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秀;刘丽娜;徐凤梅
介入医学技术发展迅速,融医学影像和临床治疗于一体,其应用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涵盖全身各个领域的诊断与治疗,为临床许多棘手问题开拓了新的解决途径.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介入医学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便于各级医护人员了解和正确选择.
作者:刘洪庆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介绍前列腺肥大放置前列腺支架的方法和临床护理.方法 23例高龄前列腺肥大患者在X线引导下经尿道插入导丝,沿导丝送入支架推送器,视患者具体情况释放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后情况23例患者均一次成功(100%),置入支架后立即自行排尿,排尿通畅.结论 护理人员做好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工作,能有效地配合医师手术工作的顺利进行,解除了病人痛苦.
作者:王海萍;谭建平;王闻倩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长期疗效观察与护理.方法 对上述两种方法治愈出院的病人102例进行随访,其中介入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组62例,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和8.1%,再住院患者分别为7.5%和12.9%(P>0.05);3年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和9.7%,需再住院患者分别为10%和16.1%(P>0.05),3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生存率分别是100%和98.4%(P>0.05).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与护理与介入组疗效相当,易为患者所接受.
作者:姬会霞;李玉新;王艳红;栾献亭;王玉晓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进一步探讨置放腔静脉滤器(VCF)的适应证.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对47例根据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而未置放VCF的患者,其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24~76岁,平均53岁.通过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资料、病程转归,复习经胸超声心动图、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检查,分析其与早期死亡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讨置放VCF的适应证.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结果 ①34例未给予VCF置放的DVT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肺动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与死亡显著相关(P<0.01),有统计学意义.②31例未行VCF置放DVT患者行肌钙蛋白](cTnⅠ)检查:血浆cTnⅠ阳性组其死亡率增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高危DVT患者置放VCF可预防致死性肺栓塞(PE)发生,并可及时、安全地进行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对于减少死亡率、降低后遗症有重要意义.严格选择VCF适应证除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外,还可结合某些辅助检查如肺动脉压、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等做为参考依据.
作者:张伟;马和平;苏俐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应用经导管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的基本治疗方法,观察分别结合传统剂量化疗和节拍式化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以来收治住院的中晚期大肠癌患者48例,应用以上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种治疗方法的近期显效率分别为33.3%、45.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肿瘤动脉灌注结合小剂量、连续口服Capecitabine的化疗方法,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的治疗方式.
作者:张伟;马和平;苏俐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患者女性,52岁,主因胆管癌术后四个月,发热一周入院.体温38.8℃,CT扫描肝右叶可见类圆形囊状液体密度灶,腔内可见气液平面.CT扫描定位,经皮穿刺肝右叶脓肿,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出砖红色粘稠液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引流液呈淡红色澄清液体.
作者:李晓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插管,自制明胶海绵颗粒,抗菌素浸泡后栓塞子宫动脉.结果 43例患者经血量均减少,贫血改善,3至6个月临床症状消失,1年后有4例患者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明胶海绵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简便、经济,创伤小,保全子宫及其功能,但有复发率.
作者:任翰淼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收集我院5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的资料,分析症状和临床辅助检查所见的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后转归.结果 及结论 5例患者中的4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后3例活动后心悸、气喘患者及2例下肢红肿疼痛伴发热患者症状消失.体能明显恢复.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对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能有效缓解症状,是临床治疗的理想供选方案.
作者:刘平;牟玮;李强;刘海燕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择期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术前、术中、术后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腰背疼痛、腹胀、排尿困难、烦躁失眠、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舒适护理能够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李晓燕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PLD)的临床价值,筛选出一种适合农村社区人群的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法,以农村社区人群为目标,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术后康复干预计划,评价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 26例共32个椎间盘均穿刺成功.经3~30个月的随访,24例症状完全消失,25例术前症状均明显缓解并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显效率为95.11%,椎间盘还纳1~4mm.结论 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安全有效经济易行的技术,疗效好见效快,所需治疗费用不高,农村社区人群容易接受,便于在农村社区广泛推广应用,术后康复干预能明显提高PLD中长期疗效.
作者:蓝健君;邹孟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7例患者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进行护理.结果 通过术前宣教、术中及术后护理,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并采取积极处理,预防和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护士全面掌握此方法的整个流程,术前、术中、术后细致的护理是保证PEG成功及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邹梅;黄领;滕晓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09年12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25例疼痛缓解完全,4例部分缓解,1例疼痛无明显变化,有效率效率97%,随访1~18个月,无感染,术后无并发疰.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于治疗椎体骨质疏松具有安全、微创等特点,近期疗效好,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张悦;庞尊中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患者,女,68岁,诊断肝癌3个月,左叶巨块型,13×15厘米,介入栓塞1次后,于10月 20日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栓塞用碘化油量25毫升,压迫止血时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全身扭动,问话不答,进入病房后第二天,神经科会诊.
作者:李石祥;夏国伟;于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评估肝癌TACE术前后肝储备功能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于TAOE术前3天及术后4周行肝脏CT灌注成像,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肝动脉灌注、门静脉灌注、肝动脉灌注分数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及相关性(r=0.447、0.442、-0.267,均P<0.05),随着Child-Pugh分级升高,PVP逐渐减低而HAP及HPI逐渐升高.HAP、HPI与血清透明质酸呈高度正相关(r=0 701、0.651,均P<0 05).术前肝动脉灌注分数大干25%共17例中7例(41%)术后恢复不良,占TACE术后肝功能恶化组9例中的77.7%.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作为评估肝储备功能的重要影像学指针,有很好的术前指导意义.
作者:梁溢贞;张艳;王晓白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简易敏感的肝储备功能评估方法.材料和方法 收集2005年12月~2009年12月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3天及术后4周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及检测血清透明质酸,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并首试制定肝储备功能计分分级.结果 术前6例评为Child-Pugh A级的患者按本研究试分的肝储备功能分级评为2级,2例Child-Pugh B的患者评为肝储备功能3级.术前肝储备功能1级0%出现并发症而术前Child-Pugh A级10.25%术后肝功能恶化,其中1例术后肝功能衰竭.术后肝功能恶化组中77.7%患者术前肝动脉灌注分数大于25%.结论 首试制定的肝储备功能计分分级加入了血流灌注信息,较Child-Pugh计分分级能更敏感的反映肝储备功能.
作者:梁溢贞;张艳;王晓白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9例急性心梗患者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 29例病例均成功行支架植入术,术中、术前、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完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陈银花;吴燕群;叶雪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几种常用影像学技术在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胸片、二维彩色心脏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结果 胸片对本病没有诊断价值,但在常规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二维彩色心脏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有无伴随的心内畸形、良好地显示心室与大动脉的连接,但对心外的大血管走行方向,尤其是肺动脉的发育情况则显示欠佳.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能够清楚地显示心外大血管的走行和发育,了解病侧肺血供情况,并能进一步证明心内合并的畸形.结论 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仍是目前确诊本病的可靠的方法.
作者:孟祥春;邱宝明;王涛;张青;孟宝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72岁,曾诊断直肠癌而实行手术治疗.今日因所致肠梗阻而入我院,病来梗阻症状明显,先后行腹部平片及钡剂灌肠检查显示吻合口狭窄,如图1,诊断为吻合口所致梗阻,外科进行保守治疗约3天梗阻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与我放射科介入室联系,研究有无治疗方案.
作者:周丹;陈宝瑞;马丽红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对365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行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 主要并发症为胆道出血、感染、导管堵塞、胆瘘、支架再狭窄等.相应处理措施包括止血、抗感染、腹腔引流、支架再植入等.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也至关重要.
作者:曹广劭;曹会存;刘健;李天晓;翟水亭;薛绛宇;史帅涛;王子亮;白卫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即时三维重建及类CT图像在胸部肿物经皮射频消融术病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09月~2010年03月间进行经皮胸部肿物射频消融术13例,154个病灶,均使用即时三维重建图像及类CT图像辅助手术路径的制定,术前、术中分别行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结果 14个病灶一次穿刺成功,15个病灶均被消融针准确穿刺并被电极包围,2例患者出现气胸并发症,9例患者在术后6周复查胸部CT,其中8例病灶缩小或坏死.结论 即时三维重建图像及类CT图像在经皮胸部肿块射频消融的手术路径选择、手术质量保证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作者:黄大钡;李晓群;文自祥;张健;张高尚;张勇 刊期: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