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芙蓉;付丹;曾烈梅
为完善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工作,发挥护理管理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作用,该研究结合多年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就如何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工作,总结出完善急救护理管理体系,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提高护理护士素质,可以有效的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并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阿依吐拉.哈德尔;迪丽斯燕.阿不都克里木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小儿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按照抽签的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安慰剂及地塞米松加以治疗,采用Elisa法对两组患儿脑脊液中的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I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上述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死亡率为4.00%,对照组为1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临床症状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明显小于观察组(P<0.01).结论 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疗效显著,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何逾祥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研究分析联合检测血清AFP与AFU、CEA、TBA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2011年1月-2013年6月142例来自临床血清标本,其中原发性肝癌组(PHC)50例,肝硬化组30例,肝炎组30例及对照组32例,AFP、AFU为主体,配合TBA、CEA进行检测,分析联合检测的结果.结果 PHC患者AFP、AFU、TBA、CEA水平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和AFU联合对于PHC的诊断阳性率为94.0%,4项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6.0%,联合诊断阳性率与AFU和AFP、CEA、TBA单项阳性率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AFP、AFU、CEA、TBA联合检测显示良好的诊断效率,在PHC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首明;夏慧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总结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CT诊断要点.方法 对7例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患儿行螺旋CT容积采集成像及MPR重组,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7例共18侧,双侧后鼻孔闭锁4例(8侧),单侧后鼻孔闭锁3例,均为右侧;其中混合性闭锁8侧,膜性闭锁2侧,骨性闭锁1侧.结论 CT能够清晰显示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组织﹑后鼻孔的狭窄程度及毗邻器官的受累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丽;满凤媛;王振常;燕飞;李静;张洪 刊期: 2013年第30期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抽动为特征,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的神经性精神疾病,文章中从该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治疗现状等方面综述,介绍了近年来该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提醒家长和学校多方面配合引导患儿,从而有效的控制此病,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戚拥军;赵晓忠;国春玲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观察使用红炉生肌散在肛瘘术后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效,探讨煨脓生肌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该院行肛瘘手术住院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发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治疗组15例.治疗组给予红炉散纱条外敷换药,对照组给予凡士林纱条外敷换药.结果 治疗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36.0±17.0)d,对照组为(57.9±7.4)d,经t检验,P<0.01.结论 红炉生肌散具有明显促使肉芽和新生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的疗效,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煨脓生肌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金蕾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对糖尿病肾病(DN)治疗中血府逐瘀汤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糖尿病肾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展开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血府逐瘀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UP、CR、BUN等指标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DN临床治疗中,血府逐瘀汤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高宏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分析口腔内自发性出血的原因以及急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140例口腔内自发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史询问、临床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分析出血原因,并予以对症治疗.结果 该组111例(79.28%)为局部因素引起出血,其中,69例牙龈炎导致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因素所导致的出血(P<0.05),18例(12.86%)牙周炎、20例(14.29%)拔牙、4例(2.86%)不良修复体、1例(0.71%)牙龈肿瘤导致出血;29例(15.57%)患者伴发全身性疾病导致口腔内自发性出血,其中,血小板减少3例(2.14%),2例(1.43%)白血病,17例(12.14%)高血压,7例(5.00%)肝硬化;一次性彻底止血136例(97.14%).结论 口腔内自发性出血主要是由于牙龈炎症所引起的,同时还应注意全身因素诱发出血,及时予以局部填塞压迫并应用全身性止血药物可有效止血.
作者:吴东红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mAlb/Cr)、血清胱抑素C(c)ys-C)和尿α1-微球蛋白(α1-MG)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组包含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2 型糖尿病住院病人,其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 mg/d;对照组为该院健康体检者,收集二者血清及尿液标本,检测U-mAlb/Cr、Cys-C和尿α1-MG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U-mAlb/Cr、Cys-C和尿α1-MG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增高(P<0.05),而在UAER低水平增高时(UAER在30~100 mg/d),m-Alb/Cr(77.2%)和尿α1-MG(36.3%)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增高(P<0.05),Cys-C (9.09%)阳性率无显著性增高,将三者间阳性率作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推断,对UAER低水平增高的敏感性U-mAlb/Cr>尿α1-MG> Cys-C.结论 U-mAlb/Cr、Cys-C、尿α1-MG联合检测有助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
作者:李瑶;陈发林;戴婉如;蔡鹏威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比较乳腺小管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中NY-BR-1的表达.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乳腺小管癌患者58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202例的病理石蜡切片作为研究标本,对所有标本进行NY-BR-1的检测,以及ER、PR、Her-2、Ki-67、nm23、MDR-1以及LRP的检测.结果 乳腺小管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NY-BR-1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的NY-BR-1表达率明显高于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P<0.05);浸润性导管癌Ⅰ、Ⅱ级患者的NY-BR-1表达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Ⅲ级患者(P<0.05);乳腺小管癌的NY-BR-1表达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Ⅲ级患者(P<0.05).NY-BR-1表达与ER和PR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而与乳腺癌激素受体Her-2、Ki-67、nm23、MDR-1以及LRP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NY-BR-1在低分化癌中的表达率比较低,在高分化癌中的表达率比较高,乳腺小管癌与高分化乳腺癌和Luminal型乳腺癌具有相近的分析程度.
作者:李晓梅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微量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该院85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抽取患者静脉血,分别用微量快速血糖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葡萄糖测定.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微量快速血糖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糖的检测,结果发现两组患者血糖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通过微量血糖仪检测血糖的患者所需血量以及患者等待结果的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还发现微量血糖仪组患者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自我检测以及饮食控制等依从性指标较全自动分析检测组,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量血糖仪能显著减少患者糖尿病的痛苦,进行血糖检测时取血量少,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增加,值得在临床科室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黄伟忠;廖苑妮;唐景云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评价护理干预对降低脑出血患者并低纳血症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该院收治的56例脑出血并低钠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28例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护理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脑出血并低钠血症患者相应的临床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酒晓盈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术术中配合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30例肝脓肿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并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观察其治疗过程中配合及护理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成功,在护理措施下效果明显,29例无并发症,患者及时痊愈出院;1例术后穿刺部位出现剧烈疼痛,对症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术实施过程中,给予合理的配合和护理能够增加手术效果,提高痊愈率,在临床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隋福荣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心理康复护理对酒依赖戒断综合症患者的焦虑症状干预效果.方法 将轻中度戒断状态者189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95例)与对照组(94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研究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即时给予心理护理抗焦虑干预.干预2周后采用酒依赖戒断综合征评定(AWSS)、焦虑量表(HAMA) 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干预后HAMA、AW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干预后HAMA、AWSS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酒依赖戒断综合症患者的焦虑症状,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作者:岳美姣;韩利民;李聪芳;纪玲玲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额颞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并脑疝的患者的治疗过程及手术后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前来就诊的患有额颞叶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并脑疝患者共92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额骨保留组和额骨去除组,并于后期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总结,再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患者进行回访.结果 治疗后额骨保留组与额骨去除组两组之间的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手术方法中的额骨去除与否对手术的终效果并无实在意义.结论 额颞叶脑挫裂伤致脑内血肿并脑疝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如果无特殊需要,尽量不进行去除额骨处理.
作者:聂勤哲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少腹逐瘀胶囊配合米索前列醇在宫腔残留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180例流产后宫内残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米索前列醇口服进行治疗,而观察组给予少腹逐淤胶囊+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9%,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阴道流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流产患者少腹逐淤胶囊+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宫腔内残留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患者满意度也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郝淑娟;王伟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该院收治的10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男14例,女86例,全组病例均行膀胱汽化电切、电灼.术后1周开始膀胱内灌注40 mL生理盐水+20 mg喜树碱,每周1次持续2个月,再2周1次持续4个月,1个月1次持续6个月,总共1年.结果 10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经过治疗之后,治愈84例(84%),好转12例(12%),未愈4例(4%),总有效率96%,随访1年,有2例患者术后反复出现血尿,复查膀胱镜在膀胱颈部,三角区可见原电切痕,膀胱后壁有一乳头状肿物,病检为膀胱腺癌.结论 腔内镜电气化电切术联合术后膀胱内灌注羟喜树碱治疗,并发症和副作用都较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大量使用.
作者:唐柳春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密固达静脉输注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1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共45例,通过静脉输注药物密固达对患者进行治疗,每2周为一个疗程.并观察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症状和总有效率.结果 全部患者在治疗后,症状都有显著的改善,其中,腰背部疼痛有效率为95.12%,膝关节疼痛有效率为90%,身体负重疼痛有效率为86.67%,体位改变疼痛有效率为90.91%,总有效率为91.54%.在不良反应方面,有3例患者出现了发热与肌痛状况,共有11例产生恶心和食欲下降,但该不良反应都在注射以后3 d内得到了缓解.结论 药物密固达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方面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并预防骨折,值得推广.
作者:刘静 刊期: 2013年第30期
麻醉药品如果失之管理并且使用不当,就会流失到医院之外,严重危害到他人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治安安全.要加强妇产医院麻醉药品的管理,首先应当提高麻醉药品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麻醉药品的管理制度建设,确保麻醉药品的合理使用方面,应当加强麻醉药品在采购贮存和保管环节的管理,实行双人共同采购形式,并进行科学的保管与贮存.同时要完善麻醉药品的领用管理,加强麻醉药品的科学调配管理,还要清华对于麻醉药品的空安瓿和废贴的有效回收以及过期残损药品的管理,从而确保医院麻醉药品的使用安全.
作者:胡晓青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左房增大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及P波离散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108例患者分成左房增大及心房内径正常组.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所有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情况,同时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并探讨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左房扩大的患者,其PD和Pmax均较心房内径正常者显著增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 左房增大是引起心房电生理紊乱、产生房颤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石红梅 刊期: 2013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