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探讨

程世花

关键词:无痛人流术, 米索前列醇, 宫颈软化度, 妊娠期妇女
摘要:目的:探讨在无痛人流术中采用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2年4月—2014年3月在该院进行无痛人流的妊娠期妇女中选取15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妊娠期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妊娠期妇女各75例。观察组患者在行无痛人流之前,给予0.2 mg的米索前列醇进行舌下含化;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无痛人流,术前不给予米索前列醇和其他任何药物。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总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术中宫颈软化度以及术后产妇子宫恢复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并记录评估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妊娠期妇女的总出血量(4±3.5) 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5±5.6) mL,手术时间(5±2) min、术后阴道流血时间(4±1)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4) min、(10±3) d,术中宫颈软化度70%、术后产妇子宫的恢复情况(1.9±0.8) cm也优于对照组的33%、(1.2±0.9) cm,其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观察组妊娠期妇女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辅助治疗无一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妊娠期妇女进行无痛人流术之前,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可以明显降低总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流血时间,有效的改善术中宫颈软化度,并有利于术后产妇子宫恢复。且米索前列醇具有较高安全性,对人体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故可以推广和应用于临床。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丹参滴丸用于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和分析在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的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1月—2013年11月以来,该院内科门诊收治的46例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将其平均的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23例。分别采用常规西医方法和复方丹参滴丸进行临床治疗,并统计、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临床体征、症状评分(7.18±4.01)和治疗总有效率(82.61%)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12.06±2.74,47.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4.35%)略低于对照组患者(17.39%),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复方丹参滴丸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因而是一种有效可行、理想安全的临床治疗措施。

    作者:李树东;王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在优质护理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在优质护理活动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中风患者,根据患者的住院时间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4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按照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均值为(24.23±4.42)分,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均值为(16.76±4.86)分,对照组健康教育达标率为64%,观察组健康教育达标率为90%,观察组的健康教育达标率、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以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可以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秀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腹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中应用效果探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入住该院泌尿外科接受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时期接受普通手术治疗的100例泌尿外科患者作为对照对象(对照组)。对所有泌尿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并总结泌尿疾病患者在进行后腹腔镜手术后产生的并发症类型及原因,以及控制和治疗并发症的方法及效果。结果180例行后腹腔镜手术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有22例,并发症发生率12.2%。因为并发症出现造成后腹腔镜手术无法顺利开展并转实施传统开放手术的有3例,占13.6%,因为并发症而终止收手术的有1例,占4.5%。所有患者均获得1~3年的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期间1例因肿瘤复发死亡,另外179例治疗效果均非常显著。100例行普通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发生并发症25例,并发症发生率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外科行后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并发症,且并发症种类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但相比于普通手术类型而言,其并发症发生率还是相对比较低。采取高水平手术技术和选择丰富经验医师负责应该成为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措施。

    作者:刘磊;丁瑞志;李文林;马旭光;许崇伟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原发性高血压68例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应用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9月该院门诊收治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包括健康宣教、基础用药和治疗护理等护理内容在内的临床常规护理。给予干预组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药物护理、出院指导以及定期随访等多个护理内容在内的干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干预组满意率97.1%,对照组满意率64.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患者(22例患者有坚持按照医嘱用药,12例患者因为多种原因没有坚持用药)而言,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更好(34例患者均能够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坚持用药例数为零)、生活方式也更趋于科学合理,血压控制方面更是得到明显控制。结论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等多个方面护理知识在内的干预护理服务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应用能够取得较有效的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更高,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孙华婧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胫骨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诊疗

    目的:研究分析胫腓骨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处理措施。方法该次研究中共入选研究对象34例,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的胫骨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该研究中18例患者获得成功保肢,16例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足趾、小腿坏死发生,并给予截趾、截肢手术治疗。胫前、后动脉合并损伤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截肢率,其截肢评分为(6.25±1.10),保肢患者为(5.05±0.75)。结论对胫腓骨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处理有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牟锐;宋玉玺;朱磊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肝胆外科疾病中采用个性化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个性化优质护理在肝胆外科疾病中临床效果。方法对来该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将患者根据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个性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95%护理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自觉症状评分为(66±5)、心理情绪状态为(13±5)、躯体生理功能状态为(22±3)、日常生活为(22±3)、社会活动为(22±3)均高于对照组(自觉症状评分为(53±3)、心理情绪状态为(9±3)、躯体生理功能状态为(17±5)、日常生活为(19±33)、社会活动为(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优质护理在肝胆外科患者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史松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食管癌外科手术治疗13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行不同外科手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分别采用左胸单切口,右胸与上腹部正中双切口,右胸、腹部与颈部三切口手术等3种不同术式展开治疗,对3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双切口手术组手术时间相比单切口组与三切口组明显延长,双切口组与三切口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单切口组,3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切口、双切口、三切口手术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依次升高。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切口组与双切口组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三切口组。结论左胸单切口、右胸与上腹部正中双切口、右胸、腹部与颈部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在食管癌患者治疗中均具有一定优势与不足,经综合评价三切口手术食管癌根治术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高,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缓解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周勇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不同介入疗法对胃癌肝转移瘤疗效的探讨

    目的:探究单纯肝动脉灌注术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两种不同介入疗法对胃癌肝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癌肝转移瘤患者分为两组,一组26例患者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对照组),另一组34例患者行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术(实验组),比较两种不同介入疗法疗效的差异。结果60例患者中,乏血供者31例,富血供者29例,富血供者中除3例弥漫性病灶外,26例均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对照组),其余34例行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术(实验组),两组患者均为出现显著不良反应,但实验组患者肿瘤有效率(76.92%)和控制率(88.46%)均显著好于对照组(35.29%与64.71%),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富血供胃癌肝转移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安全性高,可把此疗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彦森;马桂玲;李丹;崔凯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绒毛和胎盘中Jagged-1/Jagged-2的表达与蜕膜中CD56+NK表达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绒毛和胎盘中Jagged-1/Jagged-2的表达与蜕膜中CD56+NK表达相关性情况。方法分析该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妊娠期流产对象42例和正常剖宫产30例的临床资料,对Jagged-1、CD56+NK细胞和Jagged-2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通过对其测定的情况。结果胎盘组Jagged-1高于绒毛组,Jagged-2低于绒毛组,自然流产组Jagged-1、Jagged-2及CD56+的表达均低于人工流产组, CD56+NK细胞和绒毛组织中的Jagged-1阳性细胞表达水平、Jagged-2阳性细胞表达水平均呈现明显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1,0.95,P<0.05)。结论 Jagged-1、Jagged-2对NK细胞表型的变化可能两者一起参与,因而对妊娠结局造成影响,并且形成妊娠免疫耐受。

    作者:于哲;蒋春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肺癌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探讨

    目的:探讨手术对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46例肺癌患者手术后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二聚体(D-D)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并与肺良性疾病组对照。结果术前及术后肺癌组Fib和D-D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病组(P<0.05),术后5 d和10 d Fib及D-D水平与手术前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以术后5 d明显。手术后30 d较术后5 d、10 d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肺良性病组Fib和D-dimer水平在手术后5 d和10 d也明显增高,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0 d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结论手术可加重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监测肺癌患者凝血指标对防治术后并发症、手术后恢复情况及后续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价值。

    作者:闵蕾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显微镜下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对显微镜下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接诊的80例翼状胬肉患者作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及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复发率4.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观察组角膜创面上皮愈合平均时间(4.1±1.9)d少于对照组(6.9±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切除术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可有效降低复发率,促进角膜创面上皮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尹娜;张盛金;卓庆博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OSTEOPALR V骨水泥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OSTEOPALR V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2年9月—2013年4月该院应用OSTEOPALR V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76例,共124个椎体。胸椎74个,腰椎50个。男性30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68岁(50~86岁)。所有病椎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射骨水泥。术前均有严重的胸腰背痛,不合并下肢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术前适当冷却骨水泥,术中观察骨水泥调配后凝固时间与调配前骨水泥温度的关系,术后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情况,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并将患者泥漏及其他不良反应与常模进行对比。结果骨水泥凝固时间与调配前骨水泥温度成正相关性(0关键词:骨水泥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作者:林二虎;镇万新;高国勇;马乐群;杨大志;代成甫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9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包括CD4+T细胞(Th1、Th17和Treg)、CD8+T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并以20例健康人和28例早期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健康人相比,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Th1、Th17以及Treg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与早期肝癌患者相比,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也明显升高(P=0.016),而Tc1细胞比例却显著下降(P=0.003)。结论随着肿瘤进展,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出现紊乱,提示肿瘤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帮助肿瘤进展和转移。

    作者:廖媛;陈亚琼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奥氮平与奋乃静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观察奥氮平与奋乃静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52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随机分为奥氮平组与奋乃静组各26例,分别采用对应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第2周,奥氮平组PANSS量表总分为(36.2±7.6),奋乃静组为(41.3±7.2),治疗第4周,奥氮平组PANSS量表总分为(28.4±6.4),奋乃静组为(38.3±7.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奥氮平组效果显著优于奋乃静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6周开始,虽然两组患者PANSS量表评分均持续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末,奥氮平组与奋乃静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5%与8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6,P =0.083);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有部分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奥氮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8/26),奋乃静组为65.4%(17/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47,P=0.000)。结论奥氮平不仅能可更快地缓解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症状,而且还可获得更高的治疗依从性,推荐优先适用。

    作者:黄越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右美托咪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对右美托咪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疗效展开深入分析。方法从2012年1月—2014年1月中选取需择期手术的270例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患儿人数均为90例,A组90例患者给予咪唑安定静注后给予氯胺酮静注;b组患者给予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注射;C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静脉注射。对比3组患者各方面情况。结果 C组患儿行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静脉注射麻醉后,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各指标、不良反应等各方面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术前通过行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静脉注射麻醉麻醉的方法不仅能够让患儿在整个手术中的生命体征平稳,还具有术中无疼痛,术后清醒快,舒适、不良反应较少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陈正斌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50例60个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均按照X线、CT、MR影像进行诊断检查。结果 X线平片、CT、MR影像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阳性率分别为25.0%,66.6%和93.3%。结论 X线平片、CT、MR三项影像诊断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此为MR、CT和X线平片,其中,MR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又无电离辐射,是检查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闫景伟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对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腹部创伤患者100例,对所有腹部创伤患者皆给予CT检查和B超检查,然后再将摄像检查结果和手术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经过手术发现,在这100例腹部创伤患者中,有35例(35%)患者属于脾损伤,26例(26%)患者属于肠系膜损伤,15例(15%)患者属于肝损伤,11例(11%)患者属于膀胱损伤,7例(7%)患者属于胰腺损伤,6例(6%)患者属于胆道损伤。通过对100例腹部创伤患者给予B超检查和CT检查,发现B超检查结果有82例和手术结果相一致,准确率为82%;而CT检查结果有95例和手术结果相一致,准确率达到了95%。由此可见,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检查的准确率,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诊断在检查腹部创伤方面具有显著意义,这种诊断方法不仅能有较高的准确率,还能提高腹部创伤患者的生存率,从而保证其生命安全。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对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方法。

    作者:巩远方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分娩期疼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初产妇分娩疼痛受心理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接收的360例初产妇随机分组实验组180例与对照组180例,对照组孕期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培训以及心理护理干预,评定产妇分娩中的疼痛程度。结果对照组轻度疼痛占27.5%,中度疼痛占27.5%,重度疼痛占22.5%,剧烈疼痛占22.5%,实验组轻度疼痛占46.3%,中度疼痛占30.0%,重度疼痛占12.5%,剧烈疼痛占11.3%,实验组产妇分娩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疼痛程度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让产妇接受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调查,掌握产妇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觉。

    作者:刘碧銮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输血疗效评价量化分析在输血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采用可量化实验室指标对临床科室用血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作出评价分析,并为输血管理提供评价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该院的输血病例800例,对其输血前后的相关指征进行监测,并回顾性分析其输血病历、评价输血效果,对比采用量化分析评价管理前后的临床合理用血情况。结果执行无输血疗效评价前,330例无效输注95例(27.3%);执行后,470例无效输注55例(1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疗效评价量化分析应用于输血管理,能够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提高输血管理的有效性、及时性。

    作者:云富斌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三维超声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的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ACC)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2328例产妇,首先超声检查胼胝体发育情况,对超声诊断哪位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胎儿再行CT及MRI检查。结果2328例产妇中,行超声诊断后由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胎儿为14例,发生率为0.6%;对14例胎儿再行CT以及MRI检查,有13例胎儿确诊为胼胝体发育不良,超声诊断敏感性为92.86%;在13例胼胝体发育不良胎儿中,完全性胼胝体发育不良为3例(23.08%),部分性胼胝体发育不良为10例(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能够较为精准的判断胎儿胼胝体发育情况,对于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胎儿敏感性高,为临床后续的检查、诊断以及处理提供科学指导,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李宏伟 刊期: 2014年第24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