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介入医学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

刘洪庆

关键词:介入医学技术, 临床应用, 进展
摘要:介入医学技术发展迅速,融医学影像和临床治疗于一体,其应用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涵盖全身各个领域的诊断与治疗,为临床许多棘手问题开拓了新的解决途径.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介入医学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便于各级医护人员了解和正确选择.
当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臭氧联合椎间孔胶原酶注射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在C型臂监视下,对3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盘内臭氧联合患侧椎间孔处注射胶原酶治疗方法.结果 术后电话随访6~12个月,按改良Macnab评判标准,优:20例,术后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活动无限制,良:6例,偶有非神经根性疼痛,术前体征明显改善,可从事轻体力劳动,不需服用镇痛药.可:3例,症状和体征有些改善,但仍疼痛,直腿抬高试验较前增高,但<70°,常有疼痛,活动受一定限制,偶有服用镇痛药.差:1例,仍有神经根性疼痛,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治疗优良率87%,有效率96.6%.结论 在X线监视下,对极外侧突出椎间盘内、椎小关节旁注射臭氧联合患侧椎间孔处注射胶原酶,可有效解除髓核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位置准确,疗效可靠,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方法.

    作者:董进文;廖顺明;路融;王坦新;李生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射频热凝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射频热凝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射频热凝治疗,加强治疗前后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术中严密配合,术后指导体位姿势及康复锻炼.结果 术后40例患者中36例疼痛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达90%.结论 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胡芳;贺贵英;贺朝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的疗效评估

    目的 探讨氩氮刀冷冻消融治疗肺癌癌的方法、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68肺癌患者分三组(<3cm,3~5cm,<5cm),行经皮氩氮刀冷冻治疗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止血、抗炎等处理.治疗后4周开始行CT或DSA随访,并根据肿瘤区CT值变化、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RECIST)及生存率评价氩氦刀冷冻消融的临床疗效.统计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主要采用配对t检验和x2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生存期分析采用Log-rank法进行,计算其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 68例肺癌患者接受治疗,82.35%的病例(58/68)冰球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术前冷冻区CT值为42.09±8.03Hu,术后-7.1 3±8.25Hu,术后一月为25,70±1.9Hu,各组0T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实体瘤评价总有效率为82.35%(56/88),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68例,随访期间死亡42例,中位生存期13个月,1年生存率50%(34/68).结论 氩氮刀冷冻治疗肺癌创伤小,临床效果较好,无严重并发症,冰球覆盖率、CT值改变、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及生存期是评价氩氦刀疗效的有效手段.

    作者:胡小波;曹建民;许健;陈波;卢光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 分析与总结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护理经验.结果 经皮肝胆道内外引流术与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 优质的护理技术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作者:段华;段洪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5例分析

    目的 研究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收集我院5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的资料,分析症状和临床辅助检查所见的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后转归.结果 及结论 5例患者中的4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后3例活动后心悸、气喘患者及2例下肢红肿疼痛伴发热患者症状消失.体能明显恢复.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对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能有效缓解症状,是临床治疗的理想供选方案.

    作者:刘平;牟玮;李强;刘海燕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稳定型心绞痛介入与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观察与护理

    目的 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长期疗效观察与护理.方法 对上述两种方法治愈出院的病人102例进行随访,其中介入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组62例,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和8.1%,再住院患者分别为7.5%和12.9%(P>0.05);3年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和9.7%,需再住院患者分别为10%和16.1%(P>0.05),3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生存率分别是100%和98.4%(P>0.05).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与护理与介入组疗效相当,易为患者所接受.

    作者:姬会霞;李玉新;王艳红;栾献亭;王玉晓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前列腺支架治疗高龄前列腺增生的护理

    目的 介绍前列腺肥大放置前列腺支架的方法和临床护理.方法 23例高龄前列腺肥大患者在X线引导下经尿道插入导丝,沿导丝送入支架推送器,视患者具体情况释放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后情况23例患者均一次成功(100%),置入支架后立即自行排尿,排尿通畅.结论 护理人员做好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工作,能有效地配合医师手术工作的顺利进行,解除了病人痛苦.

    作者:王海萍;谭建平;王闻倩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经皮经肝单侧入路双支架植入术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穿刺单侧入路双支架植入术治疗左、右肝管同时受累的肝门部胆管梗阻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 8例左、右肝内胆管同时受累的肝门部胆管梗阻病人,经皮经右肝或左肝单侧入路,通过在左、右肝管间和肝管、胆总管间植入金属双支架行胆管内引流,并结合抗肿瘤治疗.结果 8例16枚支架全部放置成功,术后2周总胆红素由术前的(267.1±154.7)μmol/L下降至(61.2±13.4)μmol/L,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左、右肝管同时受累的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行单侧入路双支架植入技术并结合抗肿瘤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肝门部胆管的方法.

    作者:曹会存;曹广劭;刘健;李天晓;翟水亭;薛绛宇;史帅涛;王子亮;白卫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骨淋巴管瘤病1例报告

    患者女,19岁,体检发现全身多处固执破坏4个月.影像学检查:平片及CT平扫检查:双侧髂骨、耻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均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略呈膨胀性,边界清楚,部分可见硬化边.双侧肱骨上段、肩胛骨近关节盂处骨质及股骨下段、右胫骨近端、左腓骨中上段可见多个囊性骨及右侧锁骨亦可见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减低区、略呈膨胀性.

    作者:罗岩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肝癌化疗栓塞前后肝储备功能的检测及相关指标探讨

    目的 探讨简易敏感的肝储备功能评估方法.材料和方法 收集2005年12月~2009年12月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3天及术后4周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及检测血清透明质酸,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并首试制定肝储备功能计分分级.结果 术前6例评为Child-Pugh A级的患者按本研究试分的肝储备功能分级评为2级,2例Child-Pugh B的患者评为肝储备功能3级.术前肝储备功能1级0%出现并发症而术前Child-Pugh A级10.25%术后肝功能恶化,其中1例术后肝功能衰竭.术后肝功能恶化组中77.7%患者术前肝动脉灌注分数大于25%.结论 首试制定的肝储备功能计分分级加入了血流灌注信息,较Child-Pugh计分分级能更敏感的反映肝储备功能.

    作者:梁溢贞;张艳;王晓白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30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09年12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25例疼痛缓解完全,4例部分缓解,1例疼痛无明显变化,有效率效率97%,随访1~18个月,无感染,术后无并发疰.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于治疗椎体骨质疏松具有安全、微创等特点,近期疗效好,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张悦;庞尊中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介入治疗联合节拍式或传统化疗在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经导管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的基本治疗方法,观察分别结合传统剂量化疗和节拍式化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以来收治住院的中晚期大肠癌患者48例,应用以上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种治疗方法的近期显效率分别为33.3%、45.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肿瘤动脉灌注结合小剂量、连续口服Capecitabine的化疗方法,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的治疗方式.

    作者:张伟;马和平;苏俐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阻塞性黄疸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对365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行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 主要并发症为胆道出血、感染、导管堵塞、胆瘘、支架再狭窄等.相应处理措施包括止血、抗感染、腹腔引流、支架再植入等.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也至关重要.

    作者:曹广劭;曹会存;刘健;李天晓;翟水亭;薛绛宇;史帅涛;王子亮;白卫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农村社区人群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研究与干预

    目的 研究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PLD)的临床价值,筛选出一种适合农村社区人群的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法,以农村社区人群为目标,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术后康复干预计划,评价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 26例共32个椎间盘均穿刺成功.经3~30个月的随访,24例症状完全消失,25例术前症状均明显缓解并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显效率为95.11%,椎间盘还纳1~4mm.结论 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安全有效经济易行的技术,疗效好见效快,所需治疗费用不高,农村社区人群容易接受,便于在农村社区广泛推广应用,术后康复干预能明显提高PLD中长期疗效.

    作者:蓝健君;邹孟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顺行性溶栓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Trousseau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15例以恶性肿瘤首诊入院,肿瘤围手术期及放化疗期发生DCT,4例以DVT首诊入院,其中3例发现既往患恶性肿瘤;1例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膜后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彩色多普勒外周血管超声检查确诊.采用尿激酶顺行性溶栓,同时全身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及中医中药等措施治疗.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因疗效果不明显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18例均获不同程度缓解,获临床治愈效果.结论 提示对于原因不明的DVT,应疑及Trousseau综合征的可能;顺行性溶栓治疗效果可靠.

    作者:邱春丽;王亚娥;苏海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诊断(附8例临床报道)

    目的 比较几种常用影像学技术在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胸片、二维彩色心脏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结果 胸片对本病没有诊断价值,但在常规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二维彩色心脏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有无伴随的心内畸形、良好地显示心室与大动脉的连接,但对心外的大血管走行方向,尤其是肺动脉的发育情况则显示欠佳.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能够清楚地显示心外大血管的走行和发育,了解病侧肺血供情况,并能进一步证明心内合并的畸形.结论 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仍是目前确诊本病的可靠的方法.

    作者:孟祥春;邱宝明;王涛;张青;孟宝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动脉闭塞性脉管炎围介入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脉管炎围介入护理干预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及时施行介入治疗来迅速改善患肢血运,提高病患的生存质量.结果 本组20例经介入治疗后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肢皮温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行走距离明显延长,静息痛消失,溃疡快速愈合,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可及.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冀洪峡;高建华;张燕;杨俊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舒适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择期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术前、术中、术后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腰背疼痛、腹胀、排尿困难、烦躁失眠、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舒适护理能够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李晓燕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胃间质瘤16层螺旋CT表现(附3例报道)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种后重组方法在诊断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3例充气后行螺旋扫描,并行气体铸形,模拟管腔,立体剖面,仿真内镜及曲面重组,观察其病变特点.结果 多层螺旋CT多种后重组方法在诊断胃间质瘤时,能从不同角度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边缘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表现为胃体部不规则形肿块,向腔内及腔外突,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器官分界清晰.结论 多层螺旋CT多种后重组方法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价值.

    作者:柴军;阮洋;秦冬雪;王景宇;王淑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MSCT肾脏增强扫描对肾动脉疾病的研究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肾动脉相关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肾脏增强扫描病入的MSCT造影增强检查,使用GE Light-speed16排GT进行螺旋薄层扫描,扫描参数:120Kv,300~350mA,层厚5mm,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5mm,扫描速度为0.59/圈.造影剂总量80~100mL,注药速度3.0~3.5mL/s.在独立工作站ADW4.2上进行三维肾动脉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肾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及其与肿瘤性病变的关系.结果 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起源、粗细、分支、变异以及肾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全部病例三维肾动脉血管图像能充分显示肾动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为肾动脉性疾病与畸形病人做出明确诊断,而且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肾动脉与肾肿瘤的空间解剖关系,为手术提供较好的术前评价.其中空间结构显示VR佳,狭窄测量及血管腔内观察2D-MIP佳.结论 MSCT三维肾动脉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起源、管径粗细、与腹主动脉夹角以及各种变异.准确、直观地显示肾动脉的立体解剖特点,为肾动脉相关性疾病的在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白莉;徐刚;朗嘉兴;余琼;杨海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当代医学杂志

当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