα表达下降并不影响EGF对hHSS表达,而EGF不改变C/EBPα的活性和表达.结论 C/EBPα可通过C/EBP位点抑制hHSS的表达,但不参与EGF对hHSS的转录调节过程.

    作者:吴媛;董凌月;安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食管良性狭窄金属支架置入术后合并症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良性狭窄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后合并症的发生率及防治对策.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食管良性狭窄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合并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良性狭窄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患者40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术后吞咽困难均有所改善.其中支架移位或脱落12例,移位或脱落次数22次;支架上下缘组织增生9例(其中组织增生致食管管腔狭窄合并支架取出困难7例);消化道出血2例(其中1例因食管动脉活动性大出血,气道梗阻死亡);支架内食物梗阻并吞咽困难2例,呼吸困难不能耐受支架1例,食管气管瘘1例.结论 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良性狭窄,合并症较多见,选择时应慎重考虑.

    作者:杨玲;郝晓雯;李鹏;张澍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疾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关系的多导睡眠监测特征研究

    目的 研究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疾病(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睡眠门诊且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 10/h的OSAS患者76人,其中OSAS合并RBD组28人,单纯OSAS组48人,所有受试者均行一整夜视频多导睡眠仪监测(video-polysomnography,vPSG)检查并对其呼吸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BD-OSAS组AHI、非快速动眼睡眠(non rapid eye movement,NREM)期AHI、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期AHI及低通气指数低于OSAS对照组,基础血氧饱和度及低血氧饱和度则高于OSAS对照组,低通气长时间及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比OSAS对照组短.结论 RBD可能通过提高NREM期及REM期上气道肌肉紧张性活动对同时合并的OSAS发挥保护作用,从而为治疗OSAS提供新思路.

    作者:畅怡;聂秀红;詹淑琴;赵昕;吴思琪;顾朱琴;陈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α-突触核蛋白对大脑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对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NMDARs)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记录正常培养10~ 12 d左右的海马神经元和经α-Syn处理1h的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结果 与正常培养10~12 d左右的海马神经元相比,经α-Syn处理的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明显减小.结论 α-Syn可减少海马神经元膜上NMDARs数量,并抑制NMDARs活性.

    作者:陈予东;杨巍巍;李昕;于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全肠外营养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评价全肠外营养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对2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对肠外营养支持前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进行比较,并观察肠外营养合并症及术后3个月内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癌抗原199(cancer antigen 199,CA199)的浓度变化.结果 全肠外营养后第4、7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前明显升高,血清转铁蛋白在第7天较前明显升高,仅出现1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术后3个月内复查血CEA、CA199未见升高.结论 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进行全肠外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赵京阳;顾梅;朱长雨;党受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钬激光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钬激光是一种新型脉冲固体激光.它在组织切割、汽化、止血和凝固方面都有很强的功效.钬激光组织切割能力强而穿透深度浅,适合组织精确切割,其方向性好,周围组织热损伤程度小,安全性高.钬激光可由软光纤传导,视野盲区小,非常适合内镜下操作.现就钬激光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石症、消化道早癌、食管狭窄、上消化道息肉等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宋洋;李鹏;冀明;吴永冬;张澍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抑制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起早期生长

    目的 观察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和其形成的寡聚体对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明确α-Syn的生理功能,探讨其寡聚化对神经元的毒性及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α-Syn的寡聚体,向分组培养的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培养基中添加,培养1、2和4h后固定,观察对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神经元的突起以成像显微镜观察测量,Western blotting法、免疫荧光法实验进行鉴定.结果 添加α-Syn寡聚体组的神经元培养至1、2和4h时,其突起的平均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和添加α-Syn单体组(P<0.05).增加α-Syn寡聚体浓度,随浓度增高神经元突起的平均长度与对照组差异越大(P<0.01).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荧光实验明确了外源性α-Syn寡聚体可以从培养基进入到神经元内.结论 α-Syn寡聚体在原代神经元生长初期对其突起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一现象可能与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关.

    作者:王鹏;李昕;陈予东;杨巍巍;李旭冉;于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014年拉斯克奖

    北京时间2014年9月8日,拉斯克奖获奖者名单公布.“基础医学奖”颁发给发现未折叠蛋白反应的Kazutoshi Mori和Peter Walter,“临床医学奖”颁发给发现丘脑底核的深部脑刺激技术的Alim Louis Benabid和Mahlon DeLong,而“特殊贡献奖”则颁发给了对医学和人权富有大胆创见以及多样化贡献的Mary-Claire King.

    作者:张婷;王晓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热变性对外周血细胞亚群标记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热变性对外周血细胞亚群标记效果的影响,从而建立稳定的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流程(flow cytometry-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low-FISH).方法 采集10例健康人肝素抗凝新鲜外周血标本,分别以Alexa Fluor(@) 647标记的CD3、CD19、CD14抗体标记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高温变性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热变性前后细胞系列特异性抗原表达的变化;以Fluor(@) 647-CD3标记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4种浓度的Bis[sulfosuccinimidyl] suberate(BS3)交联剂进行抗原抗体交联,比较不同浓度BS3的交联效果.结果 高温变性后,Alexa Fluor(@) 647标记的CD3和CD19的荧光强度减弱,但仍能有效区分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Alexa Fluor(@) 647-CD14的荧光强度无变化,单核细胞清晰可辨;4种浓度交联剂BS3作用后,CD3的标记效果基本一致.结论 经过热变性后,Alexa Fluor(@) 647标记的CD3、CD19、CD14抗体仍能够有效标记出血细胞中的不同细胞亚群,耐热性好,可以用于Flow-FISH技术中;交联剂BS3的适宜作用浓度为2.5 mmol/L.

    作者:马晓彩;孙雪静;王胤颖;刘聪艳;万岁桂;苏力;孙婉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TGF-β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在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反应检测38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内TGF-β1mRNA浓度、48例AML患者BMMNC的TGF-β1蛋白和40例AML患者血清TGF-β1蛋白质量浓度.结果 高白细胞AML患者、非高白细胞AML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TGF-β1 mRN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白细胞和非高白细胞AML患者的胞内TGF-β1蛋白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血清TGF-β1蛋白质量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者.高白细胞和非高白细胞AML患者之间的胞内和血清TGF-β1蛋白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白细胞与非高白细胞AML患者之间胞内及血清TGF-β1质量浓度与FAB亚型无关.结论 AML患者血清TGF-β1浓度降低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而血清TGF-β1的减少可能并不能反映BMMNC合成TGF-β1减少.TGF-β1对高白细胞AML的发病并未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王敏;王立茹;崔建英;周合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干扰素γ介导噬血细胞综合征血细胞减少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质量的差异情况,研究干扰素γ对骨髓分化的影响和特点,并观察提高集落刺激因子对干扰素γ抑制骨髓作用的对抗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骨髓CD34+造血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中,以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和白介素-3(interleukin-3,IL-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集落刺激因子组合对骨髓干细胞诱导分化,以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的形成数来评价骨髓分化情况,在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干扰素γ,观察骨髓集落形成情况.在干扰素γ抑制骨髓的低浓度下增加集落刺激因子浓度,观察骨髓生长情况.结果 患者骨髓CD34+细胞质量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γ对骨髓的抑制程度不同,当干扰素γ浓度提高到10 ng/mL以上时,实验组的集落数目相比于未添加干扰素γ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加培养体系中集落刺激因子浓度可对抗因干扰素γ使骨髓出现的抑制作用情况.结论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骨髓质量不存在差异,干扰素γ可以对骨髓生长起抑制作用,提高集落刺激因子浓度可以对抗干扰素γ产生的抑制作用.

    作者:汤然;王旖旎;张嘉;李硕;王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Lichtenstein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优势

    目的 总结Lichtenstein术式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效果和优势.方法 选取沭阳县中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01月至2013年12月外科收治的确诊为腹股沟疝患者118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59例.给予对照组传统的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采用Lichtenstein术式进行疝修补,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尿潴留、切口血肿血清肿、阴囊积液水肿、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观察组手术所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尿潴留、切口血肿血清肿、阴囊积液水肿、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Lichtenstein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相对传统疝修补术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作者:刘厚生;廖秋;赵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人破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与骨髓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目的 研究体外分离培养人破骨细胞的可行性及与骨髓瘤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体外培养形成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PBMC-OC与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进行共培养.结果 PBMC在完全OC培养基中培养4d后形成定型的破骨细胞前体(osteoclast precursor cell,pOC);8226细胞可诱导pOC迁移并促进其向成熟的OC分化;pOC经完全OC培养基继续培养6~10d后形成OC,在无OC培养基条件下,MM细胞仍可促进OC存活;OC明显促进MM细胞增生,抑制去血清培养诱导的MM细胞死亡.结论 体外培养正常人PBMC-OC具有可行性,MM细胞促进OC成熟,OC促进骨髓瘤细胞生长与存活.

    作者:张建华;董春霞;任方刚;覃艳红;杨林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相关技术结合血清CEA、CA199对胆管梗阻定性诊断的研究

    目的 研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相关技术结合血清CEA、CA199对胆管梗阻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以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因胆管梗阻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并行ERCP诊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ERCP前检测血清CEA、CA199,ERCP术中进行胆汁细胞学、胆管刷检细胞学、胆管组织活检等检查,分析上述方法对定性诊断胆管梗阻的价值.结果 155例患者包括56例良性胆管梗阻和99例恶性胆管梗阻.2组病例血清CEA、CA19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5(1.70~3.11)ng/mL vs 3.26(1.95~7.00) ng/mL,P=0.002;46.91(13.24 ~ 115.90) U/mL vs 258.20(74.80 ~ 1000.00) U/mL,P<0.000].采用ROC曲线方法,选取CEA=3 ng/mL、CA199=150 U/mL为界限,结合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于CEA而言,CA199的定性诊断预测意义更大.胆汁细胞学、胆管刷检细胞学、胆管组织活检对胆管梗阻定性诊断的敏感度(23.0%、72.0%、69.1%)、特异度(均为100%),胆管刷检细胞学对诊断的意义更大.结合上述技术,胆管刷检细胞学联合胆管组织活检具有更高的敏感度.血清CEA≥3 ng/mL、血清CA199≥150 U/mL的病例中,胆管刷检细胞学联合胆管组织活检对胆管梗阻定性诊断的敏感度(89.4%、83.0%)、特异度(均为100%);对血清CEA≥3 ng/mL的胆管梗阻病例进行胆管刷检细胞学联合胆管组织活检,明确诊断的意义更大.结论 ERCP下进行胆管刷检细胞学联合胆管组织活检,结合血清CEA、CA199浓度对于胆管梗阻定性诊断具有价值.血清CEA ≥3 ng/mL可能用于高危人群的术前筛选,对于基线血清CEA≥3 ng/mL的胆管梗阻患者建议考虑行胆管刷检细胞学联合胆管组织活检.

    作者:房龙;樊艳华;杜时雨;高春;廖军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