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5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的有效性探讨

王攀茹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有效性, 临床路径, 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路径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54例2015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有效率与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掌握达标率.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有效率为7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达标率为88.89%,对照组达标率为62.9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对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研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对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此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该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疾病者中,方便抽取90例患者纳入到讨论中,90例患者按入院单双顺序分45例对照组(思密达药物治疗)和45例研究组(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药物治疗),对比讨论两组患儿临床治疗状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疗效88.89%比对照组73.33%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儿肺炎治疗时间、腹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研究组(4.2±1.7)d、(2.2±1.1)d、(4.5±2.0)d比对照组(6.9±2.2)d、(4.5±1.5)d、(7.2±2.3)d短,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疾病可考虑给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药物进行治疗,疗效突出,患儿肠黏膜屏障得到修复,其腹泻症状得到快速缓解,肺炎疗程得到缩短,临床可大力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杜长波;裴玉梅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盐酸苯海索联合吡贝地尔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对帕金森病患者行盐酸苯海索+呲贝地尔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96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48例.联合组行盐酸苯海索+呲贝地尔联合治疗,单一组行单一的呲贝地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帕金森综合评定量表评分(UPDRS)、帕金森症状评分(Webster)以及生活质量评分(SCL-90).结果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45例(93.75%)显著高于单一组37例(77.08%),联合组发生不良反应几率2例(4.17%)显著低于单一组8例(16.67%),两组治疗前的UPDRS评分以及Webster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UPDRS评分(6.81±1.23)分、Webster评分(11.24±2.85)分以及SCL-90评分均优于单一组(13.05±1.42)分、(15.14±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帕金森病患者行盐酸苯海索+呲贝地尔联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作者:张金枝;刘真真;林燕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选取2013年3月—2016年9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7)和对照组(n=29),对照组常规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疗程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7%(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值(59.3±5.8)、LVEF值(42.3±4.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农大雄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个体化护理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对个体化护理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福建省漳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普通外科肿瘤PICC置管患者48例随机分两组.A组采用常规化护理方案,B组采用个体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护理满意度;肿瘤知识知晓评分、PICC置管知识掌握情况、PICC置管依从性;护理前和护理后患者情绪状态的差异;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和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PICC置管护理满意度95.83%高于A组75%(P<0.05);B组肿瘤知识知晓评分、PICC置管知识掌握情况、PICC置管依从性(94.18±2.13)分、(95.36±4.13)分、(92.56±8.13)分高于A组(81.71±1.02)分、(82.01±1.21)分和(80.31±7.82)分(P<0.05);护理前两组情绪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B组情绪状态改善幅度更大(P<0.05).B组患者穿刺点感染、 导管堵塞和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8.33%低于A组50.00%(P<0.05).结论 个体化护理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高,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对疾病和PICC置管的认知,提高PICC置管依从性,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值得借鉴.

    作者:陈登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急救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 研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急救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将80例患儿分成两组,其中40例患儿应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40例患者应用急救护理干预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有效率、治疗依从性、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治疗依从性100.0%,对照组治疗依从性85.0%,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比对照组高,观察组发热消失时间(2.6±0.2)d,头痛消失时间(3.3±0.5)d,恶心、肢体抖动消失时间(4.5±0.4)d;对照组发热消失时间(3.4±0.6)d,头痛消失时间(4.1±0.6)d,恶心、肢体抖动消失时间(5.3±0.9)d;观察组发热、头痛、恶心及肢本抖动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8.6±1.2)d,对照组住院时间(12.0±1.6)d,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3.5±0.1)d,对照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5.6±1.8)d;观察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97.5%;对照组满意度8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5%,观察组继发皮肤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治疗效果,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及早康复出院,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新英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早产儿出院随访干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研讨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管理以及早期干预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抽签法,从该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早产儿中,方便抽取58例到此讨论中,按照入院单双顺序分两组,29例对照组(予以出院指导,定期复诊)和29例研究组(采取随访管理和早期干预),将两组早产儿发育状况、家长健康知识掌握状况纳入对比研讨中.结果 研究组的家长在生长发育知识(93.70%)、生活护理(93.10%)、喂养知识(100.00%)、常见问题处理(89.66%)、预防接种(100.00%)方面掌握率均比对照组(62.07%、65.52%、72.41%、65.52%、72.41%)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早产儿出院半年后的身长和体质量增长速度均比对照组快,各项智能发育评分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头围增长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随访管理和早期干预应用于早产儿出院随访干预中,可提高早产儿家长对早期护理干预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从而促进了早产儿的智能和身体的发育,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李国梅;陈琴琴;刘少贞;黎翠兰;梁婉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探讨

    目的 剖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16年7月期间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随机抽取500份医嘱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此类药物的使用频度、不良反应等.结果 ①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28.23%,高于第二代的9.76%,高于第一代的8.56%,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选取其中常用的3种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头孢曲松、头孢地嗪钠、头孢噻肟钠,三种药物成人用药多选择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等方式用药,药理作用有所不同.③31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涉及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不良反应.其中发生率高的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全部不良反应的77.42%.过敏反应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类型发生率(P<0.05).结论 该院使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比较合理,因此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药理,才能更好的确保临床上的合理用药.

    作者:全雪靖;和红锦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预注右旋美托咪啶用于喉显微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预注右旋美托咪啶用于喉显微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喉显微手术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予以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麻醉,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予以盐酸右旋美托咪啶预注,之后予以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麻醉,并观察2组患者的T0、T1、T2、T3点血流动力学情况、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T0、T1、T2、T3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拔管时间为(33.82±10.02)min,术后苏醒时间为(18.32±10.12)min,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于喉显微手术麻醉前予以右旋美托咪啶预注,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缓解其应激反应,促使患者术后恢复,且不良反应较少,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作者:余露;盛良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MRI与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目的 分析和对比MRI与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于2014年10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95例疑似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分别是49例和46例.A组给予MRI检查,B组给予CT检查.对比不同时间段的疾病检出率与各项检查指标情况.结果 A组的总检出率为93.88%,B组为52.17%,其中,A组在脑梗死时间为24 h内(38.78%)、24~72 h(30.61%)的检出率均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72 h后的检出率(24.4%)相近于B组(23.9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病灶大小(8.42±1.21)mm2、检查时间(10.62±1.33)min和发病至检查时间(0.92±0.25)d均小于B组的(11.64±1.65)mm2、(18.67±1.66)min和(1.96±0.55)d,病灶数量(2.43±0.51)个多于B组(1.88±0.37)个,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T检查相比,MRI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检查效果更佳,其可以更为精确的诊断出微小病灶,并缩短检出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邓银良;冯凯;刘国保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急诊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急诊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接收9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分别给予急诊ERCP治疗(观察组)与常规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2.03±0.18)d及住院时间(10.33±2.05)d缩短,血淀粉酶(61.23±13.08)U/L、谷丙转氨酶(200.36±56.04)U/L及总胆红素(113.58±12.64)μmol/L均降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ERCP可显著提升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炎性症状,其应用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富华;章杰;朱建臣;龙丹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麻疹病毒PCR检验的措施和效果探讨

    目的 研究并探讨麻疹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验措施及其检验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本疾控中心接到各辖区内上报的160例疑似麻疹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集咽拭子、血液标本送检,咽拭子采取PCR检验,血液标本采取ELISA法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麻疹病毒的检测结果 .结果160例疑似麻疹病例中,经两种方法检测后排除23例风疹病毒阳性病例,剩余137例病例中,发病后4 d内,PCR检验对麻疹病毒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法检验(80.28%vs 60.56%,P<0.05),而在发病4天后,PCR检验对麻疹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与ELISA法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vs 78.79%,P>0.05).ELISA法检验结果为阴性而PCR检验为阳性的病例中,其检测时间多分布于发病后1~4 d内.结论 在麻疹病毒的病原学检测中,PCR检验可对早期麻疹患者进行诊断,还可对早期ELISA法诊断为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诊断,可有效减少漏诊,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程玲;韦肖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肝血管瘤治疗中不同介入栓塞方法的应用及效果对照分析

    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治疗中不同介入栓塞方法 的应用及效果对照.方法方便收集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介入科2015年5月—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肝血管瘤患者并随机分组.单纯栓塞组用平阳霉素碘化乳剂栓塞,联合栓塞组在单纯栓塞组基础上进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比较两组患者肝血管瘤疗效;介入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总胆汁酸情况的差异.结果 联合栓塞组患者肝血管瘤疗效95.56%高于单纯栓塞组82.22%(P<0.05).联合栓塞组介入栓塞并发症发生率33.33%低于单纯栓塞组40.00%,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总胆汁酸情况比较数据接近(P>0.05);治疗后联合栓塞组总胆汁酸降低显著优于单纯栓塞组(P<0.05).结论 肝血管瘤治疗中在平阳霉素碘化乳剂栓塞基础上进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的应用及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平阳霉素碘化乳剂栓塞,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总胆汁酸水平,值得推广.

    作者:刘一星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围术期临床护理干预在微创乳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在微创乳腺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5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89例行乳腺微创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就诊时间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例,对照组44例,两组乳腺患者均在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下进行微创手术,并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种情况下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中出血量,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3.45±1.40)mL与手术时间(23.24±4.12)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0.76±4.73)mL、(41.35±3.99)min,研究组患者的愈合时间(3.41±1.19)d少于对照组(6.61±3.74)d,研究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乳腺微创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在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情况,值得应用.

    作者:辛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B超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B超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13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手术操作确诊,术前使用B超检查,将B超结果 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B超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B超确诊113例,确诊率为86.92%,不符17例,漏诊率为13.08%;其中,实质性脏器损伤99例,确诊89例,确诊率为89.90%;非实质性脏器损伤31例,确诊24例,确诊率为77.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病例中,实质性脏器损伤10例(10.10%),分别为脾脏损伤7例,肝脏损伤2例,胰脏损伤1例;非实质性脏器损伤7例(22.58%),分别为肠穿孔2例,卵巢囊肿破裂4例,肠系膜血管撕裂伤1例.结论 B超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准确性较高,尤其是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非实质性脏器损伤需结合CT检查加以明确.

    作者:吴华雯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该院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172例,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各86例.对照组患者行磁共振扫描,实验组患者行CT扫描,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情况与早期病变情况.对照组检测正常率为4.65%,异常率为95.35%,实验组检测正常率为11.63%,异常率为88.37%.对照组早期病变例数比例稍高于实验组.经过比较发现,对照组检测正常率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检验异常率高于实验组患者检验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的诊断价值稍高于CT,检出率更高.结论 在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进行诊断时,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实际诊断中,需结合患者结合以及医院结合进行合理选择,必要的情况下,可对患者采用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联合的方式,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王照阁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四肢骨折术后疼痛患者早期实施生命力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析对四肢骨折术后疼痛患者早期实施生命力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生命力护理,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评分、 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研究组术后2h疼痛评分(4.59±1.01)分、术后6 h(3.22±1.11)分、术后1 d(2.31±1.22)分、术后2 d(1.34±0.58)分、术后3 d(0.51±0.11)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肢体功能恢复93.33%、护理满意度96.67%、并发症发生率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四肢骨折术后疼痛患者早期实施生命力护理,临床效果确切,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雅娟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宫腔填塞纱条在剖宫产术中止血84例分析

    目的 探析宫腔填塞纱条在剖宫产术中止血中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在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剖宫产术产妇,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止血治疗,主要是缩宫素10 U宫体注射,缩宫素10 U静脉滴注,卞前列甲酯栓1 mg舌下含服,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针250μg宫体注射,按摩子宮,宫腔内出血点缝扎,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宫腔填塞纱条治疗,比较两组术后2 h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结果 入选的84例无1例发生感染;研究组术后2 h出血量(550.2±30.2)mL、术后24 h出血量(116.5±22.6)mL显著少于对照组(780.7±45.2)、(350.7±39.6)mL,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产妇,在常规止血的基础上加宫腔填塞纱条止血,其效果确切,能有效减少出血量,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梅巧娣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利奈唑胺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注射液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山西大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随机分为A(n=53)、B(n=54)两组,分别接受利奈唑胺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A、B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5%和72.2%(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7%和16.67%(P<0.05),A组有效病例退热时间为(1.8±0.3)d,与B组(3.5±0.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0,P<0.05).结论 与盐酸万古霉素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滴注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比较,利奈唑胺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其临床疗效相似,但退热起效时间快,且安全性更高.

    作者:朱秋娟;王丽娜;卫芬;边思成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该院肿瘤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分析及合理使用

    目的 探讨该院肿瘤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的用药及合理使用.方法 整群选取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143例用药质子泵抑制剂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奥美拉唑组(72例)、泮托拉唑组(51例)、洛赛克组(16例)、其他药物组(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观察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用药有无指征及选药、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是否合理.结果 143例患者中,用药奥美拉唑72例(50.35%),用药泮托拉唑51(35.66%),用药洛赛克16例(11.19%),用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等4例(2.80%),奥美拉唑使用构成比高,泮托拉唑次之,患者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143例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用药指征、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给要间隔均合理,合理性100.00%,142例肿瘤患者用药疗程合理,合理性99.30%.结论 该院肿瘤患者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基本合理,但仍有不足,临床用药应继续遵照质子泵抑制剂使用规范并严把用药指征,防止用药过度.

    作者:赵雅玮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对5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的有效性探讨

    目的 分析临床路径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54例2015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有效率与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掌握达标率.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有效率为7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达标率为88.89%,对照组达标率为62.9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王攀茹 刊期: 2017年第14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