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琦;邸茹杰;邢绣荣;刘荣坤;何士大
采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黄芩甙对缺血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和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黄芩甙I组、黄芩甙II组和维拉帕米组。观察对各组大鼠心电图、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心肌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甙可显著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CPK活性和MDA含量,升高SOD和GSH-PX活性。提示黄芩甙对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作者:李晓蓉;黑爱莲;鲍立嵘;孙颂三;孙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1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Ⅱ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MI)及无并发症的Ⅱ型糖尿病(DM2)的相关情况,同时观察血清ACE水平与ACE基因多态性及疾病的关系。对82例MI、86例DM2和84例健康人(对照组)用PCR方法进行了ACE基因内含子16插入/缺失多态性的检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血清ACE水平。结果 MI组D等位基因频率0.52,DD基因型频率0.32,与对照组(0.36,0.15)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DD基因型对MI的比数比为3.01(95%可信区间为1.28~7.04,P<0.01);DM2组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中DD基因型个体血清ACE水平高,II基因型低,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呈相关性(r=0.65,P<0.01)。说明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参与中国人DM2合并MI的发病,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凌;王健军;王阳;许毓申;胡红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评价和比较氯沙坦、福辛普利和硝苯地平控释剂对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分别应用以上3种药物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一氧化氮(NO)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NO/E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种药物治疗4周后,血浆ET、vWF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但vWF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NO及NO/ET较治疗前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与氯沙坦和福辛普利组相比,硝苯地平控释剂组血浆GMP140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提示以上3种药均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早期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硝苯地平控释剂对GMP140的改善作用优于氯沙坦组和福辛普利组。
作者:华琦;邸茹杰;邢绣荣;刘荣坤;何士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比观察单次、分2次或持续静脉输注等量的维库溴铵(0.1 mg/kg)维持下实际完全神经肌肉阻滞时间的差异。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30例,分成3组,每组10例。静注芬太尼2 μg/kg,异丙酚1.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插管后,以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加速度仪监测拇指内收肌电刺激-收缩反应(四连串刺激),当T1恢复到2%时,分组以不同方式给予维库溴铵:A组,0.05 mg/kg单次静脉注入,待T1=2%时再重复1次;B组,0.1 mg/kg单次静脉注入;C组,先按0.1 mg/(kg*h)输入,待T1=0后改为0.05 mg/(kg*h)。计算实际完全阻滞时间(T1=0~2%之间的时间)。结果:A、B、C 3组实际完全阻滞时间分别是(53.0±3.8) min、(50.3±5.2) min和(102.7±5.5) min,C组与A、B 2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持续静脉输入维库溴铵使神经肌肉阻滞时间延长近1倍。
作者:陈新忠;程灏;王保国;王恩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是1种较少见的先天性肺内血管畸形,临床上常易误诊。在我院收治的肺部疾病患者中,仅发现2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1,女性,52岁,既往有脑栓塞病史,平时常感劳累后气短、喘息,常有鼻出血发生。本次因体检发现右下肺阴影于1996年10月收入院。入院后查体发现鼻、口腔黏膜和舌多发毛细血管瘤。肺通气功能正常,血气分析示血氧饱和度0.88,胸部CT示右下肺圆形阴影,边界光滑,并有血管与肺门相连,CT值25 Hu。心电图示右室肥厚、心电轴右偏。未做血管造影。手术探查见右下肺囊性肿物34 mm×40 mm×35 mm大小,囊壁较薄,无搏动,穿刺抽出血液,仔细解剖发现有4支肺动脉与其相连,肿物近心端直接汇入右下肺静脉。诊断为肺动静脉瘘,行右下肺切除术。术后随访3月,活动后劳累、气短及喘息症状大为改善。
作者:王若天;高胜华;赵业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对称和不对称PCR法,以地高辛素标记双链和单链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56例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TTV)核酸,以探讨TTV的致病性。发现51例非甲~非庚型肝炎肝组织中TTV总检出率为27.5%(14/51);5例非肝炎肝组织杂交阴性。TTV DNA主要定位于肝细胞核内,受染肝细胞见于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的肝组织。双链探针杂交结果与单链探针检测病毒基因链的结果一致,2例(2/6)例组织TTV基因链与互补链同时存在。提示TTV是导致肝炎的一种新病原, 并且在肝脏内有复制。
作者:阎惠平;郎振为;黄德庄;周育森;金荣华;罗朝霞;贺立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肾脏病理活检对肾脏疾病具有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等意义,特别是在急性肾衰竭、急进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血管炎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1~3]。我院自1992年7月开展了经皮肾穿刺活检以来,目前已行肾活检术623例,其中581例为X线透视定位下经皮肾穿刺。下面结合文献对X线透视定位下经皮肾穿刺术的方法及并发症进行探讨。
作者:郝继英;陈海平;谢志宏;张启东;王质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从1996年以来,对中、晚期胃、大肠癌术后早期应用5-FU+卡铂联合腹腔化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雷雨激;张树友;王科;曹得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肾移植手术的不断开展,移植肾存活时间的不断延长,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我院在1991年6月至1999年12月间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848例,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共11例。为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我们结合文献对这11例病例进行了总结。
作者:王玮;韩志友;管德林;李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研究于1997至1998年将荷lewis肺癌小鼠置于强磁场作用之下,于不同时间观察肿瘤细胞的病理形态及其生长情况。1 材料和方法 实验性肿瘤:具有高度转移性的lewis肺癌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研所提供。 实验动物:C57小黑鼠,雄性,体质量17~19 g,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饲养场提供。 瘤组织匀浆的制备及接种:取接种lewis肺癌10 d的C57小鼠1只,断颈处死,在洁净台内分离出瘤体。取瘤组织1 g放入5 mL生理盐水中做瘤组织匀浆,于镜下计算其瘤细胞数为每1 mL匀浆含7.5×104个瘤细胞。用4.5号针头抽取匀浆2 mL,于右股处皮下注射,第12天时可在接种部位摸到绿豆大小的游离肿块,开始记录其体积变化并对其进行磁疗。
作者:宋爱利;刘国贞;陈瑞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对比观察乳酸钠林格液、海脉素和佳乐施用于扩容性血液稀释期间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将30例颅脑手术病人分为乳酸钠林格液组(Ⅰ组)、海脉素组(Ⅱ组)和佳乐施组(Ⅲ组),麻醉诱导后,分别用相应液体以25 mL/min的速度扩容,分别于麻醉诱导后、输液500 mL、1 000 mL、1 500 mL及完成扩容后30 min时测定红细胞比容(Hc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钙离子浓度(Ca2+)。结果:Ⅰ组扩容期间,Hct逐渐降低,输入1 500 mL液体后,Hct降低10.8%,APTT、PT及Ca2+无明显变化。Ⅱ组扩容期间,Hct逐渐降低,Ca2+逐渐增高,输入1 500 mL液体后,Hct降低24.1%,Ca2+增高8.3%,APTT和PT无明显变化。Ⅲ组扩容期间Hct和Ca2+逐渐降低,APTT和PT逐渐延长,输入1 500 mL液体后,Hct降低25.5%,Ca2+降低12.5%,APTT和PT分别延长21.0%和14.0%。提示麻醉诱导后用海脉素和佳乐施行扩容性血液稀释效果优于乳酸钠林格液;对于Ca2+偏低的病例,宜用海脉素扩容;对于术前已有凝血功能障碍及Ca2+下降的病例慎用佳乐施扩容。
作者:吉勇;张彤;王保国;赵凤华;王恩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研究海马-杏仁核的超微结构改变与颞叶癫痫的关系,对35例颞叶癫痫病人行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并对海马-杏仁核组织进行超微结构分析。痫灶区海马神经元以神经细胞固缩、变性为著,并可见有髓纤维的松解和粘连。轴索萌发出的新突出物、微管及微丝在无髓纤维上不规则排列和缠绕。神经毡内突触前终末兴奋性递质小泡增多,嵴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并可见大量脂褐素及脂滴,星形细胞轻度水肿。提示颞叶癫痫发作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生化改变所引起暂时性脑功能失调,其病理改变在颞叶癫痫的形成和持续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阎丽;栾国明;孙异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对细胞因子(cytokines)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动脉粥样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及再灌注损伤等过程中均有细胞因子参与。下面就近年来细胞因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研究的一些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1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14岁以下的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467例,其中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13例,占2.8%。为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外伤性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的认识,降低因误诊导致的伤残率,对以上13例患者的病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介绍如下。
作者:葛明;赵继宗;马振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探讨血、尿内皮素水平在肾性高血压及肾脏疾病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对正常人和慢性肾炎患者血浆内皮素(PET-1)、24 h尿内皮素排泄量(UET-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尿β2-微球蛋白(β-m)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PET-1和UET-1水平均升高,且PET-1或UET-1与平均动脉压(MAP)和β-m呈正相关,与Ccr呈负相关。提示:血、尿内皮素均参与肾性高血压形成和肾脏病的进展。
作者:石蕾;赵轶文;张小平;单若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特异性引物多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了123例冠心病患者和172例健康对照者的纤溶酶原激动抑制剂-1(PAI-1)基因,并同时测定血液PAI-1质量浓度和活性,体质量指数、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探讨了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冠心病组的缺失型纯合子4G/4G型(47.2%)明显多于对照组(22.1%,P<0.05),4G/4G组的PAI-1质量浓度〔(40.87±0.99) μg/L)〕和PAI活性〔(750±350) U/L〕均高于5G/5G组〔(38.14±1.0) μg/L,(650±270) U/L,P<0.05〕。提示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PAI-1质量浓度及活性具有相关性,并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有关。
作者:傅研;王旭东;翟艳玲;樊峥;杨玲;朱宇清;祁雅慧;赵相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以国产亚麻籽(低、中、高3种剂量)喂饲Wistar大鼠32 d,观察其对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总胆固醇的比值(HDL-C/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及动脉硬化指标(AI)的影响,并与高脂饲料组和基础饲料组进行比较。结果,亚麻籽粉低、中、高剂量组的TC和LDL-C均显著低于高脂饲料组(P<0.05);中、高剂量组的TG、Apo-B及AI显著低于高脂饲料组(P<0.05),HDL-C/TC、AI显著高于高脂饲料组(P<0.05),而HDL-C则与高脂饲料组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富含α-亚麻酸的国产亚麻籽具有良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作者:林华;沈家琴;信东;王庶;任典旭;王惠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在无症状尿毒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分别抽取尿毒症非血液透析组、血液透析组透析前和透析后、骨骼肌损伤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尿毒症合并心功能不全组病人的静脉血,以双抗体夹心法测定cTnT值,同时检测各组血肌酐(Cr)、肌酸磷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羟丁酸脱氢酶(HBD)。结果显示: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大面积坏死致cTnT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尿毒症合并心功能不全时cTnT质量浓度升高,但随心功能不全缓解,cTnT质量浓度恢复正常。而尿毒症非透析组、血透组透析前和透析后病人cTnT质量浓度与肾病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测定无症状尿毒症患者的cTnT对判断心肌受损无特殊临床意义。
作者:陈向东;彭立人;刘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观察全麻下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在不同手术入路下的应激变化,将31例择期手术的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病人按手术入路分为经蝶组(S,n=16)和经额组(F,n=15)。S组以入室(T1)、气管插管(T2)、放置鼻镜(T3)、凿鞍底骨板(T4)为观测点,F组以入室(T1)、气管插管(T2)、剥离骨膜(T3)、锯骨(T4)为相应对照观测点,在这4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测定血糖(GLU)、胰岛素(INS)和胰高血糖素(GLA)。S组组内T2时MAP、GLA显著降低(P<0.05,P<0.01),T3时HR、GLU显著升高,INS及GLA显著降低(P<0.01),T4时MAP下降、GLU升高、INS和GLA显著下降,GLU、HR显著升高(P<0.05,P<0.01);F组组内T2时MAP和GLA显著下降(P<0.05,P<0.01),T3时GLU显著升高,GLA显著降低(P<0.05),T4时HR、GLU显著升高,INS显著降低(P<0.05,P<0.01)。S组和F组比较,仅于T3时心率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在经蝶入路和经额入路手术下,血流动力学和糖代谢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王纲;李学斌;张云馨;王保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Dieulafoy病又称胃黏膜管径持续性动脉畸形(aneurysm, caliber-persistent artery)破裂出血,1898年由法国外科医生Dieulafoy首次报道。Dieulafoy以“胃浅小溃疡”为题,报道37例“健康人突发的致命性大出血”,尸解发现患者的胃体上部黏膜缺损处有异常口径的动脉破裂出血。临床上诊断为本病的患者很少见,这是因为对其缺乏认识,而非绝对少见。下面对我院收治的1例Dieulafoy病介绍如下。
作者:时淑舫;张长淮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