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沈妙莉;杨炯
目的 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症状表现,评估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5 年2 月~2011 年1 月临床诊治的26 例CCF 患者,男性12 例,女性14 例,年龄21~65 岁,平均33 岁.根据Barrow 分型,A 型20 例,B 型1 例,D 型5 例.A 型患者接受颈内动脉入路可脱球囊栓塞或覆膜支架治疗.B 型和D 型患者接受岩下窦入路弹簧圈联合n-BCA 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眼部症状及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 结膜充血及眼球突出是CCF 常见的眼部症状.直接型CCF 患者临床症状较间接型CCF 严重.介入治疗完全闭塞瘘口25 例.25 例患者于1 周左右结膜充血及突眼完全缓解.1 例患者因残留小瘘口(<20%),术后仍存在轻度结膜充血,两个月后缓解.26 例患者接受6~12 个月随访,平均8 个月.随访至第六个月时,26 例患者所有的眼部症状均消失.访期间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 CCF 是引起结膜充血和突眼的少见病因.介入治疗是CCF 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李冰;庞鹏飞;李洁;谢胜;梅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和探讨双平板DSA 及其类CT 功能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 年1 月~2011 年7 月期间,对30 例脊柱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其中15 例在单球管DSA 下完成(A 组),15 例在双平板DSA 下完成(B 组),通过观察术前及术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的VAS 评分,来评价止痛效果.通过比较两组的一次性成功穿刺率、骨水渗漏率及透视时间,来评价双平板DSA 及其类CT 功能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两组VAS 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A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一次性成功穿刺率及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 两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分别为33.3%(5 例)、20%(3 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双平板DSA 及其类CT 功能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中安全、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王艳伟;倪才方;张栋;陈珑;杨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临床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本文就血管内治疗栓塞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进行阐述,主要包括水解脱弹簧圈、表面修饰及生物活性弹簧圈,支架辅助栓塞技术、球囊再塑型技术、覆膜支架、血流重建技术等.
作者:罗洪涛;程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经皮穿刺氩氦刀微创靶向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术中配合.方法对14 例不能行常规手术切除或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靶向治疗的围手术期及术中护理.结果 14 例患者术中监测无明显异常,无术中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恢复良好.结论规范化护理配合对氩氦刀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保证手术质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桂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3D-DSA 对颅内微小动脉瘤(大径≤ 3mm)(Very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VSCAs)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0 年12 月至2011 年8 月间66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正侧位+ 各种斜位)及二维旋转DSA 造影,并经3D-DSA 重建,包括表面阴影重建(SSD),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 66 例患者中发现39 例共50 枚动脉瘤(阳性率59.09%),其中VSCAs 占10 例11 枚(占动脉瘤总数的22.00%),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6 枚,眼动脉段、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各1 枚.其中,6 例行动脉瘤夹闭术,4 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VSCAs 在3D-DSA 下均清楚暴露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结论 3D-DSA 在显示动脉瘤特别是直径小于3 的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的走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体的长短径、瘤颈显示、瘤颈的宽窄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显著地优势,使用3D-DSA 能更正确判断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准确选择第1 枚弹簧圈,并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
作者:蔡红法;张栋;刘一之;倪才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经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咯血后复发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2005 年3 月到2011 年08 月共收治咯血患者189 例,对其中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后复发咯血的21 例患者行二次介入治疗,尽可能全面地查找可能对病变区域供血的血管( 如原栓塞血管,可能的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隔下动脉等),逐一排查,在发现出血血管后,详细分析本次咯血的原因,并根据病灶选择合适的栓塞剂(PVA 颗粒、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钢圈等)进行栓塞.结果 21 例复发咯血的病例中,通过造影检查,分析原因分别为血管漏栓2 例,血管再通4 例,侧支循环形成13 例,恶性肿瘤进展2 例.20 例患者经第二次栓塞治疗后在随访期内(4M-3Y)未再咯血,1 例患者行第三次栓塞治疗后未再咯血.结论 仔细全面的血管造影,根据病灶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彻底的栓塞所有病灶供血血管,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可有效的提高介入治疗咯血的成功率.
作者:苏旭东;于世平;苏秀琴;乔建军;卫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经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方法 2010 年针对脑血管疾病共治疗了67 例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了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治疗,并加强了血管造影护理.结果 其中62 例患者的手术顺利,2 例患者的主动脉弓出现严重扭曲,3 例患者的桡动脉产生痉挛,选择其他术式后完成手术.结论 经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应用安全性高,手术方便,患者伤口微小,无需制动休养,不易引发并发症,能减轻护理工作人员的压力,优先选择此方法治疗适宜病例.
作者:唐爱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本文报道应用综合介入方法治疗胃类癌术后多发转移1 例,首先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化学消融术治疗患者腹腔转移淋巴结,缓解上腹部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然后应用明胶海绵微粒联合单药奥沙利铂化疗栓塞肝内多发转移病灶,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为肿瘤术后多发转移患者带来了希望,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作者:徐丹凤;林雅杰;王志利;于颖;李闯;赵广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TACE 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HCC)的影像学表现,评估联合治疗的疗效,寻找索拉非尼治疗HCC 可能的影像学证据.方法 2008 年8 月至2010 年10 月收治的30 例HCC 患者,男性25 例,女性5 例,年龄30~68 岁,平均年龄56 岁.患者接受TACE 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影像学(CT/MR)随访6~20 个月,平均9 个月,分析影像学表现,根据实体肿瘤RECIST 修订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根据病灶碘油沉积的分布将病灶的CT 图像表现分为四型.Ⅰ型--病灶无碘油沉积,全部或部分呈低密度.II 型--病灶中心碘油沉积,周围呈低密度.III 型--病灶碘油致密沉积.Ⅳ型--病灶碘油沉积区与低密度区混杂分布.30 例患者中出现Ⅰ型表现5 例,II 型表现3 例,III 型表现6 例,Ⅳ型表现15 例,一周后因严重腹痛停药1 例.结合CT 和MR 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将病灶进一步分为肿瘤有存活及无存活两种类型.其中,Ⅰ型表现的5 例患者肿瘤存活3 例,无肿瘤存活2 例,低密度区无肿瘤存活.II 型表现的3 例患者中,肿瘤存活2 例,无肿瘤存活1 例.III 型表现6 例患者中肿瘤存活者2 例,无肿瘤存活者4例.Ⅳ型表现15 例患者中肿瘤存活15 例.出现Ⅰ型表现的时间为2~8 个月,平均5.3 个月.随访第5 个月,根据实体肿瘤RECIST 修订标准评估疗效,29 例患者出现CR 3 例,PR 6 例,SD 11 例,PD 9 例,DCR 68.97%.结论 影像学可反映TACE 联合索拉非尼治疗HCC 的疗效,Ⅰ型表现中病灶无碘油沉积的坏死性低密度区可能体现索拉非尼参与治疗的结果.
作者:庞鹏飞;孟晓春;陈俊伟;朱康顺;姜在波;单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脏介入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临床治疗对策.方法 对2006 年5 月~2010 年11 月收治的76 例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76 例心脏介入术患者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18 例(23.7%)、动脉暂时性痉挛13 例(17.1%)、血管内膜损伤9 例(11.8%)、血栓形成或栓塞26 例(34.2%)、假性动脉瘤3 例(3.9%)、严重心律失常7 例(9.3%).及时发现后给予相应治疗,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心脏介入手术中并发症较为常见,针对发生原因给予相应预防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白金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总结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分析120 例接受经外科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及成效.结果 120 例患者中有2 例合并肺部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等护理,患者痊愈.有6 例患者术前已有偏瘫,术后经3~6 个月康复训练可在助行辅助下行走或自行走动.1 例术前无肢体活动障碍,术后出现偏瘫,正常康复治疗中.结论 良好的护理工作是介入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作者:曹海云;陈昭辉;李大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成功不偶得,学术须严谨没有轻易获得的成功,也没有不劳而获的成果.杨宁,作为协和医院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得之.在杨宁的心里一直有一个行医救人的梦想,1978 年,他顺利的考入原中山医学院医学系.从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天起,就从未懈怠过.经过了四年的积淀,1982 年他走出了奋斗四年的大学校园,真正开始了梦想的行医生涯.先辈荣独山主编的<手术放射学>一书从此让他的职业生涯与介入放射学结下不解之缘.起初的工作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顺利,30 年前的介入放射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在中国仍处在萌芽状态.在课本上学到的医学知识还是不能完全照搬到临床上,文献介绍的东西和临床实践尚有距离,他开始感觉有些吃力.在老领导张铁粱教授的鼓励下,在汪忠镐教授手把手带领下,在协和医院各个科室老师的支持下,杨宁所在的介入放射学科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医学知识本就博大精深,而且理论和实践本就不能完全重合,从一开始杨宁就知道这一点,学校里学到的只是基本理论,真正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还要在实践中孜孜不倦的总结临床经验.从第一天进入临床,他就不断的将所学与临床去融合,又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以充实所学,就这样,他在临床工作中慢慢开始崭露头角.
作者:吴春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覆膜支架治疗恶性食管- 气管瘘临床疗效.方法 32 例因食管癌或支气管癌引起食管- 气管瘘行食管或气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记录技术成功率、首次临床成功率及失败率、瘘口重新开放率以及各种并发症.采用Kaplan-Meier 方法计算首次临床成功患者及首次临床失败患者生存时间,用log-rank 检验两组患者有无差异.结果 32 例患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28 例瘘口封堵满意,首次临床成功率88%,4 例瘘口未能完全封堵,首次临床失败率12%,28 例瘘口封堵满意患者中,6 例随访中出现瘘口复发,再次介入治疗后瘘口封闭.所有患者均已死亡,平均生存期10.4 月.首次瘘口完全封堵患者平均生存期11.3 月,首次瘘口未完全封堵患者平均生存期4.2 月,P<0.001.结论 恶性食管- 气管瘘患者应用覆膜支架治疗有效,部分瘘口完全封闭后可再复发,再复发患者可继续行支架置入治疗.
作者:宗登伟;郭晨阳;黎海亮;胡鸿涛;程洪涛;肖金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气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中心性气道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15 例恶性肿瘤压迫或侵犯引起气管狭窄和严重的呼吸困难患者,在DSA 透视下分别置入镍钛合金自膨式气管支架,7~10d 呼吸困难改善后进行了后续的动脉灌注化疗.结果 15 例患者一次性成功置入气管支架15 个,术后患者气促症状明显缓解,经动脉化疗灌注后CR3 例(20%),PR7 例(46.7%),总有效率66.7%,平均生存8.3 个月.结论 恶性中心性气道狭窄的患者,支架置入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结合后续的动脉灌注化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郑军军;谢春明;杨敏玲;冯对平;庞宁东;陈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治疗B 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病例选择B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2 例,男16 例,女6 例,年龄33~68 岁,平均(47.0±10.2) 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螺旋CT 检查或MRI 检查明确诊断为Stand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入院后7~14 天行主动脉内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后覆膜支架治疗,观察术中、术后及出院后1 年内并发症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22 例成功均一次成功置入腔内覆膜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为90~150min,术后住院期间,11 例不同程度的发热,血白细胞数增高,短期内给予激素及抗生素等治疗好转.随访12 个月,无死亡病例,临床疗效显著.CTA 复查,21 例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 例远端内漏患者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降主动脉直径并无增大.结论 覆膜支架治疗B 型主动脉夹层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曹坤利;葛迎辉;爨国庆;朱磊;李艳敏;姬会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膝下动脉闭塞微球囊扩张成形术的介入护理配合工作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分析46例膝下动脉闭塞微球囊扩张成型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及成效.结果 46 例肢体的膝下动脉中有89 支存在狭窄和/ 或闭塞病变的动脉分支接受了治疗,其中51 侧肢体(46 例患者)共89 支动脉通过球囊扩张得以开通,通过术中及术后的良好护理,未出现不良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良好的护理工作是介入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术前的心理护理,仪器、设备、药品、介入材料准备,术中迅速、默契的配合,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通过医护的紧密配合,使介入治疗达到满意效果[1].优质高效的护理配合是提高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作者:高芸;李博;曹维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介入插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我院从2006 年1 月~2011 年11 月对50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行治疗,3 例CTA 证实有肺动脉栓塞,治疗方法为介入插管联合足背静脉尿激酶溶栓,左下肢44 例,右下肢6 例,其中4 例为cockett 综合征,3 例左髂总静脉狭窄闭塞,行球囊扩张后弹性回缩,行codis 血管内支架置入,1 例右髂总静脉狭窄,行球囊扩张后血流通畅,所有病例均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血栓溶解后取出滤器44 枚,6 例因患者年龄大,家人要求不取而未取出,1 例因滤器上方贴血管壁,采用创新方法取出.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溶解血栓,下肢肿胀完全缓解,插管成功率为100%.尿激酶总量平均1000 万U,溶栓导管保留10~20 天,平均12 天.结论 介入插管联合足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作者:王诗学;毛东良;徐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根据Villalta 评分标准,明确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开通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及分级.方法 2008 年12 月~2011 年3 月7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约90%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实施经足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 球囊扩张+ 经腘静脉置管溶栓,如明确存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Cockett 综合征)则行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治疗后要求口服华法令18 个月,穿戴弹力袜至少一年,分别于治疗后1 月、3 月、6 月、9 月、12月、18 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根据Villalta 评分标准,明确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及分级.结果 70 例患者住院期间患侧下肢恢复通畅,患侧肿胀情况基本缓解,随访6~18 个月,根据Villalta 评分,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正常37 人,轻度6 人,中度2 人,重度0 人.结论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开通后能大大降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Villalta 评分能很好的明确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及分级.
作者:郝红军;金泳海;倪才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血管生成拟态( vasculogenic mimicry,VM) 是一种存在于恶性肿瘤中的新型血液供应方式,主要涉及基因型的转变、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肿瘤细胞分子信号改变等.研究证实VM 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而在肝癌中的研究表明,肝癌组织中VM 的存在可能与肝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差有关.
作者:王俊;顾玉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 29 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均采用Seldinger 技术,超选择脾动脉插管进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测定血细胞术前术后计数.结果 术后不同程度血细胞增高,尤其以白细胞、血小板升高明显,29 例病人血细胞接近或达到正常值范围,术后随访病人牙龈出血、鼻出血及皮下淤血现象均改善或者完全消失.结论 脾动脉栓塞后1、7、15、30 天分别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有7 例接近正常值,22 例升至正常范围,治疗有效率100%.
作者:王健;赵冬梅;王贤雅;王海宝;徐艳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