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瘤

洪钟;罗鹏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瘤, 相关性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于血管瘤的意义看法不一,其总体发展趋势是通过改变内皮细胞增殖因素,来促进血管瘤的发生发展.笔者通过参阅大量卓有成就的学术报道,并结合临床经验,系统讨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的生物学特征、VEGF在血管瘤生成中的作用,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于血管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性和意义.依据VEGF在血管瘤不同发展时期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各期的评价指标.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神经病学临床教学质量

    目的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神经病学临床教学质量.方法 借鉴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QC)方法,发动教研室全体教师围绕上学年神经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意见,找出和分析哪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并针对主要原因进行重点研究和处理,制定对策.结果 研究结束后,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对学生满意度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要确实提高神经病学临床教学质量,要同时从多方面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王恰如;陆晖;任丁;谭文澜;蒙冰;陈晓锋;张永全;王凯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药物联合调Q开关激光照射治疗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目的 探讨药物联合调Q开关激光照射治疗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方式与效果.方法 选取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共60例,依照随机分组法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葡萄糖、维生素、咪唑斯汀、中药冷敷剂联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调Q开关激光照射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灼热、瘙痒、红斑、丘疹、水疱及皮损面积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药物联合调q开关激光照射治疗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可有效控制原有症状,安全有效.

    作者:李建军;代绍珍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动踝防旋防足下垂支具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穿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对预防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临床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年龄35~65岁,患肢肌力≤2级,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从入院的第1天开始穿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常规组使用足底放置方枕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2周后足下垂的发生率及下肢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 足下垂的典型症状下肢伸肌痉挛发生率实验组为15%,常规组为60%;踝关节足跖屈的发生率实验组为15%,常规组为50%;踝关节不能背屈的发生率实验组为10%,常规组为40%;踝关节背屈功能减弱的发生率实验组为20%,常规组为75%;足内翻的发生率实验组为40%,常规组为65%;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使用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可有效预防足下垂,保护患肢功能,促进患肢康复.

    作者:黄春莲;李萍;李丹菊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推拿与电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推拿与电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2年7月间入该院进行治疗的肩周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实施按摩和药酒擦揉治疗,研究组实施推拿按摩和电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愈率92.5%远高于对照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推拿和电针灸治疗肩周炎效果好,安全性高,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适宜推广.

    作者:乔梅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刍议药物经济学在研发新药中的应用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药物经济学是一门与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决策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其主要是研究关于对如何有效的利用卫生资源,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并为制药单位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本文着重对药物经济学在研发新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作者:温强;杜红梅;汤姝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原因及对策

    目的 探讨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原因及对策.方法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0例,均为该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患者,对大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和实施防治对策,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该研究选择的20例患者中,完成初步止血操作后,裂口用无损伤缝线缝合,并行无损伤血管钳对血管上下端进行阻断及时止血18例.阻断静脉主干或出血动脉,对出血裂口进行修复2例.大出血均得到理想控制,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分析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的原因,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加强预防,一旦发生大出血,立即采取措施抢救,可有效止血,降低死亡率.

    作者:王健;王正;杨林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孕期高ABO血型抗体效价孕妇的物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夫妇血型不合孕妇产前IgG抗-A(B)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指导临床对高效价孕妇进行药物干预,以防治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方法 自2010年9月-2012年9月,对来该院妇科进行产前检查的1 756例孕妇夫妇进行ABO、Rh血型检测,对夫妇血型不合的孕妇做血型抗体筛选和抗体效价测定,对抗体效价≥1:512的孕妇(干预组)进行药物干预,产后婴儿做HDN三项试验,与抗体效价≥1∶512未实施药物干预的39例孕妇(对照组)出生的新生儿比较,比较干预前后新生儿溶血病发生情况.结果 1 756例孕妇中夫妇ABO血型不合的孕妇有409例,其中IgG抗-A(B)抗体效价≥1:512的46例,干预组新生儿发生溶血6例(13.04%),对照组新生儿发生溶血29例(74.36%).结论 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与孕妇IgG抗-A(B)抗体效价呈正相关,对抗体效价高的高危孕妇进行药物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

    作者:周晓晔;李士芹;赵建春;薛金玲;郭宴海;陈新;张爱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胎儿肾积水超声诊断与预后观察

    目的 探讨胎儿肾积水超声诊断情况与预后效果,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 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超声诊断为肾积水胎儿98例,将其按照肾集合系统液性分离前后径分成<10 mm组、10~14 mm组和≥15 mm组,而后对这三组胎儿的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胎儿积水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积水开始消退时间和开始缩小时间在三组中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 超声检查在肾积水胎儿筛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预后效果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作者:赵晓瑜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门诊健康宣教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门诊健康宣教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该院门诊定期复诊的2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前随机抽取100例患者为对照组,在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后随机抽取10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门诊一般宣教,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个性化的门诊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对患者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患者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诊个性化健康宣教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态度和护理服务方式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利惠珍;常亚杰;吴龙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危重症患者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满意度调查及护理质量统计结果,探讨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的效果.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参与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和护理的护士、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合格率均有明显的提升,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危重症患者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能够提高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合格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江霞;陈健红;邓瑞珍;向天哲;石玲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选取本院诊断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20例患者,对其中10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对其超声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另外10例不采用超声检查.结果 根据对10例患者进行的超声检查,发现发生该病的部位均集中在乳房.肿块的大小均在1.6~9 cm的范围之内.这几例患者的超声表现均为低回声.对患者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发现其大体形态都是实性的肿物,颜色呈现灰黄或者灰粉.另外10例不采用超声检查的无法确定肿块的部位,不利于治疗.结论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为产生的回声较低、发生部位在乳房的外上象限、来自肿物后方的回声得到增强、肿物内伴随有血流信号,该疾病的诊断需要临床的表现和进行手术后所作的病理情况,该疾病的预后和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千小川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情况.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月来该院就医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54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7例(常规医疗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和对照组27例(常规医疗护理).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焦虑人数、妊娠并发症等方面上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当妊娠完成后,两组患者在焦虑心理反应、期待治疗时间、分娩孕周、新生儿轻度窒息、新生儿重度窒息、围产儿死亡等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重度早发型子痫前期的患者时,要采取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还能够延长妊娠周,改善妊娠的结局.

    作者:刘群艳;林少虹;王焕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厄贝沙坦降压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及其与厄贝沙坦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 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予单药厄贝沙坦150 mg/d治疗8周,观察降压疗效,同时采用PCR法确定入选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的分布情况.结果 服用厄贝沙坦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CE基因Ⅱ型与ID+DD型收缩压降幅为(12.21±1.97)mmHgvs(12.25 ±3.13)mmHg(P>0.05),舒张压降幅为(5.93±1.54)mmHg vs (5.88± 1.89) mmHg(P>0.05),两组患者血压降幅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未发现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厄贝沙坦的降压疗效有关.

    作者:蔡静波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普林格尔治疗仪催乳的临床应用护理

    目的 探讨采用普林格尔治疗仪对催乳的临床应用护理疗效.方法 选用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入住该院顺利分娩的产妇150例,,根据产妇愿意,将自愿接受普林格尔治疗仪乳房治疗的75例产妇作观察组,其余75例未行乳房治疗的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普林格尔治疗仪进行催乳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催乳护理法.结果 75例观察组产妇使用普林格尔治疗仪护理后,其有效率高达100%;75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后,有效率为72%.观察组产妇的护理结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乳汁分泌情况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普林格尔治疗仪对产妇进行催乳护理的效果显著高于采用常规催乳护理的效果,此种护理方法可以推广至相应的临床中.

    作者:陈丁秀;李洁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方法 2011年将PDCA循环法用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提高认识,加强医院感染意识,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更新制定多重耐药菌相关管理制度及措施.结果 2011-2013年未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内交叉感染,提高了多重耐药菌防控意识,达到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有效避免了医院感染流行.结论 PDCA循环法应用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可提升存在问题的整改执行力,有助于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孙淑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强化治疗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强化治疗对社区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社区常住的高血压患者25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8例.研究组进行强化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血压差别不大;治疗后都有降低,但以研究组更接近理想水平.结论 强化治疗是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一种较完整的治疗方式.

    作者:佘国勇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医院基建档案应坚持的归档原则

    基建档案是该院综合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医院基本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对医院的建设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基建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专业性强、涉及人员多,易造成归档难、归档率低、归档质量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基建档案的完整率和准确率.因此,只有明确划分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责任,坚持“谁形成谁负责的”归档原则,才能保证遵循项目文件自然形成规律,整理出能够体现内在有机联系的合格案卷.

    作者:康红岩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近胎盘端30秒内断脐法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近胎盘端30 s内断脐法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正常足月阴道分娩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新生儿均于在娩出母体后30 s内断脐,实验组断脐部位靠近胎盘端,并保证脐带远端高位且不扭转,使残留的脐带血流入新生儿的体内;对照组断脐部位为常规部位.检测并记录两组新生儿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及胆红素值,后统计分析两组断脐法对3项指标的影响.结果 两组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生时和出生3dHb及HCT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0 s内断脐,时间段,不会过多输入胎盘血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而近胎盘端脐法有助于脐血流入新生儿的身体,增加新生儿血容量和血红蛋白,预防新生儿贫血.

    作者:李洁;刘凤萍;林小鸳;王忠轩;欧艺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提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集的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给药类型、不良反应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女性发生ADR比例男性,且儿童和老年患者是主要人群.抗生素、中成药等是引起ADR的主要药品类型.配伍不当、联合用药不科学及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等是引起ADR的主要原因.结论 应加强药品质量及临床用药全程控制,尤其是抗生素、抗感染药及中成药的用药监测,强化对基层药品质量监督,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

    作者:庞洲;查赣;许尔凤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在抑郁症患者中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改善心理状况和完善应对方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0年2月-2012年8月收治66例抑郁症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而对照组采取常规精神科护理,研究组采取认知行为护理.在住院当天及开展护理第4周末分别利用SDS、SAS及CSQ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并做好对比.结果 ①研究组SDS和SA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②研究组的“解决问题”和“求助”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回避”和“自责”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应对技巧.

    作者:张玉娥;杨淑芬;付萍萍;王锋锐;吴喜强 刊期: 2013年第21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