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护理干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影响

马清华;孙正彩

关键词:护理干预, 小儿, 支原体肺炎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运用临床护理干预的辅助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共70例,根据简单抽签法将其分成例数相同的2组,将实施常规基础护理者纳入对照组,将在此条件下运用个性化护理干预者纳入观察组,对2组的临床护理结局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退热时间、咳痰消除时间与肺部湿罗音消除时间均要显著性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适症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是8.6%,要显著性小于对照组的22.9%,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运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于尽早解除症状、防范不适症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值得普及使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对38例肾癌患者术前、术后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患者经过有计划护理,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结论根治性肾癌术前、术后采取及时、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巩固治疗效果,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作者:侯凤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痔块直接套扎术和痔疮套扎术串联套扎在中重度混合痔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痔块直接套扎术和痔疮套扎术串联套扎在中重度混合痔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方法将90例中重度混合痔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2组。治疗组行自动痔疮套扎术串联套扎术(45例),对照组用痔块直接套扎术(45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在术后复发,术后便血及排便功能要好于对照组。结论相对于传统痔块直接套扎术,自动痔疮套扎术串联套扎既切除了痔核,又使肛垫上移固定,基本达到了PPH郊果,并减少了PPH的并发症,对中重度混合痔的辽效明确,在基层医院中容易推广。

    作者:梅飞;范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护理感受

    目的分析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护理感受。方法从我科室选取40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在临床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好,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儿童精神分裂患者康复中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儿童病患的心理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儿童的生活质量,让其健康地回归社会。

    作者:田华;赵景;韩梦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联合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早期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早期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为病例组,同期抽取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被动凝胶颗粒凝集法对支原体抗体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对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对两组儿童的阳性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抗体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联合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有利于尽早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及时实施治疗。

    作者:马淑青;曲业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在股骨颈骨骨折患者中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录并治疗的42例股骨颈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结合其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与出血量各是(64.7±4.9) min和(108.5±22.5) mL。术后给予9~24个月随访,同时参照Otani标准评定疗效,其中优、良、可、差各有16例、21例、5例和0例,临床优良率是88.1%。结论对股骨颈骨骨折患者中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手术出血量,而且疗效显著,适合推广。

    作者:金永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成功抢救一例紫杉醇过敏患者体会

    紫杉醇为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抗肿瘤药物,是由短叶紫衫或我国红豆杉的树皮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属于新型抗微管药物,选择性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并抑制其解聚,从而使紫杉醇为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抗肿瘤药物,属于新型抗微管药物,选择性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并抑制其解聚,从而使纺锤体失去正常功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体外实验证明紫杉醇具有显著的放射增敏作用,可能是使细胞的周期终止于对放疗敏感的G2和M期[1]。紫杉醇药物化学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对耐药肿瘤细胞有效,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我科今年发生一起二次输注紫杉醇发生过敏事件,因抢救及时,挽救了患者生命。

    作者:舒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肠内外营养在重症胰腺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胰腺炎(ASP)患儿的临床效果,进一步了解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及其优势,从而制定出重症胰腺炎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60例ASP患儿,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观察营养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升高,PN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住院时间均高于EN组(P<0.05)。结论在无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尽早给予EN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SP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作者:潘莹;谷口;刘东;苏靖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针灸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针灸与康复运动疗法联合应用在25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中的疗效。方法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中风患者49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24例)和观察组(n=2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方法治疗,给予观察组针灸和康复运动联合治疗。分别接受各自不同方法治疗后,对比两组的后遗症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仅为66.7%,而观察组在接受针灸和康复运动联合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则为96.0%,观察显著高于对照组(X2=5.207,P=0.023)。结论针灸和康复运动联合应用在中风后遗症的疗效确切,促进病情的改善,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作者:胡丽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1例家族遗传性Brugada综合征报告及文献分析

    0引言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所致的原发性心电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初于1992年由西班牙学者Brugada兄弟首先提出,1996年由日本学者将此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由于它高发的家族性心源性猝死率,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和熟知。现将我科2010年收治的1例较为典型的家族遗传性Brugada综合征汇报如下。

    作者:张振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体会

    目的:探讨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88例实施脾切除断流术病例,其中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形成67例(35.63%),分析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体会。结果188例实施脾切除断流术病例中血栓形成67例(35.63%),经选用抗凝、溶栓药物治疗后61例血栓完全消失,6例基本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容易发生,但积极采取抗凝、溶栓药物治疗可以提高血栓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再形成。

    作者:黄林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左氧氟沙星联合翁沥通治疗Ⅰ、Ⅱ型前列腺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翁沥通治疗Ⅱ、Ⅲ型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分析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Ⅱ、Ⅲ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翁沥通治疗,对照组给单一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总分及症状评分均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分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翁沥通治疗Ⅱ、Ⅲ型前列腺炎临床效果较好,能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德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听力损失类型及年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不同听力损失类型和年龄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90例(98耳)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两组:青中年组15-60岁(42例,47耳)和老年组60-81岁(48例,51耳),分析比较不同听力损失类型和年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分别为低频型85.71%、高频型65.52%、平坦和全聋型80.49%,低频型或平坦和全聋型分别与高频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型与平坦和全聋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青中年组与老年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型的疗效好,平坦型及全频型其次,高频型的疗效差,临床上可依据听力损失类型判断疗效。

    作者:樊新;修世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深入分析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并深入分析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研究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后的整个过程,针对2012年5月到2013年6月的110例检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患者,采用临床血清检测为主要诊断方法,大环内酯类药物为治疗方法,深入分析分析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临床诊断结果显示患者在患病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持续性发热且伴有剧烈的咳嗽,外周血白细胞和CRP的检测结果大部分正常,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抗原特异性抗体IgM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治疗结果显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效果良好,大部分病例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结论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因为患者年龄较小,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单采用X光检测易于病毒性及细菌性肺炎混淆,必须采用血清学检测的手段,尤其是对肺炎抗原性抗体IgM的检测。治疗多采用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临床中时有不典型病例的出现,且不典型病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诊断治疗过程中应做到及时多方面的准确诊断。

    作者:余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浅谈髋骨骨折合并压疮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髋骨骨折合并压疮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63例,发生压疮的原因,正确评估,积极预防和治疗。结果在我科收治63例病人经正确评估、综合治疗均顺利出院。结论正确的护理可以提高压疮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高晔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咽喉反流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0引言20世纪70年代咽喉反流(LPR)这一概念被提出,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的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据国外报道超过40岁的人群发病率高达35%,研究证明耳鼻喉科门诊患者中有10%-15%的存在反流症状和体征,此病普遍存在且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明确咽喉反流的发病机制,研究其诊治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靳洪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利多卡因联合补佳乐在绝经期妇女取环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降低带环妇女绝经后取环难度,减轻绝经期妇女痛苦。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取环的50例带环绝经期妇女,于取环前3天给予补佳乐1mg一天一次,连用3天,取环时给予局麻药混合液应用。结果50例取环者均无副反应。宫颈口均能通过4?5扩张器,5例有出现嵌顿,41例取环顺利取环时间5~10分钟,扩张效果满意。结论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有推广价值。

    作者:周长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CDFI和二维超声分析我院50例乳腺癌腋下淋巴结患者的声像图,对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数目、血流参数、血流信号的分布、淋巴门以及纵横比进行分析。结果转移组的淋巴结大多数是多发性的,可以融成团,血流信号较紊乱、丰富,淋巴门消失或者偏心,周边型较多见。结论CDFI以及二维超声检查有利于鉴定良性以及恶性的淋巴结,是为方便简单的方法之一。

    作者:黄诗进;罗利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

    目的: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观察其临床效果,探讨和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60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于以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对照组给予以雷尼替丁为主的三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后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p根除率为93.3%;对照组Hp根除率为76.7%。治疗后两组患者根除性治疗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例在治疗期间出现轻微的胃肠不适反应,对照组有2例出现了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云庆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血管病(ACD)的疗效,改善ACD患者预后。方法将84例AC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压(ICP)低于对照组(P<0.05),脑灌注压(CPP)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ACD患者ICP,提高CPP,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雷润表;任爱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六分钟步行试验的研究和现实意义

    六分钟步行试验作为一种亚极量的运动耐量试验,经济、简单,运动量和平常生活相符,且可以对病人实际生活能力做客观反映,对患者的心功能做正确评估。该研究想通过观察患者进行六分钟步行试验,从而发现对患者六分钟所行距离造成影响的原因,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达到提高六分钟试验的可靠性。此外,把六分钟步行试验应用在患者每天体力活动的功能代偿能力水平中。

    作者:冯素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