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α-突触核蛋白促进原代神经元及转基因小鼠神经细胞表面NMDA受体的内在化

陈予东;杨巍巍;李昕;王鹏;李旭冉;于顺

关键词:α-突触核蛋白, 转基因小鼠, 原代神经元, N-甲基-D-天门冬氨酸, 内在化
摘要:目的 在原代培养神经元及转基因动物水平上,研究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对神经细胞表面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免疫荧光标记法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NMDA受体(NMDA receptor,NMDAR)和Rab5B质量分数.Rab5B反义寡核苷酸抑制Rab5B基因表达.以原代培养神经细胞及转基因小鼠为模型,观察α-Syn蛋白增多对细胞膜NMDAR质量分数的影响以及Rab5B的作用.结果 在细胞及动物水平,α-Syn明显上调Rab5B表达,促进NMDAR的内在化.而抑制Rab5B表达可消除α-Syn致NMDAR的内在化.结论 α-Syn通过上调Rab5B的表达促进NMDAR的内在化.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大脑中的“定位系统”——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和英国国籍科学家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及两位挪威籍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I.Moser),表彰他们发现了大脑中的“内置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定位系统的细胞学机制.

    作者:王可;张婷;王晓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妊娠期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特点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反流症状问卷评价妊娠期女性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120例妊娠不同时期妇女,记录反食或恶心、烧心、胸骨后疼痛、上腹不适4个症状的频率及程度积分,以非孕期女性作为对照,统计各孕期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及特点.结果 ①各妊娠期入选者在反酸程度与频率及烧心频率3个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孕早期反流程度频率计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为8.70 ±6.49.而随着孕期的增加反流程度频率却逐渐降低.②经相关性分析,妊娠呕吐与反流程度频率计分正相关(r =0.69,P<0.01).③各妊娠期患者生命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胃食管反流症状主要与妊娠呕吐相关.反流相关生活质量以妊娠早期差,而随着孕龄增加,反流相关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作者:赵园园;宋洋;马海莲;冀明;李鹏;张澍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肝脏样细胞的试验研究

    目的 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及向肝脏样细胞分化的方法.方法 采用胶原酶Ⅰ消化离心法获得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DSCs),原代培养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13(Cluster differentiation13,CD13)、CD73、CD34、CD45和人类白细胞DR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的表达,采用诱导培养基将hADSCs向成脂及成骨方向诱导.采用两阶段细胞因子诱导法诱导hADSCs,并观察其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及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相关基因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细胞角蛋白18抗体(cytokeratin18,CK18)、细胞角蛋白19抗体(cytokeratin19,CK19)等在肝脏样细胞中的表达;采用糖元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检测肝脏样细胞糖原合成情况.结果 用消化离心法获取的hADSCs大小均匀,呈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体外能长期培养存活,并保持不分化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hADSCs高表达CD13、CD73,低表达CD34、CD45及HLA-DR;hADSCs体外可被诱导成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hADSCs经成肝诱导后,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多角形的肝脏样细胞,这些肝脏样细胞高表达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AFP、CY3P4等基因,并表达肝细胞相关性蛋白HepPa r-1、AFP、CK18、CK19.PAS染色显示肝脏样细胞胞质呈红色表现.结论 利用消化离心法在体外成功构建了人原代脂肪干细胞系,可长期存活,反复传代,经诱导后可转化为有功能的肝脏样细胞,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生物人工肝及肝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云巍;徐丽娟;王淑芳;阎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发性骨髓瘤累及胸膜致胸腔积液1例报道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临床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易感染等特点.骨髓瘤细胞胸膜浸润导致胸腔积液在临床上少见,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近期收治1例,现就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以提高临床对MM合并胸膜浸润的认识.

    作者:王梅芳;董春霞;张睿娟;陈剑芳;杨林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抑制人肝癌细胞内的肝刺激因子表达

    目的 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α,C/EBPα)对人肝癌细胞内肝刺激因子(hepatic stimulator substance,HSS)表达的影响及其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抑制HSS表达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凝胶迁移电泳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研究C/EBPα与HSS启动子的体外相互作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测定hHSS mRNA和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 EMSA实验证实C/EBPα可以与hHSS启动子-343/-330区域内的C/EBPα结合位点结合,对hHSS表达具有负性调节作用,C/EBPα siRNA转染入HepG2细胞后,hHSS 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升高.但C/EBPα表达下降并不影响EGF对hHSS表达,而EGF不改变C/EBPα的活性和表达.结论 C/EBPα可通过C/EBP位点抑制hHSS的表达,但不参与EGF对hHSS的转录调节过程.

    作者:吴媛;董凌月;安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元宝枫叶提取物的安全性毒理学研究

    目的 评价元宝枫叶提取物的食用安全性.方法 采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变试验和Ames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90 d喂养试验).结果 元宝枫叶提取物对雌、雄性ICR小鼠经口大耐受量均大于10g/kg(本文剂量按每千克体质量所摄入受试物的克数计算),属实际无毒级;Ames试验、小鼠骨髓PCE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摄入(1~2 g/kg),对实验大鼠的生长发育、食物利用率,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生殖系统,以及蛋白、脂肪、糖的代谢无明显影响.元宝枫叶提取物6 g/kg时对雄性实验大鼠体质量及进食量有影响(P<0.05),6 g/kg剂量组在实验中期45 d的血液生物化学指标显示空腹血糖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元宝枫叶提取物在本实验条件下,未显示有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在1~2 g/kg剂量范围内未显示有亚慢性毒性.

    作者:高丽芳;曹丽歌;田蜜;胡子净;郜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014年拉斯克奖

    北京时间2014年9月8日,拉斯克奖获奖者名单公布.“基础医学奖”颁发给发现未折叠蛋白反应的Kazutoshi Mori和Peter Walter,“临床医学奖”颁发给发现丘脑底核的深部脑刺激技术的Alim Louis Benabid和Mahlon DeLong,而“特殊贡献奖”则颁发给了对医学和人权富有大胆创见以及多样化贡献的Mary-Claire King.

    作者:张婷;王晓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全肠外营养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评价全肠外营养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对2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对肠外营养支持前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进行比较,并观察肠外营养合并症及术后3个月内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癌抗原199(cancer antigen 199,CA199)的浓度变化.结果 全肠外营养后第4、7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前明显升高,血清转铁蛋白在第7天较前明显升高,仅出现1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术后3个月内复查血CEA、CA199未见升高.结论 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进行全肠外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赵京阳;顾梅;朱长雨;党受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钬激光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钬激光是一种新型脉冲固体激光.它在组织切割、汽化、止血和凝固方面都有很强的功效.钬激光组织切割能力强而穿透深度浅,适合组织精确切割,其方向性好,周围组织热损伤程度小,安全性高.钬激光可由软光纤传导,视野盲区小,非常适合内镜下操作.现就钬激光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石症、消化道早癌、食管狭窄、上消化道息肉等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宋洋;李鹏;冀明;吴永冬;张澍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食管良性狭窄金属支架置入术后合并症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良性狭窄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后合并症的发生率及防治对策.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食管良性狭窄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合并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良性狭窄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患者40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术后吞咽困难均有所改善.其中支架移位或脱落12例,移位或脱落次数22次;支架上下缘组织增生9例(其中组织增生致食管管腔狭窄合并支架取出困难7例);消化道出血2例(其中1例因食管动脉活动性大出血,气道梗阻死亡);支架内食物梗阻并吞咽困难2例,呼吸困难不能耐受支架1例,食管气管瘘1例.结论 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良性狭窄,合并症较多见,选择时应慎重考虑.

    作者:杨玲;郝晓雯;李鹏;张澍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α-突触核蛋白对大脑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对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NMDARs)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记录正常培养10~ 12 d左右的海马神经元和经α-Syn处理1h的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结果 与正常培养10~12 d左右的海马神经元相比,经α-Syn处理的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明显减小.结论 α-Syn可减少海马神经元膜上NMDARs数量,并抑制NMDARs活性.

    作者:陈予东;杨巍巍;李昕;于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TGF-β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在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反应检测38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内TGF-β1mRNA浓度、48例AML患者BMMNC的TGF-β1蛋白和40例AML患者血清TGF-β1蛋白质量浓度.结果 高白细胞AML患者、非高白细胞AML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TGF-β1 mRN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白细胞和非高白细胞AML患者的胞内TGF-β1蛋白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血清TGF-β1蛋白质量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者.高白细胞和非高白细胞AML患者之间的胞内和血清TGF-β1蛋白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白细胞与非高白细胞AML患者之间胞内及血清TGF-β1质量浓度与FAB亚型无关.结论 AML患者血清TGF-β1浓度降低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而血清TGF-β1的减少可能并不能反映BMMNC合成TGF-β1减少.TGF-β1对高白细胞AML的发病并未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王敏;王立茹;崔建英;周合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析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单股负链RNA病毒,人体感染后可导致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al disease,EVD).当前EBOV广泛流行于非洲大陆,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曾造成多次大暴发,严重威胁着疫区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然而目前EBOV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仅就EHF发病机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作者:盛子洋;范东瀛;安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视听整合连续测试对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疗效的评估

    目的 应用视听整合连续测试对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参照《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Ⅳ,DSM-Ⅳ)中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心理科诊断明确的ADHD患儿50例,进行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ic,EEG)生物反馈训练,每周训练5次,每次30 min,每20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儿均连续训练2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应用视听整合连续测试的方法检测听、视觉控制力和注意力,对比各相关商数的变化,从而对脑电生物反馈的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经过训练,患儿的综合控制力和综合注意力均得到明显改善(P <0.001),其他各项观察指标也有所提高.除了毅力商数和速度商数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是针对ADHD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灵敏;张赟;和慧丽;陈静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Lichtenstein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优势

    目的 总结Lichtenstein术式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效果和优势.方法 选取沭阳县中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01月至2013年12月外科收治的确诊为腹股沟疝患者118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59例.给予对照组传统的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采用Lichtenstein术式进行疝修补,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尿潴留、切口血肿血清肿、阴囊积液水肿、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观察组手术所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尿潴留、切口血肿血清肿、阴囊积液水肿、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Lichtenstein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相对传统疝修补术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作者:刘厚生;廖秋;赵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干扰素γ介导噬血细胞综合征血细胞减少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质量的差异情况,研究干扰素γ对骨髓分化的影响和特点,并观察提高集落刺激因子对干扰素γ抑制骨髓作用的对抗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骨髓CD34+造血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中,以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和白介素-3(interleukin-3,IL-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集落刺激因子组合对骨髓干细胞诱导分化,以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的形成数来评价骨髓分化情况,在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干扰素γ,观察骨髓集落形成情况.在干扰素γ抑制骨髓的低浓度下增加集落刺激因子浓度,观察骨髓生长情况.结果 患者骨髓CD34+细胞质量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γ对骨髓的抑制程度不同,当干扰素γ浓度提高到10 ng/mL以上时,实验组的集落数目相比于未添加干扰素γ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加培养体系中集落刺激因子浓度可对抗因干扰素γ使骨髓出现的抑制作用情况.结论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骨髓质量不存在差异,干扰素γ可以对骨髓生长起抑制作用,提高集落刺激因子浓度可以对抗干扰素γ产生的抑制作用.

    作者:汤然;王旖旎;张嘉;李硕;王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人破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与骨髓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目的 研究体外分离培养人破骨细胞的可行性及与骨髓瘤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体外培养形成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PBMC-OC与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进行共培养.结果 PBMC在完全OC培养基中培养4d后形成定型的破骨细胞前体(osteoclast precursor cell,pOC);8226细胞可诱导pOC迁移并促进其向成熟的OC分化;pOC经完全OC培养基继续培养6~10d后形成OC,在无OC培养基条件下,MM细胞仍可促进OC存活;OC明显促进MM细胞增生,抑制去血清培养诱导的MM细胞死亡.结论 体外培养正常人PBMC-OC具有可行性,MM细胞促进OC成熟,OC促进骨髓瘤细胞生长与存活.

    作者:张建华;董春霞;任方刚;覃艳红;杨林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193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193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ITP常用治疗方法的效果和疾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0年~ 2009年193例住院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193例成人ITP患者中,22.8%的患者发病前有感染病史,79.3%的患者多表现为慢性病程.有出血表现者共167例(86.5%),皮肤淤点、淤斑多见(77.7%),5例(2.6%)患者发生脑出血死亡.发生出血患者发病时血小板计数较未出血患者更低(P=0.000).患者中166例(86.O%)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或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115例(69.3%)出现治疗反应者.发病时血小板低于20×109/L,治疗效果较好(P=0.011);女性患者疗效优于男性(P =0.029);15 ~ 40岁较40岁以上患者疗效好(P=0.000);有出血情况者较无出血者疗效好(P=0.004);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抗核抗体(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与否和疗效无关.46例(23.8%)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其中12例(6.2%)为转氨酶升高,12例(6.2%)血糖升高,1例(0.52%)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成人ITP患者慢性过程多见,糖皮质激素仍然是ITP的首选治疗方法,患者性别、年龄和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有助于预测治疗效果.ANA阳性的ITP患者应该长期随访,其有可能转化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张勇;陈文明;周合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FOXP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ITP发病及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Forkhead Box P3(FOX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了解儿童ITP发病并随访疾病进展情况,探讨FOXP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ITP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开展儿童ITP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 328例ITP患儿作为实验组,21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根据病程及转归又分为两组(病程在12个月以内组、病程在12个月以上组).利用Sequenom SNP位点分型检测方法分别检测FOXP3基因rs3761547、rs3761548、rs2232365 3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1)rs2232365位点在性别年龄均匹配实验组AG基因型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 =0.013),其他2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rs3761547位点在12个月以上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较12月以内组明显增高(P=0.008,0.001);rs2232365位点A与G基因频率在不同病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结论 FOXP3 rs2232365位点携带AG基因型可能为ITP发病的易感因素.携带FOXP3 rs3761547 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rs2232365位点G等位基因的ITP患儿更易发展为慢性,病程迁延.rs223236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ITP的发生发展均相关,可能是疾病机制的关键.

    作者:刘夫红;陈振萍;马静瑶;魏沄沄;吴润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无私奉献 无悔人生——记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罗述谦教授

    1 勤勤恳恳的教育者罗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他认为教师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塑造者.罗教授在教学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不顾年老多病,不辞辛劳,承担难度很大的模式识别课程双语教学,受到研究生、博士生的一致好评,已成为学院的品牌课程.他对教材建设精益求精,已经出版7部学术专著,其中一部是由Springer出版的英文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被国内30余所大学选做研究生课程教材或参考书,该书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作者:田蓉;石宏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