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治疗观察与护理体会

曹春红;李淑芬;沙丽艳

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 介入, 护理
摘要:目的 总结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并总结2002 年10 月~2011 年1 月收治的42 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 例患者中,血栓完全溶解开通者31 例(73.8%),部分溶解开通11 例(26.19%).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内置管联合微量泵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法,认真、细致的观察及适宜的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当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MRI)导航同轴穿刺活检在肺部1.0厘米病灶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导航同轴穿刺活检在肺部1.0 厘米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省人民医院肿瘤介入外科2009~2010 年50 例磁共振导航肺部1.0 厘米病灶穿刺活检病例.结果 肺部1.0 厘米病灶穿刺取材成功率为98%.结论 磁共振导航是肺部1.0 厘米病灶同轴穿刺活检定位准确、安全、有效的诊断手段.

    作者:刘冰;张扬;潘洋;王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多排螺旋CT在输尿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 扫描诊断输尿管结石的价值.方法 应用CT 对67 例可疑为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 对输尿管结石确64 例(95.5%);输尿管下端结石41 例(64.1%),中上段23 例(35.9%);结石在CT 图像上均为高密度;CT 对结石引起的继发性改变,显示效果良好.结论 CT 对输尿管结石的检查优于X 线平片级B 超,尤其是对输尿管下段小结石的显示较佳.

    作者:余乐熺;谭一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继发的脾功能亢进

    目的 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PSE)对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28 例肝硬化脾亢行PSE 的患者.术前及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做肠道准备.其中18 例导管超选脾下极动脉栓塞,10 例导管置于脾门处用低压流控法栓塞.栓塞剂使用300~500um 的PVA 颗粒、明胶海绵条或/ 和颗粒.同时随访观察术前、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结果 栓塞术后经B 超或/ 和CT 检查,均估算栓塞面积被控制在40%~80%之间,术后7 天梗死的脾脏呈蜂窝状,1 个月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术后3 个月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术前的水平,并稳定于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腹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栓塞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达到100%.结论 脾动脉部分栓塞(PSE)既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又有效的减低了门脉高压,缓解了脾功能亢进,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孙刚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气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中心性气道狭窄的疗效

    目的 探讨气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中心性气道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15 例恶性肿瘤压迫或侵犯引起气管狭窄和严重的呼吸困难患者,在DSA 透视下分别置入镍钛合金自膨式气管支架,7~10d 呼吸困难改善后进行了后续的动脉灌注化疗.结果 15 例患者一次性成功置入气管支架15 个,术后患者气促症状明显缓解,经动脉化疗灌注后CR3 例(20%),PR7 例(46.7%),总有效率66.7%,平均生存8.3 个月.结论 恶性中心性气道狭窄的患者,支架置入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结合后续的动脉灌注化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郑军军;谢春明;杨敏玲;冯对平;庞宁东;陈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护理

    目的 讨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4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相关围手术期护理、术中密切配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护理、康复指导等综合措施.结果 34 例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顺利完成手术.结论 介入治疗前后采取有效而完善的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对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死、残率,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纪宜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治疗观察与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并总结2002 年10 月~2011 年1 月收治的42 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 例患者中,血栓完全溶解开通者31 例(73.8%),部分溶解开通11 例(26.19%).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内置管联合微量泵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法,认真、细致的观察及适宜的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曹春红;李淑芬;沙丽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与栓塞治疗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栓塞治疗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3 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血管造影,明确出血动脉后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23 例造影中阳性15 例,阴性8 例,阳性率65.22%;12 例同时行栓塞止血治疗,成功10 例,30d 内无复发,成功率83.33%.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赵玉山;谢春明;杨敏玲;冯对平;庞宁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膝下动脉闭塞微球囊扩张成形术的介入护理配合

    目的 总结膝下动脉闭塞微球囊扩张成形术的介入护理配合工作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分析46例膝下动脉闭塞微球囊扩张成型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及成效.结果 46 例肢体的膝下动脉中有89 支存在狭窄和/ 或闭塞病变的动脉分支接受了治疗,其中51 侧肢体(46 例患者)共89 支动脉通过球囊扩张得以开通,通过术中及术后的良好护理,未出现不良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良好的护理工作是介入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术前的心理护理,仪器、设备、药品、介入材料准备,术中迅速、默契的配合,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通过医护的紧密配合,使介入治疗达到满意效果[1].优质高效的护理配合是提高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作者:高芸;李博;曹维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优越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49 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使用RUC 导管或Cobra 导管超选择插入双侧子宫造影并行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PVA 颗粒,海藻酸钠,超液态碘化油与平阳霉素乳化剂及明胶海绵颗粒.术后随访1~12 个月,从肌瘤是否消失或缩小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48 例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1 例行单侧栓塞.随访1~12 个月,有6 例肌瘤完全消失.19 例肌瘤较术前缩小大于85%,症状亦明显改善,显著有效占53.06%,20 例患者肌瘤较术前缩小小于50%,症状有所改善,有效率36.73%,无效者4 例(8.16%).总有效率91.84%.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安全、近期临床效果较好的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史俊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血管生成拟态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拟态( vasculogenic mimicry,VM) 是一种存在于恶性肿瘤中的新型血液供应方式,主要涉及基因型的转变、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肿瘤细胞分子信号改变等.研究证实VM 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而在肝癌中的研究表明,肝癌组织中VM 的存在可能与肝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差有关.

    作者:王俊;顾玉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PTCD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PTCD 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 76 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7 例行胆道支架植入治疗,19 例行外引流或内外引流管留置.比较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胆红素变化,支架组和引流管组生存时间差别.结果治疗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胆红素均明显下降.支架组平均生存期为14.2 个月,引流管组平均生存期8.6 个月.结论 引流通畅的胆道支架植入治疗安全、有效,较单纯引流管留置术可以明显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作者:王乃宏;张继青;王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明胶海绵微粒TACE联合化学消融术治疗胃类癌术后转移1例

    本文报道应用综合介入方法治疗胃类癌术后多发转移1 例,首先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化学消融术治疗患者腹腔转移淋巴结,缓解上腹部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然后应用明胶海绵微粒联合单药奥沙利铂化疗栓塞肝内多发转移病灶,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为肿瘤术后多发转移患者带来了希望,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作者:徐丹凤;林雅杰;王志利;于颖;李闯;赵广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Villalta评分评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开通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及分级

    目的 根据Villalta 评分标准,明确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开通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及分级.方法 2008 年12 月~2011 年3 月7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约90%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实施经足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 球囊扩张+ 经腘静脉置管溶栓,如明确存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Cockett 综合征)则行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治疗后要求口服华法令18 个月,穿戴弹力袜至少一年,分别于治疗后1 月、3 月、6 月、9 月、12月、18 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根据Villalta 评分标准,明确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及分级.结果 70 例患者住院期间患侧下肢恢复通畅,患侧肿胀情况基本缓解,随访6~18 个月,根据Villalta 评分,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正常37 人,轻度6 人,中度2 人,重度0 人.结论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开通后能大大降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Villalta 评分能很好的明确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及分级.

    作者:郝红军;金泳海;倪才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治疗B 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病例选择B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2 例,男16 例,女6 例,年龄33~68 岁,平均(47.0±10.2) 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螺旋CT 检查或MRI 检查明确诊断为Stand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入院后7~14 天行主动脉内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后覆膜支架治疗,观察术中、术后及出院后1 年内并发症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22 例成功均一次成功置入腔内覆膜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为90~150min,术后住院期间,11 例不同程度的发热,血白细胞数增高,短期内给予激素及抗生素等治疗好转.随访12 个月,无死亡病例,临床疗效显著.CTA 复查,21 例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 例远端内漏患者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降主动脉直径并无增大.结论 覆膜支架治疗B 型主动脉夹层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曹坤利;葛迎辉;爨国庆;朱磊;李艳敏;姬会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覆膜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食管-气管瘘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覆膜支架治疗恶性食管- 气管瘘临床疗效.方法 32 例因食管癌或支气管癌引起食管- 气管瘘行食管或气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记录技术成功率、首次临床成功率及失败率、瘘口重新开放率以及各种并发症.采用Kaplan-Meier 方法计算首次临床成功患者及首次临床失败患者生存时间,用log-rank 检验两组患者有无差异.结果 32 例患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28 例瘘口封堵满意,首次临床成功率88%,4 例瘘口未能完全封堵,首次临床失败率12%,28 例瘘口封堵满意患者中,6 例随访中出现瘘口复发,再次介入治疗后瘘口封闭.所有患者均已死亡,平均生存期10.4 月.首次瘘口完全封堵患者平均生存期11.3 月,首次瘘口未完全封堵患者平均生存期4.2 月,P<0.001.结论 恶性食管- 气管瘘患者应用覆膜支架治疗有效,部分瘘口完全封闭后可再复发,再复发患者可继续行支架置入治疗.

    作者:宗登伟;郭晨阳;黎海亮;胡鸿涛;程洪涛;肖金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技术在脾功能亢进病人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 29 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均采用Seldinger 技术,超选择脾动脉插管进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测定血细胞术前术后计数.结果 术后不同程度血细胞增高,尤其以白细胞、血小板升高明显,29 例病人血细胞接近或达到正常值范围,术后随访病人牙龈出血、鼻出血及皮下淤血现象均改善或者完全消失.结论 脾动脉栓塞后1、7、15、30 天分别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有7 例接近正常值,22 例升至正常范围,治疗有效率100%.

    作者:王健;赵冬梅;王贤雅;王海宝;徐艳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DSA引导下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横结肠恶性梗阻

    目的 探讨在DSA 引导下行内支架治疗横结肠恶性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DSA 引导下,应用金属自膨式支架行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横结肠恶性梗阻患者.结果 2009 年4 月~2010 年7月,共8例横结肠恶性梗阻患者行介入治疗,术中共放置9枚金属自膨式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出现与支架置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8~26个月(平均13.6个月),平均生存时间达6.2个月.结论 DSA引导下行内支架置入治疗横结肠恶性梗阻,手术成功率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肠道梗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严重并发症少见,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周军;张跃伟;赵广生;李闯;唐顺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指导意义的探讨

    目的 探讨3D-DSA 对颅内微小动脉瘤(大径≤ 3mm)(Very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VSCAs)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0 年12 月至2011 年8 月间66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正侧位+ 各种斜位)及二维旋转DSA 造影,并经3D-DSA 重建,包括表面阴影重建(SSD),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 66 例患者中发现39 例共50 枚动脉瘤(阳性率59.09%),其中VSCAs 占10 例11 枚(占动脉瘤总数的22.00%),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6 枚,眼动脉段、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各1 枚.其中,6 例行动脉瘤夹闭术,4 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VSCAs 在3D-DSA 下均清楚暴露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结论 3D-DSA 在显示动脉瘤特别是直径小于3 的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的走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体的长短径、瘤颈显示、瘤颈的宽窄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显著地优势,使用3D-DSA 能更正确判断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准确选择第1 枚弹簧圈,并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

    作者:蔡红法;张栋;刘一之;倪才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介入治疗在高龄膀胱癌合并持续性出血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介入栓塞治疗在高龄膀胱癌合并持续性出血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使用介入化疗栓塞的办法,对71 例高龄(年龄70~91 岁,平均年龄77.9 岁)膀胱癌合并持续性出血的患者行膀胱动脉或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其中19 例实施了单侧栓塞,52 例实施了双侧栓塞,16 例加用了微弹簧圈栓塞.对术后血尿控制、栓塞后造影结果、并发症进行观察、随访,对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71 例患者中的58 例平均3 天(范围为2 至5 天)血尿停止(81.7%),9 例转为镜下血尿(12.7%);其余3 例行第二次栓塞术后出血停止,第二阶段的临床成功率为100%,一例放弃治疗.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栓塞术后随访平均进行了15 个月(15 天至50 个月),长期随访65 例患者复发出血8 例(12.3%).在随访过程中有8 名患者死亡,均由于基础疾病.结论 介入化疗栓塞治疗膀胱癌合并持续性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巍;谢春明;杨敏玲;冯对平;庞宁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后复发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 分析经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咯血后复发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2005 年3 月到2011 年08 月共收治咯血患者189 例,对其中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后复发咯血的21 例患者行二次介入治疗,尽可能全面地查找可能对病变区域供血的血管( 如原栓塞血管,可能的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隔下动脉等),逐一排查,在发现出血血管后,详细分析本次咯血的原因,并根据病灶选择合适的栓塞剂(PVA 颗粒、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钢圈等)进行栓塞.结果 21 例复发咯血的病例中,通过造影检查,分析原因分别为血管漏栓2 例,血管再通4 例,侧支循环形成13 例,恶性肿瘤进展2 例.20 例患者经第二次栓塞治疗后在随访期内(4M-3Y)未再咯血,1 例患者行第三次栓塞治疗后未再咯血.结论 仔细全面的血管造影,根据病灶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彻底的栓塞所有病灶供血血管,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可有效的提高介入治疗咯血的成功率.

    作者:苏旭东;于世平;苏秀琴;乔建军;卫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当代医学杂志

当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