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翰淼
目的 通过对85例病人临床X线及MRI表现的研究,探讨X线及MRI对髌骨软化症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85例怀疑髌骨软化症病人行膝关节正侧位检查及膝关节MRI检查,对比析X线及MRI检查结果.结果 X线表现为髌骨后缘骨质增生25例;髌骨后缘无硬化的低密度区22例,髌骨后缘囊性变10例,髌股关节问隙明显变窄25例,髌股关节不稳22例;X线无任何阳性表现28例.MRI表现髌骨软化症Ⅰ期33例;Ⅱ期28例,Ⅲ期7例,Ⅳ期13例.MRI无任何阳性表现4例.结论 髌骨软化症多数可以通过X线发现,但对早期病例不敏感,而MRI对髌骨软化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优于X线.
作者:杨冬秀;刘丽娜;徐凤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患者,女,68岁,诊断肝癌3个月,左叶巨块型,13×15厘米,介入栓塞1次后,于10月 20日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栓塞用碘化油量25毫升,压迫止血时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全身扭动,问话不答,进入病房后第二天,神经科会诊.
作者:李石祥;夏国伟;于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短尾蝮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不同剂量溶栓的量效关系;对短尾蝮蛇毒纤洛酶原激活剂、瑞替普酶、尿激酶溶栓结果进行比较,评价短尾蝮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方法 在36只成年毕格犬建立急性脑栓塞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瑞替普酶组、尿激酶组、短尾蝮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大剂量组(75 μg/kg)、中剂量组(37.5μ/kg)及小剂量组(18.75μg/kg)6组,分别予以相应干预处理.溶栓后分别于60,120、180、240分钟行颈内动脉造影观察栓塞动脉再通情况并抽取静脉血液测定TT、PT、APTT、FIB及DD.结果 (1)溶栓后2小时GBV-PA大剂量组(75μg/kg)、中剂量组(37.5μg/kg)、小剂量组(18.75μg/kg)及生理盐水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7%、52.4%、33.3%和0.00%,大剂量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中、小剂量组.(2)溶栓后2小时瑞替普酶组、GBV-PA大剂量组、尿激酶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9%、86.7%和57.9%,瑞替普酶组、OBV-PA大剂量组均高于尿激酶组、GBV-PA大剂量组和瑞替普酶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短尾蝮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溶栓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大剂量短尾蝮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比尿激酶具有更强的血栓溶解作用,与瑞替普酶洛栓效果相当.
作者:王宁军;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兢姚;黄宁;申权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12例经患肢大隐静脉,32例经患肢足背静脉微泵加压推注尿激酶顺行溶栓,44例行介入置管溶栓术,13例置管溶栓后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共有50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为评价指标,治疗随访1年.结果 8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93.2%,溶栓前、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通畅率52.1%±15.9%,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屈文华;谢春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全科护士通过阅读心血管介入书籍,提出护理相关问题及经验教训,对96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实施温馨护理.结果 96例患者病变血管再通,并发皮下淤血1例,胸痛1例,低血压1例.结论 通过集体智慧对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护理,安全高效,并发症少.
作者:张克芹 刊期: 2010年第11期
人物小传1982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1986年通过三年研究生学习获得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肾上腺肿瘤的超声与CT研究获得1997年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奖.
作者:相海泉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收集我院5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的资料,分析症状和临床辅助检查所见的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后转归.结果 及结论 5例患者中的4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后3例活动后心悸、气喘患者及2例下肢红肿疼痛伴发热患者症状消失.体能明显恢复.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对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能有效缓解症状,是临床治疗的理想供选方案.
作者:刘平;牟玮;李强;刘海燕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插管,自制明胶海绵颗粒,抗菌素浸泡后栓塞子宫动脉.结果 43例患者经血量均减少,贫血改善,3至6个月临床症状消失,1年后有4例患者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明胶海绵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简便、经济,创伤小,保全子宫及其功能,但有复发率.
作者:任翰淼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简易敏感的肝储备功能评估方法.材料和方法 收集2005年12月~2009年12月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3天及术后4周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及检测血清透明质酸,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并首试制定肝储备功能计分分级.结果 术前6例评为Child-Pugh A级的患者按本研究试分的肝储备功能分级评为2级,2例Child-Pugh B的患者评为肝储备功能3级.术前肝储备功能1级0%出现并发症而术前Child-Pugh A级10.25%术后肝功能恶化,其中1例术后肝功能衰竭.术后肝功能恶化组中77.7%患者术前肝动脉灌注分数大于25%.结论 首试制定的肝储备功能计分分级加入了血流灌注信息,较Child-Pugh计分分级能更敏感的反映肝储备功能.
作者:梁溢贞;张艳;王晓白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肾动脉支架置入(PARAS)的安全性及对肾动脉狭窄(RAS)血压和患侧肾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09例RAS患者行PTRAS.男63例(58%),女46例(42%).年龄18~79岁,平均为(61±5)岁.病因分别为肾动脉粥样硬化89例(81.7%),多发性大动脉炎15例(13.7%),肌纤维发育不良3例(2.8%),移植术后狭窄2例(1.8%).随访12~48个月,平均24±2个月,观察测定患者血压、分肾肾小球滤过率(SKOFE)及降压药的应用情况.结果 109例149条肾动脉行PTRAS后管腔直径狭窄从74%~100%(84.2±11.8)%降至0%~25(6.5±5.3)%,管腔小直径从0~1.6mm(1.2±0.8)mm增至4.8mm~7.5mm(5.8±0.8)mm.技术成功率98%(107/109).2例肾动脉残留狭窄35%.无肾动脉破裂及夹层发生.收缩压由术前平均165±25mmHg降至随访时平均141±20mmHg(P<0.01),舒张压由术前平均95±12mmHg,降至随访时83±10mm Hg. (P<0.01).高血压治愈13例(12%),改善61例(56%),无效37例(34%),总有效率(68%).降压药物种类由术前3.2±1.0种降至术后2.3±1.1种(P<0.05).SKGFR总体升高,由术前平均31±13ml/min,升至术后平均35±14ml/min, (P<0.01).分肾肾功能改善55例(37%),稳定81(54%),恶化13(9%).PTRAS的并发症总计(11/109,10%),5例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其中2例为可逆性.1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5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出血.结论 PTRAS对RAS安全有效,有助于患者控制血压,减少口服降压药,维持和改善肾功能.
作者:种振岳;王默;金星;高斌斌;董典宁;张十一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对365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行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 主要并发症为胆道出血、感染、导管堵塞、胆瘘、支架再狭窄等.相应处理措施包括止血、抗感染、腹腔引流、支架再植入等.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也至关重要.
作者:曹广劭;曹会存;刘健;李天晓;翟水亭;薛绛宇;史帅涛;王子亮;白卫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9岁,因今年2月份体检中发现右肝脏巨大血管瘤而入院.CT显示血管瘤大小79×133.5mm(图1),既往体健,未见明显不适.入院后行CT扫描显示(图2),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主治医生遂与我放射科介入室联系,经过详细商讨决定对其实施介入治疗.
作者:周丹;陈宝瑞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在C型臂监视下,对3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盘内臭氧联合患侧椎间孔处注射胶原酶治疗方法.结果 术后电话随访6~12个月,按改良Macnab评判标准,优:20例,术后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活动无限制,良:6例,偶有非神经根性疼痛,术前体征明显改善,可从事轻体力劳动,不需服用镇痛药.可:3例,症状和体征有些改善,但仍疼痛,直腿抬高试验较前增高,但<70°,常有疼痛,活动受一定限制,偶有服用镇痛药.差:1例,仍有神经根性疼痛,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治疗优良率87%,有效率96.6%.结论 在X线监视下,对极外侧突出椎间盘内、椎小关节旁注射臭氧联合患侧椎间孔处注射胶原酶,可有效解除髓核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位置准确,疗效可靠,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方法.
作者:董进文;廖顺明;路融;王坦新;李生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72岁,曾诊断直肠癌而实行手术治疗.今日因所致肠梗阻而入我院,病来梗阻症状明显,先后行腹部平片及钡剂灌肠检查显示吻合口狭窄,如图1,诊断为吻合口所致梗阻,外科进行保守治疗约3天梗阻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与我放射科介入室联系,研究有无治疗方案.
作者:周丹;陈宝瑞;马丽红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几种常用影像学技术在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胸片、二维彩色心脏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结果 胸片对本病没有诊断价值,但在常规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二维彩色心脏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有无伴随的心内畸形、良好地显示心室与大动脉的连接,但对心外的大血管走行方向,尤其是肺动脉的发育情况则显示欠佳.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能够清楚地显示心外大血管的走行和发育,了解病侧肺血供情况,并能进一步证明心内合并的畸形.结论 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仍是目前确诊本病的可靠的方法.
作者:孟祥春;邱宝明;王涛;张青;孟宝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脉管炎围介入护理干预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及时施行介入治疗来迅速改善患肢血运,提高病患的生存质量.结果 本组20例经介入治疗后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肢皮温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行走距离明显延长,静息痛消失,溃疡快速愈合,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可及.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冀洪峡;高建华;张燕;杨俊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即时三维重建及类CT图像在胸部肿物经皮射频消融术病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09月~2010年03月间进行经皮胸部肿物射频消融术13例,154个病灶,均使用即时三维重建图像及类CT图像辅助手术路径的制定,术前、术中分别行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结果 14个病灶一次穿刺成功,15个病灶均被消融针准确穿刺并被电极包围,2例患者出现气胸并发症,9例患者在术后6周复查胸部CT,其中8例病灶缩小或坏死.结论 即时三维重建图像及类CT图像在经皮胸部肿块射频消融的手术路径选择、手术质量保证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作者:黄大钡;李晓群;文自祥;张健;张高尚;张勇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7例患者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进行护理.结果 通过术前宣教、术中及术后护理,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并采取积极处理,预防和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护士全面掌握此方法的整个流程,术前、术中、术后细致的护理是保证PEG成功及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邹梅;黄领;滕晓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患者女,19岁,体检发现全身多处固执破坏4个月.影像学检查:平片及CT平扫检查:双侧髂骨、耻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均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略呈膨胀性,边界清楚,部分可见硬化边.双侧肱骨上段、肩胛骨近关节盂处骨质及股骨下段、右胫骨近端、左腓骨中上段可见多个囊性骨及右侧锁骨亦可见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减低区、略呈膨胀性.
作者:罗岩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 通过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后溶栓方法的应用,观察.结果 使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术后护理更加科学和规范.结论 只有科学用药,细致观察才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并保证介入性溶栓治疗的疗效.
作者:冀洪峡;杨俊峰;张洁;吕静 刊期: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