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纪林;刘小贤;汪卫;郑红霞;蔡龙;施华萍;周红娟;于健宁
血乳酸(Lac)水平是危重病患者监测的有用指标,常用于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1]。本文分析210例在接受心脏手术后进入监护室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及动脉Lac动态监测结果,探讨患者佳CVP与Lac水平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孙存杰;潘孔寒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特征性的miRNA表达谱以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对52例PTC及7例良性甲状腺肿瘤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及RNA印迹杂交法检测miRNA的表达,对过表达的miRNA表达水平与PT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检发现 PTC 组织中5例过表达的 miRNAs(miR-375、miR-34a、miR-146b、miR-222、miR-31)。(2)RNA印迹杂交法验证芯片结果及检测其他miRNAs结果显示:miR-34a、miR-146b、miR-31、miR-21和miR-221在PT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显著升高(P<0.05)。MiR-146b和miR-221在PTC组织中的过表达率较良性甲状腺肿瘤组织显著升高(P<0.01)。PTC患者中包膜侵犯组、淋巴结转移组、TNM分期III- IV期组及AGES系统评分≥5分组miR-22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或0.01);而男性PTC患者的miR-146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TC患者(P<0.05)。结论 miR-146b、miR-221、miR-21和miR-31的过表达与PTC的发生、发展有关;过表达的miR-221和miR-146b与PTC的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戴璇璇;周毅力;刘超;闫东升;王瓯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5、10、15μmol/L)的姜黄素作用于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索尼克刺猬信号(Shh)、脑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与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共培养后,浓度为15μmol/L的姜黄素能明显抑制NCI- H446细胞的增殖。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经姜黄素处理后,姜黄素15μmol/L与其余各组比较,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姜黄素(15μmol/L)处理的NCI- H446细胞,Shh和Gli1表达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姜黄素能通过抑制刺猬信号通路,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
作者:刘杏娥 刊期: 2013年第20期
乙型肝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目前尚不能治愈,且具有传染性,往往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尤其是中青年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严重威胁健康,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2011-04-12本科对58例中青年慢性乙肝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车丽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研究FasL基因启动子区-844T/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食管鳞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提取248例食管鳞癌患者(患者组)和29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基因组DNA,以PCR-RFLP检测FasL-844T/CSNP。分析、比较两组该位点SNP的表达差异。结果食管鳞癌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FasL基因启动子区-844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TT基因型为对照,TC基因型不增加食管鳞癌患病风险(P>0.05),而CC基因型则显著减少食管鳞癌患病风险(调整后OR=0.425,95%CI=0.255~0.708,P<0.01)。以T等位基因为对照,C等位基因显著减少食管鳞癌患病风险(调整后OR=0.597,95%CI=0.460~0.776,P<0.01)。结论在浙江地区人群中FasL基因-844T/CSNP与食管鳞癌的易感性有关。
作者:王黎芳;赵宏光;李昕如;伊媛琪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双源CT 4维血管造影(4D- CTA)及灌注成像(CTPI)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于发病2~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PI检查,获得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等参数图,同时获得4D- CTA图像;于发病的1~3d后行MRI检查,分析CT平扫、CTPI、4D- CTA、MRI表现。结果 CT平扫发现12例有16个缺血病灶,CTPI发现26例32个缺血病灶,MRI发现25例28个缺血病灶,4D- CTA显示有20例责任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双源CT 4D- CTA联合灌注成像能为急性脑缺血患者提供全面、详细的影像学信息,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程有根;杨光钊;茅国群;楼明芳;魏福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同时具备以下3项条件者方可署名为作者:(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仅参与研究项目资金的获得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其同意,并在投稿时向编辑部提供相应证明材料。集体署名的文稿,在题名下列出署名单位,于文末列出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负责人,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作者的具体排序应在投稿前即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肾性贫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减少是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微炎症状态、肾性贫血是影响MHD患者透析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是临床上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超过90%的慢性肾病患者应用rHuEPO后肾性贫血可有明显改善,但部分患者存在对EPO的低反应性[1]。近年研究发现,MHD患者微炎症状态可影响EPO的治疗效果。现将我院应用rHuEPO治疗微炎症状态MHD患者肾性贫血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佳;寿张飞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评价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44例,其中行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24例(观察组),行全脾切除术2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术后2个月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10d及术后2个月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 CD4比例及IgG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个月CD4比例、CD4/CD8及IgA、IgM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CD8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手术是一种较好的保脾手术方式,保留了脾脏的部分或大部分功能,避免了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且远期具有分流作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张英杰;彭明霞;沈朝敏;张玉惠;张国强 刊期: 2013年第20期
随着人们对维生素D认识的不断加深,现已发现维生素D不但参与钙磷代谢的调节,而且参与细胞免疫的调节。研究已证实活性维生素D[1,25(OH)2D3]与众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相关,其可以阻止实验性桥本甲状腺炎(HT)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1],其生物学作用是通过维生素D受体蛋白(VDR)所介导的。本研究将VDR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探讨VDR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与HT的关系。
作者:余晓军;蓝小春 刊期: 2013年第20期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创面修复一直是烧伤界治疗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烧伤治疗中的关键,“异体皮打洞垣自体皮嵌入术”[1]和“微粒皮移植垣异体皮覆盖术”[2-3]曾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史上的革命性改变,但这两种方法存在异体皮排斥反应、微粒皮存活要求高、异体皮价格昂贵且来源困难等不足。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开始应用Meek技术[4]。2004年10月,国内学者首次应用Meek植皮技术进行了成功救治[5]。2008年3月,我院烧伤科完成了浙江省台州市第1例Meek植皮术,至2012年8月共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3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邦长;罗燕芳;章伏生;叶礼岳;王史辉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腰椎Modic I、Ⅱ型面积改变率与对应终板中TNF-α含量的相关性。方法52例因下腰痛手术患者(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0±11.89)岁。术前行MRI检查,其中无Modic改变型16例,Modic I型15例,ModicⅡ型21例。测量3组在MRI T2正中矢状位上Modic改变面积及对应椎体面积大小,计算Modic改变率。术中收集椎间盘髓核、椎体终板部分组织作TNF-α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在髓核和终板组织中的差异,统计与终板面积改变率的相关性。结果无Modic改变型:髓核和终板组织中TNF-α染色极少,Modic I型组:TNF-ɑ在终板的表达明显高于髓核,与面积变化率的相关系数r=0.431,P=0.021,两者具有正相关性。ModicⅡ型组:TNF-ɑ在终板的表达与髓核组织相似,与面积变化率的相关系数r=0.322,P=0.043,两者具有正相关性。结论下腰痛患者中Modic I、Ⅱ型面积改变率与所对应终板中TNF-ɑ炎性因子含量密切相关。
作者:庄汝杰;陈冠军;庄伟;陈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本刊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不宜采用ng/kg-1·min-1的形式。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如果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与旧制单位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血压仍以mmHg表示。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实验动物者,在描述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3)遗传背景,(4)微生物学质量,(5)明确等级,(6)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7)明确性别,(8)有无质量合格证,(9)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温度要求),(10)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1)详细描述动物的健康状况,(12)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3)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稿件中若有图表,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应冠有图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以5∶7为宜。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方向及作者姓名。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电子版投稿中图片建议采用JPG格式。表格建议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内容(如值、值等),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患者再次妊娠结局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方法对165例URSA患者进行主动免疫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再次妊娠结局。同时检测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的CD4+CD25+Tr水平。将试验过程中供体血浆析出较少致使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较少的患者37例作为低剂量组,较多者84例作为高剂量组。结果165例患者中,再次妊娠121例,仍在治疗中44例。再次妊娠的患者中成功分娩87例,再次发生早期流产14例,继续妊娠20例,主动免疫治疗成功率88.5%。其中低剂量组成功分娩29例,再次早期流产8例,主动免疫治疗成功率(72.4%)显著低于高剂量组(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CD4+CD25brightT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妊娠成功患者外周血CD4+CD25+Tr及CD4+CD25brightT均较妊娠失败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主动免疫治疗对 URSA 患者有效,治疗时应注射高剂量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 CD4+CD25brightT 的表达水平, CD4+CD25brightT可能是调控母胎界面局部免疫耐受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王海燕;吴晓云;李晓荣;魏丽娜;邱惠麒;朱国战;周媛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对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及神经行为学变化的影响,探讨减轻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对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4只大鼠分为药物组、假手术组、对照组,用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药物组和对照组大鼠在再灌注时经尾静脉分别注入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及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分离右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缺血再灌注后24h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物质表达,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干-湿称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分别于再灌注24h及72h时利用转棒试验和肢体不对称试验检测神经行为学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大鼠脑缺血区P物质的表达明显升高,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脑组织含水量减少,神经功能改善。结论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而达到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封菲;王晓楠;章顺荣;丁美萍;高越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细胞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例初发SLE患者(活动组11例,非活动组5例)及1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25highTreg、Th17细胞占CD4+的比例,分析两种细胞的比率与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结果初发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reg和Th17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LEDAI无相关性(均P>0.05)。CD4+CD25highT细胞与Th17细胞的比率在活动组患者下降尤为明显(P<0.05),且与SLEDAI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初发的活动性SLE患者外周血Treg与Th17细胞的比率明显下降,并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两群细胞的失衡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纪林;刘小贤;汪卫;郑红霞;蔡龙;施华萍;周红娟;于健宁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清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对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意义。方法利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测定23例MS、57例临床孤立综合征(CIS)、41例其他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OIND)、37例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ONND)患者的血清抗MOG抗体水平。并对MRI发现中枢神经脱髓鞘患者的病灶负荷进行测定,将其与患者血清中抗MOG抗体水平作相关性分析。通过绘制受试者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血清抗MOG抗体水平、脑脊液IgG指数、24h鞘内IgG合成率等参数对MS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MS组患者血清中抗MOG抗体的水平及抗MO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CIS组、OIND组和ON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组活动期血清抗MOG抗体的水平及阳性率高于缓解期(P<0.05)。中枢脱髓鞘病变(MS和CIS)患者MRI显示的病灶负荷与其血清抗MOG抗体水平呈正相关(P<0.01)。抗MOG抗体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脑脊液IgG指数、24h鞘内IgG合成率。结论血清抗MOG抗体可以成为可靠的诊断MS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厉向;夏君慧;张旭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细胞维持正常增殖需要体内复杂而精密的调控,其中细胞内信号转导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若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调控失调导致细胞恶性增殖就会形成肿瘤。众多研究表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12-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2-HETE)与正常细胞及癌变细胞的增殖、迁移密切相关。大多数肿瘤细胞都可产生12-HETE,在肿瘤发生时,较高的12-HETE浓度是重要的信号分子,并在多条信号途径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现就12-HETE与细胞增殖及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吉君;宋宗明 刊期: 201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